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臯兰远路渐,灵龟何必为余古。
还家早似千年鹤,乘世元无六月蟾。
元叟为官犹号漫,陶翁未仕已名潜。
吴人终未谙羊酪,刚道莼羹似蜜甜。
渺渺臯兰远路渐,灵龟何必为余古。
还家早似千年鹤,乘世元无六月蟾。
元叟为官犹号漫,陶翁未仕已名潜。
吴人终未谙羊酪,刚道莼羹似蜜甜。
黎廷瑞

黎廷瑞

黎廷瑞(1250年~1308年),字祥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度宗成淳七年(1271)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亡,幽居山中十年,与吴存、徐瑞等遥。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摄本郡教事。凡五年。退后不出,更号俟庵。武宗至大元年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事见本集卷首小传。 ▶ 2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重帏(wéi)¹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译文:幽寂的厅堂中层层帷幕深垂;独卧床上,追思前事,倍感静夜的漫长。
注释:¹帏:帐子、幔幕。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神女¹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²
译文: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来只是梦一场;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注释:¹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²小姑居处本无郎: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风波不信菱(líng)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译文:风波不信菱枝柔弱,偏要摧残;像那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直道¹相思了²无益,未妨惆(chóu)(chàng)是清狂³
译文: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
注释:¹直道:即使,就说。²了:完全。³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首联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写环境: 层层叠叠帷幔低垂的闺房,幽邃宁静; 夜深了,闺房的主人上床后却心事重重、辗转反侧,凄清的长夜何其漫漫。她为何迟迟不能入眠? 她在想什么呢?诗中什么也没说,任由读者去想象。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细居处本无郎” 是她长夜无眠的思绪吗? 如巫山神女一样有浪漫的奇遇、过恩爱的生活,原来只是一场梦。至于这场梦是她的向往,还是曾经的巫山云雨,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如梦似幻,我们无从得知。但现状很明显,她还像清溪小细一样,独处无郎。“本无郎” 有孤单、寂寥、无奈,也有自我安慰的味道。颔联巧妙化用两个典故,融会了神话的传奇色彩和乐府的文化韵味,写得瑰奇迷离,摇曳多姿。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转以客观事物来影射主观感情: 菱生水中,大风吹来,波起浪涌,激得菱叶翻飞,菱枝欲折; 菱枝本柔弱,而风波 “不信”,是否意味着有些纤如菱枝的东西,是经不起生活的波浪的,即使“不信”,要逆势而为,终究是枉然。月下露珠,谁会滋润桂叶,让其吐出馨香?流露出无可依靠、无所寄托的幽怨。颈联的意象具体而鲜明,但象征的意味相当隐晦,可能是抒写那个女子在长夜无眠时的慨叹,可能是暗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可能是诗人自伤身世,历来说法颇多。

  尾联“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直抒胸臆: 就算相思全无益处,仍不妨碍为相思而惆怅的情怀执著、狂放。明知相思无益而惆怅不已,实已是情至深处,铭心刻骨,欲罢不能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像冯浩那样,将《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首诗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这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不论这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即使读者完全把它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237-238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8-1220

 ·chóngwéishēnxiàchóutáng

shāngyǐn tángdài 

chóngwéishēnxiàchóutáng hòuqīngxiāocháng 
shénshēngyuánshìmèng xiǎochùběnláng 
fēngxìnlíngzhīruò yuèshuíjiàoguìxiāng 
zhídàoxiāngliǎo wèifángchóuchàngshìqīngkuáng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世皆称¹孟尝君²能得士³,士以故归之,而卒(zú)(lài)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¹⁰¹¹,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shàn)¹²齐之强,得一士焉,宜¹³可以南面¹⁴而制¹⁵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¹⁶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君临天下,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¹称:称颂,赞扬。²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³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⁴归:投奔,投靠。⁵卒,终于,最终。⁶赖:依仗,依靠。⁷其:指门下士。⁸特:只,仅,不过。⁹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¹⁰雄:长、首领。¹¹耳:罢了。¹²擅:拥有。¹³宜:应该。¹⁴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北面南,故云。¹⁵制:制服。¹⁶夫:发语词。
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故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独出,直追根本,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谓“转”。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层,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驳首句所讲的“士以故归之”,下断语作结,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容置辩,此可谓“断”。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驳,一转,一断,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
2、 陈振鹏.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300—1302页
3、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81—1082页

mèngchángjūnzhuà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ìjiēchēngmèngchángjūnnéngshì shìguīzhī érlàituōbàozhīqín jiē mèngchángjūnmínggǒudàozhīxióngěr yánshì rán shànzhīqiáng shìyān nánmiànérzhìqín shàngmínggǒudàozhīzāi mínggǒudàozhīchūmén shìzhīsuǒzhì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¹曰:“无或²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³之物也,一日暴(p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¹⁰国之¹¹¹²弈者也。使¹³弈秋诲¹⁴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¹⁵有鸿鹄(hú)¹⁶将至¹⁷,思¹⁸¹⁹弓缴(zhuó)²⁰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退居在家,那些小人又会来君王身边,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¹孟子:名轲,字子舆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²无或:不值得奇怪。或:同“惑”,奇怪。³易生:容易生长。⁴暴:同“曝”,晒。⁵罕:少。⁶如……何:对……怎么样。⁷弈:围棋。⁸数:技术,技巧。⁹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¹⁰通:整个,全部。¹¹之:的。¹²善:善于,擅长做…的人。¹³使:假使。¹⁴诲:教导。¹⁵以为:认为,觉得。¹⁶鸿鹄:天鹅。¹⁷将至:将要到来。¹⁸思:想。¹⁹援:拿起。²⁰缴: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长歌游宝地,徙倚(yǐ)¹对珠林²
译文:在高声歌唱中游览宝地,徜徉在清幽静谧的树林之中。
注释:¹徙倚:犹徘徊,逡巡。一作“屐倚”。²珠林:指林木的美称。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雁塔风霜¹古,龙池岁月深。
译文:寺中雁塔历经风霜显得古朴庄重,九龙潭因岁月久远而更显幽深。
注释:¹风霜:一作“丹青”。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gàn)¹塔夕霁(jì)²,碧殿下秋阴。
译文:佛寺在雨后斜阳里显得分外明亮,碧殿如蒙上秋阴的暗淡色调。
注释:¹绀园:佛寺的别称。²霁:雨后转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译文:日暮归途中只见烟霞满天,山路上蝉鸣声到处可闻。

  这是一首记游的五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衷心礼赞。“长歌”的欢悦与“徙倚”的急切,毕现了诗人心中对宝地的久盼,而“宝地”与“珠林”二词,便是诗人对名刹的激赏。接着诗人取“雁塔”与“龙池”两个著名景点,展现其岁月之幽、深难测底。走出历史的风尘,来到眼前的风景中,但见雨后初霁后的宝宇,风光更为绮丽,高檐碧殿,饱蘸秋阴。 留恋之余,不觉秋晚,山蝉相送,意犹未穷。

  首联是概写游寺。诗人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

  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风霜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

  三联再写遍游以后的时间变化。“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

  尾联写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非常尽兴快意。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歌来游,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游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这首诗的结尾基本上是宫廷宴会诗“让我们回去吧,天已晚了”的翻版,不过,这一效果的取得,是通过一种触发孤独及秋愁的客观景象。诗人游寺的高潮是一种与觉悟相联系的清澄,但诗人随即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暮色,最后是归家,进入烟霞弥漫的孤立世界。

  沈佺期是唐初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诗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1-52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73-274

yóushǎolín--shěnquán

zhǎngyóubǎoduìzhūlínyànfēngshuānglóngchísuìyuèshēn

gànyuánchéng殿diànxiàqiūyīnguīyānxiáwǎnshānchánchùchùyín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生涯¹岂料承优诏²,世事空知学醉歌³
译文: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
注释:¹生涯:犹生计。²优诏:优厚待遇的诏书。根据上下文,此当为反语。³醉歌:醉饮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月明胡雁(yàn)¹过,淮(huái)南木落楚山多²
译文: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
注释:¹胡雁:指从北方来的雁。²“淮南”句: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楚山多,木叶零落,所见之山也多了。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寄身且喜沧(cāng)¹近,顾²影无如³白发何。
译文: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旁。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
注释:¹沧洲:滨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隐士居处。²顾:回看。³无如:无奈。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弃 一作:老)
今日龙钟¹人共老²,愧君犹遣(qiǎn)³慎风波。(弃 一作:老)
译文: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
注释:¹龙钟:指老态迟钝貌。²老:一作“弃”。³遣:使,这里是叮咛之意。⁴慎风波:慎于宦海风波。

  失州入幕,年岁已垂垂老矣;虽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伤多于慰藉。这首诗即写这种帐触之情。

  首联写诗人奉诏内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止用春秋笔法,以微言而寄讽意。诗人曾被贬南巴,此次奉诏内移,也是一种贬谪,只不过是由极远的南巴内移到较近的近海之睦州罢了。所以“承优诏”云云,实是反说,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对句则由止句之婉讽陡然转为无可奈何的一声浩叹,是真情的淋漓尽致的倾吐,也将上句隐含的讽意明朗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为古之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刘长卿两次被贬在其心灵上留下创伤,借“醉歌”以排遣,已属无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进一层透出诗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这就将苦清暗暗向深推进了一步。首联二句已点出诗人情绪,次联则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诗脉顺势而下。

  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谪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木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所以,此联妙在以景传情,情从景出,情景相为珀芥,二者互藏其宅。

  颈联的感喟即由此种氛围中生发。“寄身且喜沧洲近”,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顾影无如白发多”又跌落到感伤中。这一联的脉理很细腻,寄身沧洲,自然是从上联将往淮南引起的悬想,而“沧洲近”,就离自己北国的家乡更远了,其意又隐隐上应领联上句的“胡雁过”。“沧洲近”又有悬想此后得遂闲适初志之意,但忽见明镜里,白发已多多,“白发”又隐隐与颔联下句萧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应。生涯如同一年将尽的深秋,遥远的故乡更回归无日,因此这“喜”只能是“且”喜,而白发缘愁长,却是“无如”其“何”的严酷的现实。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以感愧友人情谊作结,并隐隐透出前路上尚有风波之险。在关合诗题“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的同时,以“慎风波”暗暗反挑首联的“生涯”、“世事”之叹。分别之际,诗人感愧万端地说:如今我和你们都已老态龙钟,多亏二位旧识还叮嘱我警惕旅途风波。在此之前,刘长卿因“刚而犯上”被贬到遥远的南巴,此次奉诏内移,薛柳二人担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有“慎风波”之劝。对此,诗人深深地为之感愧。“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这样一结,既写出了薛柳二人对诗人的殷殷叮嘱之情,又传出了诗人感愧友人的神态。

  综观全诗,或委婉托讽,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运用多种笔墨,向友人倾诉了因犯上而遭贬滴的痛苦情怀。语言看似质实,却不乏风流文采。前人评对长卿七言律诗云:“工绝秀绝。”当不为溢美之词。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6

jiāngzhōuchóngbiéxuēliùliǔèryuánwài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shēngliàochéngyōuzhào shìshìkōngzhīxuézuì 
jiāngshàngyuèmíngyànguò huáinánluòchǔshānduō 
shēnqiěcāngzhōujìn yǐngbái 
jīnlóngzhōngréngòng kuìjūnyóuqiǎnshènfēng  (zuò lǎo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