津桥残月晓沈沈,风露凄清禁署深。
津桥残月晓沈沈,风露凄清禁署深。
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到贵人心。
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到贵人心。

zǎohuángchéngzèngwángliúshǒushè--bái

jīnqiáocányuèxiǎoshěnshěnfēngqīngjìnshǔshēn

chéngliǔgōnghuáimányáoluòbēichóudàoguìrénxīn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机关¹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qīng)²性命!
译文:费尽心机耍弄聪明,反而算掉了自已性命。
注释: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¹机关:心机、阴谋权术。²卿卿:语本《世说新语·惑溺》,后作夫妇、朋友间一种亲昵的称呼。这里指王熙凤。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¹
译文:生前弄权术致使心力交瘁,死后留牵挂还显现出性灵。
注释:¹死后性空灵:所依据的情节不详。从可以知道的基本事实来看,使王熙凤难以瞑目的事,最有可能是指她到死都牵挂着她的女儿贾巧姐的命运。“死后性灵”是迷信的说法。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性富人宁,终有个,性亡人散各奔腾¹
译文:原指望性庭富贵人口安宁,最终落个性破人亡各自逃生。
注释:¹奔腾:在这里是形容灾祸临头时,众人各自急急找生路的样子。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枉费了,意悬悬¹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译文:半辈子殚精竭力枉费心。好似那悠悠晃荡梦一场。
注释:¹意悬悬:时刻劳神,放不下心的精神状态。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忽喇(lǎ)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译文:好似是忽喇喇大厦倾塌了,好似是黑蒙蒙油干灯灭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译文:呀!一场欢喜忽然悲变痛。唉!世间祸福终归难断定!

  《聪明累》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此曲主要写王熙凤耍尽权谋机变,弄得贾府一败涂地,也害得自己落了个“悲辛”的凄惨下场。这支曲子,用语生动形象,大量采用比喻及迭词对句的形式,生动地描绘出了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情景。全曲语带讽刺,曲调哀怨,充满了悲伤气氛。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权人物。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从“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中,更识得她交通官府, 为所欲为的阶级本性。

  曲子开头的两句道出了王熙凤及其所代表的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宋代黄庭坚《牧童》诗末两句云:“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里的“机关用尽”,是讽刺那些不顾一切费心机、弄权术去追名逐利的达官显贵。王熙凤正是这一类耍尽阴谋机变,权欲、贪欲极度膨胀的剥削阶级人物。曲子这头两句,用嘲弄的口气,概括了贾府“女霸”王熙凤的为人和结局。

  王熙凤生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险毒辣,制造了许多罪恶,确是到了“心已碎” 的地步,但结果还是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

  贾府的衰败,是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封建社会“末世”所注定的。因此,无论王熙凤如何的“聪明”,如何的“机关算尽”,都不能支撑贾府这座即将倾塌的“大厦”,更不能挽救四大家族乃至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似灯将尽”的历史命运。曲子唱出“一场欢喜忽悲辛”,即是王熙凤一生遭遇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末世”的挽词。

  曲子最后唱道:“叹人世,终难定!”这是作者的感叹,作者把王熙凤的悲剧结局和封建家族的没落,归之于人世祸福难定,却是作者局限性的反映。

  这支曲子,用语生动形象,很有特色。开头两句,语带嘲讽,突出王熙凤“弄权”的显著特点,以及她自食恶果的必然命运。作者还用迭词对句的形式,使要表达的思想更加鲜明。用“意悬悬”写出王熙凤费尽心力耍弄阴谋权术时的精神状态;用“荡悠悠”讽刺她到头来只是好梦一场。曲子更用“忽喇喇似大厦将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种发声传情的比喻,形象地描写出王熙凤命如油尽灯灭,她所代表的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情景。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木末芙蓉花¹,山中发红萼(è)²
译文: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花萼,红白相间,十分绚丽。
注释:¹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²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jiàn)¹寂无人,纷纷开且²落。
译文: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注释:¹涧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²且:又。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1-182

xīn

wángwéi tángdài 

rónghuā shānzhōnghóngè 
jiànrén fēnfēnkāiqiěluò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依然¹临江渚(zhǔ)²,长望³倚河津(jīn)
译文:面对着江中的小洲,依依不忍离去;站在这江边的渡口遥望着远去的船只。
注释:江津:江边渡口。刘光禄:刘孺,字孝稚,曾任光禄卿。不及:没有赶上。¹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²渚:江中小洲。³长望:远望。⁴津:渡口。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鼓声¹随听绝,帆势²与云邻。
译文:随着朋友的船渐行渐远,那船桨摇动的声音听不到了;那船上的大帆也渐渐与云彩接近。
注释:¹鼓声:古时开船,以打鼓为号。²帆势:帆船的姿影。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bó)¹空余鸟,离亭²已散人。
译文:去看朋友船停过的地方,只有几只小鸟;再看那离亭中,为朋友送行的人也早已散去了。
注释:¹泊处:船只原来停泊之处。²离亭:渡头供人休息、饯别的亭子。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林寒正下叶¹,钓晚欲收纶²
译文:傍晚风寒,林间的树叶纷纷落下;日暮黄昏,钓鱼人也正准备收拾回家。
注释:¹下叶:落下树叶。²纶:钓鱼用的丝绳。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如何相背远¹,江汉²与城闉(yīn)³
译文:为什么要让我们背离得这么远,一个远去江汉,一个归返城中。
注释:¹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²江汉:指朋友前去之地。³城闉: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此诗共十句。首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依然”是依恋,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内心是何等懊丧。从“长望”的凝神注目中能够窥见其情绪的起伏,有如这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鼓声随听绝”以下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镜头。第一层次“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两句是电影长镜头中的远景,写船已经远去的情状。友人开船时的打鼓声已在江空中绝响,而去帆也如脱弦之箭到了很远的江际,似乎已经与云为邻。这两句都是写诗人注目的那个远去所在。

  紧接着的四句是第二层,可以看作近乎特写的近镜头。诗人回过头来写自己身边的情景,也就是朋友刚才离去的那个地方。“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这个泊处是朋友离船所泊之处,离亭是朋友离去前曾经逗留过的亭子。诗人所以特别注目,或许是因为没有来得及送别友人,因而对与友人刚刚驻足的地方产生情感上的牵连和迁移,其中有睹物思人的意味。泊处已空,只剩有飞鸟在盘旋往还,飞鸟是不领会诗人的离别之苦的,依旧追逐嬉戏,这就更加撩拨了诗人的惜别之情。离亭依旧存在,人却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诗人写鸟亭的实有,更反衬出泊处的空寂和朋友之间的散落。下二句“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仍是承上二句,说的是天气寒冷而树木纷纷落叶,时正向晚而钓者也要收起钓丝返家。这里对选取入诗的景即诗人的眼中景是颇具匠心的。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正渲染出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情绪和氛围,景的色调灰暗,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这里树叶的纷纷落下象征着朋友的孤帆远去、萍水飘泊,钓晚收纶暗示着诗人即将怏怏归去。这种诗歌欣赏的二重境界基于作者创造的第一重境界,这样才可以在欣赏、接受的过程中开拓出新的艺术天地。

  最后二句是说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城曲。“如何相背远”,诗的语气平淡朴素,其中深深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调。这样写自己归来的情状于全诗而言,一是对江津送友不及情状的续写,更可见出诗人对朋友思念之深、之切;二是整个诗篇也更浑然一体,而且情意不绝,余音袅袅,更加显得深厚蕴藉。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262-263页

jiāngjīnsòngliúguāng--yīnkēng

ránlínjiāngzhǔzhǎngwàngjīn

shēngsuítīngjuéfānshìyúnlín

chùkōngniǎotíngsànrén

línhánzhèngxiàdiàowǎnshōulún

xiāngbèiyuǎnjiānghànchéngyīn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¹有棘(jí)²,斧(fǔ)以斯³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矣。
译文:你家国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
注释:¹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名。²棘:酸枣树。³斯:析,劈开,砍掉。⁴夫:这个人,指陈陀。⁵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⁶谁昔:往昔,由来已久。⁷然:这样。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墓门有梅¹,有鸮(xiāo)²(cuì)³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diān)思予。
译文:你家国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
注释:¹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²鸮: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³萃:集,栖息。⁴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⁵顾:管,在意。⁶颠倒:跌倒。

  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胡承珙《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戒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1-273

mén

míng xiānqín 

ményǒu zhī liáng guórénzhīzhī zhīér shuírán 
ményǒuméi yǒuxiāocuìzhǐ liáng suìzhī xùn diāndǎo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惊晓漏,护春眠¹。格外娇慵(yōng)只自怜。
译文:窗外屋檐在滴水,在演奏着大自然的鸣奏曲。滴滴答答,那是春天的声音。这一首新曲,是谁谱就?每一个少女,都是一本唤不醒的日记。因为春暖花开,因为有些事情,她们喜欢少女闭上眼睛。
注释:¹惊晓漏二句:意谓清晓,漏声将人惊醒,但却依然贪睡。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寄语酿(niàng)¹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译文:趁着明媚春光,和园中的花朵都打声招呼。告诉她们不能贪睡,要早些开放。推开碧纱窗,让那古琴的琴声再优雅一点,飘得再远一点?
注释:¹酿花:催花开放。

  此篇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春晨,窗外屋檐滴水的声音将她唤醒。一“惊”分明写出了女主人公些微娇嗔恼怒之意,分明睡得香甜,不料漏声扰人清梦,合是十分该死。本就恋梦,这一醒来方知春暖花开,正是春眠天气,遂倦意袭来,无法抗拒。且看这句“格外娇慵只自怜”,“娇慵”谓柔弱倦怠的样子,李贺《美人梳头歌》中就有“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的句子,想必本词的女主人公也同这位女子一样,满脸睡意,辗转反侧,别有一番风韵。而“格外”一词,更是把这位慵懒的女子渲染得楚楚动人,似有千般柔情。是也,春天是生命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是春愁暗滋,风情难抑的时候,少女们面对着春日美景而暗自生怜,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现在,这位女子醒了。那么醒后干什么去呢?“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明媚的阳光,和园中的花朵打招呼,催促它们早点绽放。的确,“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美好的,亦是短暂的。遂要这个晨起的小女子,去催促百花你争我赶竞相开放,免得错过了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而后悔不迭。然后推开碧纱窗,好让自己优雅的琴声飘得更远一些。词写此处,这位少女的春感,已转悠远、朦胧,同时又挟有一分淡淡而莫名的愁思,可谓言尽意不尽,含蓄蕴藉而后留白深广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