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不能倚靠,稳跨布袋打坐。莫怪喷嚏不成,鼻孔元来无窍。
拄杖不能倚靠,稳跨布袋打坐。莫怪喷嚏不成,鼻孔元来无窍。

wèichāngzhōuyuèshàngrénzàndài--shìshàotán

zhǔzhàngnéngkàowěnkuàdàizuò

guàipēnchéngkǒngyuánláiqiào

释绍昙

释绍昙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6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¹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²飘。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注释:¹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²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望长城内外,惟¹²(mǎng)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译文:望长城内外,只剩望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注释:¹惟:只。²余:剩下。此字一作“馀”,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³莽莽:无边无际。⁴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⁵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¹,欲与天公²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译文: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望谁更高。
注释: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²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¹晴日,看红装素裹²,分外妖娆(ráo)³。(红装 一作:银装)
译文: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注释:¹须:等到;需要。²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³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¹
译文: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注释:¹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惜秦皇¹汉武²,略输文采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译文: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注释:¹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²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³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文采本指辞藻、才华。⁴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⁵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⁶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¹,成吉思汗(hán)²,只识弯弓射大雕³
译文: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注释:¹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²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³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¹,数风流人物²,还(hái,旧时读huán)看今朝。
译文: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¹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²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1、 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读词鉴赏 (第二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20-第125页
2、 陈宗玉,梁士奇主编.初中文言文全解全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第165页

qìnyuánchūn ·xuě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ěiguófēngguāng qiānbīngfēng wànxuěpiāo 
wàngchángchéngnèiwài wéimǎngmǎng shàngxià dùnshītāotāo  (tōng  )
shānyínshé yuánchíxiàng tiāngōngshìgāo  (yuánchíyuánzuò yuán )
qíng kànhóngzhuāngguǒ fènwàiyāoráo  (hóngzhuāngzuò yínzhuāng )
jiāngshānduōjiāo yǐnshùyīngxióngjìngzhéyāo 
qínhuánghàn lüèshūwéncǎi tángzōngsòng shāoxùnfēngsāo 
dàitiānjiāo chénghán zhǐshíwāngōngshèdiāo 
wǎng shǔfēngliúrén háikànjīnzhāo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晋十有四年¹,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²。以太尉掾(yuàn)³兼虎贲(bēn)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yào),珥(ěr)蝉冕¹⁰而袭¹¹(wán)(qǐ)¹²之士,此焉游处。仆¹³野人¹⁴也,偃(yǎn)¹⁵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¹⁶,猥¹⁷厕朝列¹⁸,夙(sù)兴晏寝¹⁹,匪遑²⁰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²¹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译文:晋武帝太始十四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出现白头发了。因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了虎贲中郎将,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那里高大的楼阁连接着云彩,有阳光的鲜明景色很少见到,帽子上插着貂尾蝉文、身上穿着件件细绢绮罗的卿士,在这里嬉游居住。我是乡野之人,休息不过在草屋山林之下,谈话不过以农民和野老为客,自从暂领官职,充数排列在朝廷百官中,早起晚睡,没有一刻功夫安宁,就好像池子里的鱼、笼中的鸟,产生了对江湖山野的思念,于是笔端蘸墨,拿过纸来,感慨而作此赋。当时正是秋天,因此用秋兴作为篇名。
注释:¹十有四年:指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年)。²二毛:头发黑白夹杂。³太尉掾:太尉的副官。⁴虎贲中郎将:帝王行宫或营帐的卫队首领。⁵寓直:寄值。⁶散骑之省:侍从皇帝左右,掌规谏的部门。⁷阳景:日光。⁸罕曜:很少照射到。⁹珥:戴。¹⁰蝉冕:汉代时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纹为饰,后遂用为显贵者的通称。¹¹袭:穿。¹²纨绮:绢绸衣服,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¹³仆:自谦称呼。¹⁴野人:乡野俗人。¹⁵偃息:卧息,指居住。¹⁶摄官承乏:在任官吏的谦语,意思是,人才缺乏,自己只好承担职务充数。¹⁷猥:谦词,相当于“辱”。¹⁸厕朝列:置身于朝臣的行列。¹⁹夙兴晏寝:起得早,睡得晚。²⁰匪逞:无暇。²¹染翰:指以笔醮墨。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四时¹²其代序³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shì)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¹⁰兮,嗟(jiē)夏茂而秋落。虽末士¹¹之荣悴¹²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¹³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liáo)¹⁴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¹⁵兮,远行有羁(jī)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¹⁶近。彼四感¹⁷之疚心¹⁸兮,遭¹⁹一涂²⁰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²¹无愁而不尽。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匆匆地接替,世上万物纷纷回转迫近。看那花朵移栽随着时序更替,能察觉出四季是草木盛衰的寄托。感慨那草木冬天的凋零,春天的滋生,嗟叹草木夏天的茂盛,秋天的摇落。虽说草木荣枯是微末小事,却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的好、恶。宋玉的话说得好:“悲哀啊,秋天形成了肃杀寒凉的阴冷之气,萧条寂寞啊,草木摇动飘零变得衰落。心中凄凉悲伤,就像要去远行,登山临水送别将要归去的人。”送归者有思念伴侣的怀念,远行者有羁旅漂泊的悲愤,临水者则像孔子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山者又像齐景公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那四种感伤都使人心内痛苦,遇上了一件也难以忍受,但嗟叹秋天的值得悲哀,那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没有尽头了。
注释:¹四时:春、夏、秋、冬。²忽:迅疾的样子。³代序:次序更替。⁴回薄:指万物的生长与凋谢反复更替。⁵览:观察。⁶莳:栽种。⁷时育:按时令生长。⁸察:明白,察觉。⁹冬索:冬季万物凋敝殆尽。¹⁰春敷:春季百卉四处布生。¹¹末士:士大夫中官位低卑者。¹²荣悴: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¹³宋玉之言:指《九辩》。¹⁴憀栗:伤心的样子。¹⁵徒之恋:即徒恋之,徒劳地留恋。¹⁶悼:感伤。¹⁷四感:封建士大夫宣扬养生处世应奉行忍、默、平、直四条原则,违背即有痛苦,所以叫“四感”。¹⁸疚心:内心痛苦。¹⁹遭:遇。²⁰一涂:一次厄运。涂,堵塞,坎坷。²¹谅:的确。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野有归燕,隰(xí)有翔隼(sǔn)¹。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²轻箑(shà)³,释纤絺(chī),藉(jiè)(guǎn)(ruò),御(jiá)衣。庭树槭(sè)¹⁰以洒落兮,劲风戾(lì)¹¹而吹帷。蝉嘒(huì)¹²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¹³以弥高兮,日悠阳¹⁴而浸微¹⁵。何微阳之短晷(guǐ)¹⁶,觉凉夜之方永¹⁷。月朣(tóng)(lóng)¹⁸以含光¹⁹兮,露凄清以凝冷。熠(yì)耀²⁰(càn)²¹于阶闼(tà)²²兮,蟋蟀鸣乎轩屏²³。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²⁴之余景²⁵。宵耿介²⁶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²⁷。悟时岁之遒(qiú)²⁸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biāo)²⁹以承弁(biàn)³⁰兮,素发飒(sà)³¹以垂领。仰群俊³²之逸轨³³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³⁴之熙熙³⁵兮,珥金貂³⁶之炯炯³⁷。苟趣舍³⁸之殊涂(tú)³⁹兮,庸讵(jù)⁴⁰识其躁静⁴¹
译文: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漫游的兴致早晨产生,枯干的树叶傍晚就殒落了。于是就收起了轻巧的扇子,脱下纤细的葛衣,铺垫上香蒲席,穿上了夹袄。庭院树木的枝头空空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帐幕。寒蝉嘒嘒地小声低吟,秋雁飘飘地向南飞去。天空澄明愈加高远,阳光在空中飘忽逐渐微弱。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月色朦胧透出微光,露水凄清凝结着寒气。萤火虫的光亮在台阶门旁闪烁,蟋蟀在小屋的屏帐附近鸣叫。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低吟,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深夜里我耿耿于怀不能睡,在官署中独自展转反侧。醒悟到时光岁月快到尽头,愤然低下头来检查自己。我斑白的鬓发长长地下垂顶着帽子,白头发飒然飘落到了衣领。仰慕显贵们安逸的生活轨迹,可以攀青云致高远到处游逛。他们熙熙攘攘地登上了春台,帽子上插着的金铛貂尾在闪闪发着金光。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
注释:¹隼:鸟名,凶猛善飞。²屏:通“摒”,放弃。³箑:扇子。⁴纤缔:一种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⁵藉:铺上。⁶莞:草名,此处指席子。⁷箬:草名,此处亦指席子。⁸御:等于说“穿”。⁹祫:夹衣。¹⁰槭:树枝无叶的样子。¹¹戾:猛烈。¹²嘒嘒:蝉鸣声。¹³晃朗:明亮的样子。¹⁴悠阳:太阳将落的样子。¹⁵浸微:日光越来越微弱。¹⁶晷:时光。¹⁷方永:正长。¹⁸朣胧:似明不明的样子。¹⁹含光:月光不够明亮如物之含而未吐,光亮没有完全散出。²⁰熠耀:指萤火虫。²¹粲:明亮的样子。²²闼:门。²³轩屏:堂前屏风。²⁴流火:流,指下行。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六月黄昏时,心宿出现千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²⁵余景:余光。²⁶耿介:烦躁不安的样子。²⁷华省:职务亲贵的官署。此指散骑省。²⁸遒:临近。²⁹髟:鬓发下垂的样子。³⁰弁:用皮革做成的帽千。³¹飒:衰落。³²群俊:指众多的官僚。³³逸轨:超逸的行迹,指仕途得意。³⁴春台:登眺游玩的胜处。³⁵熙熙:人多的样子。³⁶金貂:金珰和貂尾。³⁷炯炯:明亮的样子。³⁸趣舍:进与退。趣,通“趋”。³⁹殊涂:异路。涂,通“途”。⁴⁰庸讵:难道,反问副词。⁴¹躁静:急躁与安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闻至人¹之休风²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zhǐ)³于容迹兮,殆(dài)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¹⁰兮,虽猴猿而不履¹¹。龟祀骨于宗祧(tiāo)¹²兮,思反¹³身于绿水。且敛衽(rèn)¹⁴以归来¹⁵兮,忽投绂(fú)¹⁶以高厉¹⁷。耕东皋(gāo)¹⁸之沃壤兮,输¹⁹黍稷之余税²⁰。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shì)²¹。澡²²秋水之涓涓²³兮,玩²⁴游鲦(tiáo)²⁵之澼(pì)²⁶。逍遥乎山川之阿²⁷,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²⁸,聊以卒岁²⁹
译文:听说道德高尚的人的吉祥风尚,能齐天下万物于一指间。而那些人却只顾贪安忘危,所以也逃不过出于生而入于死的规律。人们行动迈步不过只需容足之地,不踏容足以外的地方,几乎就能获得安生。如果在只能立足之地,挖坑深至黄泉,即使是敏捷的猿猴也不敢涉足。神龟不愿死后把自己的龟骨放到祖庙中祭祀,它还想转身返回绿水之中。且让我收拾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官印飞走高飞吧。耕种那水边高地的肥沃土地,除交纳租税还有粮食剩余。在石缝间,山泉水波汹涌湍流,在水边的山崖上,黄菊吐出芬芳。在涓涓的秋水中洗澡,在潎潎戏水声中观赏白鲦鱼。自由逍遥在深山幽水间,放任旷达地生活在人世中。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遨游吧,姑且度过一年又一年。
注释:¹至人:道家指对人生悟彻的人。²休风:美好风范。³投趾:置足。⁴容迹:仅能容纳一脚之地。⁵殆:近处。⁶不践:不踩踏。⁷底:达到。⁸阙:通“掘”。⁹侧足:足附近之地。¹⁰及泉:指挖掘很深。¹¹履:走。¹²宗祧:宗庙。¹³反:通“返”。¹⁴敛衽:提起衣襟。¹⁵归来:辞官归家。¹⁶投绂:解下系印的带子,指辞官。¹⁷高厉:走向高处,指归隐。¹⁸东皋:泛指田野。¹⁹输:缴纳。²⁰税:租。²¹澨:水涯。²²澡:洗。²³涓涓:水流的样子。²⁴玩:观赏。²⁵鲦:鱼名,又称苍条鱼。²⁶澼澼:游动的样子。²⁷阿:大山。²⁸优哉游哉:自得的样子。²⁹卒岁:度完时日。

  《秋兴赋》在嗟叹四时的基础上,以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为契机,抒发自己对“秋日之可哀”的独特理解。先将宋玉句中提到的“送归”、“远行”、“临川”、“登山”做的诠释和评议:“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送别归去的人怀着思慕伴侣的恋意,远去他方的人有羁旅漂泊的悲愤,面临大川则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上高山又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前两点是一般概括,后两点是具体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齐景公乐而怕死之典。接着潘岳用议论总结了“四感”,道出自己的见解:“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四感让人内心哀痛,遇到一样也难以忍爱,可是嗟叹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无休无止了。宋玉的名言是封建社会仕途坎坷的文人在秋日共同心理感应的写照,潘岳的独特理解又成为此赋所兴的思想基础。

  《秋兴赋》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点染重彩浓墨,极力铺写萧瑟、冷落的秋天景象。按时间来看,从野外写到庭院:“野有归燕,隰有翔隼”,写到屋内:“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庭院树枝上的叶子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屋门的帐幕。按时间来看,从白天写到晚上:“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天空澄明愈加显得高远,太阳的光线在空中飘飘忽忽逐渐衰微。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而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从夜晚又写到清晨:“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吟唱,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而且其中夹杂着对秋夜“月瞳胧”、“露凄清”、“熠耀粲”、“蟋蟀鸣”种种所见所闻的感受描写。景象铺写后联想到自己,以“不寐”、“展转”写出所悟和自省,又以自己“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的忧思早衰的形象与显贵们“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的得意嬉游的傲气对比,当然会自然得出清醒的认识和信念:“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是此赋所兴的环境背景。

  《秋兴赋》直接阐发老庄的“齐万物、一生死”的学说,顺理成章地引出此篇的篇眼——即所兴。正面议论、反面对照、援例引证、用典说明,可说议论得十分透辟。其中“龟祀骨”的典故源于《庄子·秋水》篇。这个典故正好表达了潘岳宁愿无拘无束地去过隐居生活,也不愿受人白眼而宦海沉浮,全篇所兴也就一下子脱口而出:“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且让我收藏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那官印用高风亮节激励自己。该句说的直接,痛快,又响亮,是此赋的眼目。紧接着又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想像中的归隐生活:“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潎潎。”耕东皋,交余税,听泉声,嗅菊芳,浴秋水、赏鱼乐,写得何其轻松自在,情趣横生,一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隐居图跃然纸上,这是当时司马氏严酷统治下庶族士大夫超然物外,全身远祸的典型心境。由老庄哲学想到归隐是此赋的理想境界。

  《秋兴赋》通过对秋哀感情的抒发,对秋景铺陈的描写,对“齐天地”观念深刻的议论,表达了对达官显贵们的轻蔑和自己处境的愤懑,从而表示了归隐避祸的决心。

  《秋兴赋》在赋的发展阶段中,按内容属抒情言志小赋;按形式属骈体赋。在表达方式上,它已打破了汉散体大赋专尚叙事,铺陈扬丽的写法,而是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很多句子多种表达方式兼而有之,不能说专指某种表达方式了。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而且注重对仗,上下句几乎都是双双比翼骈出,而且注重偶句押韵和灵活换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虽然还保留很多骚体赋的“兮”字,但只在上句,句中没有,而且也不是句句必有,可以看到逐渐被淘汰的痕迹了。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 许志刚, 宋绪连.历代赋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09-01:295-300页
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终日苦吟,间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诗淫之嘲。
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终日苦吟,号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诗淫之嘲。
译文:松江边上有地名青丘,我迁居到它南面,于是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整天苦吟,创作《青丘子歌》抒发情感,用来消除对自己过分爱诗的讥嘲。
注释:青丘子:高启自号。诗淫:诗迷,深嗜诗者。淫,沉溺,超过常度。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青丘子,癯(qú)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译文:青丘子,人长得很清瘦,本来是五云阁下的仙人。
注释:癯而清:清瘦貌。癯,瘦。五云阁:仙人所居高阁,有五色瑞云缭绕。五云,谓五色祥云,仙人所御。仙卿:仙官。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号。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何年降谪(zhé)在世号,向人不道姓与名。
译文:有一年降谪到人世间,对人不说姓与名。
注释:降谪:谴罚贬降,此指从仙卿降为凡人。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niè)( juē)厌远游,荷锄(chú)懒躬耕。
译文:不喜欢远行游玩,也懒于荷锄躬耕。
注释:蹑屩:谓远行。蹑,踩。屩,用麻、草做的鞋。《史记·范雎列传》:“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译文:有剑任凭它生锈,有书任凭它摆放。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译文:不肯为微薄的俸禄而趋奉于官场,不肯卖弄口才而去游说。
注释:“不肯”句:不肯为微薄的俸禄而趋奉于官场。五斗米,低级官吏的薪俸。《晋书·陶潜传》载,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掉舌:卖弄口才,摇唇鼓舌,指游说。《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尝谓韩信曰:“郦生郦食其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馀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gēng)
译文:只喜欢寻找诗句苦吟,以诗词自我吟咏唱酬应和。
注释:但好:只喜欢。觅诗句:苦吟,寻找诗句。杜甫《又示宗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酬赓(gēng):以诗词酬唱应和。赓,继续。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田号曳(yè)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译文:在田野里拄着拐杖,垂着衣带边走边吟,旁人不理解,嘲笑且轻视我,说是鲁地迂腐的儒生。
注释:“田号”句:在田野里拄着拐杖,垂着衣带边走边吟。《列子·天瑞》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鹿裘带索,鼓琴而歌”。鲁迂儒:鲁地迂腐的儒生。《汉书·叔孙通传》载,汉王并天下,叔孙通征鲁诸生三十馀人制定朝仪,鲁有两生不肯行,曰:“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楚狂生:指佯狂避世的隐者。《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后常用来通指狂士。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yī)咿鸣。
译文:青丘子听到这些话也不介意,吟咏声出口不绝咿咿地响。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译文:早上吟诗忘记了饥饿,晚上吟诗解散了不平之气。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chéng)
译文:当他苦吟的时候,昏昏沉沉如同醉酒。
注释:兀兀如被酲:昏昏沉沉如同醉酒。兀兀,昏沉貌。酲,病酒,酒醉。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头发不暇栉(zhì),家事不及营。
译文:头发也没有时间梳理,家事也来不及经营。
注释:栉:梳理。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译文:小儿啼哭不知道怜爱,客人来到也不知道迎接。
注释:果:竟然。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yī)氏盈。
译文:不会因颜回那样贫穷而忧,不羡慕猗顿那样的巨富。
注释:不忧回也空:不会因颜回那样贫穷而忧。《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屡空,经常贫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慕猗氏盈:不羡慕猗顿那样的巨富。猗氏,猗顿。《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盬盐起。”裴骃集解:《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号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译文:不因为穿着宽大的粗布衣服而羞惭,不羡慕仕宦者华美的衣冠。
注释:不惭被宽褐:不因为穿着宽大的粗布衣服而羞惭。被,穿。褐,古代卑贱之人所穿衣服,也用来代指卑贱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不羡垂华缨:不羡慕仕宦者华美的衣冠。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译文:不问英雄豪杰争夺天下事,不管太阳月亮东升西落时光流逝。
注释:龙虎:喻乱世的英雄豪杰,元末争夺天下者。乌兔:指日月。古代神话传说日中有乌,月中有兔。左思《吴都赋》:“笼乌兔于日月,穷飞走之栖宿。”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译文:有时到水边独坐,有时到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zhuó)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译文:穷究自然,探寻真理,自然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
注释:“斫元气”二句:元气、元精,指天地号的精气。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译文:神思驰聘于苍茫无际之间,使难以形容的情景有声有色。
注释:“冥茫”句:谓作者的神思驰聘于苍茫无际之号。冥茫、八极,均指极远无际。心兵,为文为诗的神思。心感物而动,如应外敌,故曰心兵。韩愈《秋怀》:“诘屈避语穿,冥茫触心兵。”“坐令”句:使难以形容的情景有声有色。坐令,致使。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微如破悬虱(shī),壮若屠长鲸。
译文:微细处能击中空中悬挂的微如虱样的东西,雄壮处有如屠杀长鲸的气魄。
注释:破悬虱:击中空中悬挂的微如虱样的东西。语本《列子·汤问》载:纪昌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学视而后可。”昌以□悬虱于牖,南面望之。“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长鲸:鲸鱼。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清同吸沆(hàng)(xiè),险比排峥(zhēng)(róng)
译文:清新处如同吸收夜间的露气,险峻处好比排列高峻的山峰。
注释:沆瀣:夜号的露气。屈原《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峥嵘:高峻的山峰。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ǎi)霭晴云披,轧(yà)轧冻草萌。
译文:像云散天晴,冰冻消解,青草萌生。
注释:轧轧:生机始发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xī)照牛渚(zhǔ)万怪呈。
译文:把天上水底各种奇妙的景象都清楚完整地表现出来,能清晰照亮各个幽暗的角落。
注释:天根:星名,即氐宿。月窟:传说中月的归宿处。杨雄《长杨赋》:“西厌月窟,东震日域。”刘良注:“月窟,月出穴也,在西。”“犀照”句:《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多怪物,峤遂□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犀照,燃烧犀牛角照明。牛渚,山名,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山脚突入长江部分为采石矶,也称牛矶。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译文:达到了意境与鬼神相合,美景与江山争美的境地。
注释:俄:瞬号。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译文:星虹烟露,都能为作品增添文采。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译文:诗歌的音韵犹如韶乐一样和谐优美,味道就像大羹那样纯正。
注释:听音谐韶乐:诗歌的音韵犹如《韶》乐一样和谐优美。韶,相传为虞舜时的乐曲名。《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大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世号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kēng)
译文:世间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消遣,写出的诗歌像金石乐器发出轰鸣铿锵的声音。
注释:金石:钟磬类乐器。轰铿:发出轰鸣铿锵的声音。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译文:江边茅屋风和日丽,闭门睡足新诗刚写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译文:敲打唾壶自己高声歌唱,不管世俗之人听到而吃惊。
注释:叩壶自高歌:《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叩,击打。
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
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
译文:想叫君山老父带着诸仙所吹奏的长笛,和着这歌声在月下吹奏。
注释:“欲呼”三句:据《博异志》载,贾客吕乡筠善吹笛,月夜泊君山侧,命酒吹笛。忽有老父挐舟而来,袖出笛三管,其一大如合拱,次如常,其一绝小,如细笔管。乡筠请老父一吹,老父曰:“大者合上天之乐,次合仙乐,小者老身与朋侪所乐者,庶类杂而听之,未知可终曲否?”言毕,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鳖跳喷。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噪,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引满数杯,棹舟而去,隐隐没于波号。”诗即用此典。
但愁欻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
但愁欻(xū)忽波浪起,鸟兽骇(hài)叫山摇崩。
译文:只担忧忽然波浪涌起,鸟兽惊骇叫得地动山摇。
注释:欻忽:忽然,形容迅急。
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
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
译文:天帝听到将发怒,会派白鹤迎接他到天上去。
注释:“天帝”四句:言天帝听到作者写诗在人号引起了骚动,将会派白鹤迎接他到天上去。白鹤:传说中的仙鸟。狡狯(kuài):嬉戏,变化,狡诈。《神仙传》说麻姑掷米成珠,王远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复作此狡狯变化也。”瑶京:玉京,传说中天帝的京城,为神仙世界。
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
不容在世作狡狯(kuài),复结飞佩还瑶京。
译文:不容许他在世间嬉戏狡诈,重新系结飞佩回到玉京。

  诗人在这首长歌中自状其耽于吟咏之狂态,心与物游之妙趣。此诗继承李白、李贺诗歌特点,发挥丰富想象和夸张,以清高的节操,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全诗运笔矫健奔放,游止自如,气势磅礴跌宕,神韵飞扬,表露出一种炽烈的豪情,深得李白诗中风韵。

  诗的开头以故弄玄虚的方式隐却诗人或作者的真实身份,是这一类型自传的惯用手法,也就是“宛曲迁回的手法”。从这首诗中,高启和李白一样,也十分自傲。上来就说自己“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和李白那句“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是如出一辙的。然后说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去当官,也不肯花言巧语地游说于贵人之前,而是自顾自地觅诗闲吟,田间农夫见了嗤笑,他也不理不顾。

  接着从“蹑尽屩厌远游”到“不管乌免忙奔倾”这一部分,则突显出诗人淡泊名利,积然世外的性格特狂。其中“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直接表达了对陶渊明“不慕荣利”的境界的向往。诗人沿袭了《五柳先生传》的模式,展现了一系列隐士生活的独有方式。如,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青丘子则“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五柳先生“性嗜酒”“造饮尽,期在必醉”;“酣赋诗,以乐其志”,青丘子也是终日嗜酒不醒,“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五柳先生即使“环堵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瓢屡空”也能晏如面对,青丘子同样安于贫困,“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淡垂华缨”,甚而对俗事不置一顾,“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免忙奔倾”。青丘子活脱脱就是一个再世的五柳先生。

  诗人极尽笔力地渲染其忘食、嗜酒的生活,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吟自酬赓”,满足自己的乐趣。在这里,诗人不顾旁人嘲笑,依然我行我素,忘情地沉醉于个人的诗意世界之中,其实已经“有违”其写作的初衷。这不是在为自己“解诗淫之嘲”,相反,诗人是“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说是“苦吟”,其实诗人“乐在其中”。这已不是在替自己辩解,简直是率性而为,任意而行了。这又是诗人在倾力于叙说隐逸生活中得以享受的乐趣。

  诗人的狂傲不并不因此而收敛,接下来,随着诗人浪漫的思路,在幽静深邃的理想世界中,让自己的精神和心智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获得了最大的自由。诗人“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在清寂空阔之间平抚心灵,斫元气,搜元精”,追寻天地万物的精华。诗人所有的诗情倾刻喷薄而发,直追生命的真谛。“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自然众生都在他的诗歌中被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诗人在天地间往来自由,随心所欲,探天究地,与神冥相遇,与江山争胜。此间诗人不仅诗情大发,而且诗艺大增,佳作频出,如听韶乐,如味在羹,“微如砹悬虱,壮若居长鲸,清同吸抗瀣,险比排峥嵘”,各体诗歌,无所不能。人在此境界中真是一种美伦美奂的精神享受。因为在红尘俗世中无以为乐,无人为伴,诗人没漏于“苦吟”之中,如醉如痴地“叫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其至“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相和吟通,以慰藉他内心的苦闷。开怀吟咏,就是诗人的生活的乐趣。所以,诗人是不会理会“旁人不识笑且轻”的。如果说诗人因为目空一切而触怒天帝,下令他遣返仙境,从此不得再吟唱,那么为了这份”江边茅星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的自由,诗人也宁愿放弃“五云阁下之仙卿”令人艳羡的生活。青丘子的随意无羁,纵放洒脱就是诗人理想的人格境界。

  《青丘子歌》就是通过把隐逸者的理想、愿望假托于某一现世个人生活的叙述方式,让人们认识了这个明代诗人。

参考资料:
1、 张维.“明代第一诗人”的自画像--读高启《青丘子歌》.阅读与写作,2004(09)

qīngqiū

gāo míngdài 

jiāngshàngyǒuqīngqiū jiānán yīnhàoqīngqiū xiánshì zhōngyín jiānzuò qīngqiū yán jiěshīyínzhīcháo 

qīngqiū érqīng běnshìyúnxiàzhīxiānqīng 
niánjiàngzhézàishìjiān xiàngréndàoxìngmíng 
nièjuēyànyuǎnyóu chúlǎngōnggēng 
yǒujiànrènxiù yǒushūrènzònghéng 
kěnzhéyāowèidǒu kěndiàoshéxiàshíchéng 
dànhàoshī yínchóugēng 
tiánjiānzhàngdàisuǒ pángrénshíxiàoqiěqīng wèishì chǔkuángshēng 
qīngqiūwénzhījiè yínshēngchūwěnjuémíng 
zhāoyínwàng yínsànpíng 
dāngyínshí bèichéng 
tóuxiázhì jiāshìyíng 
érzhīlián zhìguǒyíng 
yōuhuíkōng shìyíng 
cánbèikuān xiànchuíhuáyīng 
wènlóngzhàndǒu guǎnmángbēnqīng 
xiàngshuǐzuò línzhōngxíng 
zhuóyuán sōuyuánjīng zàohuàwànnányǐnqíng 
míngmángyóuxīnbīng zuòlìngxiàngzuòyǒushēng 
wēixuánshī zhuàngruòchángjīng 
qīngtónghàngxiè xiǎnpáizhēngróng 
ǎiǎiqíngyún dòngcǎoméng 
gāopāntiāngēntànyuè zhàoniúzhǔwànguàichéng 
miàoétóngguǐshénhuì jiājǐngměijiāngshānzhēng 
xīnghóngzhùguāng yānhuáyīng 
tīngyīnxiésháoyuè wèigēng 
shìjiānwèi chūjīnshíxiānghōngkēng 
jiāngbiānmáofēngqíng ménshuìshīchūchéng 
kòugāo ěrjīng 
jūnshānlǎo xiézhūxiānsuǒnòngzhīcháng chuīyuèmíng 
dànchóulàng niǎoshòuhàijiàoshānyáobēng 
tiānwénzhī xiàqiǎnbáiyíng 
róngzàishìzuòjiǎokuài jiéfēipèihuányáojīng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¹²高秋³,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注释:¹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²张:调好弦,准备调奏。³高秋:指弹奏时间。⁴空山:一作“空白”。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江娥¹啼竹素女²愁,李颓中国³弹箜(kōng)(hóu)
译文: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注释:¹江娥:一作“湘娥”。²素女:传说中的神女。³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¹,芙蓉泣露香兰笑²
译文: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注释: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²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¹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²
译文: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注释:¹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²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¹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²
译文: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注释:¹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²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梦入神山¹教神妪(yù)²,老鱼跳波³瘦蛟舞。
译文: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注释:¹神山:一作“坤山”。²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³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¹不眠倚桂树,露脚²斜飞湿寒兔³
译文: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¹吴质:即吴刚。²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³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琴声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声音高上天际,冲破了天空,让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píngkōnghóuyǐn

 tángdài 

shǔtóngzhānggāoqiū kōngshānníngyúntuíliú 
jiāngézhúchóu píngzhōngguótánkōnghóu 
kūnshānsuìfènghuángjiào róngxiānglánxiào 
shíèrménqiánrónglěngguāng èrshísāndònghuáng 
liànshítiānchù shítiānjīngdòuqiū 
měngshénshānjiāoshén lǎotiàoshòujiāo 
zhìmiánguìshù jiǎoxiéfēishī湿hán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天台(tāi)¹旧路²。应恨³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译文: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注释:¹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²旧路: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³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⁴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后刘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刘郎酒老。怀恋仙乡¹重得到。只恐因循(xún)。不见如今劝酒人²
译文:刘晨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注释:¹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²只恐二句:独怕朝廷因循拖时间,如刘、阮回来后已是两百年了,见不到他入山之前所认识的人了。

  上片,写词人再次来杭复又离去,在饯行席上产生的依依难舍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踪,表白恋情。“旧路”表明东坡重来杭州,“刘郎”词人自指,引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沧桑,时事速变。不说词人再来杭州,已是踪迹渺然,而只说刘郎来又去成为“应恨”。“来又去”,包涵着词人黄州生活之后的仙道缥缈的生活色彩。“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写饯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忍听着别后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之音。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对杭州的眷恋,对西边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厌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转,进一层渲染“怀恋”杭州“仙乡”般的生活能否重新获得。“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写词人第二次来杭州,“仙乡”重现,发现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重得到”的是词人特别值得“怀恋”的“仙乡”道佛生活。在他经历黄州的大劫之后,再次来到杭州,实是万幸万幸。最后两句。写词人仍心有余悸:怕只怕朝廷“因循”旧路,诬陷忠良,我东坡这次别离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刘郎今又来”,能不能再度见到“劝酒人”。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的应验了。东坡自此以后再没有到过杭州了:“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全词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词人第二次离开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复朝而又“怀恋”杭州。尤其引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处,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从中可以窥见词人惊魂未定的矛盾心绪仍未消失。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91-10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