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无眠消永夜。枉值千金价。新梦搅厌厌,炉烬香飘,不把重帘下。
春困无眠消永夜。枉值千金价。新梦搅厌厌,炉烬香飘,不把重帘下。
宫纱烛焰悬红灺。映醉颜如画。斜倚凤屏前,荑指轻抡,细数酬诗债。
宫纱烛焰悬红灺。映醉颜如画。斜倚凤屏前,荑指轻抡,细数酬诗债。
猜您喜欢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赵昌父¹七月望日²用东坡韵³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bāo),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译文: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写了一首关于李太白、苏东坡之事见寄,对我过分地赞美和推许,并且约我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¹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²七月望日:七月十五。³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⁴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⁵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⁶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⁷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为铅山境内小山。⁸谢:答谢,答复。⁹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我志在寥阔¹,畴(chóu)²梦登天。摩挲(suō)³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cān)(luán)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zhuó)¹⁰援北斗¹¹,我亦虱(shī)其间¹²
译文: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用手抚摸着皎洁的明月,瞬息度过了人间的千年。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凰,遇见了苏轼和李白诗仙,相约一起登上了月宫广寒,拿起北斗作为勺子舀酒畅饮,我也有幸在你们中间。
注释:¹寥廓:指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²畴昔:昨晚。³摩挲:用手抚摸。⁴素月:皎洁的明月。⁵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⁶客:此处指赵昌父。⁷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⁸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贬官黄州之时,有赤壁之游。⁹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有客”三句说,有客乘鸾跨凤,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¹⁰酌酒:斟酒。¹¹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¹²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酌酒”两句是说,他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侧身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少歌¹曰:神甚放²,形如眠。鸿³(hú)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wǎng)独念,人事底亏全¹⁰?有美人¹¹可语,秋水隔婵娟¹²
译文:我轻轻地吟唱起心中的波澜:“别看我形体如在睡眠一般,精神却自由奔放,达观旷远。我要像天鹅一次次举翅高飞,看看这天地是方是圆。”我想再唱啊,却从梦中醒来,推开枕头心中怅惘升起疑念:人间事为什么总难圆满?这心事虽然可向知心朋友倾谈,一泓秋水却把你隔得老远老远。
注释:¹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²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³鸿:大雁。⁴鹄:天鹅。⁵高举:高飞。⁶重歌:指反复歌唱。⁷梦觉:梦醒。⁸推枕:推开枕头,起身。⁹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¹⁰底亏全:为什么会有亏有全。¹¹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¹²婵娟:形容姿容美好。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

  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由词序可知,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虱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二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像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禁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了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疑问。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其实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他的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1584-1586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孝道当竭(jié)力,忠勇表丹诚¹
译文:尽孝道当竭尽全力,忠诚勇敢怀有赤诚之心;
注释:¹丹诚:赤诚之心。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译文:兄弟姐妹互相帮助,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勤读弟贤书,尊师如重亲;
译文:勤奋学习研读圣贤书,像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dūn)(mù)¹邻。
译文:懂礼仪知谦让,切勿疏忽轻狂,谦逊忍让,态度宽厚和善的,邻里方和睦。
注释:¹敦睦:亲善和睦。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敬长与怀幼,怜恤(xù)¹孤寡贫;
译文:尊敬长辈关怀幼小,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
注释:¹怜恤:怜爱体恤。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译文:谦恭廉明,戒骄戒躁,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¹恩;
译文:要知勤俭节约过生活,常怀感恩心;
注释:¹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译文: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处世行八德¹,修身奉祖神;
译文:处世“八德”是准则,后世应当谨遵前人教诲;
注释:¹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译文:以家训为戒,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秋幕府¹井梧(wú)²寒,独宿江城蜡炬³残。
译文: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注释:¹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²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³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夜角声悲自语¹,中蜡²月色好谁看。
译文: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注释:¹“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自语:自言自语。²中蜡: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rěn)(rǎn)¹音书绝,关塞²萧条³行路难。
译文: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注释:¹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²关塞:边关;边塞。³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已忍伶(líng)(pīng)¹十年事²,强移³(qī)息一枝安
译文: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注释:¹伶俜:流离失所。²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蜡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³强移:勉强移就。⁴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7-558

宿

 tángdài 

qīngqiūjǐnghán 宿jiāngchéngcán 
yǒngjiǎoshēngbēi zhōngtiānyuèhǎoshuíkān 
fēngchénrěnrǎnyīnshūjué guānsàixiāotiáoxíngnán 
rěnlíngpīngshíniánshì qiǎngzhīān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幽居¹正想餐(cān)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译文: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珠露珠儿正在珠滴。
注释:¹幽居:隐居。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千年独鹤(hè)两三声,飞珠岩前一枝柏。
译文: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珠来。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去雁(yàn)声遥人语绝¹,谁家素²³织新雪。
译文: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珠的雪一样的绸缎。
注释:¹绝:停止,罢了,稀少。²素:白色。³机:纺织机。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秋山野客¹醉醒时,百尺老松衔(xián)²半月。
译文: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注释:¹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²衔:用嘴含,用嘴叼。
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言诗。在诗中运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渲染了居住地点的气氛。用“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子说明孤寂和幽静。而“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妙笔,写景状物意境深远。

qiūshānèrshǒu--shījiān

yōuzhèngxiǎngcānxiájiǔyuèhánzhū

qiānniánliǎngsānshēngfēixiàyánqiánzhībǎi

yànshēngyáorénjuéshuíjiāzhīxīnxuě

qiūshānzuìxǐngshíbǎichǐlǎosōngxiánbànyuè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向深秋,雨馀(yú)¹爽气肃²西郊。陌上夜阑³,襟(jīn)起凉飙(biāo)。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shāo)。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tiáo)¹⁰
译文:面对深秋时节,雨后的西郊凉爽肃杀。小路上黑夜将尽,衣袖生起阵阵凉风。天的尽头星星将落,闪电在树梢那边不停闪动。又是拂晓鸡鸣声起时,明亮的阳光开始升动,遥远的山路渐渐明晰。
注释:¹雨馀:雨后。馀,同“余”,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古文。²肃:肃杀,枯萎。³夜阑:夜残;夜将尽时。⁴襟袖:衣襟衣袖。⁵凉飙:凉风。⁶天末:天边,天尽头。⁷流电:流星的流光。⁸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⁹分:辨认。¹⁰迢迢:道路遥远貌。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qū)¹行役²,苒(rǎn)³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zhì)云泉,狎(xiá)玩尘土¹⁰,壮节¹¹等闲¹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¹³归去老渔樵(qiáo)¹⁴
译文:奔走辛劳的行役,渐进流失的光阴,只是为那不足挂齿的蝇头利禄,微不足道的蜗角功名,到头来一事无成,徒然相争胜。抛掷云山泉石的归隐,戏弄于尘世,将壮烈的节操轻易消亡。幸好可像范蠡携西施一样,在似云涛的烟浪里,驾乘满载风情的扁舟泛游五湖,是已到应当归去终老隐居的时候了。
注释:¹驱驱:奔走辛劳。²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后泛称行旅,出行。³苒苒:同“荏苒”,时光渐渐逝去。⁴蝇头:苍蝇的头,比喻微小的名利。⁵蜗角: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⁶毕竟:到底;终归。⁷漫:徒然。⁸高:夸耀,赞美。⁹云泉:指隐士之所居。¹⁰狎玩尘土:意谓游戏官场。尘土,指尘世间。此喻官场。¹¹壮节:壮烈的节操。¹²等闲:随便。会¹³须:定要。¹⁴老渔樵:即老于渔樵,以捕鱼、打柴而终老。此指过归隐的生活。

  柳永因其一生常处于奔波辗转的道途中,因而对相思离别,对游子羁旅行役的悲哀都有着极深的感慨,也因此柳词中出现了许多前人词中没有过的场景和景物描写以及身世感慨的抒发,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在词史上,可谓是一了不起的贡献。

  词以“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开篇,既点明时令—已是深秋时分,又交代了地点是城西郊外,“爽”、“肃”二字,把深秋雨后给人带来的寒冷和肃杀的感觉传达了出来,使人仿佛嗅到了凉爽的空气,感受到了雨后的阵阵寒意。“陌上夜阑”,词人走在小路上,夜已阑珊,黑夜将要过去,白天就要来临。破晓时分,也正是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候。李煜曾言“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说薄薄的罗衾挡不住五更晨寒的侵袭,这尚且是在室内,对于一个正奔走在道路上的行客,夜间破晓的征途中,其寒更甚,词人的辛苦与辛酸已暗含在其中。所以他才会感到“襟袖起凉飙”,“飙”是强大的风,还不是微风,这样的凉风吹进衣襟两袖之中的感觉恐怕是很难耐的。这时,抬头而望,“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天边挂着几点残星,还有一颗正在陨落的流星,带着闪烁的光芒,在树林那边沉没了,这样真切的描写与形容,如无亲身的经历,恐也难有所为。正是这些情景的出现,使得词的表现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拓宽。随着行进时间的继续,这时,破晓的鸡声已经唱过,山的那一边已隐隐有旭日的光影出现,于是,渐渐可以分辨出山中漫长而崎岖的小路。这里,“又是”表明了词人在路上这样地奔走已经不是一天了,其旅途生涯的艰辛由此可知;“渐”字使得太阳光影的出现有了流动之感,时间上有了过程之感;“迢迢”二字言其路程的遥远和不可知,也暗含对未来前程不可预料的渺茫之感。

  过片以一韵六句“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一气呵成,似一声已压抑太久的呐喊,冲口而出;又像是自诘之语,一吐为快,感情激越,发人深省。李渔《窥词管见》云:“一气如话四字,前辈以之赞诗,予谓各种之词,无一不当如是。如是即为好文词,不则好到绝顶处,亦是散金碎玉,此为一气而言也。”认为只有做到“一气如话”,才能使词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柳永恰恰做到了。“驱驱”是柳永羁旅行役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可以较为形象地表现行客在路途中辛苦跋涉的状态,这也是柳永一生中凄凉状态的一个形象写照。光阴荏苒,岁月催人老,那么在青春壮年时,就应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柳永这样一个心高气傲、有着极高理想志意的人来说没有比美好年华消逝在路途的奔波上更让他痛苦的了。而这种“驱驱行役”又是为了像“蝇头”、“蜗角”般极其微小的“利禄”与“功名”。但这些“毕竟成何事”,至此,词人可以说是参透了仕途的真谛,所以才说出“漫相高”一句,以一个“漫”字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夸耀一笔否定。这一连六句先是两组四字对句,紧接一个反诘,再以三字的感叹句结住,语势一气贯注,把自己追求仕途而徒耗年华的悲慨深切地吐露出来。

  下片次韵紧承前韵,自责自问后继以自悔:自己“抛掷云泉”,丢弃了山水之乐,“狎玩尘土”,流连于仕途,而自己当年的“壮节”—那些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壮节等闲消”,一“壮”一“闲”两相比照,情感抒发得沉痛哀婉。自悔之后,“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归入其中终老过着“渔樵”的生活。“会须”二字强调着词人此刻的决心。柳永的青年与中年,热衷于仕途的取进与世俗的享乐,并不曾真正归隐过。此时,由于仕途蹭蹬而生厌倦与反思之后,抒写归隐之志,还是十分真切可信的。

  统观全词,上片写景真切自然,感情较为悠游不迫,笔调较为舒徐从容,内容多为描述;下片直抒胸臆,言志抒情,反复陈词,语言精警,感情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变得急促起来。这首词使过去词中“春女善怀”的感情转变为了“秋士易感”,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由此也充分体现了柳永其人性情率真的特点和柳词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65-470

fèngguīyún··xiàngshēnqiū--liǔyǒng

xiàngshēnqiūshuǎng西jiāoshànglánjīnxiùliángbiāotiāncánxīngliúdiànwèimièshǎnshǎnlínshāoyòushìxiǎoshēngduànyángguāngdòngjiànfēnshāntiáotiáo

xíngrǎnrǎnguāngyīnyíngtóujiǎogōngmíngjìngchéngshìmànxiānggāopāozhìyúnquánxiáwánchénzhuàngjiéděngxiánxiāoxìngyǒuyānlàngchuánfēngyuèhuìguīlǎo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