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年久别离,岂不怀欢聚。书缄初未收,传闻遽乃屡。
衰年久别离,岂不怀欢聚。书缄初未收,传闻遽乃屡。
炎热三伏辰,江湖六千路。注目暮及朝,关情喜兼惧。
炎热三伏辰,江湖六千路。注目暮及朝,关情喜兼惧。
椟蓍时自把,灯花亦频顾。露坐思徘徊,今夕知何处。
椟蓍时自把,灯花亦频顾。露坐思徘徊,今夕知何处。
而况老者心,犹忆诸孙慕。
而况老者心,犹忆诸孙慕。

jiāngzhìyánshǔ--yángshì

shuāiniánjiǔbié怀huáihuānshūjiānchūwèishōuchuánwénnǎi

yánsānchénjiāngliùqiānzhùcháoguānqíngjiān

shīshídēnghuāpínzuòpáihuáijīnzhīchù

érkuànglǎozhěxīnyóuzhūsūn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16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¹²³知耻,贡公未遗荣
译文:彭薛告老仅仅算知耻,贡公贺友确是好虚荣。
注释:¹彭:彭宣。汉代研究《周易》学者,官至大司空。王莽时上书求归乡里。²薛:薛广德,汉代“鲁诗”专家,字长卿,官至御史大夫,后辞官归里,不再出仕。朝廷赐以安车驷马,广德悬挂其事以示荣。班固评价此二人“近于知耻”。³裁:通“才”,仅只。⁴知耻:谓有羞耻之心。⁵贡公:贡禹,汉人,字少翁,为光禄大夫,后辞官不许,又为御史大夫。与王阳友善,见其被用而喜。⁶未遗荣:没有忘记荣华富贵。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或可优贪竞¹,岂足称达生²
译文:此辈稍胜贪求名利徒,岂够保身全生受称扬。
注释:¹贪竞:贪恋官位。²达生:通达人生,为道家对生命的认识理论。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¹余秉²微尚³,拙(zhuō)(nè)浮名
译文:唯我怀抱出尘隐逸志,才疏口讷鄙弃虚浮名。
注释:¹伊:语助。²秉:执持。³微尚:隐遁的志趣。尚:志向。⁴拙讷:笨拙又口不善言;自谦之词,指自己不善作官。⁵谢:弃绝。⁶浮名:指功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庐园当栖(qī)¹,卑位²代躬耕。
译文:田园当作巢栖穴居处,爵位可代亲自去耕种。
注释:¹栖岩:指古代巢居穴处,这里指隐居。²卑位:谦指所袭康乐侯。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顾己¹虽自许²,心³犹未并
译文:久想退隐虽说自赞许,愿望行迹尚未成一统。
注释:¹顾己:回顾自己。²自许:自赞。³心:心愿,指隐居。⁴迹:行迹,指做官。⁵并:合一,具备。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无庸¹方周任²,有疾象长卿³
译文:仿效周任无功不求升,取法长卿闲居说多病。
注释:¹无庸:无所作为。²周任:春秋时周大夫,言行为孔子所称。³长卿: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常托病不朝。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毕娶¹类尚子²,薄游³似邴生
译文:儿女完婚离家像尚子,谢绝高位知足似邴生。
注释:¹毕娶,办完婚娶之事。²尚子:尚长,东汉隐士,为儿女办完婚嫁,即隐迹山林。³薄游:指做小官。⁴邴生:西汉邴曼容,养志自修,不愿作六百石以上的官,如超过,便自免退居。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恭承古人意,促装¹返柴荆(jīng)²
译文:恭谨承继古人清高意,快备行装尽速返故乡。
注释:¹促装:收拾行装。²柴荆:柴草竹木编织的门或屋舍,代指故居。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牵丝¹及元兴²,解龟³在景平
译文:回想初仕正是元兴问,此次辞官适逢在景平。
注释:¹牵丝:指初仕。《礼记·缁衣》有“王言如丝”。²元兴:东晋安帝年号(402-404年)。灵运初仕为晋琅玡王大司马参军,时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是年正月戊戌(十六日)方才改元,而上一年的年号为元兴,故云“及元兴”。³解龟:即去官。龟:龟纽。宫印印鼻刻有龟形,下有穿丝条的孔眼。⁴景平:宋少帝年号(423-424年)。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负心¹二十载,于今废将迎²
译文:违背心愿居官二十载,从今清静不为俗事忙。
注释:¹负心:违背心愿,指作官。²废将迎:指省去官场送往迎来的繁琐礼节。将迎:官场上的应酬。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理棹(zhào)¹(chuán)²还期,遵渚(zhǔ)³(wù)修坰(jiōng)
译文:归期将近登船心如箭,沿岸船飞大地退后方。
注释:¹理棹:准备船只。²遄:急忙。³遵渚:沿着江中小洲。⁴骛:疾驰而过。⁵修垌:绵长的原野。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溯溪¹终水涉²,登岭始山行。
译文:由江入溪水路至尽头,离船登岭跨步山路行。
注释:¹溯溪:沿溪逆流而上。²终水涉:结束水上旅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译文:原野空旷沙岸一片静,天空高远秋月分外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憩石挹(yì)¹飞泉,攀林搴(qiān)²落英³
译文:石上休息尽情饮流泉,攀附林木随意餐落英。
注释:¹挹:双手合捧取水。²搴:拉动、拾取。³落英:落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战胜臞(qú)¹者肥,鉴²³流归停
译文:归隐心静体瘦已变肥,临水照容终得清流静。
注释:¹臞:瘦。清瘦。²鉴:镜子,此作动词,犹临照。³止:止水。⁴流归停:指流水终归静止。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即是羲(xī)¹²化,获我击壤情³
译文:就此超世作个羲唐人,我学击壤重获真朴情。
注释:¹羲:伏羲氏。²唐:唐尧。³击壤情:即风俗淳朴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击壤:上古时的一种游戏。

  诗作前部分叙写古人事迹,以之为衬托表明自己坚决辞职隐居的意志与行为。诗作后部分写自己返家行程中的景象及感想。诗中抒发了去官还家、获得解脱的愉悦心情。诗中写景不多,却极为清丽动人。

  一至十句自述隐居丘园之志。

  先对几位古人加以评价:西汉的彭宣、薛广德、贡禹虽有高名,但只能说是优于贪婪奔竞之徒,还说不上是懂得养生缮性。彭宣和薛广德,班固《汉书》对他们评价颇高,称其“近于知耻”(《汉书·叙传》);谢灵运却说他们“裁知耻”而已,并不十分推崇。贡禹曾为河南县令,因受上司责备,便辞官而去。后又出仕,元帝时为光禄大夫,以年迈求退,为皇帝所挽留,进为御史大夫。诗人认为他并未能遗弃荣华富贵。评论古人只是陪衬,目的是表明自己的志向不仅是不贪竞而已,而且要做到“达生”。《庄子》有《达生》篇,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认为人之性分有定,不可勉强致力于性分之外的事。

  篇中又说欲存生养性,莫如弃世而无所牵累。诗人正以此种思想作为隐退的精神支柱。其具体的打算,则是“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山居赋》云:“古巢居穴处曰岩栖,传说古代隐士也有过此种原始生活者。但诗人毕竟做不到这样,故有所变通,以田园当作岩栖。他也不能真的耕稼自给,故欲学习古代一些达士的做法,安于卑位,以薄俸为生生之资。他说自己拙于仕宦,讷于言辞,故欲选择这样的生活道路,不过以往行迹尚未能与此种生活理想相一致。这可说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一个总结。

  十一至二十句写去职。

  先举周任、司马相如、尚子、邴生以自比。诗人说自己在种种方面都类似于上举那些淡泊明志的古人。自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至景平元年(423年),实得十八年,说“二十载”是约略言之。二十年来做违心的事,心情是悒郁的;而今终于摆脱了送往迎来等等俗务,其快意可知。

  二十一句至三十二句写初去郡途中的所见所感。

  “理棹”以下四句写其水陆行程。为早日还家,乃疾速行舟。遄、鹜二字表现出心情之急迫。“理棹”二句已兼写水陆,“溯溪”二句又写水涉山行,但不觉累赘,因读者可由此充分想象其行进的画面,感受到行程的漫长辛苦。“野旷”二句是写景名句,景中其实有情。清旷无际的风景正与诗人心境相应。久被絷牵,一朝脱去,自感到无限的开朗、轻快,故触目皆成佳趣。

  “憩石”二句写山林小憩情景,暗用《楚辞》典故:《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又《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熟悉典故的读者可于言外获得一种清幽芳洁之感。“理棹”四句写疾速前行,途程漫漫,“野旷”四句写赏玩风物,途中小憩,形成情绪和内在节奏的对比;而其心情之急迫与愉悦,都得到了表现。由愉悦的心情、悠然的意绪,进而引发出一番情理相融的议论:高尚之志战胜了富贵之欲,胸襟旷然,则臞者可肥;以止水为鉴,则流荡不返者将归于宁静清明。(二句用《韩非子·喻老》和《庄子·德充符》典故)心灵获得了自由宁静,则即使处于纷乱奔竞之世,也等于是归真返璞,回到了伏羲、唐尧时代,可以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了。传说尧时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诗人用此典故,似有“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韩愈《山石》)之慨,且使人隐约感到他与当权者关系之不和谐。

  谢灵运去郡之志是坚定的。当时其堂弟谢晦等人都写信劝他不要离职,他执意不从。不过他并非一贯恬退之人。《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其出为永嘉太守,正是与当权者矛盾的结果。他之去郡,乃是一种不合作态度的表现。明乎此,对于此诗的理解便可更深入一层了。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第381-383页

chūjùn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péngxuēcáizhīchǐ gònggōngwèiróng 
huòyōutānjìng chēngshēng 
bǐngwēishàng zhuōxièmíng 
yuándāngyán bēiwèidàigōnggēng 
suī xīnyóuwèibìng 
yōngfāngzhōurèn yǒuxiàngzhǎngqīng 
lèishàng yóubǐngshēng 
gōngchéngrén zhuāngfǎncháijīng 
qiānyuánxìng jiěguīzàijǐngpíng 
xīnèrshízǎi jīnfèijiāngyíng 
zhàochuánhuán zūnzhǔxiūjiōng 
zhōngshuǐshè dēnglǐngshǐshānxíng 
kuàngshāànjìng tiāngāoqiūyuèmíng 
shífēiquán pānlínqiānluòyīng 
zhànshèngzhěféi jiànzhǐliúguītíng 
shìtánghuà huòrǎngqíng 
怜君谪宦楚江来,门外湘波日夜回。
怜君谪(zhé)(huàn)¹楚江来,门外湘波日夜回。
译文:我怜惜您被贬谪来到了楚江,家门外面湘水日日日日夜夜流淌。
注释:¹谪宦:贬官另任新职。
废井年深生乱草,古墙春尽长荒苔。
废井年深生乱草,古墙春尽长荒苔。
译文:废弃的深井经过很过年之后生长了许多乱草,古墙上的春景将夜,墙上长满了荒苔。
猿声似诉孤臣恨,马首空劳过客哀。
猿声似诉孤臣恨¹,马首空劳过客哀。
译文:一阵阵猿声好像在倾诉你的遗憾,梁怀王因坠马而死,你深深歉疚哀伤,抑郁而亡。
注释:¹恨:遗憾。
此地无须叹寥落,长安甲第亦成灰。
此地无须叹寥(liáo)¹,长安甲第亦成灰。
译文:这个地方无须感叹寥落,毕竟长安登甲第之名的人最后也成为灰烬。
注释:¹寥落:孤单;寂寞。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¹²丰年瑞(ruì)³,丰年事若何
译文: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注释:¹尽:全。²道:讲,说。³丰年瑞:瑞雪兆丰年。⁴若何:如何,怎么样。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¹多。
译文: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注释:¹宜:适合,适宜。

  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9-170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80-1281 .

xuě

luóyǐn tángdài 

jìndàofēngniánruì fēngniánshìruò 
chángānyǒupínzhě wéiruìdu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少小离家¹老大²回,乡音³无改(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注释:¹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²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³乡音:家乡的口音。⁴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⁵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¹不相识²,笑问³客从何处来。
译文: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¹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²不相识:即不认识我。³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¹
译文: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注释: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惟有门前镜湖¹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¹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临风兴叹落花频(pín)¹,芳意潜消²又一春。
译文: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注释:¹频:频频不断。²潜消:暗暗地消失。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¹香甚蝶(dié)难亲。
译文: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注释:¹缘:因为。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红英¹只称²生宫里,翠叶那堪(kān)染路尘。
译文: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
注释:¹红英:鲜花。²称:配,够格。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及至移根上林苑¹,王孙²方恨买无因。
译文: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注释:¹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唐代宫苑。²王孙: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诗题“卖残牡丹”不能理解为“出卖残败的牡丹”,正确解读应为“卖剩下的牡丹”或“未卖出的牡丹”。此类句法在唐宋诗十分常见,例如乔知之的“床积读残书”,这里“读残书”不是指“阅读残破的书”,而是“读了一半是书”或“未读完的书”。再如许棐的诗联“仆温携剩酒,邻送卖残蔬”,邻居并非送来“残败的蔬菜”,而是“卖剩下的蔬菜”或“未卖出的蔬菜”。

  此诗还是一首出色的咏物诗。此诗表面是咏牡丹花,实则是以牡丹自况,以物喻人,寄托着女诗人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因清高不被赏识、因才高不被接纳的处境,道出了诗人衰微不幸的遭际和孤傲清洁的品格。全诗风格清婉,寄托深远。

  此诗首句的“临风兴叹落花频”,“落花”并非指牡丹,而是晚春时纷纷飘落的普通花卉,用来点明季节。事实上,牡丹通常在其它花卉飘落的暮春时节开放。如李山甫《牡丹》一诗所云:“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因此,首句的落花在诗中为第二、三联中盛开的牡丹起了反衬的作用。

  牡丹在中国一直被誉为花之皇后。在唐代,尤其是在九至十世纪间,长安和洛阳人格外喜爱牡丹。暮春时节,牡丹到处开放和售卖,诗人们则外出欣赏和撰写赞美牡丹的诗。在鱼玄机的诗中,那些未卖出的牡丹是最出色的:她们的价格是最高的,故无人买得起。虽然她们未被卖出,这些骄傲的花仍然对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相信将来会被移植入皇家花园。她们最终将自己从失败者转为胜利者:缺乏眼光的王孙贵族将后悔未在还可得到她们时购买。

  花是女性的古老象征。这些高尚的、美丽的牡丹可以看成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花的购买者象征那些不诚实的情人,而在唐诗中皇家宫苑总是与天上宫苑成为同义词。与这些美丽的牡丹相似,鱼玄机也是未被赏识和“出售”,也与这些骄傲的牡丹相似,她相信自己的价值:她是无价之宝,只配居住于最崇高的地方——帝王的宫苑或天上的仙境(即道教的神仙世界)。这种自尊自重的、性别化的主体意识在中国古女史上是十分突出的。明代批评家钟惺虽然仍然批评鱼玄机的自尊意识及对轻浮男子蔑视为不符合“正意”,但是他明显地表示了对她的遭遇的同情,及对她的感情和尊严的理解和赞赏。

  整首诗都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一个简单的“潜”字带有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把那些悲伤、痛苦的情绪都掩埋其中。

  鱼玄机以牡丹自喻,无人问津是因为标价太高;而那些蜂蝶难以亲近,却是因为香气过于浓郁。一方面倾诉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自视很高,难觅知音人,有卓尔不群之志。

  诗中“红英”“翠叶”等词道出了女诗人非比寻常的身世,表现其纯洁清丽、一尘不染的孤傲品格。此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悲慨,她将这无限的忿恨都寄托在了这牡丹倾泻出来。这样的诗句不禁让读者产生恻隐之心,为诗人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难过,同时也被诗人的不凡气度与品格所折服。

  这首诗又是鱼玄机写得最多和最得心应手的七言律诗,中二联对牡丹形象的描绘对偶工致而含蕴丰富。传统诗论对此题材诗歌的要求是既生动描绘所咏之物的外在形相和内在精神,又将诗人或其他人的个性或情感投射于所咏之物。此诗完美地达成此两个目标。诗中不仅描绘了牡丹不同寻常的美丽外貌、香味和颜色,而且传达了她们的高尚品性、精神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诗中字字皆可读为既指牡丹,又指诗人,花即人,人即花,人花合一,不可分离。

参考资料:
1、 贾晋华.重读鱼玄机[J].华文文学, 2016 (01) :31-41.
2、 杨绪银.忿恨无限托牡丹——鱼玄机《卖残牡丹》试析.阅读与写作,2000(10).

màicándān--xuán

línfēngxìngtànluòhuāpínfāngqiánxiāoyòuchūn

yīngwèijiàgāorénwènquèyuánxiāngshéndiénánqīn

hóngyīngzhǐchēngshēnggōngcuìkānrǎnchén

zhìgēnshànglínyuànwángsūnfānghènmǎiy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