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关谁复抱琴来,静坐工夫欲换胎。
事到平心方是道,行希前哲奈非才。
镜中华发侵寻矣,松下衰翁矍铄哉。
畎畎未能忘一饭,经纶犹愿济云雷。
掩关谁复抱琴来,静坐工夫欲换胎。
事到平心方是道,行希前哲奈非才。
镜中华发侵寻矣,松下衰翁矍铄哉。
畎畎未能忘一饭,经纶犹愿济云雷。
刘黻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 2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广汉张侯敬夫¹守荆州²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yōng)³,无以宣畅郁湮(yān),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译文: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被高墙所档,不能排除阻塞郁闷之气、迎纳旷野清新之风,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正南面,凿墙开门修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使其壮观。
注释:¹张侯敬夫:张栻,字敬夫,后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朱熹好友。²荆州:宋时为江陵府。³墉:城墙。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yǎn)¹,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²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xiāo)³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wù)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jí)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zhǔ)予记之。
译文: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暗,又都隐约可见在苍茫的水天之外,时出时没。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到这里做太守,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楼吟诗,总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注释:¹晻霭:昏暗不明。²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³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yì)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译文:当时我正担任南康知军一职,因疾病折磨,要求辞官又不获批准。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能有一次机会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城楼,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因路途渺远而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可我又曾想:张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时的遭遇,虽然唐代治乱据此而分断,但对唐朝以后的人又有什么关系?但读他书的人,无不为他的境遇而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而合乎实际,是稳固不变的天理,也是人心永远不会停止思辨的内容。因此虽历时久远,依然能引起感触,使人忧愁欢乐之情在胸中兴起,仿佛亲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听到他的言语。这哪有古今彼此的间隔,而又有谁使他这样的呢?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yí),好是懿(yì)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译文:《诗经》中说:“天生万民万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规律。人之常情,都喜爱美好的品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里也可以反顾自身,就有所感悟了。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译文: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江流、风光景物、早晚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如此这般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译文:淳熙已亥年十一月已巳日冬至。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长淮(huái)¹望断,关塞莽(mǎng)然平²。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àn)销凝³。追想当年事,殆(dài)天数,非人力,洙(zhū)(sì)上,弦歌地,亦膻(shān)(xīng)。隔水毡(zhān),落日牛羊下¹⁰,区(ōu)脱纵横¹¹。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¹²。笳(jiā)鼓悲鸣。遣人惊。
译文: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注释:¹长淮:指淮河。²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³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⁴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⁵殆:似乎是。⁶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⁷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⁸膻,腥臊气。⁹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¹⁰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¹¹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¹²“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敌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dù)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²。渺神京³。干羽方怀远,静烽燧(suì),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wù),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bǎo)(ní)(jīng)。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yīng)。有泪如倾。
译文: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注释:¹埃蠹:尘掩虫蛀。²零:尽。³渺神京:收复都诚汴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⁴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⁵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⁶“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骛: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⁷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⁸填膺:塞满胸怀。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27-1428

liùzhōutóu ·chánghuáiwàngduàn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chánghuáiwàngduàn guānsàimǎngránpíng zhēngchénàn shuāngfēngjìn qiāobiānshēng ànxiāoníng zhuīxiǎngdāngniánshì dàitiānshù fēirén zhūshàng xián shānxīng shuǐzhānxiāng luòniúyángxià ōutuōzònghéng kànmíngwángxiāoliè huǒchuānmíng jiābēimíng qiǎnrénjīng 
niànyāojiānjiàn xiázhōngjiàn kōngāi jìngchéng shíshī xīnzhuàng suìjiānglíng miǎoshénjīng gānfānghuái怀yuǎn jìngfēngsuì qiěxiūbīng guāngàishǐ使 fēnchí ruòwéiqíng wéndàozhōngyuánlǎo chángnánwàng cuìbǎojīng shǐ使xíngréndào zhōngfèntiányīng yǒulèiqīng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译文:微风吹过黄叶飘落,万物才惊觉秋天已经来了。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译文:夜晚独自一人在他乡垂泪,每年都在忍受着深深的乡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译文:这长久的离别哪里才是尽头?就像这树叶,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掉落,全部落叶归根?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不及磻(pán)¹(sǒu),身闲长自由。
译文:还不如磻溪边的垂钓的老翁,只能羡慕别人的自由和悠闲。
注释:¹磻溪:一条溪流的名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今存有钓鱼台。

zǎoqiūshè

 tángdài 

fēngchuīpiàn wànjīngqiū 
xiānglèi niánniánwèichóu 
biéchùjìn yáoluòshíxiū 
pánsǒu shēnxiánchángyóu 
乘轺奉紫泥,泽国渺天涯。
乘轺(yáo)¹奉紫泥,泽国渺(miǎo)天涯。
注释:¹轺: 古代轻便的小马车。
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九派¹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注释:¹派:水的支流,此处指长江的支流。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草深莺断春,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处,知君路不迷。
更有高堂处,知君路不迷。

  对于行人来说,在春光明媚时节奉使江南,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缠绵的情调。

  一、二两句说明他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轺,使者乘坐的车辆。紫泥,古人书信用泥封,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第一句等于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去出使的。去的地方是“泽国渺天涯”,是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

  唐代从长安到江西,先走陆路,经商洛,出武关,到襄阳,然后即可乘船,经汉水,下长江。“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三、四句设想他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九派,长江流至九江,分成九道支流,所谓“江到浔阳九派分”(皇甫冉诗句)。春天桃花水发,长江水位很高,看上去好象置身于水的世界一样。“九派春潮满”,虽然不加夸张,但春潮涌动,江水浩渺的景象历历在目。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飘浮。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行人的孤单。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在景中。这一联对仗工整,状物入微。沈德潜说:“著雨则帆重,体物之妙,在一低字。”(《唐诗别裁》卷十一)

  “草深莺断春,花落水东西”,上一联是从大处着眼,这一联是从细处落笔;上一联侧重于行程,这一联则侧重于玩赏。江南的春光美,江南的春意浓。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在代临川王写的《与陈伯之书》里曾这样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故乡的春色规劝当时为北魏效力的陈伯之归降,而且终于达到了目的。江南春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草深”二句,正是化用了梁朝丘迟的文句,但显得更为流畅明丽。

  最后两句说到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留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流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69-370页

sòngzhījiāng西--zhèng

chéngyáofèngguómiǎotiān

jiǔpàichūncháomǎnfān

cǎoshēnyīngduànhuāluòshuǐdōng西

gèngyǒugāotángchùzhījūn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
吾观少陵¹诗,为与元气²(móu)³
译文:我看杜少陵的诗,和化生万物的元气是一样的。
注释:¹少陵:杜甫曾住在长安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所以后人称杜甫为杜少陵。²元气:宇宙正气。³侔:相等,齐等。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力能排天斡(wò)¹九地²,壮颜毅色不可求。
译文:他的诗气度不凡,能推开九天,旋转大地,表现出来的雄壮品貌和坚毅精神是世间少有,难以企及。
注释:¹斡:旋转。²九地:即大地。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¹
译文: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有无数的事物。
注释:¹稠:多而密。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sōu)¹
译文:有丑的、美的、大的、小的,千千万万且有千差万别,杜甫的诗却能把它们刻画得巨细无遗,极其逼真。
注释:¹雕锼:雕刻,刻镂。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惜哉命之穷,颠倒¹不见收²
译文:可是这样的人才,确实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注释:¹颠倒:是困顿的意思。²不见收:不为朝廷录用。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译文:年近半百,却只担任一个小官,还被呵斥,后来还被贬谪,漂流四方。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盗贼森戈矛。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rǎng)攘盗贼森戈矛。
译文: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穷苦,妻子瘦弱而倒下,幼子饿死,一家人还常常受到盗贼兵祸的威胁。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译文:这样的环境下,杜甫依然心怀国家社稷,他不忘吟哦,他用诗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去表现民间疾苦。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译文:他的心愿就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饶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sōu)¹
译文:只要所有的士子都能不受冻,有安身之地,即使只有他一个人住所破旧,让他受冻死去也愿意。
注释:¹飕飕:象声词。形容风声雨声。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jiē)时之人死所羞。
译文:若只是悲叹个人困境,伤感怀才不遇,这样感慨时运不济的人我也为他们感到羞愧。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¹流。
译文:所以当我看到杜甫的画像,想起了他高洁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华,也忍不住参拜,感激涕零。
注释:¹涕泗:眼泪和鼻涕都流出来,指哭泣。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译文:像杜甫这样高尚的心灵自古以来就少有了,还是希望他能起死回生,我好从之而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