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坛礼既毕,神驾俨将升。伫属深祥起,方期庶绩凝。
仙坛礼既毕,神驾俨将升。伫属深祥起,方期庶绩凝。
虔诚资宇内,务本勖黎蒸。灵心昭备享,率土洽休征。
虔诚资宇内,务本勖黎蒸。灵心昭备享,率土洽休征。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山石¹(luò)²行径³,黄昏到寺蝙蝠飞。
译文: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注释:¹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²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³行径:行下次的路径。⁴微:狭窄。⁵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升堂¹坐阶²新雨³足,芭蕉叶大栀(zhī)肥。
译文: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蝙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注释:¹升堂:进入寺中厅堂。²阶:厅堂前的台阶。³新雨:刚下过的雨。⁴栀子: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僧言古壁佛画¹好,以火来照所见稀²
译文: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注释:¹佛画:画的佛画像。²所见稀:即少见的好画。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铺床拂席置¹(gēng)²饭,疏粝(lì)³亦足饱我饥
译文: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注释:¹置:供。²羹:菜汤。这里是泛指菜 蔬。³疏粝: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⁴饱我饥:给我充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夜深静卧百虫绝¹,清月²出岭³光入扉(fēi)
译文: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注释:¹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²清月:清朗的月光。³出岭:指清 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⁴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扉:门。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天明独去无道路¹,出入高下²穷烟霏(fēi)³
译文: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注释:¹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 步行的意思。²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³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霏:氛雾。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山红涧(jiàn)¹碧纷²烂漫³,时见松枥(lì)皆十围
译文: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注释:¹山红涧:即山花红 艳、涧水清碧。²纷:繁盛。³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⁴枥:同“栎”,落叶乔木。⁵十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当流¹赤足踏涧石²,水声激激风吹衣。
译文: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注释:¹当流:对着流水。²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人生如此¹自可乐,岂必局束²为人鞿(jī)³
译文: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注释:¹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²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³鞿:马的缰绳。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jiē)哉吾党二三子¹,安得²至老不更归³
译文: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注释:¹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²安得:怎能。³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写作手法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蝙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蝙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蝙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蝙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蝙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句,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正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的。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像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蝙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蝙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蝙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读者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评价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蝙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241-243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81-784页

shānshí

hán tángdài 

shānshíluòquèxíngjìngwēi huánghūndàobiānfēi 
shēngtángzuòjiēxīn jiāozhīféi 
sēngyánhuàhǎo huǒláizhàosuǒjiàn 
chuángzhìgēngfàn shūbǎo 
shēnjìngbǎichóngjué qīngyuèchūlǐngguāngfēi 
tiānmíngdào chūgāoxiàqióngyānfēi 
shānhóngjiànfēnlànmàn shíjiànsōngjiēshíwéi 
dāngliúchìjiànshí shuǐshēngfēngchuī 
rénshēng shùwéirén 
jiēzāidǎngèrsān ānzhìlǎogèngguī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¹有鹊巢(cháo),邛(qióng)²有旨³(tiáo)。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dāo)忉。
译文:哪见过堤上筑鹊巢,哪见过土丘长水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愁苦又烦恼。
注释:¹防:水坝。一说堤岸;一说即“枋(fāng)”,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²邛:土丘,山丘。³旨:味美的,鲜嫩的。⁴苕:一种蔓生植物,生长在低湿的地上。一说紫云英,一说凌霄花,一说翘摇,一说苇花。⁵侜:谎言欺骗,挑拨。⁶予美:我的爱人。美,美人儿,心上人,指作者所爱的人。忉忉:忧愁不安的样子。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中唐¹有甓(pì)²,邛有旨鷊(yì)³。谁侜予美?心焉惕(tì)
译文:哪见过庭院瓦铺道,哪见过山上长绶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害怕又烦恼。
注释:¹中唐:古代堂前或门内的甬道,泛指庭院中的主要道路。唐乃朝堂前和宗庙门内的大路。一说通“塘”,中唐,塘中。²甓:砖瓦,瓦片。一说通“䴙(pì)”,野鸭子。³鷊:借为“虉(yì)”,杂色小草,又叫绶草,一般生长在阴湿处。⁴惕惕: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的样子。

  把不协调的事物放在一起,引起危机的恐惧,是这首诗的情绪症结。

  从原诗文本上看,把此诗落实为政治性的信谗远贤之忧,或者感情性的背信弃爱之忧,都比较勉强。特别是政治性的揣测,更为虚幻。关键在“予美”二字。“予美”为“我所爱慕的”这个意思。在《诗经》中,美有美人、丈夫或妻子的意思,更有美丽、美好的意思。因为钟爱,觉得这个人很美。所以,“美”字应该是一种感情亲爱的意思。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予美”的对象,就不一定是已经与作者定情相恋的人,但一定是作者明白地或暗暗地相恋之人。从全诗结构上看,被爱之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被谁暗中爱上了,而第三者悄然而至。于是,作者暗中焦急:自己暗恋的人要被人抢去了呀!那是不合适的,不协调的!只有自己与这个人才是完美的一对。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中进行的。暗暗的爱,暗暗的担忧,暗暗的感叹,于是,便出现了这首暗中担忧的歌。

  从情绪上说,这首歌以猜测、推想、幻觉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动,表达平常的爱慕之情。正因为作者爱之愈深,所以他也忧之愈切。至于有没有第三者来蒙骗所爱者的感情,这并无实指,或者干脆没有。然而,作者不管有没有第三者,就公开了他的担忧,这正是爱得深也疑得广。这一微妙的爱情心理,通过作者第一人称手法的歌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手段上,大量的比喻是其特色。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变。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紫云英是低湿植物,长不到高高的山坡上;铺路的是泥土、地砖,决不是瓦片;绶草生长在水边,山坡上是栽不活的。这些自然现象本是常识,可是作者偏偏违反常识地凑在一起:“防有鹊巢”“邛有旨苕”“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不可能的事物发生了。不过,自然规律不可违反,河堤上的喜鹊窝,山坡上的紫云英等等,都是不长久的。这里显示了比喻运用中的感情倾向性,意味着作者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谁侜予美?”实在谁也不能横刀夺爱,真正的爱情是坚贞不移的。这就是作者在担忧悬念中寄托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3-275

fángyǒuquècháo

míng xiānqín 

fángyǒuquècháo qióngyǒuzhǐtiáo shuízhōuměi xīnyāndāodāo 
zhōngtángyǒu qióngyǒuzhǐ shuízhōuměi xīnyān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¹
译文:我走到了溪水边,凭倚着石栏;心中的思潮难以表达,只觉得四周阵阵清寒袭人。
注释:雁荡:山名,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宝冠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¹云:说。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译文:那桥下哗哗流淌的泉水,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欲住逢(féng)年尽,因吟过夜分¹
译文:我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可又正逢一年将尽,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再三吟咏,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
注释:¹夜分:夜半。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荡阴¹当绝顶²,一雁(yàn)未曾闻³
译文:山顶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静,连栖息的大雁,也一声不吭。
注释:¹荡阴:阴寒之气回荡弥漫。²绝顶:最高的山顶。³一雁未曾闻:雁荡山上有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天时鸿雁常来栖宿。这句意谓天寒,雁已离去。

  宝冠寺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雁荡山以瀑布奇峰著名,这首诗打破常规,题目是题宝冠寺,重点不写雁荡的峰岩瀑布,甚至无一字写到寺庙,只是描绘环境的幽静,突出自己的心灵感受。

  诗开门见山,首联就把自己置身在山寺中,写环境,抒感受。诗说自己漫步在寺内,在流水边驻足,凭倚着石栏杆,只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清寒。清寒是人对外部气候的感受,没有什么难以表达之处,诗人说“不可云”,是因为山中寒冷,又逢岁暮,自然寒气逼人,这不是诗人唯一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如此幽寂的环境,使诗人心中产生了另一种清寒的感受,这感受很复杂,是淡泊名利、陶洗心境、出世达观等种种感受的总和,因此不可名状,难以叙述概括,只能用“不可云”三字来代表。虽然“不可云”,但必要抒发,诗接着便巧妙地借景达意,说眼见桥下流来清寒的泉水,想到其源头,抬头观望,岩洞谽然,由此便推测流水的清寒,是因为它是石洞中的云朵所化。这样写,境的清寒与人的高洁全都予以表露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历来诗家所说的“不写之写”,“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元好问《论诗》),不明白说,让读者自己品味。也达到了司空图《诗品》含蓄的标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三、四联仍然用前两联手法,一联抒情,一联以景蕴情。环境如此岑寂,诗人的情怀如此淡泊,境与情吻合无间,诗人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留恋忘返的心情。第三联明白说出自己的情感,在表现时先抑后扬,出句说自己想在这里住段时间,可是正逢年末,非得回家去;因为不能住下的遗憾,对句便写自己在幽阒的环境中反复吟咏,不知不觉到了半夜。这样写,又回照了上文。尾联以景色来反衬心情的淡泊。雁荡山顶有湖,四季不干,是越冬大雁栖息的所在,雁荡山即以此得名。诗写听不见一声雁鸣,是实事,同时用以突出夜深时万籁俱静的场面。诗人在这样的深夜尚不回去,他的胸怀就自然可知了。

  诗的第二联“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是众口传颂的名联。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由水的寒想到高处的寒,由高处又想到云与水的关系,从而把两者相联系,表现那一特定环境与特定心情,赵师秀对云水之间常常产生通感,喜欢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场景,或硬把它们相互联系,如他在另一首名作《薛氏瓜庐》中写道:“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诗这联,元方回《瀛奎律髓》曾指出是参考了唐杜荀鹤的“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句,这是从构思的角度上来说。如果从赵师秀喜在云与水上做文章的角度上看,诗更接近于武陵《赠王隐人》“飞来南浦水,半是华山云”句。赵师秀以苦吟出名,他曾经对人说:“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宋刘克庄《野谷集序》)他在写这联诗时,极有可能受到杜荀鹤、于武陵诗的启发。

  赵师秀曾经选贾岛、姚合诗为《二妙集》,他的这首诗的风格即近似贾岛、姚合,诗面不用典故,写景造境简易平淡,结构严谨,意境清瘦,琢磨锻炼得不露痕迹。“永嘉四灵”的诗讲究雕镌后的归真,即纯用白描手法,绘景写情,虽然气格有些局促,但在当时江西诗派踔厉诗坛的情况下,无疑是给沉闷中注入了新鲜空气。赵师秀在“四灵”中成就最高,这首诗又是他的代表作,从此可以窥见“四灵”诗风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永照 朱刚注.宋诗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36

yàndàngbǎoguān--zhàoshīxiù

xíngxiàngshílánqīnghányún

liúláiqiáoxiàshuǐbànshìdòngzhōngyún

zhùféngniánjǐnyīnyínguòfēn

dàngyīndāngjuédǐngyànwèicéngwén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登百丈山三里许¹,右俯绝壑(hè)²,左控³垂崖,垒(lěi)石为磴(dèng),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注释:¹许:表示约数。²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³控:临。⁴垂崖:陡峭的山崖。⁵度:渡过,过去。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¹磴而东,即得²小涧(jiàn)。石梁³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cóng)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kàn)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ān)¹⁰。庵才¹¹老屋数间,卑庳(bì)¹²迫隘(ài)¹³,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¹⁴。水自西谷中循石罅(xià)¹⁵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¹⁶其上流,当水石峻激¹⁷相搏处,最为可玩¹⁸。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chán)¹⁹。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注释:¹循:顺。²得:遇见。³梁:桥。⁴亭午:正午。⁵淙:流注,灌注。⁶溅溅:水流声。⁷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⁸瞰:俯视。⁹蹑:踏,踩。¹⁰庵:尼姑的寺庙。¹¹才:仅仅。¹²卑庳:低矮。¹³迫隘:狭窄。¹⁴胜:美好。¹⁵罅:裂缝。¹⁶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¹⁷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¹⁸玩:欣赏,品味。¹⁹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mèi)¹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fèn)²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³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yī)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dié),不可殚(dān)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¹⁰,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¹¹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¹²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¹³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¹⁴矣。
译文: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注释:¹昧:昏暗。²瀵涌:喷涌。³烛:照。⁴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⁵夺目:光彩耀眼。⁶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⁷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⁸薄:迫近。⁹殚:尽。¹⁰川:平野,平地。¹¹飞浮:飘飞浮动。¹²径:小路。¹³祷:祈祷。¹⁴穷:尽。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¹其胜,余又叙次²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³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¹纪:通“记”。²叙次:按照次序记叙。³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⁴夫:远指代词,那些。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段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照应前文,并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

  第三段,先写壮美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山峰。

  先写瀑布。如果说第二段写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话,那么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然后写山峰。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层次感丰富的图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凸现的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最后一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岩岩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2

bǎizhàngshān

zhū sòngdài 

    dēngbǎizhàngshānsān yòujué zuǒkòngchuí lěishíwéidèng shínǎi shānzhīshèng gàishǐ 

    xúndèngérdōng xiǎojiàn shíliángkuàshàng jiēcāngténg suīshèngxiàtíngshǔ shuǐjiēqīngchè gāocóngxià shēngjiānjiānrán shíliáng xúnliǎngzhéérshàng shānmén xiǎosānjiān néngróngshírén ránqiánkànjiànshuǐ hòulínshíchí fēngláiliǎngxiájiān zhōngjué ménnèikuàchíyòuwéishíliáng érběi nièshí shùān āncáilǎoshùjiān bēiài guān 西wéishèng shuǐ西zhōngxúnshíxiàbēnshèchūxià nándōngshuǐbìngzhùchízhōng chíérchū nǎiwéiqiánsuǒwèixiǎojiànzhě shàngliú dāngshuǐshíjùnxiāngchù zuìwéiwán nǎihòu suǒ shàng zhěnzhīxià zhōngchánchán jiǔérbēi wéiàiěr 

    chūshānménérdōngshí shítái xiàlínqiàoàn shēnmèixiǎnjué línjiāndōngnánwàng jiànqiányánxuéfènyǒngérchū tóukōngxiàshùshíchǐ nǎisǎnzhūpēn guāngzhúzhī cuǐcànduó zhēngshì táidāngshān西nánquē qiánshān fēngxiùchū érshùbǎijiānfēngluángāoxiàjiēzàiyǎn 西shān guānghéngzhào cuìchóngdié dānshù dànxiàshì báiyúnmǎnchuān hǎi éryuǎnjìnzhūshānchūzhōngzhě jiēruòfēiláiwǎng huòyǒnghuò qǐngwànbiàn táidōngjìngduàn xiāngrénzáoshíróngdèng érzuòshéndōng shuǐhàndǎoyān wèixiǎnzhěhuògǎn ránshānzhīguānzhě zhìshìqióng 

    liúchōng píng shūjìng biǎozhōubīnyóuzhī jiēshīshèng yòuxiáng érzuìguānzhě shídèng xiǎojiàn shānmén shítái 西  yīnbiéwéixiǎoshīzhìchù chéngtóngyóuzhūjūn yòugàowǎngérwèinéngzhě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diào)¹²清秋,征人倚戍(shù)³
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注释:¹调角:犹吹角。²断:占尽。³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春风¹对青冢(zhǒng)²,白日³落梁州
译文: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注释:¹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²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³白日:灿烂的阳光。⁴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大漠¹无兵阻,穷边²有客游。
译文: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注释:¹大漠:一作“大汉”。²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bō)¹²³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¹蕃:指吐蕃。²情:心情。³似:一作“如”。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shūbiānshì

zhāngqiáo tángdài 

diàojiǎoduànqīngqiū zhēngrénshùlóu 
chūnfēngduìqīngzhǒng báiluòliángzhōu 
bīng qióngbiānyǒuyóu 
qíngshuǐ chángyuànxiàngná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