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不但春妍(yán)¹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译文:不仅春天的景色美丽,百花争艳,夏天的美景更是令人喜爱。随意生长的花草茂盛,连绵不断,一直到天边。
注释:¹春妍:春光妍丽,指春天妍丽的景色。妍,美丽。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鹿葱¹解插纤(xiān)²柄,金凤³仍开最小花。
译文:鹿葱花的画柄已经长得纤长,金凤花也开出了最小的花朵。
注释:¹鹿葱:石蒜科植物,也叫“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²纤长:形容细而长或小臂纤长润洁。³金凤:凤仙花的别称,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说明春天与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处,春天固然到处百花争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两句描写了两种花,“鹿葱”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金凤就是凤仙花,也是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这两句写景形象,对仗工整,通过两种夏季比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证了前面的说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xiàjué

yángwàn sòngdài 

dànchūnyánxiàjiā suíyuánhuācǎoshìshēng 
鹿cōngjiěchāxiānchángbǐng jīnfèngréngkāizuìxiǎohu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仅春天的景色美丽,百花争艳,夏天的美景更是令人喜爱。随意生长的花草茂盛,连绵不断,一直到天边。

鹿葱花的画柄已经长得纤长,金凤花也开出了最小的花朵。

注释

春妍:春光妍丽,指春天妍丽的景色。妍,美丽。

鹿葱:石蒜科植物,也叫“夏水仙”,在盛夏时能开出淡紫红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气的花朵。

纤长:形容细而长或小臂纤长润洁。

金凤:凤仙花的别称,在夏天开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红、紫、黄等多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8-110
2、 潘啸龙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2-134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4-239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趁晴梢剩雪,斜阳小立,人影珊珊。避地依然沧海,险梦逐潮还。一样貂裘冷,不似长安。
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¹。趁晴梢剩雪,斜阳小立²,人影珊(shān)³。避地依然沧海,险梦逐潮还。一样貂裘冷,不似长安
译文:东风又唤醒一分春色,也将愁绪吹上我的眉尖。趁着树梢挂余雪的晴天,我在夕阳下短时站立,只见身影渐渐地消淡。避难之地仍是风云变幻的沧海,凶险的梦潮汐般把我绕缠。同样的貂皮衣我穿还觉冷,眼前不像汉唐繁华的长安景观。
注释:甲寅元日,赵敬甫见过:甲寅,清咸丰四年(1854)。元日,一年中的第一天,即春节。当时作者正任江苏东台富安场盐大使,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赵敬甫,名熙文,作者的诗友。这首词表现了封建文人在农民革命战争形势下惊慌、忧虑的心理。¹眉山:眉头,眉尖。²小立:短时间的站立。³珊珊:即阑珊,衰退之意,这里是消淡。⁴避地:避难之地,指躲避战乱。⁵还:即环,缠绕之意。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汉、唐时为京城。
多少悲笳声里,认匆匆过客,草草辛盘。引吴钩不语,酒罢玉犀寒。总休问、杜鹃桥上,有梅花、且向醉中看。南云暗,任征鸿去,莫倚阑干。
多少悲笳声里,认匆匆过客,草草辛盘¹。引吴钩²不语,酒罢玉犀(xī)³寒。总休问、杜鹃桥上,有梅花、且向醉中看。南云暗,任征鸿去,莫倚阑干。
译文:从多少悲凉的胡笳声里,我发现人生只是匆匆过客,就简简单单地吃了辛盘。拿起吴钩只能默默不语,饮罢酒心感酒杯冰寒。总之不要过问邵潜桥上闻杜鹃,姑且饮酒醉眼把梅花看。江南的云天正昏暗,任凭大雁飞去,都不要凭依栏杆。
注释:¹草草辛盘:草草,简单地。辛盘,旧时春节,将葱、蒜、韭、蓼蒿、芥混杂而食,以祛邪迎吉,称五辛盘。²吴钩:古代吴地造的一种弯形刀,后泛指快刀利剑。³玉犀:酒杯。⁴杜鹃桥上:北宋人邵潜,在河南洛阳的天津桥上,听到杜鹃啼泣,以为是亡国之兆。这里用典,暗指当时国事日衰。⁵征鸿:飞行的大雁。

  春节原本是欢快的日子,一年之始的春驱冬而临,人们大抵应是喜上眉梢,暖生心底的。然而词人劈头起句就是“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春的被“唤醒”,竟同时也“唤醒”了愁似的,那东风把愁吹上了眉头。眉山,韩偓诗有句云“眉山正愁绝”,因妇女眉色似山黛,故指喻眉毛。李清照又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写愁思外露凝结于眉间。这里愁与春同来,并非是习见的感春伤春。春才“一分”,有什么可愁眉百结的?显然,它强烈表现了词人对前景的迷惘,形势使他丝毫也乐观不起来,预感到这新的甲寅之年中不会有舒心事。事实确也如此,这一年从正月太平军三占武汉三镇,到年底在赣湘一带连挫“湘军”,曾国藩急得几乎投水,应该说,词人是非常敏感的。“趁晴梢剩雪”三句具体描述“愁上眉山”的抒情主体“我”的意兴形态。蒋春霖先构筑出一个特定的“境”: 残雪挂在初晴的树梢上,夕阳西斜,余辉残照未尽。这是一个凄寒寂寥的境界,而人就悄立在这“境”中。“人影山山” 的“山山”,不该解为人的衣带上的玉佩声,而应是“阑山”之山,即白居易《咏怀》诗“诗情酒兴渐阑山”的山,意为渐渐衰退残尽。“人影山山”,是说随着斜阳西下,落辉光淡,人影也渐消淡而无。词人在这句中写出了 “小立”的时间推移。用人影的渐失来表现时间感,正和上句萧瑟的空间感极其协调、妥帖地共相构成了一个空灵的情境。陈廷焯认为“鹿潭深于乐笑翁……此篇情味尤深永,乃真得玉田神理,又不仅在皮相也” (《白雨斋词话》卷五),张炎词的风格美表现为空灵清凄。要体味蒋鹿潭的“真得玉田神理”,当从上述句式中着手。“避地依然沧海”到上片结句,是“斜阳小立”中的“我”的愁思满怀的心语,即“愁上眉山”的实际内涵。在一场大动荡中,“避地”是为求安定平静。可是,“依然沧海”! 哪儿也不可能逃脱这种变动,处处都面临着或已经是沧海桑田天地翻覆。这是词人心境的痛切感受,所以,“险梦逐潮还”,恶梦紧缠,似潮汐般一次次袭击心头。一个“险”字下得十分警策,把种种复杂的情思全汇总到这上面来。一代封建文人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从“险梦”,以及前边的“愁上眉山”、后面的“莫倚阑干”中已可毕见。貂裘披身也还觉得心寒神颤,说到底是因为时非升平,繁华如汉、唐的长安元日的景观一去不复返了。“不似长安”,上片收结得既冷峭又切题。此种笔法即前人所说的“清警”。

  下片紧承“不似长安”而来。既然已非清平之年,于一片“悲笳声里”还过什么春节?作为个人,在这人世间本只是“匆匆过客”,所以过年无非意味着多活了一年而又更临近生命的结束,“草草辛盘”,迎新仪式和风俗活动完全可以简化了的。辛盘,旧时元日(春节)以葱、蒜、韭、蓼蒿、芥五样物事杂和而食,名五辛盘,作为迎新的祛邪取吉之意。然而,迎新活动可以省简,心头的愁思并不因之而宽解,“引吴钩不语”是力不从心,无以报效国事的形象说法。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政事日非,将无以挽转,故而酒落肚而心愈寒。说酒杯(玉犀)寒,实系心境寒苦。人到无以解忧之时,总还得找一点聊以自宽的办法,不然,何能度日。词人说:不要去管那些国事政事吧!且继续痛饮,从而用醉眼去观赏洁似玉雪的梅花,岂不是甚好的事儿?“杜鹃桥”,化用北宋邵潜在天津桥(河南洛阳一桥名)上闻杜鹃啼泣,以为是亡国之谶兆的典故。词中借以概喻日衰的国事。醉看梅花,既以花切贴“元日”之题,又暗示有洁身自好意。末句“南云暗”比拟江南的形势,“任征鸿去,莫倚阑干”,是说看了“征鸿”这候鸟的南去,徒增悲伤,不如不去“倚阑”。当年辛弃疾《摸鱼儿》词结句是“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即表现的是一种对政局的焦虑,蒋氏翻用此意实系对自己依附的清王朝政权的前景深感渺茫。一个“任”字,一个“莫”字,值得审辨,词人的心迹可以从中探知。同时,这结句与词的起首“唤醒”愁上眉头,恰好回环照应,如合契符。

  蒋春霖的词出入于浙西、常州二派之间,最显明的特点是词情浓重,清而不枵空,灵而无油滑; 虽多用意象,寄意言外,却又不晦涩,不靠微言大义以堂皇面貌,情思郁而能朗。

gānzhōujiǎyínyuánzhàojìngjiànguò--jiǎngchūnlín

yòudōngfēnghuànxǐngfēnchūnchuīchóushàngméishānchènqíngshāoshèngxuěxiéyángxiǎorényǐngshānshān

ráncānghǎixiǎnmèngzhúcháoháiyàngdiāoqiúlěngshìzhǎngān

duōshǎobēijiāshēngrèncōngcōngguòcǎocǎoxīnpányǐngōujiǔhán

zǒngxiūwènjuānqiáoshàngyǒuméihuāqiěxiàngzuìzhōngkànnányúnànrènzhēng鸿hónglángàn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来写景,并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的追忆。诗起首就奠定了全诗的悲怨基调,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与悲怨愤恨及其死亡相关。“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作者用此两典,暗示梁元帝的失败和江陵城的陷落。“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层则含有谴责之意。“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遭愤战”是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长虹映照军营战垒是兵败的征兆,而长星流落营中又为主将陨落的先兆。“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仍是用典。“楚歌”句用项羽兵困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败多有怨恨之意;“南风”句则引《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预言楚必然无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败。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败局乃天意难违。“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庾信羁留北方而不能南归,预想自己肯定会被人诟病,但想到梁的腐败无能与不可挽救,也就顾不得论身后之名而借酒浇愁了。实际上这是庾信的愤激之言,梁必败早就有预兆,我等又何德何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呢?那就暂且以杯中酒而自我安慰吧!

yǒnghuái怀shí

xìn nánběicháo 

yáoluòqiūwéi liángduōyuànqíng 
xiāngshuǐzhú huàiliángchéng 
tiānwángzāofènzhàn zhíchóubīng 
zhìhóngcháoyìnglěi chángxīngluòyíng 
chǔráohèn nánfēngduōshēng 
yǎnqiánbēijiǔ shuílùnshēnhòumíng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德祐(yòu)二年¹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shū)密使²,都督诸路右马。时北兵³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jìn)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zhé)交驰,北邀(yāo)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shū)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chān)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¹⁰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注释:¹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德祐:宋恭帝的年号。²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右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³北兵:即元兵。⁴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本指楚国郢都城门,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⁵左丞相:当时吴坚任左丞相。⁶使辙:指使臣车辆。⁷当国者:指宰相。⁸纾:解除。⁹觇:侦察,窥视。¹⁰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pō)惊动,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不幸吕师孟¹构恶²于前,贾余庆³献谄(chǎn)于后,予羁(jī)(mí)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gòu)(lǔ)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qiú)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¹⁰当引决,然而隐忍¹¹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¹²
译文: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注释:¹吕师孟:时为兵部尚书,叛将吕文焕之侄。²构恶:结怨。³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后代文天祥为右丞相,时与文天祥同出使元营。⁴献谄:《指南录·纪事》:“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献谄”之事当即指此。⁵诟:责骂。⁶失信:指元右扣押使臣。⁷数:列举罪责,加以谴责。⁸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⁹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¹⁰分:本分。引决:自杀。¹¹隐忍:屈志忍耐,忍辱而活。¹²“昔人”二句:作者在这里引用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之语,意谓自己暂时隐忍,保全性命,以图有所作为。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至京口¹,得间奔真州²,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kǔn)³,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mǐ)。已而得舟,避渚(zhǔ),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¹⁰,展转四明¹¹、天台¹²,以至于永嘉¹³
译文: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草地上和郊野外奔走歇宿,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注释:¹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当时为元右占领。²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当时仍为宋右把守。³东西二阃:指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阃: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⁴维扬帅: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维扬:扬州,当时为淮东制置使所驻之地。⁵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到真州后,与真州安抚使苗再成计议,约李庭芝共破元右。李庭芝因听信谗言,怀疑文天祥通敌,令苗再成将其杀死,苗再成不忍,放文天祥脱逃。⁶追购:悬赏追缉。⁷号呼靡及:指高声呼喊,无人应答。⁸渚州:指长江中的沙州;时已被金兵占领。⁹北海:指淮海。¹⁰苏州洋:今上海市附近的海域。¹¹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¹²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¹³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dǐ)¹大酋(qiú)²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lǚ)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³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shào),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dài)送死;坐桂公塘¹⁰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¹¹几为巡徼(jiào)¹²所陵迫死;夜趋高邮¹³,迷失道,几陷死;质明¹⁴,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¹⁵(xí)¹⁶下,几以捕系¹⁷死;行城子河¹⁸,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xiè)(hòu)死;至海陵¹⁹,如高沙²⁰,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gāo)²¹,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²²,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²³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文: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迭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注释:¹诋:辱骂。²大酋:指元右统帅伯颜。³北舰:指元右舰队。⁴物色:按形貌搜寻。⁵瓜洲:在扬州南长江中。⁶扬子桥:在扬州南。⁷竟使:倘使。⁸殆:几乎,差不多。⁹例:等于。¹⁰桂公塘:地名,在扬州城外。¹¹贾家庄:地名,在扬州城北。¹²巡徼:这里指在地方上巡逻之人。¹³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¹⁴质明:黎明。¹⁵制府:指淮东制置使官府。¹⁶檄:原指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指李庭芝追捕文天祥的文书。¹⁷捕系:捉拿囚禁。¹⁸城子河:在高邮县境内。¹⁹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²⁰高沙:即高邮。海安。²¹如皋:县名,今均属江苏省。²²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²³涉鲸波:指出海。鲸波:指海中汹涌的大浪。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¹,历吴门²、毗(pí)³,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qū)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注释:¹北关外:指临安城北高亭山,文天祥出使元营于此。²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³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⁴三山: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因城中有闽山。越王山。九仙山,故名“三山”。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¹?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lù)²;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³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gē)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jū)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¹⁰,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译文: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注释:¹“予之”二句:这两句是说,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但侥幸生存是为了做什么呢?²僇:侮辱。³父母遗体:父母授予自己的身体。⁴殆:危险。⁵九庙: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庙,这里以九庙指代国家。⁶高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⁷微以:无以。⁸自文:自我表白。⁹返吾衣冠:回到我的衣冠之乡,即回到南宋。¹⁰日月:这里指皇帝和皇后。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是年夏五¹,改元景炎²,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译文: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注释:¹夏五:即夏五月。²改元景炎:由于宋恭帝为元兵掳去,德祐二年五月,文天祥等人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指南录》是文天祥写从被扣元营到返回温州的战斗经历的—部诗集。本文是他为诗集写的后序,叙述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的艰险遭遇,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本文的语言十分讲究。从句法上看,骈散结合、灵活多变;从词法上看,大量同义动词的运用和“死”字的22次重复出现,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艰辛和遭遇困厄的苦况。

  结合叙述进行抒情、议论是本文的特点。如先写他临危受命,时“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再写他被迫北上,本应自杀,因“将以有为”,才“隐忍以行”;然后写他逃出敌营,奔走救国,历尽艰险的悲惨遭遇。以叙为主,富情于叙;随后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又间断插入议论,使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面对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南宋末年,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感情,写出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出使元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及脱逃南归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万死不辞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和《指南录》中的一些诗为人们广泛传诵,多少年来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坚持斗争的思想武器。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ruí)¹五月中,清朝(zhāo)²起南颸(sī)³
译文:时当仲夏五月中,清早微觉南风凉。
注释:胡西曹、顾贼曹:胡、顾二人名字及事迹均不详。西曹、贼曹,是州从事官名。示:给某人看。¹蕤宾:诗中用以标志仲夏五月。古代以十二律配合十二个月,“蕤宾”是配合五月之律。²清朝:清晨。³飔:凉风。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不驶¹亦不迟²,飘飘吹我衣。
译文:南风不缓也不疾,飘飘吹动我衣裳。
注释:¹驶:迅捷,疾速。²迟:迟缓,缓慢。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重云¹蔽白日,闲雨²纷微微。
译文:层层乌云遮白日,濛濛细雨纷纷扬。
注释:¹重云:层层乌云。²闲雨:指小雨。
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
流目¹视西园²,烨(yè)³紫葵。
译文:随意赏观西园内,紫葵花盛耀荣光。
注释:¹流目:犹“游目”,随意观览瞻望。²西园:陶渊明不大可能有几个园,此或谓园之西。³烨烨:光华灿烂的样子。⁴荣:开花。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于今甚可爱,奈何¹当复衰!
译文:此时此物甚可爱,无奈不久侵枯黄!
注释:¹奈何:无可奈何。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感物¹愿及时,每恨靡(mǐ)所挥²
译文:感物行乐当及时,常恨无酒可举筋。
注释:¹感物:有感于物。²靡所挥:没有酒饮。挥,形容举杯而饮的动作。一说“挥”是“发挥壮志”之意。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悠悠¹待秋稼²,寥(liáo)³将赊(shē)
译文:耐心等待秋收获,庄稼稀疏将空忙。
注释:¹悠悠:长久。²待秋稼:等待秋收。³寥落:稀疏。⁴赊迟:迟缓,渺茫,引申为稀少。无所获。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逸想¹不可淹²,猖狂³独长悲!
译文:遐思冥想难抑制,我心激荡独悲伤。
注释:¹逸想:遐想。²淹:滞留,深入。³猖狂:恣意放纵,这里指感情激烈。

  此诗起四句直写当前气候,说在阴历五月的一天早晨,吹起南风,不快不慢,飘动着诗人的衣服。风是夏天“清朝”中的“南颸”,飘衣送凉,气象是清爽的。接着两句,不交代转变过程,便紧接着写“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由晴到雨,似颇突然。以上六句是面的总写,一般叙述,不多描绘。

  “流目”四句,由面移到一个点。先写诗人在清风微雨中,转眼观看西园,见园中紫葵生长得“晔晔”繁荣,虽作集中,亦只叙述。上文的叙事写景,直贯到此;而对着紫葵,忽产生一种感慨:“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慨也来得突然,但内容还属一般,属于人们对事物常有的盛衰之感。这里转为抒情。下面两句:“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承前两句,抒情又由点到面,同时由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转到对自身的表白,扩大一步,提高一步,句法同样有点突然,而内容却不一般了。陶渊明本是有志于济世的人,被迫过隐居生活,从紫葵的荣晔易衰而联想自己不能及时发挥壮志,建立功业,这种触动内心痛处的感受,本来也是自然的,不妨明白直说,可诗中偏不说出“愿及时”愿的是什么,“靡所挥”挥的是什么,而是留给读者自行领会。

  上文各以六句成片,结尾以四句成片。这四句由思想上的“恨”转到写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在困难中不可抑制的更强烈的思想活动。“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等到秋天庄稼收成,有粮食不继的迫切问题。处境如此,还有上文的为外物而感慨,为壮志而感伤的闲情,在常人眼中,已未免迂疏可笑;而况下文所写,还有“不可淹(抑遏)”的“逸想”和什么“猖狂”的情感或行动,冷静一想,也未免自觉“可悲”了。有了“悠悠”两句,则上下文的思想感情,都变成出于常情之外,那末作者之非常人也就不言可喻了。把“不常”写得似乎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无意中反映了他的可钦可敬。

  这首诗在陶诗中是写得较平凡的,朴质无华,它的转接突然的地方,也表现它的“放”和“直”,即放手抒写,直截不费结撰。但也有它的含蓄,有它的似拙而实高,它的奇特过人,即不露痕迹地表现作者襟怀的开阔和高远。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猖狂”的来龙去脉,也就有迹可寻,即是对于黑暗、险恶的政局和自身抱负莫展的愤激。把这些诗句都作赋体看,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政治热肠和人生态度,表现出他高出常人的地方,即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忘济世。诗写得很随便,却有深远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0-501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归禽响暝(míng),隔断南枝径¹。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²
译文:飞鸟归巢声在暮色昏暝中回荡,雨儿把通往南枝的路径隔断。雨水洒向垂杨也不管垂杨迸落珠泪点点,点点珠泪滴碎在千顷荷叶上,声声不断。
注释: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¹“归禽”二句:这两句是说飞鸟归巢引起的声响,打破昏暝暮色中的寂静,但又雨隔通往山林的路径,看不真切。暝(míng),日暮,夜晚时的昏暗。²“滴碎”句:指雨水滴在杨柳树上,杨柳滴下水珠打在荷叶之上,滴碎了风吹荷叶声响。此句语出欧阳修《临江仙》“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随波赚(zhuàn)¹鱼儿,浮萍乍(zhà)²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³
译文:这雨水入波把鱼儿欺骗,点点波纹似浮萍一时之间把清池长满。这时节有谁还相信在碧云深处,仍有夕阳在天涯那边?
注释:¹赚杀:赚煞,意谓逗煞。言雨滴水面,鱼儿疑为投食,遂被赚接喋。²乍:骤然。³“谁信”二句:这两句以躲在碧云深处的夕阳暗寓南明王朝。

  这首词从不同角度描写所看到黄昏时的雨景:开篇点明时间,再写雨意浓密。然后间接写雨落在池中情状。最后写望中所希冀的景物。通过虚实结合写这一景物,把船山对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永历王朝所寄予的希望表现得非常含蓄。

  发端二句点明这场大雨降落于暮色黄昏归鸟还巢时分,从窗外看去:南枝下的小径被密雨和暮色交织而成的帘幕隔断,看不清归禽的身影,只隐约听见它们扑打翅膀和惊叫的声音。开首便用侧笔刻画雨的气势。“不管”以下四句,是词人由小径之畔杨柳荷塘的雨中景象,对雨之威力感发的一连串奇想:雨打杨柳,晶莹的雨点顺着柳枝柳叶迸落,犹如佳人柳眉下滚落的串串泪珠。此等伤心断肠之状,天公密雨,竟全然“不管”,兀自播弄杨柳荷叶,让她的串串珠泪洒落荷塘,点点滴滴,哽哽咽咽,碎声敲荷,荷声千顷。以杨柳荷叶的多情声状,反托大雨的无情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威势。“隔波”二句,再进一层:大雨倾落池塘,鱼儿隔波误以为投饵入水,纷纷跃水争食,出水方知受骗。聚生一角的浮萍,随着鱼儿的翻水跃波四处漂漾,仿佛一下长满清池。“赚”“杀”犹言死,极甚之辞。此四句继发端二句,以杨柳荷叶的多情声状和听凭播弄的无奈,鱼儿浮萍的随波逐流,层层叠进,反托大雨压倒一切的强悍威力,烘托黄昏密雨的阴郁喧嚣氛围。结尾“谁信”二句,于登峰造极之际,出人意料地宕开一笔:这种情势之下,没有人还会相信,雨云之上的碧空深处,夕阳其实还在天边燃烧照耀着。此句既是慨叹,也是词人的表白。正是因为无人相信,词人的这一洞见,才愈发显出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标卓识。见出他对自己所信仰、所追求、所厚爱者坚贞不移,不为压倒一切的俗流所动的品格。

  此词“谁信”以前,全是蓄势,曲终奏雅,揭橥咏雨的主旨——借物言志,意在反托。听凭播弄,随波逐流的物象越普遍,越无奈,大雨的淫威气势越强大,词人不为云翳所蔽,巍然独立于世的信念便越崇高,越卓尔不凡。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10:第664页

qīngpíngyuè ·yǒng

wángzhī míngdài 

guīqínxiǎngmíng duànnánzhījìng guǎnchuíyángzhūlèijìn suìshēngqiānqǐng 
suízhuànshāér píngzhàmǎnqīngchí shuíxìnyúnshēnchù yángréngzài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