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¹(rú)²阵堂堂³,书入颜杨鸿雁行。
译文:苏轼摆出强大的阵势,在儒家和墨家之间驰突纵横。他的书法,可跟颜真卿、杨凝式同列并行。
注释:¹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诗中有纵横驰骋之意。²儒墨:儒家、墨家。³阵堂堂:阵势强大。⁴颜杨:唐代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书法家。
胸中元¹自有丘壑(hè)²,故作老木蟠(pán)³风霜。
译文:他的胸中,有着高山深谷般的深远意境,所以能画出老木盘屈在风霜之中的傲骨峥嵘。
注释:¹元:本来,原先。²丘壑:山水幽深之处,比喻深远的意境。³蟠:盘曲而伏。

  诗的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说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赞扬苏轼的学识渊博,又以“折冲”的驰骋之意表现他洋溢的才气。“书入颜杨鸿雁行”,这里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这句称赞他的书法高妙,是从运笔使墨、技艺不凡而言,又已经暗含着“师心使气”而写形传神的命意。第三句“胸中元自有丘壑”是全诗之眼。不仅是说苏轼落笔之前胸中已有成像,更强调了综合学识、才艺、经历等诸多因素在其内心积蓄的丰富涵养。即唯有这样的内涵,胸中才会有这样的成像。“故作老木蟠风霜”,这历尽“风霜”的“蟠曲”“老木”,岸然苍劲,既是高明笔墨的表现,也是画家胸襟的写照。“胸中丘壑”原是东晋谢鲲形容自己的隐逸情趣,被诗人借来表现画家的外观与内力的融合。这幅枯木,是苏轼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原故。最后两句巧妙地把评画和品人结合到了一起。热情地赞扬了苏轼的艺术造诣,高度评价了苏轼的人格,两者结合,自然而贴切。

  这首诗前二句说苏轼在学术上有集大成的特点,书法可与颜杨并驾并驱。后二句说正是这些深厚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使苏轼画出格高韵古的枯木图,达到诗、书、画三者相互圆融的艺术的化境。诗以议论开端,仍以议论承转,通篇阐述画理,到尾句才扣到枯木图上。全诗构思特点是,不光写“老木蟠风霜”,还写出了苏轼的为人,写出了他的“折冲儒墨”,写出了他的“胸中丘壑”,构思奇特。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
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33页
3、 蒋方编选.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93页

zizhān--huángtíngjiān

zhéchōngzhèntángtángshūyányáng鸿hóngyànxíng

xiōngzhōngyuányǒuqiūzuòlǎopánfēngshuā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轼摆出强大的阵势,在儒家和墨家之间驰突纵横。他的书法,可跟颜真卿、杨凝式同列并行。

他的胸中,有着高山深谷般的深远意境,所以能画出老木盘屈在风霜之中的傲骨峥嵘。

注释

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诗中有纵横驰骋之意。

儒墨:儒家、墨家。

阵堂堂:阵势强大。

颜杨:唐代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书法家。

元:本来,原先。

丘壑:山水幽深之处,比喻深远的意境。

蟠:盘曲而伏。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诗人在史局任著作佐郎。春天,苏轼知贡举(主管考试),诗人做他的属官。苏轼这年曾在醣池寺壁画了小山枯木,诗人作《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诗。苏轼又作枯木,诗人于是又题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
赏析

  诗的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说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赞扬苏轼的学识渊博,又以“折冲”的驰骋之意表现他洋溢的才气。“书入颜杨鸿雁行”,这里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这句称赞他的书法高妙,是从运笔使墨、技艺不凡而言,又已经暗含着“师心使气”而写形传神的命意。第三句“胸中元自有丘壑”是全诗之眼。不仅是说苏轼落笔之前胸中已有成像,更强调了综合学识、才艺、经历等诸多因素在其内心积蓄的丰富涵养。即唯有这样的内涵,胸中才会有这样的成像。“故作老木蟠风霜”,这历尽“风霜”的“蟠曲”“老木”,岸然苍劲,既是高明笔墨的表现,也是画家胸襟的写照。“胸中丘壑”原是东晋谢鲲形容自己的隐逸情趣,被诗人借来表现画家的外观与内力的融合。这幅枯木,是苏轼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原故。最后两句巧妙地把评画和品人结合到了一起。热情地赞扬了苏轼的艺术造诣,高度评价了苏轼的人格,两者结合,自然而贴切。

  这首诗前二句说苏轼在学术上有集大成的特点,书法可与颜杨并驾并驱。后二句说正是这些深厚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使苏轼画出格高韵古的枯木图,达到诗、书、画三者相互圆融的艺术的化境。诗以议论开端,仍以议论承转,通篇阐述画理,到尾句才扣到枯木图上。全诗构思特点是,不光写“老木蟠风霜”,还写出了苏轼的为人,写出了他的“折冲儒墨”,写出了他的“胸中丘壑”,构思奇特。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
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33页
3、 蒋方编选.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93页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昔皖(wǎn)¹有一农妇,于²河边拾薪(xīn)³,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wù)微。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bān)斑,疑其受创微。妇奉¹⁰之归,治¹¹之旬日¹²,创¹³愈。临去¹⁴,频频颔(hàn)¹⁵之,似谢。月余,有鹜¹⁶数十来农妇园中栖(qī),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¹⁷之,即孵,得雏(chú)¹⁸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¹⁹²⁰鹜之报微。
译文:从前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伤口慢慢愈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到了第二年,农妇家渐渐富裕起来了,大概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注释:¹皖南:安徽长江以南地区。²于:在。³薪:柴火。⁴熟视:仔细看。熟:仔细。⁵乃:是。⁶鹜:野鸭子。⁷就:靠近。⁸其:它的。⁹疑:猜疑。¹⁰奉:通“捧”,捧着。¹¹治:治疗。¹²旬日:十天。¹³创:伤口。¹⁴临去:即将离开,临走。临:到了......的时候。¹⁵颔:名词作动词,点头。¹⁶鹜:鸭子。¹⁷市:卖。¹⁸雏: 雏生下不久的;幼小的(多指鸟类):~鸡、~燕。¹⁹盖:大概。²⁰创:受伤。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出林杏子¹落金盘²。齿软³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chún)
译文: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注释:¹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²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³齿软:牙齿不坚固。⁴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⁵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⁶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⁷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南陌¹上,落花闲²。雨斑(bān)³。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译文:南边的田间小路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注释:¹陌:泛指田间道路。²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闲,安静。³斑斑:颜色驳杂貌。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⁴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周邦彦这首词由少女尝果写到伤春,过渡自然,联系紧凑。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可见杏子成熟,当在暮春时节了,新摘来的杏子放在金盘里,色泽鲜艳明丽,不用“置金盘”,而用“落金盘”,因“落”字有从摘下到放置过程的动态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动得多。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正如韦应物诗“试摘犹酸亦未黄。”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个吃剩的杏子。青紫色的残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唇丹与青紫相间,在词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攒眉蹙额,娇态可掬,更惹人怜爱了。所以词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为这不只是在写半枚残杏,而是透过残杏写少女。

  下片先从少女眼里写周围环境,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无情,落花有恨。这三句似与上下文无关系。但看最后三句之后,便可体会到这三句环境描写对少女的伤春情怀起了烘托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而伤春心事“都在眉间”。也就是说因伤春而愁眉深锁。对于妙龄少女来说,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因而有了某种爱情意识的跃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上片说的少女因尝杏怕酸而攒眉,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少女因怀春伤春而攒眉,则是生活中的必然现象。这两种现象在词中来了个巧合,少女以尝杏怕酸而攒眉,巧妙地掩饰了她因怀春而攒眉,掩饰了她内心的秘密,可谓妙合无垠,这也正是作者构思细密,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上下两片初看似无关系,不易衔接,实则用暗线贯串,自然过渡,结构曲折。作者又善于抒写女性心理,将女性心理活动与景物描摹巧妙结合,所以后来评论周词的都很称赞他的词法,如清陈世焜云:“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云韶集》卷四)

zhōngqíng ·chūlínxìngluòjīnpá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chūlínxìngluòjīnpán chǐ齿ruǎnchángsuān bàncánqīng yóuyìnxiǎochúndān 
nánshàng luòhuāxián bānbān yán duànshāngchūn dōuzàiméijiān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他皆携(xié)酒寻芳¹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译文:朋友拿着酒去外游赏美景,我只好独自关上房门安静睡觉。
注释:¹寻芳:游赏美景。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¹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译文:只有杨花好像和我特别有缘分,因为风把它带到我的床头边上。
注释:¹唯:只。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¹何事转²凄然³
译文: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注释:¹客心:自己的心事。²转:变得。³凄然: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bìn)¹明朝(zhāo)²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译文:今夜故乡的人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注释:¹霜鬓:白色的鬓发。²明朝:明天。

  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旅馆寒灯独不眠”,诗的首句所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启人联想,点明作者在除夕仍羁旅天涯,可以想见,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 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让人心情悲凉。因此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一是思乡心切,二是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王永成编 .唐诗鉴赏大典 上 :金城出版社 ,2002 :387-388 .
2、 萧涤非等撰写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96-397 .

chúzuò

gāoshì tángdài 

guǎnhándēngmián xīnshìzhuǎnrán 
xiāngjīnqiàn shuāngbìnmíngzhāoyòunián  (shuāngbìnzuò chóubìn )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译文:天气晴暖,风和日丽,“十月小阳春”嘛,我走在上山的小路上,耳边不时有鸟儿婉转的啼鸣传来,好像在报告春天真的来临了。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译文:忽然,花草葱在茏中,看到了桂树的倩影,如同遇到了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译文:山中气候寒冷,桂花常常逢得很晚;山中风多而疾,桂花往往又落得早落得快。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译文:山中的樵夫可能又不认识桂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斧钺之灾,沦为烧火的枯柴。

shānshàngshù--líng

nuǎnshàngshānniǎozhīchūn

féngyōuyǐnchùjiànxǐngrén

shílěngkāichángwǎnfēngduōluòpín

qiáoyīngshísuìjiǔwèi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