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同枉渚频潮汐,情与游丝斗短长。垂钓蛮童缘底泣,难将心事问何郎。
恨同枉渚频潮汐,情与游丝斗短长。垂钓蛮童缘底泣,难将心事问何郎。

hèntóng--cháoshuōzhī

hèntóngwǎngzhǔpíncháoqíngyóudòuduǎnzhǎngchuídiàomántóngyuánnánjiāngxīnshìwènláng

晁说之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7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jiū),以¹羽为²巢,而编之以发³,系之苇苕,风至苕折(zhé),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制自己的巢穴,再用毛发编织将巢穴系在嫩芦苇茎上,结果风一吹芦苇的穗就折断了,巢穴也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注释:¹以:用。²为:作为。³发:毛发。⁴之:代词,指羽毛编制的窝。⁵苕:芦苇的穗。⁶折:断,弄断。⁷非:并非。⁸然:表原因。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译文:百花凋零,芳草枯萎,此时最适宜拄着手杖去池塘观景。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¹意味长。
译文: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
注释:¹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重冈(gāng)¹已隔红尘²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³,窗中远岫(xiù),舍后丰松。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
注释:¹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²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³要就:要去的地方。⁴远岫:远山。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译文: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整首小令的上半阕,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就是诗人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阕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而自己呢?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rényuèyuán ·wàijiādōngyuán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chónggānghóngchénduàn cūnluògèngniánfēng yàojiù chuāngzhōngyuǎnxiù shèhòuchángsōng 
shíniánzhòng niánzhòng dōuértóng lǎowéiyǒu xǐngláimíngyuè zuìhòuqīngfēng 

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画堂¹春暖绣帏(wéi)²重,宝篆(zhuàn)³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译文:春意暖暖的画堂,绣花帏幕一重又一重,香炉里缭绕的香气微微颤动。身外的虚名要它有什么用?醉乡中,东风唤醒了梨花一般的春梦。主人好客,热情的迎送,看见鹦鹉在金笼里声声学舌。
注释:¹画堂:汉代宫中的殿堂,后泛指华丽的堂舍。²绣帏:绣花帏幕。³宝篆香:形容缠绕的香烟的形状有如篆形的古文字。⁴梨花梦:指像梨花一般开才即败的春梦。

xiǎotáohóng··huàtángchūnnuǎnxiùwéizhòng--zhìyuǎn

huàtángchūnnuǎnxiùwéizhòngbǎozhuànxiāngwēidòngwàimíngyàoyòngzuìxiāngzhōngdōngfēnghuànxǐnghuāmèngzhǔrénàixúnchángyíngsòngyīngzàijīnlóng

断竹,续竹;
断竹,续竹;
译文: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
飞土,逐宍。
飞土,逐宍(ròu)¹
译文: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注释:¹宍:“肉”的古字。

  此篇和《伊耆氏蜡辞》都是上古歌谣。所谓的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能见到的上古歌谣,多数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见于《周易》的较多,在《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中也偶有记载。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还没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而还不可能出现后世所谓的“纯文学”。

  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通过对《弹歌》等的赏析,读者可以更为具体地加深对上古歌谣的认识和了解。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

  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由这两个字指引,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宍”,为古“肉”字,指代飞禽走兽。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容量很大,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当然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dàn

míng xiānqín 

duànzhú zhú 
fēi zhúr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