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小山
幽桂丛,岁暮霭
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光风
浮碧涧,兰杜
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啸。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朝吟吟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
。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湖平秋水碧,桂棹
木兰舟
。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周晋的这首杨花词直以柳絮为描写对象,新清可爱,流畅蕴藉。
词章一开始就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柳絮的形态:“似雾中花”,形容其朦胧缥缈;“似风前雪”,形容其飘逸漫卷;“似雨余云”,形容其轻柔淡远,如果说“似风前雪”还有一点袭用前人语意之嫌的话,那么另外两个比喻则完全是词人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描写。以“雾中花”形容化物的当然很多,但以此比譬杨花的都甚为罕见。至于以“雨余云”比喻杨花的确系这位首创,而且十分贴切优美。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杨花的形态之后,词人又用“无情”与“有情”来描写它的神态:杨花无根无系,随风飘荡,看来它实在是一种无情之物,它不眷恋谁,更不执着于谁;但是它又像是很有情有义的呀,它落在浮萍上,使水面呈现一片片、一丛丛新鲜可爱的绿,在遇到它的钟情者时,它也会迸发生命的力!(按:杨花乃柳树子所带的白色绒毛,因而也叫柳绵。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以为杨花落入水中可以使水面长也浮萍。这自然是一种误解,但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想象。)
下阕又从别一角度描写柳絮杨花的命运:西湖,南陌,东城……随处都可看到杨花的踪迹。造物主似乎派给它一项专职任务:年年去管给春天送行,它是送春的使者,送走了春天它也就消失得无踪无迹。它好像被春风所遗弃,又好像它遗弃了春天──它既像薄情游子,又像薄命佳人。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此诗前二句勾勒出思妇的形象,让读者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设问过渡,巧妙地将笔触从采莲女转向采莲女的怀人;之后二句暗示采莲女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二人音息难通;最后二句直接抒情,写采莲女盼望夫君早日归来。
此诗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绘采莲女,继开头纯客观的描写以描写与之直接对话,使“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其中,首二句只写采莲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绘,于描写穿着中点出其身处的地点,使一个可爱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二句以设问的形式作为过渡,转而采用与采莲女亲切对话的形式:前句是用一个假设中的人物的问话,后句则采莲女的回答。紧接着的“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称来描写,直接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其中,“辽西”与“江南”的对比突出了采莲女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欲寄”则透出采莲女难以言说的一往深情。
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重在抒情,从不同角度着笔,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而采莲女的情感完全由眼前景、手中物触发,情由景生,触景生情,情意绵绵,意味深长,双关手法的采用更使得诗中表现的情感显得深沉、含蓄、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