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翮知还心已休,无穷世事懒回头。
是非不属闲人耳,月自当空水自流。
倦翮知还心已休,无穷世事懒回头。
是非不属闲人耳,月自当空水自流。
钱亿年

钱亿年

钱亿年(一一○○~一一八四),字伯寿,浦江(今属浙江)人。遹孙。高宗绍兴初以荫入仕。孝宗乾道初以右朝散大夫致仕。五年(一一六九),落致仕,除权利州路提点刑狱,未赴。淳熙十一年卒,年八十五。有《云巢集》,已佚。《敬乡录》卷三有传。今录诗七首。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上苑(yuàn)¹桃花朝日明,兰闺(guī)²艳妾(qiè)动春情。
译文:皇家园林里的桃花迎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中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注释:¹上苑:即皇家的园林。²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井上新桃¹偷面色²,檐(yán)边嫩柳学身轻³
译文: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红润的面色,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学到她轻盈的身姿。
注释:¹新桃:一作杏。²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³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花中来去¹看舞蝶,树上长短²听啼莺(yīng)
译文: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的黄莺声声啼。
注释:¹来去:指舞蝶来去。²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林下何须逺(yuǎn)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¹
译文: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
注释:¹“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逺,古同“远”。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美景写美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参考资料:
1、 (明)郑文昂.古今名媛汇诗:内府藏本,明:24
2、 (明)郦琥.彤管遗编:北京出版社,2000.01:56

chūnyóu

zhǎngsūnshì tángdài 

shàngyuàntáohuāzhāomíng lánguīyànqièdòngchūnqíng 
jǐngshàngxīntáotōumiàn yánbiānnènliǔxuéshēnqīng 
huāzhōngláikàndié shùshàngzhǎngduǎntīngyīng 
línxiàyuǎnjièwèn chūzhòngfēngliújiùyǒumíng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lǒng)¹首多逢采桑女,荆钗(chāi)²蓬鬓(bìn)短青裙。
译文:在陇首,常常遇到许多采桑姑娘,头上鬓发蓬松,穿着短短的黑裙、粗布的衣裳。
注释:¹陇:通“垄”,田埂、土堆。²荆钗:以荆枝为髻钗,古代常以荆钗布裙比喻贫家妇女的装束。
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zhāi)¹断寺鸡鸣午,吟杖穿青犬吠云。
译文:寺院里的午钟未响,近处却有雄鸡鸣昼。我扶杖穿山踏云,群犬亲热地伴我吟哦不休。
注释:¹斋钟:午时的钟声。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¹水自半溪分。
译文:有灵性的牛儿知道避石绕道,解事的溪水也晓得遇阻分流。
注释:¹陂:泽畔障水之崖。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¹
译文:农家人告诉我,县府催租正急,怕我不相信,要我看那茅檐下官府的文书。
注释:¹引文:官府派租单。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
有頍(kuǐ)¹者弁(biàn)²,实维伊何³?尔酒既旨,尔肴(yáo)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
译文:鹿皮礼帽真漂亮,戴着皮帽为哪桩?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也很香。来的哪里有外人,都是兄弟坐一堂。
注释:¹頍:有棱角貌。²弁:皮弁,用白鹿皮制成的圆顶礼帽。³实维伊何:是为伊何。实,犹“是”。维,语助词。伊,当作“繄(yī)”,犹“是”。⁴旨:美。⁵肴:同“肴”,荤菜。⁶伊:是。⁷异人:外人。
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niǎo)与女萝¹,施²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³;既见君子,庶几说(yuè)(yì)
译文:爬藤茑草与女萝,攀援松柏才生长。未曾见到君子面,忧心忡忡实难当。既已见到君子面,才有喜悦没忧伤。
注释:¹尔、女萝:都是善于攀缘的蔓生植物。²施:延伸,攀缘。³弈弈:心神不安貌。⁴说怿:欢欣喜悦。说,通“悦”。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qí)¹?尔酒既旨,尔肴既时²。岂伊异人?兄弟具来。
译文:鹿皮礼帽真漂亮,戴着皮帽为哪桩?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也很香。来的哪里有外人?兄弟都来聚一堂。
注释:¹何期:犹言“伊何”。期,通“其”,语助词。²时:善也,物得其时则善。
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尔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bǐng)¹;既见君子,庶几有臧(zāng)²
译文:爬藤茑草与女萝,攀援松柏才生长。未曾见到君子来,忧思满怀实难当。既已见到君子面,没有烦恼喜洋洋。
注释:¹怲怲:忧愁貌。²臧:善。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fù)¹。岂伊异人?兄弟甥舅。
译文:鹿皮礼帽真漂亮,端端正正戴头顶。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真丰盛。来的哪里有外人?都是兄弟和舅甥。
注释:¹阜:多,指酒肴丰盛。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如彼雨(yù)¹,先集维霰(xiàn)²。死丧无日³,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译文:如同雪花飘眼前,冰珠阵阵坠满天。死亡日子难逆料,时间无多难相见。今夜开怀应畅饮,君子行乐惟欢宴。
注释:¹雨雪:下雪。²霰:雪珠。³无日:不知哪一天。⁴无几:没有多久。

  此诗以赴宴者的口气写成,不仅描写了宴席的丰盛,也写出了贵族间彼此依附的关系,在表面热闹的气氛中,笼罩着一种悲观失望、及时行乐的情绪。这正是西周末年国家政治和奴隶主贵族走向衰亡的表现。

  全诗三章,每章开端都写贵族们一个个戴着华贵的圆顶皮帽赴宴。一、二章中的“实维伊何”、“实维何期”,用了设问句,提人警醒,渲染了宴会前的盛况和气氛,而且表现了赴宴者精心打扮、兴高采烈的心情。第三章改用“实维在首”,写出贵族打扮起来后自我欣赏、顾影陶醉的情态。接下来,写宴会的丰盛:“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尔酒既旨,尔肴既阜”,三章中只各变了一个字,反覆陈述美酒佳肴的醇香、丰盛。然后是赴宴者对同主人亲密关系的陈述,对主人的赞扬、奉承、讨好:来的都是兄弟、甥舅,根本没有外人;主人是松柏一样的高树大枝,而自已只是攀附其上的蔓生植物;没有见到主人时心里是如何的忧愁不安,见到主人后心里是如何的欢欣异常。有人说,第二章结末的“庶几有臧”还包含有希望得到厚赐之意,那么贵族们的庸俗厚颜更表露了出来。前文所谓“未见君子,忧心弈弈;既见君子,庶几说怿”,其真实含义,很值得回味。第三章“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后,不再是前两章内容的重复。他们由今日的欢聚,想到了日后的结局。他们觉得人生如霰似雪,不知何时就会消亡。在暂时的欢乐中,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黯淡低落的情绪。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的心态,充满悲观丧气的音调。从这首诗来看,由于社会的动乱,他们虽然饮酒作乐,但仍感到自己命运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正表露出所谓末世之音。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与《雅》诗中的某些揭露贵族腐朽和社会弊端的讽谕诗并不是一回事。所谓讽谕诗,乃是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贵族文人,对社会问题所作的有意揭露,是感时抒愤之作。而这首诗却是一首沉湎于享乐生活的宴饮作乐之歌。所以,朱熹所谓“燕兄弟亲戚之诗”,是此诗作者之本义;而《诗序》的讽刺之说,则是读者所感受领悟到的诗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确乎大于作诗者的主观思想。这首诗在艺术技巧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如诗的开头,三章皆用问答句来表达。三章中间为了强调与主人关系的密切,采用了反问句式。从而使诗歌在表现上较为灵活,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另外,诗中还用了女萝攀缘松柏、人生短暂如雪如霰等比喻,增加了形象性。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5-477

kuǐbiàn

míng xiānqín 

yǒukuǐzhěbiàn shíwéi ěrjiǔzhǐ ěryáojiā rén xiōngfěi 

niǎoluó shīsōngbǎi wèijiànjūn yōuxīn jiànjūn shùyuè 

yǒukuǐzhěbiàn shíwéi ěrjiǔzhǐ ěryáoshí rén xiōnglái 

niǎoluó shīsōngshàng wèijiànjūn yōuxīnbǐngbǐng jiànjūn shùyǒuzāng 

yǒukuǐzhěbiàn shíwéizàishǒu ěrjiǔzhǐ ěryáo rén xiōngshēngjiù 

xuě xiānwéixiàn sāng xiāngjiàn jiǔjīn jūnwéiyàn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yú)。江流悍急,陵波之石,廉利侔(móu)剑戟(jǐ)¹,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huáng)²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³。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译文: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注释:¹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²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³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⁴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ráo)¹而来。升自宾阶²,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qióng)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yì)嘉林³,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译文: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注释:¹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²宾阶:西阶。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跫,行人脚步声。³翳嘉林: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这是说在林下乘凉。⁴石矶:水中或水旁的岩石。阳山有韩愈当年的钓矶。⁵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⁶识:记。序以识别,作序以记离别之情。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看到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在这段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

  第二段写韩愈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liǎn)。天低远树,潮分断港¹,路回淮甸(diàn)²。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³此情多感。
译文:身处广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在愁闷中凝视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得异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回延伸。我用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在那里迎着习习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才子佳人,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
注释:宴清都:词牌名。又名“四代好”。《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中吕调”。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五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¹断港:被潮水切断的港湾。港,一本作“巷”。²淮甸:淮水流域。甸,古时郭外称郊,郊外称甸。³此景:指金风萧瑟、夕阳残照、游子孤鞭之景。⁴此情:指词中所写的“愁”“孤”“恨”之情。
吴王故苑。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吴王故苑¹,别来良朋雅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²,飞觞(shāng)³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叮咛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译文:我离开苏州后,不知道留在那儿的朋友们有没有再聚会过。而我自己却羁留外地,迁居无常,命运多舛。想起从前在苏州时与朋友集会欢宴秉烛挥毫、彻夜传杯畅饮的快乐日子,如今就像做梦似的消失殆尽,连所爱的女子也杳无音信。虽归程未定,路途遥远,但这种区区小事难以阻隔得断我的思念,我用片纸表达自己的心曲,并且反复叮嘱带信的人一定要把信送到目的地。此时身居客中,还追忆着在苏州家中曾与苏妾挑灯夜话的情景。
注释:¹吴王故苑:吴王宫苑,此指苏州古迹。²记烛:以刻烛来记做诗的快慢多少。《南史·王泰传》:“每预朝宴,刻烛赋诗,文不加点,帝深赏叹。”记,一本作“刻”。³飞觞:即羽觞。古代饮酒用的耳杯,作雀形,有头、尾、羽翼。⁴赶:一本作“趁”。⁵程:一本作“情”。⁶倩:请。⁷芙蓉旧院:比喻原在苏州与苏姬共居之西园。

  这首词的上片绘景寄情,抒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感;下片从回忆入手,表达了作者对旧景、旧人、旧情的留恋,并注入了对国事颓危的忧伤。全词将对国事的隐忧与个人的伤离糅在一起,将写景、抒情、叙事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格调苍凉。

  上阙“万里关河眼”一韵,劈空而来,境界颇大,写登临高处,放眼万里关河。此韵统以下两韵,只见天边夕阳残照,红霞渐渐收敛,凝望间只觉渺渺茫茫,一片虚无,一个愁”字带来多少惆怅!这黯淡的景物难道不是国运日衰的象征全词以景开章,为全词定下了黯淡怅惘的感情基调。“天低远树”一韵,继写登高所望:郊野旷远,湖水弥漫,山回路转。“天低远树”化用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极写郊外野旷,“潮兮断港”指潮水切断了港湾,描湖水弥漫之状。“路回淮甸”言淮水流域,山路迂回曲折。此三句以鼎足对写出眼前景观,对仗工稳,富有表现力。“吟鞭又指孤店”二韵,反用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表达了在金风玉露的秋天傍晚,又要远离亲友,孤身一人,挥鞭远去。“恨自古、才子佳人”一韵,将自己远离亲人的愁情,扩大开来,想从古到今,才子佳人都在为别离而饮恨。

  下阙,继歇拍的“多感”展开笔墨。“吴王故苑”一韵,感叹自己只身离开苏州,再不见苏州满蕴兴亡的古迹;离别了良朋好友,再不能雅集一堂;现只能漂泊他乡,如蓬草一般随风飘转。“空吸”二字,蕴含着多少忧伤与无奈。“毫记烛”一韵,逆笔写在苏州时的往事。“挥毫”句,化用《南史·王泰传》语句,言自己才情横溢,及与反聚在一起吟诗刻烛比赛做诗的情况。“飞觞赶月”记自己与良朋们月下饮酒的乐事,此二句是“雅集”的具体内容,从行文上呼应“良朋雅集”。“梦销香断”一句,写在苏州的往事中,更值得追忆的是与苏姬的相识相知,而现在人已去,梦已无,香已断,这不禁令人感慨万端。“区区去程”言己身所在之处离苏州并不遥远,而“何限”二字却道出虽不遥远,却未能返回的遗憾。“倩片纸叮咛过雁”一句,言只能书写信函请鸿雁捎书了。“叮咛”一词,写出了叮咛嘱托的恳切之情。最后“寄相思”一韵,以景、情并叙作结。“寒雨灯窗”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相思之情。“寄相思”一语,双绾上下韵,既是上韵鸿雁传书的内容,又是下韵灯窗夜话的内容。

  此词在漂泊他乡,追忆友朋,怀念苏姬中,注入了对国事颓危的忧伤。其比兴手法除表现在开端一段的景物描写外,还运用了将对国事的隐忧与个人的伤离糅在一起,把沉郁之思打入艳情的写法之中。另外,此词在章法结构上亦存有时空变化快,将景、情、事融为一体的特色。时而写眼前景物,时而直抒胸臆,时而逆笔写异地往事,时而转笔叙写今日情事,在多次转折变化中表达了愁情。其三,词语凝练,善用不同词语表达怨情。如“愁凝处”“残照”“孤店”“恨自古”“故苑”“空叹”“蓬转”“梦销香断”“寒雨”等,故张炎赞曰:“吴梦窗善于炼字面。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正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说:“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芳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郁之思,濒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欲学梦窗之缴密,先学梦窗之沉着。”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47-149
2、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44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