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颢澄夕爽,朋簪聚华宴。置酒宫树侧,别我凤池彦。
西颢澄夕爽,朋簪聚华宴。置酒宫树侧,别我凤池彦。
秋阴递城阙,寒吹横郊甸。河柳半萧疏,汀葭已淩乱。
秋阴递城阙,寒吹横郊甸。河柳半萧疏,汀葭已淩乱。
飒飒鸣风条,离离度云雁。燕云驰蓟丘,楚江望吴岘。
飒飒鸣风条,离离度云雁。燕云驰蓟丘,楚江望吴岘。
忆我二三友,召对蓬莱殿。抗言云汉表,意气人所羡。
忆我二三友,召对蓬莱殿。抗言云汉表,意气人所羡。
骑出紫骅骝,挥鞭若流电。及此秋风期,落叶倏焉散。
骑出紫骅骝,挥鞭若流电。及此秋风期,落叶倏焉散。
虽阻芸阁欢,乃惬萱闱恋。同袍美昼游,之子去乘传。
虽阻芸阁欢,乃惬萱闱恋。同袍美昼游,之子去乘传。
勋业当茂龄,荣华岂绅弁。寄言买臣者,无忽昔贫贱。
勋业当茂龄,荣华岂绅弁。寄言买臣者,无忽昔贫贱。
区大相

区大相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¹午梦长。
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注释: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¹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睡起莞然¹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láng)²
译文: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¹莞然,微笑的样子。²沧浪: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6-307

xiàdēngchēgàitíng

càiquè sòngdài 

zhǐpíngshízhěnzhúfāngchuáng shǒujuànpāoshūmèngcháng 
shuìwǎnránchéngxiào shùshēngzàicāngláng 
欹枕艣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qī)¹(lǔ)²声边,贪听咿哑³(guō)醉眠。梦里(shēng)歌花底去;依然,翠眠盈盈在眼前。  
译文:船行江上,在咿哑嘈杂的摇橹声中渐渐入睡。在梦中与意中人相会,她依然是翠袖盈盈的可人情态。
注释:¹欹枕:倚枕。²艣:同橹,摇船用具。³咿哑:象声词,摇橹声。⁴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⁵梦里:一作“变作”。⁶翠眠:着绿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别后两眉尖¹,欲说还休梦已阑²。只记埋怨³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译文:在梦中正与情人难离难舍,欲说还休之际,却梦断人醒。回忆前夜分别时,正是圆月中天,月圆而人离别。
注释:¹两眉尖:紧皱双眉,愁苦貌。²梦已阑:梦已尽。³埋冤:即埋怨。⁴前夜月:指别时之月。⁵不管人愁独自圆:人愁离别,月却独自向圆。意同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题为记梦,所梦何人,本事无考。词先写舟中孤寂,摇橹声中,由醉入梦。梦中花丛笙歌动听,伊人宛然在目。换头写伊人倾诉别后相思,然后以对方埋怨人离月圆收结,体现双方依依难舍,情挚意浓。

  全词就梦前、梦中、梦后三层依次写来,思路清晰。词人由醉入梦,梦中笙歌花丛,翠袖盈盈。以下不写梦后相思,却从对面入笔,倒叙梦中情境,妙笔脱俗。“只记”二句,以少胜多,怨月独圆,情痴意浓。且此月系玉人闺中独看之月,抑或词人舟头所见之月?情境恍惚。“不管”句无理而妙,韵味无穷。小词写得清丽爽畅,精湛宜人。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26

nánxiāngzi··zhōuzhōngmèng--xīn

zhěnshēngbiāntāntīngguāzuìmiánmèngshēnghuāráncuìxiùyíngyíngzàiyǎnqián

biéhòuliǎngméijiānshuōháixiūmènglánzhǐmáiyuànqiányuèxiāngkànguǎnrénchóuyuán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译文:从城池的东门步行而出,试着眺望千里。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¹
译文:青山横陈在苍苍树林中,火红的太阳团在平原之上。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
渭北走邯郸,关东¹出函谷²
译文:渭水的北边通着邯郸,从关东地区眺望,出了函谷关。
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
秦地¹万方²会,来朝九州牧。
译文:秦地之中,各方诸侯来聚集,共同朝见皇帝。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
鸡鸣咸阳中,冠盖¹相追逐。
译文:当拂晓鸡啼的时候,城中官员的车马已经一辆接一辆互相追逐了。
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丞相过列侯¹,群公饯²光禄³
译文:丞相去拜访列侯,一群显贵在光禄寺设立酒席互相送别。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¹
译文:司马相如却正是年老多病,独自回到茂陵的家中。
注释:¹茂陵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晚年因消渴症(糖尿病)辞去官职,住在茂陵(汉武帝陵寝)。
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但诗中多次出现工整的对偶句,如“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渭北走邯横,关东出函谷”“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这是唐代五言古诗的典型特征,而汉代的五言古诗中往往没有高频率的工整对仗出现。“步出城东门”借用了汉代五言诗的诗句。诗歌前六句平实悲壮地展现了关中地区远眺所见的冬日秋景,“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壮丽又贴切地展现了冬日山上万木凋零、平野开阔空旷的景象。诗歌第七句“秦地”二字承接上文,“万方会”三字引出下文。临近新年,首都长安地区的官员往来特别热闹,各地的官员来京城朝见皇帝,官员之间互相应酬、建设官场关系网,从公鸡晨啼开始,长安城内充斥着急于奔走的官员。诗人对这些冬日的应酬活动不大感兴趣,于是离开熙熙攘攘的长安城,独自回到城郊。末句“独归茂陵宿”巧妙地与首句“步出城东门”相呼应。诗歌最后,诗人借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托言年老多病远离京城交际圈,流露出诗人对官场风气的深深不满,也就点出了冬日出城游览的缘由:躲避城中的各种交际活动。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野径¹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译文:山溪宛转,沙路净洁,一条弯曲的小径,通向山林深处的隐者之家。
注释:¹野径:村野小路。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带¹有梅三四花。
译文:马蹄踏碎千里残雪,苦苦追寻,终于在山口出找到了早开的三、四朵梅花。
注释:¹山带:山口。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¹(wēi)²芋话桑麻³
译文:这里环境幽静,篱笆上爬满药草的黄叶;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闲话桑麻。
注释:¹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²煨:把食物直接放在带火的灰里烧熟。³桑麻:桑与麻。为农家养蚕、纺织所需,后借为农事之代称。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¹侍玉华²
译文:我一生坎坷,屡遭贬谪,就像在蓬茅下,经受风吹雨打。但不管怎样曲折,也决不羡慕玉堂金马。连做梦,也要去寻找傲雪凌霜的梅花。
注释:¹金貂:汉代的官饰。²玉华:唐代宫名。

mèngxúnméi--fāngyuè

jìngshēncángyǐnzhějiāànshāfēndàixié

cánxuěliùshānzuǐyǒuméisānhuā

huángyōngmáiyàocǎoqīngdēngwēihuàsāng

shēngyānpéngmáomèngjīndiāoshìhu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¹千秋雪²,门泊(bó)³东吴万里船
译文: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¹西岭:西岭雪山。²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³泊:停泊。⁴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⁵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将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 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jué

 tángdài 

liǎnghuángmíngcuìliǔ hángbáishàngqīngtiān 
chuānghán西lǐngqiānqiūxuě méndōngwànc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