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临孤岛畔,拭目望蓬莱。空山无人处,水流花自开。
时临孤岛畔,拭目望蓬莱。空山无人处,水流花自开。

sòngshíshǒu--shìhuìyuǎn

shílíndǎopànshìwàngpéngláikōngshānrénchùshuǐliúhuākāi

释慧远

释慧远

释慧远,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 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译文:我以前荡舟于九江之上时,遥遥望见过九华山峰。
注释: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译文: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碧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译文:我想挥手招人,谁能够与我相伴相游?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¹松。
译文:你是此地东道主,却像神仙一样躺卧云松。
注释:¹卧云:指隐居。

wàngjiǔhuázèngqīngyángwéizhòngkān--bái

zàijiǔjiāngshàngyáowàngjiǔhuáfēngtiānguà绿shuǐxiùchūjiǔróng

huīshǒushuírénxiāngcóngjūnwèidōngdàozhǔyúnsōng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¹者宋国有田夫,常衣(yì)²(wēn)(fén)³,仅以过冬。暨(jì)春东作,自曝(pù)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yù),绵纩(kuàng)狐貉(mò)。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shū),甘枲(xǐ)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shěn)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夫,经常穿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并只用它来过冬。到了春天耕种的时候,自己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还有大厦暖室,丝棉与狐貉皮裘。回头对他的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谁也不知道,把它告诉我的国君,一定会得到重赏。’乡里的富人告诉他说:‘过去有以胡豆、麻杆、水芹与蒿子为甘美食物的人,对本乡富豪称赞它们,本乡富豪拿来尝了尝,就像毒虫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来,大家都讥笑并埋怨那个人,那人也大为惭愧。你呀,就是这样一类人。’”
注释:¹昔:从前。²衣:穿(衣服)。³缊黂:用乱麻作絮的冬衣。⁴曝:曝晒,暴露在阳光下晒。⁵隩室:暖室。⁶绵纩:丝绵;借指絮丝棉的衣服。⁷狐貉: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lùnshīsānshíshǒu··sānshí--yuánhǎowèn

hànshùyóujuékuángshūshēngyǎngàilùnliàng

lǎoláiliúshīqiānshǒuquèbèirénxiàoduǎnzhǎng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谪去君无恨¹,闽中我旧过(guō)²
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注释:¹无恨:不要怨恨。²旧过:以前去过。过:作往访解。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大都¹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译文: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
注释:¹大都:大概。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东路云山合¹¹,南天瘴(zhàng)(lì)²和。
译文: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
注释:¹合:交融。²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自当逢雨露¹,行矣慎风波²
译文: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风波之献,路上当心!
注释:¹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²风波:路途险阻,比喻事物的变动。

  此诗首联两句从贬官一事说起,安慰朋友不要伤怀过度,并且说自己从前也曾去过闽中。中间两联承上,向朋友如实地介绍那里的荒僻而艰苦的环境。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王诈称苏武已死,汉朝乃托称苏武于雁足系书传至汉朝,匈奴王无法推托,只好放苏武回国,故后世又以“雁书”作为书信的代称。因此“大都秋雁少”一句亦含有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之意。下句“只是夜猿多”一句暗用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所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五六两句连读,言一路都是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莫要说起,而且还有山林中的毒气(瘴疠)时刻会侵蚀人身,危及生命。云山合,有云雾笼罩山间的意思。下句的“和”,本意是跟着唱。“瘴疠和”是说南方那种瘴疠之气也会跟着“云山合”的阴暗环境一起来助纣为虐,加倍地害人。

  这首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54-456

sòngzhèngshìzhémǐnzhōng

gāoshì tángdài 

zhéjūnhèn mǐnzhōngjiùguò 
dōuqiūyànshǎo zhǐshìyuánduō 
dōngyúnshān nántiānzhàng 
dāngféng xíngshènfēng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汉道昔云季¹,群雄方战争。
译文: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龙争虎斗。
注释:¹季:指末世。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bà)¹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译文: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割据称雄。
注释:¹霸图:指统治天下的雄心。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赤伏¹起颓(tuí)²,卧龙³得孔明。
译文: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
注释:¹赤伏:即赤伏符,迷信预卜凶吉的书。²颓运:倒霉的运气。《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长安的时候,一个叫疆华的人英关中奉赤伏符来。赤伏符中预言刘秀命中注定要当皇帝。这里是说刘备在与曹操、孙权争雄中处于不利地位,正在这时得到了诸葛亮,好象命中注定要扭转不利局面一样。³卧龙:卧龙岗,在今河南南阳市境内。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当其南阳时,陇(lǒng)¹亩躬(gōng)²英耕(gēng)
译文: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
注释:¹陇:田中高地。²躬:英身,亲英。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鱼水三顾合¹,风云四海生。
译文: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叱咤风云于天下。
注释:¹三顾合:指刘备曾三次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武侯立岷(mín)¹蜀,壮志吞咸京²
译文: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
注释:¹岷:岷山,在今四川北部属蜀地。²吞咸京:这里指夺取曹魏政权的首都许昌。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¹
译文: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
注释:¹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南阳时徐庶相信他的才智。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余亦草间人¹,颇怀拯物情。
译文: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
注释:¹草间人:指不得志的人。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晚途¹²子玉³,华发同衰(shuāi)
译文: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
注释:¹晚途:晚年生活的道路上。²值:这里是指相逢。³子玉:东汉崔瑗的字,这里借喻崔叔封。⁴衰荣: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这里侧重在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托意¹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译文: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
注释:¹托意:寄托全部的心意。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毋令管与鲍(bào)¹,千载独知名。
译文: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注释:¹管与鲍:即管仲与鲍叔牙。

  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06-109 .

zhūhóuzhuànshūhuái怀zèngchángāncuīshàoshūfēngkūn

bái tángdài 

hàndàoyún qúnxióngfāngzhànzhēng 
wèi háoyīng 
chìtuíyùn lóngkǒngmíng 
dāngnányángshí lǒnggōnggēng 
shuǐsān fēngyúnhǎishēng 
hóumínshǔ zhuàngzhìtūnxiánjīng 
rénxiānjiàn dànyǒucuīzhōupíng 
cǎojiānrén huái怀zhěngqíng 
wǎnzhí huátóngshuāiróng 
tuōzàijīng jiéjiāowéixiōng 
lìngguǎnbào qiānzàizhī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