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爱潺湲到水滨,春来唯有我来频。
沙边坐惯渔翁识,岸上行多白鸟驯。
髭发照看添霰雪,冠缨濯後少埃尘。
今秋更拟营蓑笠,冒雨冲风把钓纶。
谁爱潺湲到水滨,春来唯有我来频。
沙边坐惯渔翁识,岸上行多白鸟驯。
髭发照看添霰雪,冠缨濯後少埃尘。
今秋更拟营蓑笠,冒雨冲风把钓纶。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故国¹三千里,深宫²二十年。
译文: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
注释:¹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²深宫:指皇宫。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一声何满子¹,双泪落君²前。
译文: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注释:¹何满子:唐教坊曲名。²君:指唐武宗。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
自倚(yǐ)¹能歌日,先皇²掌上怜。
译文: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
注释:¹倚:凭仗。²先皇:指唐武宗。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¹
译文: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断肠。
注释:¹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宠极一时。此处泛指唐武宗时宫中歌者。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可从一个片断场景表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首诗却与众不同。这两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作者在第一首诗的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第二首,表现宫中歌唱,随时都在创作新声。作者另有《听歌》二首,其一:“儿郎漫说转喉轻,须待情来意自生。只是眼前丝竹和,大家声里唱新声。”《边上逢歌者》又有:“垂老秋歌出塞庭,遏云相付旧秦青。少年翻掷新声尽,却向人前倒耳听。”足见诗人对新声及情感的重视。这首诗以“新声何处唱?断肠李延年”作结,包容了丰富的内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直接点出“新声”,用“何处唱”一衬,其哀怨之情便流露出来了,最后一句提到了“断肠”,感情更进一步,在感情高峰上结束全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7-978
2、 赵乃增.唐诗名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598-599
3、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188

gōngèrshǒu

zhāng tángdài 

guósānqiān shēngōngèrshínián 
shēngmǎn shuānglèiluòjūnqián 

néng xiānhuǎngzhǎngshànglián 
xīnshēngchùchàng chángduànyánnián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¹²其邦³,昊(hào)其子之,实有周。薄言¹⁰¹¹¹²,莫不震叠¹³。怀柔¹⁴百神¹⁵,及¹⁶¹⁷乔岳¹⁸,允¹⁹²⁰²¹²²
译文: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有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
注释:¹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²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³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⁴昊天:苍天,皇天。⁵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⁶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⁷右:同“佑”,保佑。⁸序:顺,顺应。⁹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¹⁰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¹¹震:震动,指以武力震动威胁。¹²之:指各诸侯邦国。¹³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¹⁴怀柔:安抚。怀:来。柔:安。¹⁵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¹⁶及:指祭及。¹⁷河:黄河,此指河神。¹⁸乔岳:高山,此指山神。¹⁹允:诚然,的确。²⁰王:指周武王。²¹维:犹“为”。²²后:君。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明昭¹有周,式²序在位³。载(jí)干戈,载櫜(gāo)弓矢。我求懿(yì),肆¹⁰于时¹¹¹²,允王保¹³之。
译文: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注释:¹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²式:发语词,无实义。³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序:顺序,依次。⁴载:犹“则”,于是,乃。⁵戢:收藏。干,盾。⁶干戈:泛指兵器。⁷櫜: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⁸我:周人自谓。⁹懿德:美德,指文治教化。¹⁰肆:施,陈列,谓施行。¹¹时:犹“是”,这、此。¹²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¹³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6-658

shímài

míng xiānqín 

shímàibāng hàotiānzhī shíyòuyǒuzhōu yánzhènzhī zhèndié huái怀róubǎishén qiáoyuè yǔnwángwéihòu 

míngzhāoyǒuzhōu shìzàiwèi zàigān zàigāogōngshǐ qiú shíxià yǔnwángbǎozhī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去年长至¹在长安,策杖²曾簪獬(xiè)(zhì)³
译文:去年夏至日来之时我人在长安,手柱拐杖的我也曾身居高位,头顶高帽。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译文:今年长安又到冬至日,我走下台阶遥想当年寒冷的霜雪。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梦随行(háng)¹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译文:夜里梦见我跟随军队在苍天下前进,然而身在穷乡僻壤的我却难以完成报国之志。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译文:身处南方断绝了来自北方的消息,我站在黄河边上涕泗横流。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三十始一命¹,宦(huàn)²多欲阑³
译文: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
注释:¹一命:最低等的官职。周代的官秩为九命,一命最低。²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³阑:尽,残。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自怜¹无旧业²,不敢耻(chǐ)微官³
译文: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
注释:¹自怜:自伤;自我怜惜。²旧业:祖传家业。³微官:小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jiàn)¹怜樵(qiáo)²,山花醉药栏³
译文:涧水怜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
注释:¹涧水:指从高冠峪流过的溪水。²樵路:打柴人走的小路。³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只缘五斗米¹,辜(gū)负一渔竿²
译文: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注释:¹五斗米:指官俸。²渔竿:钓鱼的竹竿。此处作垂钓隐居的象征。

  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但失望归失望,因为家无产业,诗人还是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在这里,岑参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51-152 .

chūshòuguāngāoguāncǎotáng--céncān

sānshíshǐmìnghuànqíngduōlán

liánjiùgǎnchǐwēiguān

jiànshuǐtūnqiáoshānhuāzuìyàolán

zhǐyuándòu竿gān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经雨¹清蝉²得意鸣,征尘³断处见归程。
译文: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
注释:快哉亭: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城隅上,本为唐薛能阳春亭故址,宋李邦直改建,苏轼知徐州时题名“快哉”。¹经雨:淋过雨。²清蝉:干净的蝉。清,干净。³征尘:路上扬起的尘埃。⁴断处:没有扬尘之地。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病来¹把酒不知厌²,梦见倚楼³无限情
译文:病愈之后饮酒不知满足,睡梦醒后,靠着楼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限乡情。
注释:¹病来:指病愈之见。²厌:饱足。³倚楼:谓倚楼远望。⁴情:指思念故园之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鸦带斜阳投古刹(chà)¹,草将²野色入荒城。
译文: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
注释:¹古刹:古寺。²将:带引。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故园又负黄华¹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译文: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只觉秋风从发上生起。
注释:¹黄华:菊花。

  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

  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概。《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34-636
2、 汪业芳.历朝怀远思乡诗:乌夜啼卷:华夏出版社,2000:311-312

bìnghòudēngkuàizāitíng

zhù sòngdài 

jīngqīngchánmíng zhēngchénduànchùjiànguīchéng 
bìngláijiǔzhīyàn mènghòulóuxiànqíng 
dàixiéyángtóuchà cǎojiānghuāngchéng 
yuányòuhuánghuáyuē dànjuéqiūfēngshà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