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已随邪,况与庞翁乱撒沙。
茅舍从兹混尘迹,老梅羞放雪中花。
即心即佛已随邪,况与庞翁乱撒沙。
茅舍从兹混尘迹,老梅羞放雪中花。
释绍昙

释绍昙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6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¹是清明。
译文: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注释:¹冷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是闲愁触处生。
译文: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jiá)斗身轻。
译文: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衣换得商山¹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注释:¹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yōu)¹鹿鸣,食野之苹²。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吹笙鼓簧(huáng)³,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shì)我周行(háng)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注释:¹呦呦:鹿的叫声。²苹:藾蒿。³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⁴承筐:指奉上礼品。⁵将:送,献。⁶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hāo)¹。我有嘉宾,德音²³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以敖(áo)¹⁰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注释: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²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³孔:很。⁴视:同“示”。⁵恌:同“佻”。⁶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⁷旨:甘美。⁸式:语助词。⁹燕:同“宴”。¹⁰敖:同“遨”,嬉游。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n)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²。我有旨酒,以燕乐(lè)嘉宾之心。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¹芩:草名,蒿类植物。²湛:通“耽”,深厚。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6-318

鹿míng

míng xiānqín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píng yǒujiābīn chuīshēng chuīshēnghuáng chéngkuāngshìjiāng rénzhīhào shìzhōuháng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hāo yǒujiābīn yīnkǒngzhāo shìmíntiāo jūnshìshìxiào yǒuzhǐjiǔ jiābīnshìyànáo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qín yǒujiābīn qín qín qiědān yǒuzhǐjiǔ yànjiābīnzhīxīn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姿¹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译文: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
注释:¹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雪满山中高士卧¹,月明林下美人来²
译文: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注释:¹“雪满”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²“月明”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¹苔。
译文: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
注释:¹漠漠:密布之貌。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译文: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缟袂(mèi)¹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译文:我与梅花均是一身雪白,梅花仿佛是仙人,与水与竹子很有缘分,不同俗流。
注释:¹缟袂:素色衣服,借喻梅花。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译文:梅花开正浓艳,但是经雨打风吹即将凋零,远远望去如一片烟雾似暗还明。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薄瞑(míng)¹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译文:日暮时在山中人家松树下,有梅花开放,轻寒中在江边的小酒店,梅花开在杏花开放之前。
注释:¹薄暝:日暮。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译文:在桃花源中秦时旧民,若解正当时令的植物,应该种植梅花,就不会引渔郎进入桃花源的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¹谁收。
译文:翠鸟惊动飞到了别的树枝头,梅花的冷香一片狼藉请谁来收拾呢。
注释:¹倩:请。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骑驴客醉风吹帽¹,放鹤人²归雪满舟。
译文:骑驴踏雪寻梅揽胜,因酒醉风吹落帽而不知,放鹤人赏梅归来大雪落满小舟。
注释:¹“骑驴”句:用孟嘉西风吹帽典故。²放鹤人:指北宋隐士林逋。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译文:在淡月微云下就如在梦境中一般,我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译文:几次观赏梅花的孤影徘徊流连的地方,还以为是花神晚上出外游览呢。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译文:淡淡的霜花沾湿了梅花的粉痕,谁设置了轻纱帐保护了梅花的香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译文:我的诗歌伴随着十里的寻春路,半夜三更还在挂月的村头抒发忧愁。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译文:梅花飘到空中只担忧与白云作伴,谁肯相信宝玉竟是梅花的精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一尊欲访罗浮客¹,落叶空山正掩门。
译文:饮下一樽酒想探访梅花这个罗浮客,空旷的山中落叶飘飘正如掩上门。
注释:¹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译文:梅花把云雾当作屏风把白雪当作宫殿,俗世的尘埃污秽没有可以通进来的道路。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译文:春风还未刮起,梅枝就已经知道春天要来了,于是催开梅花。初升夜月之光和梅花融合,梅树变成空的似的。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翠袖佳人依竹下¹,白衣宰相²在山中。
译文:梅树依偎竹下,交相辉映,梅花就如白衣宰相,遗世独立,卓尔不群。
注释:¹“翠袖”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句。²白衣宰相:借喻梅花。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jí)丛。
译文:梅花啊,你在这严寒寂寥的山野里,不要心生怨气呀,你回头看看那些名声显赫的花园里,到处荆棘丛生啊!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译文:扬州梦已醒,阁中掩蔽着灰尘,与梅花的幽雅约会的情景还是要诗人来描绘。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译文:独立残夜,形只影单,再看到梅花时,已只剩余香,季节也不是春天了。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¹频。
译文:暖云深山中梅花凋谢如白玉裁落,又如寒月下深浦中鲛人泣珠。
注释:¹泣珠:用鲛人泣珠典故。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¹却未真。
译文:当时在掀篷图中看到梅花,着实喜欢这美丽的花儿,却原来时画中的梅花而不是真的。
注释:¹横斜:指梅花。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独开无那¹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译文:梅花无奈独自开放,随风摇摆,怎么肯为多愁而减弱美玉般的光辉?
注释:¹无那:无奈。
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译文:帘外钟声传来,弯弯的月亮已经升起,灯前角声忽然中断,寒霜飞起。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译文:一早就发现水驿边上盛开的梅花,还有众鸟在山塘边啼鸣,晚来渐渐稀少。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译文:从遥远的洛阳归来与梅花相逢,惭愧自己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尘埃。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译文:梅花最喜欢多寒天气也最得阳,一直在白云之乡如仙人游览。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译文:寂寞的人生起春愁,这样天也会变老,梅花在夜色朦胧中开放,仿佛月光中发出香气。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楚客¹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译文:楚客屈原不吟咏江行之路的寂寞,吴王已经酒醉,那里的苑台也已经荒凉。
注释:¹楚客:指战国诗人屈原。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niǎo)袅微风簌(sù)¹霜。
译文:有谁看见梅树枝头花儿惊动的地方?微风袅袅吹来,寒霜纷纷落下。
注释:¹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译文:梅花的孤独只有明月才知道,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得孤单寂寞。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¹
译文:当想到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
注释:¹“忽疑”句:化用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诗句。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译文:此时正是别院中灯火明亮的夜晚歌声已残,深宫中化妆结束正在照镜子的时候。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¹伴题诗。
译文:旧梦已经随着流水远去,对着山窗姑且与梅花作伴题写诗篇。
注释:¹聊复:姑且。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méihuājiǔshǒu

gāo míngdài 

qióng姿zhǐzàiyáotái shuíxiàngjiāngnánchùchùzāi 
xuěmǎnshānzhōnggāoshì yuèmínglínxiàměirénlái 
hánshūyǐngxiāoxiāozhú chūnyǎncánxiāngtái 
lánghǎoyǒng dōngfēngchóuhuíkāi 

gǎomèixiāngféngbànshìxiān píngshēngshuǐzhúyǒushēnyuán 
jiāngshūshàngwēijīng ànhuánmíngyuǎnzàiyān 
míngshānjiāsōngshùxià nènhánjiāngdiànxìnghuāqián 
qínrénruòjiědāngshízhòng yǐnlángdòngtiān 

cuìjīngfēibiéshùtóu lěngxiānglángqìngshuíshōu 
zuìfēngchuīmào fàngrénguīxuěmǎnzhōu 
dànyuèwēiyúnjiēmèng kōngshānliúshuǐchéngchóu 
kànyǐnghuáichù zhǐdàohuāshénchūyóu 

dàndànshuānghuáshī湿fěnhén shuíshīxiāozhàngxiāngwēn 
shīsuíshíxúnchūn chóuzàisāngēngguàyuècūn 
fēizhǐyōuyúnzuòbàn xiāoláikěnxìnwéihún 
zūnfǎng访luó luòkōngshānzhèngyǎnmén 

yúnwéipíngxuězuògōng chénāinéngtōng 
chūnfēngwèidòngzhīxiānjué yuèchūláishùkōng 
cuìxiùjiārénzhúxià báizǎixiāngzàishānzhōng 
liáojūnxiūyuàn huíshǒumíngyuánjìncóng 

mèngduànyángzhōuyǎnchén yōuyóushǔshīrén 
cányǐngchángguò kàndàofāngshìchūn 
yúnnuǎnkōngshāncáibiàn yuèhánshēnzhūpín 
xiānpéngdāngshíjiàn cuòàihéngxiéquèwèizhēn 

kāizhǐ kěnwéichóuduōjiǎnhuī 
liánwàizhōngláichūyuèshàng dēngqiánjiǎoduànshuāngfēi 
xíngrénshuǐ驿chūnquánzǎo niǎoshāntángwǎnbàn 
kuìjīnhuà xiāngféngyuǎnluòyángguī 

zuìàihánduōzuìyáng xiānyóuchángzàibáiyúnxiāng 
chūnchóutiānyìnglǎo ménglóngyuèxiāng 
chǔyínjiāng wángzuìyuàntáihuāng 
zhītóushuíjiànhuājīngchù niǎoniǎowēifēngshuāng 

duànhúnzhǐyǒuyuèmíngzhī xiànchūnchóuzàizhī 
gòngrényánwéixiào jūndàozhèngxiāng 
cánbiéyuànshāodēng zhuāngshēngōnglǎnjìngshí 
jiùmèngsuíliúshuǐyuǎn shānchuāngliáobànshī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ruí)¹饮清露²,流响³出疏桐。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注释:¹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²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³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⁴疏:开阔、稀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¹秋风。
译文: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¹藉:凭借。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参考资料:
1、 《新语文学习.初中》2012年第6期.刘学锴
2、 傅德岷.品唐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
3、 莉.青少年必读的古诗词.武汉:崇文书局,2011:19-20

chán

shìnán tángdài 

chuíruíyǐnqīng liúxiǎngchūshūtóng 
gāoshēngyuǎn fēishìjièqiūfēng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¹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xiǎn)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²,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³山泉,拾松枝,煮苦茗(míng)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mí)犊共偃(yǎn)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zhuó)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jué),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jīng)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¹⁰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¹¹前溪矣。
译文: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中午刚刚睡足,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鹿(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粳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注释:¹家:用作动词,居住(以……为家) 。²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³汲:打水或汲水。⁴煮苦茗吸之:茗,好茶。⁵麛:小鹿,也泛指幼兽。⁶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⁷笋蕨:竹笋和蕨菜。⁸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⁹邂逅:不期而遇或偶然遇见。¹⁰剧谈:畅谈。¹¹印:倒映或映入。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¹马头尘,匆匆驹(jū)隙影耳,乌²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译文:品位子西的这句诗(指前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句),可以说得上绝妙了。但是这句诗虽然妙,懂得那妙处的人却少。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要是谁能真的理解这样的奥妙,那么就像东坡说的,没事静静地坐在这,一天时辰好像过得像两天了。如果活七十年,就是一百四十岁,这样的收获难道不多吗?
注释:¹衮衮:尘雾迷漫的样子。²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