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陀罗尼三昧,语默元无罣碍。
揽衣著屐走街,刚被时人笑怪。
问伊住止何处,向道我侬弗会。
进前拟议思量,咄哉漆桶不快。
旋陀罗尼三昧,语默元无罣碍。
揽衣著屐走街,刚被时人笑怪。
问伊住止何处,向道我侬弗会。
进前拟议思量,咄哉漆桶不快。
释宗杲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¹
译文:寒冷的冬夜,觉得特别漫长。一个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注释:¹北堂:谓妇人居处。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冰合井泉¹月入闺(guī)²,金缸(gāng)³青北照悲啼。
译文:寒泉结冰,冷月入闺,一灯如豆。发出清冷的寒光,缭着女子的满面泪痕。
注释:¹冰合井泉:谓天寒井水结冰。²闺:女子住室。³金缸:铜制之灯盏。⁴青北:一作“北明”,灯之青光北止不动貌。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金缸¹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译文:灯火忽被寒风吹灭,她更感凄凉,哭得更加悲切。忽然听见了一个男子的歌声,她擦干了脸上的眼泪,停住了悲泣,专注地听着。
注释:¹金缸:一作“青缸”。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¹
译文:歌声有深意,妾心有深情,情与声相合,两情无违背。
注释:¹无违:没有违背。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一语不入意,从¹君万曲梁尘飞。
译文:若有一言不合妾之意,任你余音绕梁歌万曲,也不动心。

  李白此诗,袭“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之旨,设为男女叙情之辞,而从女方着笔。鲍照《夜坐吟》以“冬夜”起兴,此诗亦然。“冬夜”、“沉吟”两个七字句,言“坐吟”之时与地。时:“冬夜”;地:“北堂”。“冬夜”自然寒冷,而“北堂”为甚。“冬夜”之长,原不须因寒而后觉知,诗人说“夜寒觉夜长”,盖以寒之难受而更觉其长也。然而,诗中主人公不顾寒之甚,仍然坐“北堂”沉吟,而且久坐,究竟“沉吟”什么,诗里没有说,也不必说,读下去,自然会明白。“冰合”、“金缸”句,仍为两个七字句,但换了韵。诗,一般地说,换韵便换意。此处亦然。“水合井泉”,承“夜寒”而来;“月入闺”、“金缸青凝”(一作“青光凝明”),承“久坐”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中主人公更悲不自胜,已由“沉吟”而“悲啼”了。究竟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需要继续往下读。“金缸灭,啼转多”。韵换,句式亦换,七字句已换为三字句,节奏显得更迫促了。时间更往前移,“金缸”灭了;不用说,月也斜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不但“悲啼”,而且“啼转多”了。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掩妾泪,听君歌”。韵和句式都未变,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却变了。她已是掩泪听歌了。歌里说些什么,诗没有说,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它一下就改变了诗中主人公那种悲不自胜的情绪,把她“转多”的“悲啼”一下就镇住了。这显示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但这歌为什么能产生这样一个效果,诗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下面,又是两个三字句:“歌有声,妾有情”。韵变而句式未变。如果说,上面两个三字句,语似平缓而意却顿变,那么,这两个三字句,语与意都可说是顿变。诗就是这样逐步向其重心折进。这是诗人的富有特色的精心结构。从这六个字已可望到诗里感情浪潮的高峰,接近上面伏下的问题的答案。原来,诗中主人公的“沉吟”、“悲啼”以至于“啼转多”,乃是未能获得爱情的痛苦所致,而这歌声里却有一种与“妾情”相通的东西,它把诗中主人公从沉痛中唤醒。这就是情,情的力量。真是“何物人间情一点”,简直可以贯金石而俱穿。接着,诗中写出这种情的特点:“情声合,两无违。”原来,这是把两颗心完全贴在一起的情,无怪乎它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这也是韵变而句式未顿变。因为这六字与前六字,既紧紧相连,而又有其重要进展。问题的全部答案就揭示在这里。诗至此,似已无话可说了;但作者又翻出了一层新意。这里一个五字句、一个七字句,是从反面来一个假设,言如果歌里有一句不中(入,中、去声)意的话,那么,不管它怎么多,怎样美妙,就像陆机的诗所说:“再唱梁尘飞”,或如刘向《别录》所说:“尽动梁尘”,把屋梁所有的灰尘都惊起来,也就像鲍照的诗所说“万曲不关心”了,不听了。从君,任你。这就从反面强调了感情的可贵在于:真挚、纯洁,不容羼入半点尘埃;否则,就一文不值。

  这首诗,韵凡四变,句式凡三变。不像鲍照之作,一韵到底,句式不过一变。盖以腾踏之势,步步设疑,层层折进,引人入胜。入后,既揭示其底蕴,又从反面来一笔,把要强调的情强到最高的程度。这是诗的价值。在以前的乐府里是没有过的,也不是鲍照的那首只写到“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的同题之作所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91-93

zuòyín

bái tángdài 

dōnghánjuécháng chényínjiǔzuòzuòběitáng 
bīngjǐngquányuèguī jīngāngqīngníngzhàobēi 
jīngāngmiè zhuǎnduō yǎnqièlèi tīngjūn 
yǒushēng qièyǒuqíng qíngshēng liǎngwéi 
 zòngjūnwànliángchénfēi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水国¹秋风夜,殊(shū)²远别时。
译文:秋风吹过水乡的夜晚,这样的时辰绝不适合远离。
注释:¹水国:水乡。我国南方多河泽,故称水国。²殊非:绝非。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译文:远隔长安恍如梦里,什么时候才是归去的日期?

  盛唐时期,由于政治安定,经济、交通发达,通衢驿馆行人往来频繁,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空前繁盛。这些诗或写景寄情,或直抒情怀,手法多样,不拘一格。然所贵者当在于情真意切,深有寄托,方能感人至深。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情深意浓。

  首句写景,点明送行的地点和时间。“秋风”二字意在烘托环境气氛的凄清,以表达离别的感伤情绪。二句言情。“殊非”二字含意深厚,既有挽留之情,又有感叹之意。夜深风紧,此时上路,殊非良辰,所以诗人殷勤致意,挽留他待天明风停以后再走,这是一层意思。念友人何以如此匆匆告别,叹其奔波劳苦,这又是一层意思。

  总之“殊非”二字意味深长。太白诗曾有句云:“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而此处说:“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杨慎对此极为赞赏,他曾指出:“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李诗选》)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送别时的内心活动。“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是说终日萦念长安,象在梦中一样,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回去呢?

  这两句语意双关,一方面是写给友人,问他何时能回到长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说自已希望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王玉璋著.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316-317

sòngpànguānwǎngxiá--bái

shuǐguóqiūfēngshūfēiyuǎnbiéshí

zhǎngānmèngshìguī

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
予之祖郴(chēn)为汲¹令,以夏至日请主簿²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nǔ)³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léi),攻治万端不为愈。
译文:我的祖父应郴担任汲县县令,在夏至日(在厅堂)接见主簿杜宣,赐(杜宣)酒喝。当时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一张未装弓套的弓,(弓的影子)正好照在酒杯里,弓的形状就像一条蛇。杜宣害怕厌恶它,但是(县令赐酒)不敢不喝,那天(回家后)就得了腹痛病,痛得很厉害,妨碍损害了饮食,因此(变得)瘦弱不堪,用了无数方法来救治,也未痊愈。
注释:¹汲:县名,在今河南省北部。²主簿:县令属官,负责薄籍,掌管印鉴。³赤弩:未装弓套的弓。⁴羸露:瘦弱。⁵攻治万端:用了无数方法来救治。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¹,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²,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niǎn)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yì)³,由是瘳(chōu)平。
译文:后来应郴因事经过杜宣家就到他家探望(他),询问其中的缘故,(杜宣)说是害怕(酒杯中的)那条蛇,而(那条)蛇进入了他的腹中。应郴回到厅堂,思考了很久,回头看到(墙上)挂着的弓,( 想到)必定是这张弓的缘故了。就派门下的官员驾车把杜宣带到原来的地方摆酒,(于是)酒杯里又出现了“蛇”,于是对杜宣说:“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罢了。并没有其他的鬼怪异事。”杜宣心里(的疙瘩)于是就解开了,(心情也)非常愉快,从此病也痊愈了。
注释:¹窥视:探望。²听事:厅堂,官府办事的地方。³夷怿:愉快,喜悦。⁴廖:病愈。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gé)¹生蒙²³,蔹(liǎn)(màn)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译文: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注释:¹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²蒙:覆盖。³楚:灌木名,即牡荆。⁴蔹: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⁵予美:我的好人。⁶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葛生蒙棘(jí)¹,蔹蔓于域(yù)²。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译文: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
注释:¹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²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角枕¹(càn)²兮,锦衾(qīn)³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译文: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枕待旦!
注释:¹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²粲:同“灿”。³锦衾: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灿烂。旦:天亮。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夏之日,冬之夜¹。百岁之后,归于其居²
译文: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注释:¹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²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可以说是“兴而比而赋”。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规定情境,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作。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这里的比兴意义是: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几乎无以复加。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38-24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36-239

shēng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shēngméngchǔ liǎnmàn měiwáng shuí chǔ 
shēngméng liǎnmàn měiwáng shuí  
jiǎozhěncàn jǐnqīnlàn měiwáng shuí dàn 
xiàzhī dōngzhī bǎisuìzhīhòu guī 
dōngzhī xiàzhī bǎisuìzhīhòu guīshì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¹。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²
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注释:¹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²“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平生塞北¹江南,归来²华发苍颜³。布被秋宵(xiāo)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注释:¹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²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³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华:花白。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像作者这样,能够在继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画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517-1518

qīngpíngyuè ·宿shānwángshìān

xīn sòngdài 

ràochuángshǔ biānfāndēng shàngsōngfēngchuī zhǐchuāngjiān 
píngshēngsàiběijiāngnán guīláihuácāngyán bèiqiūxiāomèngjué yǎnqiánwànjiāng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