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酒禁,户户有松醪。
旋汲泉炊饭,多挑笋助庖。
天灯将出现,野月未能高。
忆我初游日,先将石洞敲。
山中无酒禁,户户有松醪。
旋汲泉炊饭,多挑笋助庖。
天灯将出现,野月未能高。
忆我初游日,先将石洞敲。
周文璞

周文璞

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等,阳糓(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祖上农事耕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他在宁宗时曾任过溧阳县丞,后隐居于方皋,穷困潦倒。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友好。著有《方泉集》四卷。《四库总目》张端义极称他的灌口二郎歌、听欧阳琴行、金铜塔歌,以为不减李贺与李白。词存二首。 ▶ 1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野馆¹萧条晚,凭轩(xuān)²对竹扉(fēi)³
译文:野外的客舍傍晚时分格外萧条冷寂,倚着堂前栏杆透过竹门向远处观望。
注释:¹野馆:即山馆,指余靖在曲江的乡居。²凭轩:轩,堂前的栏杆。凭轩,依凭着栏杆。³竹扉:扉,门扇。竹扉,以竹编成的门扇。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译文:树木萧瑟蕴藏着深秋的景色,家禽在夕阳西下时纷纷归来。
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
远岫(xiù)¹穿云翠,畬(shē)²得雨肥。
译文:远处的山峰从云中穿出更显葱翠,烧过草木的田野雨后更加肥沃。
注释:¹远岫:岫,峰峦。远岫,远处的山峦。²畬田:畲,火耕。畬田,焚烧草木,以灰肥田。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渊明¹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译文:陶渊明隐居在田园时是谁送来美酒?我却只有那绕墙的残菊陪伴左右。
注释:¹渊明:即陶潜(365—427年),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

  作者乡居曲江的末期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

  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尾联抒写诗人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只有残菊陪伴着自己。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¹叶黄。
译文: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
注释:猛虎行:系乐府旧题,虎三僧虔《伎录》所载平调七曲之一。《乐府诗集》题解中载其古辞四句:“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虎谁骄?”尚非全篇。后人作此题者,题旨不尽相同。唐代李贺《猛虎行》和张籍《猛虎行》才明显以猛虎比拟藩镇割据一方,世袭虎恶。这个曲题也就带上一些寓言色彩了。 ¹茅:茅草。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有虎始离穴,熊罴(pí)¹安敢当!
译文:猛虎一旦离开自己的巢穴,棕熊都会望风而逃!
注释:¹熊罴:哺乳动物,体大,能爬树、游水。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
掉尾虎旗纛(dào)¹,磨牙虎剑铓(máng)²
译文:它竖起尾巴如同军队的大旗,磨牙如同刀剑的锋刃。
注释:¹掉尾虎旗纛:尾巴摇动如大旗,形容虎的汹汹气势。掉,摇摆。²铓:刀剑等的尖端,锋刃。
猛气吞赤豹,雄威慑封狼。
猛气吞赤豹¹,雄威慑封狼²
译文:它凶猛而雄威,吞吃赤豹,踏死封狼。
注释:¹赤豹:豹中较凶猛者。²封狼:狼中较凶猛者。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
不贪犬与豕(shǐ)¹,不窥藩²与墙。
译文:它不吃犬不吃猪,不窜篱笆不翻墙。
注释:¹豕:猪。²藩:篱笆,屏障。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当途¹食人肉,所获乃堂堂²
译文:它盘踞在大道当中吃人肉,而且表现得扬扬自得,堂堂皇皇。
注释:¹当途:在大道之上。²堂堂:形容洋洋自得而正大。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
“食人既我分,安得虎不祥?
译文:“吃人是我的本分,怎能说我行事不祥?
糜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糜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译文:鹿被吃是它命该被吃,这一类软弱不能自保的动物怎能不被伤害。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
满野设罝(jū)¹,竞以充圆方²
译文:你们在遍野设网,防范我不伤人。
注释:¹罝网:渔猎之网。²圆方:古代盛菜肴的器具,这里指设置捕杀的械具或陷阱。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něi)¹肠!”
译文:那我肚肠饥饿,不吃人怎么能行呢!”
注释:¹馁:饥饿。

  全诗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述和渲染了猛虎出穴的威风;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写猛虎吃人的情况,这只猛虎不在篱边墙下捉犬豕,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最后八句第三部分,代猛虎设词,为食人事作辩解,从而进一步暴露权奸凶狠的本质。全诗比喻贴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

  诗的开头先描述和渲染猛虎出穴的威风。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云从龙,风从虎”,老虎出洞了。熊罴不敢当,其气势足以吞赤豹,慑封狼。“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猛虎的张牙舞爪的模样,而且暗示了讽刺的对象。王充《论衡》载:“鮌为诸侯,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甚,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李贺《猛虎行》“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用此典以刺藩镇,而此诗则用此典以示所刺对象不是在下层,而是在朝中的权奸。犹如猛虎慑服赤豹和狼,这个权奸先以其威势慑服同类。高若讷之附和吕夷简,就是趋附这种威势。

  中间一段写猛虎吃人的情况。这只猛虎不在篱边墙下捉犬豕,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这一段,意在借猛虎当途吃人,来抨击奸佞陷害忠良。全诗的核心就在这一段。借物寓意,也是一种比附,同样必须抓住相似点。张籍《猛虎行》和李贺《猛虎行》意在讥刺藩镇父子相继称霸一方,所以抓住猛虎“年年养子在空谷”、“乳孙哺子,教得生狞”的行为,作为比附的相似点。而此诗意在抨击吕夷简辈陷害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忠良,故抓住猛虎“当途食人肉”作为比附的相似点。这一点可以说是全诗的要害。

  末段代猛虎设词,为食人事作辩解,从而进一步暴露权奸凶狠的本质。诗以猛虎的口气说:食肉既是我份内的事,怎么能说是不祥的呢?糜鹿的性情是柔和的,它不伤同类,结果还是被人捕杀吃掉。损人利己,举世皆然,“而欲我无杀,奈何充馁肠!”强盗有强盗的逻辑,老虎吃人也有其吃人的逻辑。代虎申辩这种逻辑,犹如戳人一枪,猛地倒抽,带出肚肠,足以置人于死她。

  诗人胸中对吕夷简的憎恶,不能直言,便用寓言诗的形式,表达对吕夷简穷治朋党、残害忠良的愤恨。全诗以猛虎的当道食人,胡作非为,嚣张跋扈,来喻人喻事,有着强烈的讽刺色彩。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76
2、 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08:432-433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自西山道口径北¹,逾(yú)²黄茅岭³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nì)、梁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¹⁰,有若门焉。窥¹¹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¹²有水声,其响之激越¹³,良久乃已¹⁴。环¹⁵之可上,望甚远¹⁶,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¹⁷,益¹⁸奇而坚,其疏数(cù)(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¹⁹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注释:¹径北:一直往北。²逾:越过。³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⁴西出:路向西伸去。⁵少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⁶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⁷横当其垠:横着挡在路的尽头。⁸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⁹梁欐: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¹⁰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¹¹窥:注意,留心。¹²洞然:深深的样子。¹³激越:声音高亢清远。¹⁴已:停止。¹⁵环:绕道而行。¹⁶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¹⁷箭:指竹子。¹⁸益:特别。¹⁹“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密。偃,倒伏。类:好像。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噫!吾疑造物者¹之有无久矣。及是,愈²以为诚³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d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¹造物者:指创世神。²愈:更是。³诚:确实是,的确是。⁴“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更,gēng音。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⁵“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⁶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⁷“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名句赏析
  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诗作对比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描绘了小石潭的石 水 鱼 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看见小石潭美景时喜悦的心情。

诗作分析
  这篇散文共计22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
  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他从唐朝的都城长安走来,眼睛一亮,发现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发现了它非同寻常的美。
  柳宗元的眼光是独具慧智的,因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柳宗元的胸怀是饱含怜惜之情和沧桑之感的,因为他有着与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发现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会放射出美丽的光彩,而且成为声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盖的,因为那是天赐,谁嫉妒也白费劲。小石城山尽管处在偏僻荒远之地,但它却有幸遇见了柳宗元,于是成名。这或许是偶然,但不能说不是必然,是历史的必然。而柳宗元不知道需要遇见谁才能走出这被贬的偏僻荒远之地,他的必然又在哪里。偏僻产生荒凉,荒凉产生空旷,空旷产生幽静,幽静产生忧郁,而忧郁产生思虑,有思虑就有美。世人很少能见的美,才是奇特的美。有时一个特殊的人物与自然之景就这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心心相通,人从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从人的思维中升华了美。
  那就看一看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边好似垛墙望楼,旁边犹如耸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门;(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树和竹的翠绿,闪动着一种生命所特有的坚韧、刚毅与追求之光,还有浓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神秘,里边一定盛着好多好多沉睡已久的故事;它的声,投进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水声,声音十分响亮,很久才消逝,那肯定是一曲美妙的音乐,在等人赏鉴并取名;它的貌,无土壤却生长着树木和竹子,且坚实葱郁,疏密相间,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布置的,但又比人布置的精妙,可谓鬼斧神工;而它的高度,环绕登到山顶,就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视外面的世界,打听外面的消息。你能说这小山之景不美吗?不奇特吗?它的美与奇特,就在于它的简单。它自然质朴,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它孤独但并不渲染孤独,寂寞却不虚张寂寞,这就是小山的品质与性格。小山在这里呆了多少年,连小山自己也不知道。它真地有些郁闷,但心情总是很平静的,因为它正在等待一个人发现它,而它相信迟早会有一个人发现它。这个人终于走来了,他就是柳宗元。这小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终于被柳氏的妙手点化成一颗璀璨耀眼的星,点缀在了世界和历史的天空,与群星一起,给人带来欣悦。而这小小的石城山,没有被上天安排在繁华喧闹的中原,却被安置在偏僻荒远之地,是上天有意考验它的耐力与意志吗,还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位贤达智人首先发现它呢?那个所谓的上天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说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说更加相信这一切有上天的特意安排,却又对上天这样的安排不理解,觉得上天不应该做千百年的美景不被人识的事。当有人对上天的做法做了解释,柳宗元还是不相信。如果按理解与相信的角度讲,山水的命运全在乎上天的安排了,山水也有受宠的和不受宠的,这和人一样嘛,像柳宗元这样才德都很美好出众的人,不就是因为改革失败了就被皇上贬到这僻远之地来了吗?而优美的小石城山,肯定也是遭上天的贬谪了,至于什么原因,或许是由于这小石城山也有什么改革上天章法或所辖秩序的想法。小小的一座石城山,能管得了那么多吗?你想显露出自己不俗的才华、美好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那会有众多的天神圣仙不能容你的,而上天又一贯听从他们的意见。柳宗元的心里模糊,是他困惑的表现,古人迷信,特别是在遭受不幸时,更会把不可思议的事情归结到天上去。其实他不相信才是对的。但不管怎样,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际遇让他俩相遇确实是一件幸事,在那个时代相遇,在这个地方相遇,于是在大千世界上,在滚滚历史中,产生了一篇美文,也产生了一座美山。文是短小的,山是小巧的。

诗作寓意
  这篇山水游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执着,他笔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却无人赏,但小山并不因无人赏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读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做一个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将文章读透,对自己有所启发。如果只是就文章论文章,只是去研读文章的字词句等表面上的东西,那将会事倍功半,且永远达不到做学问的深度。

xiǎoshíchéngshā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shāndàokǒujìngběi huángmáolǐngérxià yǒuèrdào 西chū xúnzhīsuǒ shāoběiérdōng guòshízhàng duànérchuānfēn yǒushíhéngdāngyín shàngwéi liángzhīxíng pángchūbǎo yǒuruòményān kuīzhīzhènghēi tóuxiǎoshí dòngrányǒushuǐshēng xiǎngzhīyuè liángjiǔnǎi huánzhīshàng wàngshènyuǎn rǎngérshēngjiāshùměijiàn érjiān shūyǎnyǎng lèizhìzhěsuǒshīshè 

     zàozhězhīyǒujiǔ shì wéichéngyǒu yòuguàiwéizhīzhōngzhōu érlièshì gēngqiānbǎiniánshòu shìláoéryòng shénzhětǎngshì guǒ huòyuē  wèixiánérzhě  huòyuē  zhīlíng wéiwěirén ,érwéishì chǔzhīnánshāorénérduōshí  shìèrzhě wèixìnzhī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琉璃钟¹,琥(hǔ)(pò)²浓,小槽(cáo)³酒滴真珠红
译文: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
注释:¹钟:盛酒的器皿。²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³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指酿酒。⁴真珠红:名贵的红酒。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烹龙炮凤玉脂泣¹,罗帏(wéi)²珠幕围香风。
译文: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
注释:¹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²罗帏:一作“罗屏”。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吹龙笛¹,击鼍(tuó)²;皓齿歌,细腰舞。
译文: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
注释:¹龙笛:长笛。²鼍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译文: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君终日酩(mǐng)(dǐng)¹醉,酒不到刘伶²坟上土。
译文: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注释:¹酩酊:大醉。²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凤”、“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656-658页 .

jiāngjìnjiǔ--

liúzhōngnóngxiǎocáojiǔzhēnzhūhóng

pēnglóngpàofèngzhīluówéixiùwéixiāngfēng

chuīlóngtuóhào齿chǐyāo

kuàngshìqīngchūnjiāngtáohuāluànluòhóng

quànjūnzhōngmǐngdīngzuìjiǔdàoliúlíngfénshàng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昔年怀壮气,提戈(gē)¹初仗节²
译文: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
注释:薛举: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头目之一。他控制了陕甘交界的地区,号称西秦霸王。¹提戈:拿起武器。²仗节:有符节可持。节,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太宗于击薛举时已封为秦国公,已执掌了军权。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心随朗日高,志与¹秋霜洁。
译文: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注释:¹与:一作“比”。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移锋¹惊电起²,转战长河³
译文:移动其优势兵力迅速如闪电,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
注释:¹移锋:移动其优势兵力。锋,兵器的尖端,引申为尖锐犀利。²惊电起:喻行动之迅速如闪电。³长河:大河。⁴决:冲破堤岸。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营碎¹落星沉²,阵卷³横云裂。
译文: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
注释:¹营碎:军营被攻破。碎,破。²落星:比喻名人的死亡。³阵卷:阵地被席卷。⁴横云:横列的众多的敌兵。云,在这里比喻敌兵之多。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一挥氛¹(lì)²静,再举鲸鲵(ní)³灭。
译文: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
注释:¹氛:预示灾祸的凶气。《国语·楚上》:“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注:“凶气为氛,吉气为祥。”²沴:即“沴气”。灾害不祥之气。³鲸鲵:即“鲸”。比喻为凶恶之敌。曹冏《六代论》:“扫除凶逆,剪灭鲸鲵。”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于兹¹²旧原³,属目(zhù)华轩
译文: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注释:¹于兹:现在。²俯:俯视。³原:宽阔平坦之地。在这里指战场。《尔雅·释地》:“广平日原。”⁴属目:注目。⁵驻:停留,停下来。⁶华轩:指贵人乘坐的车子。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沉沙¹无故迹,减灶²有残痕。
译文: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
注释:¹沉沙:指战后被沙土埋没的兵器。故迹:指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痕迹。²减灶: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孙膑以魏军一向恃勇轻敌,因于进军时故意逐日减少宿营地的灶数,表示士卒逃亡,军无斗志,引诱魏军来追,而于马陵道设伏兵以待。庞涓果中计,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阵亡(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¹莲昏。
译文: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注释:¹抱:一作“拖”。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世途¹(jí)²流易³,人事殊今昔。
译文: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
注释:¹世途:人世的道路。²亟:屡。³流易:变化,移动不定。⁴人事:人世上的各种事情。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长想眺前踪¹,抚躬(gōng)²聊自适³
译文: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注释:¹踪:踪迹。²抚躬:抚摸着身体。³自适:自感惬意。适,惬意,高兴。

  这首诗一共二十句,可以分两大段,前十句为第一大段,后十句为第二大段。前十句回忆往昔扫灭薛举的征战,追述了作者当年满怀壮气,仗节破敌,“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后十句描述李世民即位后暂停华轩,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景。这首诗雄放宏拔,颇见动感与力度。

  第一大段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

  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后六句:“移锋随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随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具有雷霆万钧之力。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为了表达“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的感叹,作者在前后两大段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对比,篇首,作者提戈仗节,生龙活虎,是雄姿英发的少年,而篇末感喟世途流易,人事沧桑,则显然已渐入老成。其次是环境的对比,当初激战时有如电起河决,星沉云裂,一派剧烈动荡之势,而驻轩属目时,却是故迹沉沙,水净莲昏,一片安谧宁静气氛了,动静之间,对比十分强烈。第三,由此而引出了情绪上的对比,前一段意气昂扬,雄伟奔放,真有不可一世柏壮志豪情,而后一段则显得雍容稳健,深沉凝重,在胜利的自豪中,掺和着一种因为时光易逝的淡淡的哀愁。这些前后不同的变化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使得诗思更为深厚,耐人寻味。

  这首诗在形式上也自有其特点。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很象后来的排律,不过平仄不合粘对原则罢了。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起了首开风气的作用,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参考资料:
1、 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6-8

jīngxuēzhàn--shìmín

nián怀huáizhuàngchūzhàngjiéxīnsuílǎnggāozhìqiūshuāngjiéfēngjīngdiànzhuǎnzhànzhǎngjuéyíngsuìluòxīngchénzhènjuǎnhéngyúnlièhuīfēnjìngzàijīngmièjiùyuánshǔzhùhuáxuānchénshājiǎnzàoyǒucánhénlàngxiá穿chuānshuǐjìngfēngbàoliánhūnshìliúrénshìshūjīnzhǎngxiǎngtiàoqiánzōnggōngliáos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