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¹幽人三亩宅,生刍²一束向谁论?
注释:¹乔木:高大树木。²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¹可能无孺子,黄堂²不是欠陈蕃。
注释:¹白屋:古代平民住屋不施采,故称白屋。²黄堂:太守之堂。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zitáng--huángtíngjiān

qiáoyōurénsānzháishēngchúshùxiàngshuílùn

téngluógànyúnxiāoxīnjìnjiǔzūn

báinéngzihuángtángshìqiànchénfān

rénlěngdànjīnrénxiàoshuǐniánniándàojiùhén

注释

注释

乔木:高大树木。

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白屋:古代平民住屋不施采,故称白屋。

黄堂:太守之堂。

简析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闲窗烛暗,孤帏夜永,欹枕难成寐。细屈指寻思,旧事前欢,都来未尽,平生深意。到得如今,万般追悔。空只添憔悴。对好景良辰,皱著眉儿,成甚滋味。
闲窗烛暗,孤帏(wéi)夜永,欹(yī)¹难成寐(mèi)。细屈指寻思,旧事前欢,成来²未尽,平生深意。到得如今,万般追悔。空只添憔悴。对好景良辰,皱著眉儿,成甚滋味。
译文:窗边一盏烛火暗淡,暗夜无边无际,孤单的帷帐悬挂,我斜倚着枕头难以入眠。细细掐指盘算往日的欢乐,算来没有尽到平生的深情厚意。到如今,内心充满了无尽悔意,空自增添几分憔悴。对着这良辰美景,我皱着眉头,内心真不是滋味。
注释:¹欹枕:斜倚枕头。欹,歪斜;倾斜。²成来:宋代口语,算来。
红茵翠被。当时事、一一堪垂泪。怎生得依前,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系。
红茵¹翠被。当时事、一一堪垂泪。怎生得依前,似恁(nèn)偎香倚(yǐ)暖,抱著日高犹睡。算得伊家,也应随分²,烦恼心儿里。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系。
译文:床上是红色的垫子翠绿的被子。回想起过去的事,每一件都让人忍不住要流泪。怎么才能像以前一样亲密的依偎着、拥抱着睡到日上三竿。料想你一定也有类似感受,心里很烦恼。我们又怎能够回到从前一般呢?也许更好的方法是淡然相对,免得像现在这样彼此牵绊。
注释:¹红茵:红色的垫子。²随分:照样。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zhāi)¹寄在少城隈(wēi)²
译文:已到秋末时节,然而我这一次东行却依然无法回归。我那简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里孤单地等我回去。
注释:¹茅斋:茅盖的屋舍。²隈:角落。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lí)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译文:家中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我漂泊江湖,虽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译文: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剑门阻隔,我这北来之人无法通行。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译文:我万里漂泊,长时间作客他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一展胸怀。

qiūjǐn--

qiūjǐndōngxíngqiěwèihuímáozhāizàishǎochéngwēibiānlǎoquètáoqián

jiāngshàngféngyuánshàobēixuělǐngkàn西luòjiànményóuběirénlái

wànzhǎngwèi怀huáibàoshíhǎokāi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飞雪过江¹来,船在赤栏桥²侧。惹³报布帆无恙(yàng),著两行亲札
注释:¹江:指长江。²赤栏桥:在安徽合肥。³惹:即偌,犹言在此。⁴无恙,无疾无忧,这里指旅途平安。⁵著:加上。⁶亲札:亲笔写的书信。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bìn)自此时白。一咏一觞(shāng)¹谁共,负平生书册²
注释:¹一咏一觞:这里指有谁来同饮酒赋诗。²书册:即书籍。

  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词作上片写抵达江南,并报平安。“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当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赤栏桥”,有红色栏干的桥。这里可能指具体地名。据姜夔《淡黄柳》词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即在安徽合肥,可参考。三、四句“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为倒装。即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平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布制的船帆。“布帆无恙”,旅途平安,没出事故。《晋书·顾恺之传》载:“(殷)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诗有“霜落型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句。“无恙”,无忧无疾,这里指旅途平安。“惹报”,有的选本和分析文章作“为报”。“为报”易释。但不知据何版本,故仍据《全宋词》作“惹报”。“惹”,同“偌”,如此,这样。即紧承第二句句意:这样已平安抵达江南,就赶紧写信报平安。“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词作上片语虽平实简洁,感情却深沉真诚。

  词作下片抒发悲伤懊悔的心情。首句“从今日日在南楼”中“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渡江南来,颠沛流离,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日日在南楼”,用“日日”加以强调,从今以后,天天都要栖息在南方。“南楼”,本系庾亮故事,泛指好友欢聚之处,这里是指词人在南方的住处。“发自此时白”,“发白”,有自然生理的原因,而这里上承“从今”,下又用“自此时”加以强调,内涵就较为复杂了。结末二句,就是对“发白”原因的说明。“一咏一觞谁共”,“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永足以畅叙友情。”“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呢?此为“发白”的原因之一。“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却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原因之二,实际是主要原因。词作下片语气沉重,悲懑与懊悔之情交织。

  全词虽简短,内涵却极丰富,感情强烈深切。

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星闱(wéi)¹上笏(hù)²金章³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译文:朝官拿着笏板上朝带着重要的奏章,建议皇帝重用监察民情的外官,疏远近臣。朝廷沿用的是通行的朝位班序,九岁太子新册立。
注释:¹星闱:指皇宫。²上笏:手拿着笏板上朝。³金章:重要的奏章。⁴外台:外官,负责监察民俗。⁵近侍:皇帝身边的近臣。⁶百常:很高。⁷天阁:朝廷。⁸通班:通行的朝位班序。
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太仓¹日富中邦最。宣室²夜思前席³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译文:京师储谷的大仓日益丰富,是所有城邦之最。天子会在宫中静思,也会重用人才。归顺之心很愉悦,开怀畅饮,不满饮个千杯,应该是醉不了的。
注释:¹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 ²宣室:汉代未央宫中有皇帝斋戒的宣室殿。这里代指皇宫。³前席:往前移动坐着。《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比喻听得入迷,对人才很重视。⁴怡悦:愉悦。⁵酒肠宽:酒量很大。形容开怀畅饮。⁶泛:满饮。

lóuchūnzhī··shídiào--liǔyǒng

xīngwéishàngjīnzhāngguìzhòngwěiwàitáishūjìnshìbǎichángtiānjiùtōngbānjiǔsuìguóchǔxīnshàngtàicāngzhōngbāngzuìxuānshìqiánduìguīxīnyuèjiǔchángkuānfànqiānzhōngyīngzuì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¹白云间,一片孤城²万仞³山。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¹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河”一作“沙”,“远”一作“直”。²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³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qiāng)¹何须²怨杨柳³,春万不度玉门关
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¹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²何须:何必。³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⁴春万: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⁵度:吹到过。⁶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¹北望拂云堆²,杀马登坛祭(jì)几回。
译文: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注释: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²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¹。
译文: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¹来:语助词,无义。

其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2-53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6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4-75页 .

liángzhōuèrshǒu

wángzhīhuàn tángdài 

huángyuǎnshàngbáiyúnjiān piànchéngwànrènshān 
qiāngyuànyángliǔ chūnfēngménguān 

chánběiwàngyúnduī shādēngtánhuí 
hànjiātiānjīnshén kěnqīnguī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