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彷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彷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

jìngshàngrénchūzhìyúnmén--huángcéng

hánzōngbáiyúnxiézhújìngtōngchéngxiàsōngménshuǐ西

fāngtóngzhōushìlíngfǎngfāngzhīchùgāofēngshìhuì

皇甫曾

皇甫曾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 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首诗是嘲讽秦观的诗风。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柔弱纤丽,修辞精巧,元好问称是“女郎诗”,露讥讽之意。这表明元好问崇尚的是象韩愈那样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但是元好问的这种倾向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过于绝对化,文学艺术可以也应当有多元的审美风格。刚健雄浑固然可贵,婉约秀丽也有娱人之美。在诗歌风格上,应当允许审美主体各有其好。不过作为生长在北方,仕于金王朝的诗人元好问来说,倾心于诗歌的雄浑苍茫之美,是十分自然的。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yǒuqíngsháoyàohánchūnlèiqiángwēiwǎnzhī

niānchū退tuìzhīshānshíshǐzhīshìlángshī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gū),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fǒu),辄(zhé)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译文:(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因为擅长酿酒而变得富有。一生从不欺负他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就让他们回家拿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为这些,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¹不得决者,相对咨(zī)(jiē)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chái)³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sòng)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译文: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喝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的人就问道:“诸位为什么聚在一起喝酒又互相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就无法安生了!”卖酒的人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注释:¹平事:商量事情。²咨嗟:叹息。³侪:同辈,同类的人。⁴子母:利息和本金。⁵责券:求取证据。
客有橐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客有橐(tuó)¹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dàn)。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²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译文: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到下大雪,无法继续前行。听说卖酒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就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的人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既然我已经赌输了,就大吃大喝,(反正是)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十分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注释:¹橐:口袋,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²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shú
译文: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即将去世。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那之后,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注释:)者视券(quàn),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的时候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每到暮春时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盈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著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别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

  刘禹锡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花的品格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与变法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

liǔhuāsānshǒu

liú tángdài 

kāicóng绿tiáoshàng sànzhúxiāngfēngyuǎn 
huāluòshí yōuyángzhànchūnwǎn 

qīngfēijiǎfēng qīngluòwěi 
liáoluànqíngkōng rénxiàn 

qíngtiānànànxuě láisòngqīngchūn 
duōqíng qiānjiāwànjiā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闻道¹黄龙戍(shù)²,频年不解兵³
译文: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注释:¹闻道:听说。²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³解兵:放下兵器。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可怜闺(guī)里月,长在汉家营。
译文: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少妇今春意,良人¹昨夜情。
译文: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注释:¹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¹
译文: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¹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6-37页

shīsānshǒu ·sān

shěnquán tángdài 

wéndàohuánglóngshù pínniánjiěbīng 
liánguīyuè chángzàihànjiāyíng 
shàojīnchūn liángrénzuóqíng 
shuínéngjiāng wèilóngchéng 
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寸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雨儿飘,风儿飏(yáng)¹。风吹回好梦²,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寸滴滴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chuàng),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³?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译文:雨在飘洒,风在吹扬。地场好梦风惊醒,细雨断人肠。风过梧桐叶,寸滴落芭蕉。风雨交加令人增添悲怆,雨和着风卷起阵阵凄凉。风雨让人如何承受?但是它却一定让人承受。它实在难于让人承受啊!
注释:¹飏:即“扬”,吹动。²“风吹”句:意谓风声打断了好梦。³怎当:怎么禁受得住。当,抵挡。
这是一首抒情曲,题作“愁怀”,但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写环境的凄凉,以自己对风雨的独特感受,来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悲怆的愁怀。此曲以风雨起兴,用复沓手法,交错嵌入“风雨”二字,反复咏叹,语义回环,气势贯注,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没有直接写愁,而且似乎说自己正在做着“好梦”,愁是风雨“卷起”的。这种含蓄的写法,令人更感到愁怀的深切难言。全曲每句均以风、雨起头,风、雨排列的次序有所变化,而风雨始终贯穿全篇。这在诗词中是大忌,而在散曲中,却是别具一格的文字体式。这样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全曲别有一种音乐的美。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985-986页

tiān··érpiāo--zhāngmíngshàn

érpiāofēngéryángfēngchuīhuíhǎomèngsǔnróuchángfēngxiāoxiāozhōngcùndiǎndiǎnjiāoshàngfēngxiāngliútiānbēichuàngfēngjuǎnliángfēngérzěndāngfēngérdìngdāngfēngérnánd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