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¹
译文:风头突变,刚刚向北忽地又向南,风顺船快,转眼便由黄田过谢潭。
注释:¹黄田、谢潭:当是赣江上游的两处地名。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qiān)(wéi)¹急看紫巉(chán)²
译文:依稀之间,船外似见朦胧一山影,掀帘急看,紫色险峰已扑到眼前。
注释:¹褰帏:撩起帘幕。²巉岩:指突兀险峻的山峦。
写在疾驶的舟中所见。诗人这次赴广州,是溯赣江而上,越大庾岭入今广东境,再沿浈水至真阳、广州。开头两句,写风向由向北忽而转成向南,顺风行驶,舟行迅疾,转眼间已经由黄田到了谢潭。两句中“才”、“忽”、“转眼”等词语迭见,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瞬息变化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生动地显示出船行的迅疾与舟中人意外的喜悦及轻快感。接下来两句,写在疾驶的舟中忽然瞥见山峰的情景——“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境岩。”舟行中忽然仿佛瞥见船外有一座山峰的影子,掀帘急看,那突兀险峻的紫色峰峦已经扑到了眼前。这里突出表现的仍是船行的迅疾。上句还是仿佛若有所见的缥缈峰影,下句却已是埃岩突兀在目,从仿佛瞥见到“褰帏急看”,不过瞬息间而已。这里利用同一物象在短时间内所引起的不同视觉感受,既透露出船行之快,也表现出旅人的突兀新奇感。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159页

zhōuguòxiètánsānshǒu··--yángwàn

fēngtóucáiběichéngnánzhuǎnyǎnhuángtiándàoxiètán

仿fǎngfēngchuánwàiyǐngqiānwéikànchány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头突变,刚刚向北忽地又向南,风顺船快,转眼便由黄田过谢潭。

依稀之间,船外似见朦胧一山影,掀帘急看,紫色险峰已扑到眼前。

注释

黄田、谢潭:当是赣江上游的两处地名。

褰帏:撩起帘幕。

巉岩:指突兀险峻的山峦。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9-2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50-253 .
赏析
写在疾驶的舟中所见。诗人这次赴广州,是溯真江而上,越大庾岭入今广东境,再沿浈水至真阳、广州。开头两句,写风向由向北忽而转成向南,顺风行驶,舟行迅疾,转眼间已经由黄田到了谢潭。两句中“才境、“忽境、“转眼境等词语迭见,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瞬息变化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生动地显示出船行的迅疾与舟中人意外的喜悦及轻快感。接下来两句,写在疾驶的舟中忽然瞥见山峰的情景——“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境岩。境舟行中忽然仿佛瞥见船外有一座山峰的影子,掀帘急看,那突兀险峻的紫色峰峦已经扑到了眼前。这里突出表现的仍是船行的迅疾。上句还是仿佛若有所见的缥缈峰影,下句却已是埃岩突兀在目,从仿佛瞥见到“褰帏急看境,不过瞬息间而已。这里利用同一物象在短时间内所引起的不同视觉感受,既透露出船行之快,也表现出旅人的突兀新奇感。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159页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草合¹离宫²转夕晖(huī),孤云飘泊(bó)复何依?
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注释:金陵:今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¹草合:草已长满。²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复人民半已非。
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¹(bàng)谁飞?
译文: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注释:¹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从今别却¹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²归。
译文: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注释:¹别却:离开。²啼鹃带血: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参考资料:
1、 詹杭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2-1363
2、 夏延章.文天祥诗文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42-147

jīnlíng驿 ·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cǎogōngzhuǎnhuī yúnpiāo 
shānfēngjǐngyuán chéngguōrénmínbànfēi 
mǎnhuālǎo jiùjiāyànbàngshuífēi 
cóngjīnbiéquèjiāngnán huàzuòjuāndàixuèguī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zhuó)¹彼云汉²,昭³于天。王曰:於(wū)!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zhēn)。靡(mǐ)神不举¹⁰,靡爱¹¹斯牲¹²。圭(guī)¹³既卒,宁¹⁴莫我听¹⁵
译文: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周王无奈仰天长叹,当今百姓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注释:¹倬:大。²云汉:银河。³昭:光。⁴回:转。⁵於乎:即“呜呼”,叹词。⁶辜:罪。⁷荐:重,再。⁸臻:至。荐臻,犹今言频仍。⁹靡:无,不。¹⁰举:祭。¹¹爱:吝惜,舍不得。¹²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¹³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¹⁴宁:乃。¹⁵莫我听:即莫听我。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旱既大(tài)¹,蕴(yùn)²虫虫³。不殄(tiǎn)(yīn)(sì),自郊徂(cú)。上下奠(yì),靡神不宗。后稷(jì)¹⁰不克,上帝不临。耗斁(dù)¹¹下土,宁丁¹²我躬。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天不理受难众生。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注释:¹大甚:大,同“太”。甚,厉害。²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³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⁴殄:断绝。⁵禋祀:祭天神的典礼。以玉帛及牺牲加于柴上焚之,使升烟,以祀天神。本指祀昊天上帝,引申之则凡祀日月星辰等天神,统称禋祀。⁶宫:祭天之坛。⁷奠:陈列祭品。⁸瘗: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⁹宗:尊敬。¹⁰后稷:尧舜时期掌管农业的官员,周朝始祖。¹¹斁:败坏。¹²丁:当,遭逢。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jīng)兢业业,如霆(tíng)如雷。周余黎¹民,靡有孑(jié)(yí)²。昊天上帝,则不我遗(wèi)。胡不相畏?先祖于³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想要推开没有可能。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周地余下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渺渺苍天高高上天,竟然没有东西赐赠。怎不感到忧愁惶恐,人死失祭先祖受损。
注释:¹黎:众。²孑遗:遗留,剩余。遗:赠。³于:助词。⁴摧:灭。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¹我无所。大命²近止,靡瞻(zhān)靡顾。群公³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可以止住。赤日炎炎热气腾腾,哪里还有遮荫之处。死亡之期已经临近,无暇前瞻无暇后顾。诸侯公卿众位神灵,不肯显灵前来佑助。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注释:¹云:古“雲”字,有庇荫义。²大命:此谓死亡之命,即死亡之期。³群公:犹百辟,先世诸侯之神。⁴正:长。先正,谓先世卿士之神。⁵忍:忍心,残忍。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涤(dí)¹山川。旱魃(bá)²为虐,如惔(tán)³如焚。我心惮(dàn)暑,忧心如熏(xūn)。群公先正,则不我闻(wèn)。昊天上帝,宁俾我遯(dùn)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山秃河干草木枯槁。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暑热难当令我心畏,忧心忡忡如受煎熬。诸侯公卿众位神灵,哪管我在悲痛呼号。渺渺苍天高高上天,难道迫我离此出逃!
注释:¹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²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³惔:火烧。⁴惮:畏。⁵熏:灼。⁶闻:通“问”,恤问。⁷遯:今作“遁”,逃。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黾(mǐn)¹畏去。胡宁瘨(diān)²我以旱?憯(cǎn)³不知其故。祈年孔夙(sù),方不莫(mù)。昊天上帝,则不我虞(yú)。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勉力祷请祈求上苍。为何害我降以大旱?不知缘故费煞思量。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渺渺苍天高高上天,竟然对我不肯相帮。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注释:¹黾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²瘨:病。³憯:曾。⁴祈年:指“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之祭礼。⁵孔夙:很早。⁶方:祭四方之神。⁷社:祭土神。⁸莫:古“暮”字,晚。⁹虞:助。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旱既大甚,散无友¹²。鞫(jū)³哉庶正,疚哉冢(zhǒng)。趣马师氏,膳夫左右¹⁰。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yǎng)昊天,云如何里!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饥荒离散乱我纪纲。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没有一人不愿周济,可是不能止住灾荒。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注释:¹友:通“有”。²纪:纪纲,法度。³鞫:穷,与“通”相对。⁴庶正:众官之长。⁵疚:忧苦。⁶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相当后世的宰相。⁷趣马:掌管国王马匹的官。⁸师氏:官名,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⁹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¹⁰左右:左右之大夫、士诸官。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瞻卬¹(yǎng)昊天,有嘒(huì)²其星。大夫君子,昭³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lì)庶正。瞻卬昊天,曷(hé)其宁?
译文: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满天星辰微光闪闪。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不要停缓。死亡之期已经临近,不弃前功不怕困难。禳旱祈雨非为自我,也为安定众位官员。仰望苍天默默祈祷,何时才能使我心安?
注释:¹卬:“仰”的古字。²嘒:微小而众多的样子。³昭:祷。⁴假:借为“嘏(gǔ)”,告。⁵无赢:犹言无爽,即无差忒。⁶成:功。⁷戾:定。⁸曷:何。何时。⁹惠:赐。

  这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祈雨的诗。是所谓“宣王变《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大雅·江汉》和《大雅·常武》)。

  全诗八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写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时节,然而日日骄阳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龟裂,人畜缺水。这当儿,人们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场甘霖啊!可是仰望苍穹。毫无雨征(古人常夜间观天象以察云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星河灿烂,晴空万里,夕夕如此。内心焦灼的诗人于是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何”的慨叹。无神不祭。无牲不用,礼神的玉器也用尽了,然而神灵们却不闻不问,毫无佑助之意。这苍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儿抛在脑后,彻底忘掉了;或许人们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惩罚人们。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造成了无法收拾的严重局面。再继续下去,将国祚难永。然而“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意谓: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实,现在却不助我以兴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体之所亲,一气之所感,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祸而不救呢?五章写旱魃继续肆虐。山原秃而河湖干,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宁俾我逐”,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离开此地,他是不想让人安居了。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细细思量,确实没有什么罪愆,那又为何降灾加害呢?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

  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这场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天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今人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这首诗兼叙事抒情于一体,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摹景生动;二是夸饰手法的运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其心情的痛苦无奈可想而知。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何”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这几句诗虽然称不上“妙合无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却是很明显的。

  诗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出夸张的修辞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确实,“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94-701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07-612

yúnhàn

míng xiānqín 

zhuōyúnhàn zhāohuítiān wángyuē  jīnzhīrén tiānjiàngsāngluàn jǐnjiànzhēn shén àishēng guī nìngtīng 

hàntàishèn yùnlóngchóngchóng tiǎnyīn jiāogōng shàngxiàdiàn shénzōng hòu shànglín hàoxià nìngdīnggōng 

hàntàishèn tuī jīngjīng tíngléi zhōumín yǒujié hàotiānshàng  xiāngwèi xiāncuī 

hàntàishèn  yányán yúnsuǒ tàimìngjìnzhǐ zhān qúngōngxiānzhèng zhù xiān nìngrěn 

hàntàishèn shānchuān hànwéiè tánfén xīndànshǔ yōuxīnxūn qúngōngxiānzhèng wèn hàotiānshàng nìngdùn 

hàntàishèn mǐnmiǎnwèi nìngdiānhàn cǎnzhī niánkǒng fāngshè hàotiānshàng  jìnggōngmíngshén huǐ 

hàntàishèn sànyǒu zāishùzhèng jiùzāizhǒngzǎi cǒushīshì shànzuǒyòu rénzhōu néngzhǐ zhānyǎnghàotiān yún 

zhānyǎnghàotiān yǒuhuìxīng tàijūn zhāoyíng tàimìngjìnzhǐ ěrchéng qiúwéi shùzhèng zhānánghàotiān huìníng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¹正月²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³
译文: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注释:¹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²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³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楼船一举风波¹静,江汉翻为雁鹜(wù)²
译文: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的风平浪静。
注释:¹风波:指乱象。²“江汉”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三川北虏(lǔ)乱如麻¹,四海南奔似永嘉(jiā)
译文: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注释:¹“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但用东山¹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²
译文: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注释:¹东山:谢安隐居处。²静胡沙:平定叛乱,使北方安定。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雷鼓¹(cáo)嘈喧武昌,云旗猎猎²过寻阳³
译文:鼓声如雷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寻阳。
注释:¹雷鼓:如雷的鼓声。²猎猎:风声。³寻阳:即浔阳。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秋毫不犯三吴¹悦,春日遥看五色光²
译文: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注释:¹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²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龙盘虎踞(jù)¹帝王州²,帝子金陵访故丘³
译文: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
注释:¹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²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³故丘:故墟。谓金陵曾为六朝故都。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春风试暖昭阳殿¹,明月还过鳷(zhī)鹊楼²
译文: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注释:¹昭阳殿:王琦注:《一统志》:昭阳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宫殿名)内。²鳷鹊楼:南朝楼阁名,在金陵。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¹松柏使人哀。
译文: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
注释:¹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诸侯不救河南¹地,更喜贤王²远道来。
译文: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
注释:¹河南:指洛阳。²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北固¹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译文: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注释:¹丹阳北固:谓丹阳的北固山,是吴地的险要关隘。唐时丹阳,即今之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译文: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¹²扬都³
译文:永王大军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楼船出征跨海行次扬州。
注释:¹跨海:是夸张之辞。²次:驻守。³扬都:指扬州。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楼船次扬都而跨海”。现在这样排列语序,是为了押韵和调整平仄格律。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战舰(jiàn)森森¹罗虎士²,征帆³一一引龙驹(jū)
译文:战舰森森地站满了彪虎之士,战船满载着征战的良马。
注释:¹森森:威严可畏貌。²虎士:勇武之士。³征帆:战舰的借代。⁴龙驹:喻指豪杰之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长风¹挂席²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³
译文:长风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
注释:¹长风:大风。²挂席:船上张起的帆。³古月摧:谓战胜胡兵。摧,挫败。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xiāng)出峡来¹
译文: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注释:¹“何似”句:谓永王的战舰浩浩荡荡地沿江东进,多么像晋朝王濬伐吴的楼船。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译文:秦始皇想浮海却造桥不成,汉武帝在寻阳射蛟也是空忙一场。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译文:我家贤王的楼舰是为平叛而来,其举可轻秦汉,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帝宠贤王入楚关¹,扫清江汉始应还。
译文:皇帝宠命贤王以重任入楚关,扫清江汉地区就凯旋。
注释:¹楚关:楚地关塞。泛指楚地。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初从云梦¹开朱邸²,更取金陵(líng)作小山。
译文:先在云梦开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钟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注释:¹云梦:古湖泊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与湖北之间。这里泛指楚地。²朱邸: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这里指行军中的临时住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试借君王¹玉马鞭(biān)²,指挥³(róng)坐琼(qióng)(yán)
译文: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
注释:¹君王:指永王李璘。²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³指挥:发令调遣。⁴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蔑称。⁵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¹
译文: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注释:¹“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这首诗艺术构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前两句撷取京师陷落后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现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局势,表达自己和广大人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对叛军所作所为的憎恶痛恨。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抨击在叛军进攻面前,为保存实力,节节败退,听任东都沦于敌手的各路将领,高度赞扬永王远道而来,收复国土的英雄行为。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风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风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30-23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72-274 .

yǒngwángdōngxúnshíshǒu

bái tángdài 

yǒngwángzhēngyuèdōngchūshī tiānyáofēnlóng 
lóuchuánfēngjìng jiānghànfānwéiyànchí 

sānchuānběiluàn hǎinánbēnyǒngjiā 
dànyòngdōngshānxièānshí wéijūntánxiàojìngshā 

léicáocáoxuānchāng yúnlièlièguòxúnyáng 
qiūháofànsānyuè chūnyáokànguāng 

lóngpánwángzhōu jīnlíngfǎng访qiū 
chūnfēngshìnuǎnzhāoyángdiàn殿 míngyuèhuánguòzhīquèlóu 

èrxúnyóuwèihuí língsōngbǎishǐ使rénāi 
zhūhóujiùnán gèngxiánwángyuǎndàolái 

dānyángběishìguān huàchūlóutáiyúnshuǐjiān 
qiānyánfēnghuǒliáncānghǎi liǎngànjīngràoshān 

wángchūsānjiāngàn lóuchuánkuàhǎiyáng 
zhànjiànsēnsēnluóshì zhēngfānyǐnlóng 

chángfēngguàshìnánhuí hǎidòngshānqīngyuècuī 
jūnkànjiāng lóngxiāngchūxiálái 

lónghǎichéngqiáo hànxúnyángkōngshèjiāo 
wánglóujiànqīngqínhàn quèwénhuángliáo 

chǒngxiánwángchǔguān sǎoqīngjiānghànshǐyīnghuán 
chūcóngyúnmèngkāizhū gèngjīnlíngzuòxiǎoshān 

shìjièjūnwángbiān zhǐhuīróngzuòqióngyán 
nánfēngsǎochénjìng 西chángāndàobiān 

青衫十载蟾宫客,黑绶三年凤岭头。
青衫¹十载蟾宫²客,黑绶(shòu)³三年凤岭头。
译文:回想你寒窗苦读十余年,成为蟾宫折桂的仕人, 后来又为官三年,在凤岭头做了级别不高的官吏。
注释:¹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²蟾宫:源见“蟾宫折桂”。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蟾宫”指科举考试。³黑绶: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
循吏声名武阳令,故家风味富平侯。
循吏¹声名武阳令,故家风味富平侯。
译文:但你效法古代的循吏为官清正,不仅拥有和武阳令张允济一样的优秀政绩,也有如同汉朝望族张安世一般的风度神韵。
注释:¹循吏: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江边休叹双凫去,天上行看一网收。
江边休叹双凫(fú)¹去,天上行看一网收。
译文:在江边莫要叹羡东汉的王乔使鞋子化为双凫,在天一上网罗后化为两只鞋的美好故事。
注释:¹双凫:指地方官。
八簉鵷班立仙仗,莫忘回首顾沙鸥。
八簉(zào)(yuān)¹立仙仗,莫忘回首顾沙鸥。
译文:如今你奉职入京,和众多朝官大臣一起立于天子仪仗旁,可莫忘了回头提携身似沙鸥的我啊。
注释:¹鵷班:指朝官的行列。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tīng)¹采白蘋(píng)²,日落³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译文: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
注释:¹汀洲:水中小洲。²白蘋: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³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洞庭¹有归客²,潇湘³逢故人。
译文:洞庭湖那边有归客回来,曾与夫君在潇湘之畔遇见,为我捎来他的消息。
注释:¹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²归客:归乡之人。³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故人¹何不返,春花²复应³晚。
译文: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春花已经凋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
注释:¹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²春花:此泛指春天里的花;春花一作“春华”。³复应:又将。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不道新知¹乐,只言行路远。
译文:归客不说故人结交新欢之事,只说路途太遥远难以返回。
注释:¹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的前二句描绘江南景致,点明时间,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写女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见其归来的忧虑。全诗婉曲喜人,音节雅亮,借作问答,语言朴素。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

  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

  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从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应接以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是对“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诗却避免了直接的回应,而以“春华复应晚”一句接住,使诗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与开头写采蘋有照应之妙。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大学语文.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4-25页
2、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jiāngnán

liǔyùn nánběicháo 

tīngzhōucǎibáipíng luòjiāngnánchūn  (luòzuò nuǎn )
dòngtíngyǒuguī xiāoxiāngféngrén 
rénfǎn chūnhuāyīngwǎn 
dàoxīnzhī zhǐyánxíngyu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