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jīngshěyǒngcházào--zhū

xiānwēngshízàowǎnzàishuǐzhōngyāngyǐnfāngzhōucháyānniǎoxiāng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范文正公轻¹财好²³,尤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mǔ),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jiān)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shàn)。聚族人仅¹⁰百口。公殁(mò)¹¹逾四十年,子孙贤令¹²,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译文:范仲淹看轻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数千亩好的田地,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钱财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去世之后的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注释:¹轻:看轻。²好:喜欢。³施:施舍。⁴尤:尤其。⁵厚:不刻薄,待人好,宽厚。⁶于:对。⁶既:已经。⁷群从:指堂兄弟及侄子辈。⁸缣 :细绢。⁹赡给:指周济救助。¹⁰仅:将近。¹¹殁:死亡。¹²令:善,美好。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己卯¹上元²,予在儋(dān)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杂揉(róu),屠沽(gū)纷然。归舍已三鼓¹⁰矣。舍中掩关¹¹熟睡,已再鼾(hān)¹²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¹³?过¹⁴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¹⁵
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数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数得到大鱼。
注释:¹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²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³儋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⁴过:拜访,探望。⁵民:指汉族人。⁶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⁷杂揉:同“杂糅”,混杂。⁸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⁹纷然:盛多的样子。¹⁰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¹¹关:门栓,文中指门。¹²再鼾: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¹³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¹⁴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¹⁵“然亦笑”三句:韩愈有《赠侯喜》诗云:“吾党侯喜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哺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鬐(qí)。是时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jù)洳(rù)?”此三句意谓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便欲归隐箕颍之地,却不明白即便是隐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章展现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父子相对而笑,见出苏氏父子虽处“多病瘦悴”、“饮食百物艰难”的困境,却超然自得,生活和谐,心境恬静。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得失无定的妙悟,其中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全文语极简约,意境怡然。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

  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331—1332页

shūshàngyuányóu

shì sòngdài 

    mǎoshàngyuán zàidānzhōu yǒulǎoshūshēngshùrénláiguò yuē  liángyuèjiā xiānshēngnéngchū  xīnráncóngzhī chéng西 sēngshè xiǎoxiàng mínróu fēnrán guīshèsān shèzhōngyǎnguānshúshuì zàihān fàngzhàngérxiào shúwéishī guòwènxiānshēngxiào gàixiào ránxiàohántuì退zhīdiào gèngyuǎn zhīzǒuhǎizhěwèi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辛夷¹才谢²小桃发³,蹋(tà)青过后寒食前。
译文: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
注释:¹辛夷:一种香草。²谢:凋谢。³发:开发。⁴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寒不回唯少年。
译文: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寒不返。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¹魂断草连天。
译文: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
注释:¹汉陵: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咸阳北原(亦称五陵原)。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wèng)¹底眠。
译文: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注释:¹瓮:酒瓮。

  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作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篡唐的有气节的士人,身处这种时代,面对危乱的时局,却只能无奈叹息,这首《三月》正是诗人无奈的哀叹,一方面是借哀叹美好的初春三月来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盛年易逝,无可挽留,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万分,诗的结尾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开花的,它才刚刚谢了,桃花却早早的开了。笫一句就说明写诗时是早春时节,这样的时节是充满生气的,绿地草涨莺飞,万物渐欣渐荣。在这样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过的了,在南方,寒食时节,总是细雨飘飘,滋润着千树力‘花,也带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时最好是三月”,正好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个人的少年时期,一个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时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样,晃一晃就过去了。时间总是这样,在你的指缝隙间流失,而你却全然不知。韩偓在这里就借用短暂的三月来感叹少年时期的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的感伤了起来。“吴国地遥江接海”,吴国即吴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长江经过吴地最后流入浩翰的东海,故诗人说“江接海”。汉陵是汉朝天子陵墓,“汉陵魂断草连天”,汉朝天子建立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今也只剩陵墓断碑伴着杂草丛生。“新愁旧恨真无奈”,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瓮底,还以做什么来扭转故国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诗由春天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家国灭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让人无奈,少年的大好光阴逝去让人无奈,国家变迁更让人无奈。这首诗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诗人的诗作风格有着质的改变,和李煜一样,社会动荡、王室颠覆给予韩偓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他的诗常有以不写而写来传达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伤而让人感伤;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1-1:160
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雾树溟(míng)(yíng)¹叫乱鸦,湿云²初变早来霞。
译文:树木笼罩在迷朦的烟雾之中,乌鸦在鸣叫,宿雨初霁,残云旭日辉映成霞。
注释:¹溟潆:模糊不清。²湿云:雨后云。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东风已绿先春¹草,细雨犹寒后夜²花。
译文:东风已经吹绿了早春的春草,小雨天气早晨仍然感觉到寒意。
注释:¹先春:早春。²后夜:指早晨。
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
村艇(tǐng)隔烟¹呼鸭鹜(wù),酒家依岸扎篱笆。
译文:村里小船上的人隔着烟雾在呼唤自家的鸭子,酒家沿着河岸扎着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
深居¹久矣忘尘世,莫遣(qiǎn)江声入远沙²
译文:长久以来远离尘嚣,不要让江涛之声传入遥远的水村。
注释:¹深居:谓远离尘嚣之世。²远沙:远村。江南水村多以“沙”命名。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倦怀无据¹。凭危阑²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qiáng)³,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译文:莫名的感到无聊,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极目远望,寒冷的江水斜斜的胸涌东去。满目吴楚风烟,才知道登高远望的乐趣。夕阳中江上舟楫纵横,秋风将寺院的钟声传过来,将楼上的景色全都看了一遍。兴奋的拉着你的手,登到更高的地方欣赏暮色。
注释:¹无据:没有依据或证据。无所依凭。²危阑:高处的栏杆。³帆樯:船帆与桅樯,常指舟楫。⁴钟梵: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áo)¹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朔(shuò)²,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译文:波涛翻腾,隐约中一水从中间分开来,宛若水底的神龟穿戴着金甲出水,力战蛟龙。想要在渚夜访求化鹤,谁了解苏东坡与孤鹤的神仙偶遇。悬崖耸立在秋风中,波涛高卷着奔向夜月,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次登楼之行,一扫之前的倦怠的心情,随着大江奔腾向东而去。
注释:¹金鳌: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龟。头尾似龙,身似陆龟,全身金色,生活在海里。²朔月:指旧历每月初一。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