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虬新范绛纱笼,看罗春生玉节风。
叶气云蒸千嶂绿,欢声雷震万山红。
翠虬新范绛纱笼,看罗春生玉节风。
叶气云蒸千嶂绿,欢声雷震万山红。
熊蕃

熊蕃

建州建阳人,字叔茂。善属文,长于吟咏,宗王安石之学,分章析句极有条贯。筑室名“独善”,学者称独善先生。有《宣和北苑贡茶录》。 ▶ 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此去东山又北山¹,镜中强半²尚红颜。
注释:¹“东山”句:表明自己归隐之志。东山系东晋谢安隐居之地,北山即南京紫金山,南齐周颙隐居于此,后出山为官,孔稚珪写有名篇《北山移文》予以讽刺。²强半:多半。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白云出处(chǔ)从无例¹,独往人间竟独还。
注释:¹“白云”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出处:个人进退。《易经》:“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无例:没有规律,随心随势而动。

hàishī44--gōngzhēn

dōngshānyòuběishānjìngzhōngqiángbànshànghóngyán

báiyúnchūchùcóngwǎngrénjiānjìnghái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平公将归之,师旷不可,曰:“请使瞑臣往,与之言,若能幪予,反而复之。”
晋平公使叔誉(yù)¹于周,见太子晋²而与之言。五称³而三穷,逡(qūn)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¹⁰。”平公将归之,师旷¹¹不可,曰:“请使瞑(míng)¹²臣往,与之言,若能幪(méng)¹³予,反而复之¹⁴。”
译文:晋平公派遣大夫叔誉去成周。叔向见到太子晋并与他进行五局三胜制的答辩,叔向接连三问回答不上,很惭愧地退了下来,他的谈判使命没有完成。叔向回到晋国告诉平公说:“太子晋只有十五岁,连我都说不过他,请您把声就、复与两处的田地还给周。如果不还,等到他继位有了天下,将因此而讨伐我们。”晋平公想归还两邑,大夫师旷不同意,说:“请让盲臣(师旷自称)去与他谈判,若能胜过我,等我回来后再归还土地。”
注释:¹叔誉:晋大夫,姓羊舌,名肸,字叔誉,又字叔向。晋平公时为太傅。²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名晋,聪慧有辩才。一说为周景王太子。“五称”句,指一种五局三胜制的答辩。³五称:提出五个问题,称:文中指提问。⁴三穷:有三个问题无法回答,穷:困窘,这里指理屈词穷。⁵逡巡:迟疑徘徊,这里指羞愧不安。⁶遂:终了,完成。⁷行年十五:指十五岁。行:历。⁸声就、复与:地名。本为周之二邑,周衰而晋取之。⁹反:同“返”,归还。¹⁰诛:惩罚,讨伐。¹¹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师旷主要活动在晋悼公、晋平公时代(前572—前532),略早于孔子。¹²瞑:双目失明。¹³幪:覆盖,这里指胜出,超过。¹⁴反而复之:指上文“归田”之事。
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
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mèi),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
译文:师旷见到太子晋,说道:“我听闻王子您讲话超凡脱俗,语势能压倒泰山。小臣我夜里睡不着,白天坐不住,不辞长途跋涉,来听您一句点拨。”
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将来,甚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尽忘吾度。”
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¹将来,甚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shè)²,尽忘³吾度。”
译文:王子回复道:“我听闻太师要来,非常高兴而又十分畏惧。我年纪很小,见了您这样有风度的长者,被震慑得失了常态。”
注释:¹太师:古代的乐官之首。²慑:害怕。³忘:同“亡”,失去。
师旷曰:“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如周,行不知劳。”
师旷曰:“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如¹周,行不知劳。”
译文:师旷说:“我听说太子您,就如同那古代的君子,成就很大却不骄傲。我从晋国到成周来见您,行途遥远也不感到劳累了。”
注释:¹如:往,到。
王子应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施关,道路无限,百姓悦之,相将而远,远人来欢,视道如咫。”
王子应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¹施关²,道路无限³,百姓悦之,相将而远,远人来欢,视道如咫(zhǐ)。”
译文:太子晋回答说:“古代的君子,行为极其谨慎。储备粮食以备赈济,放松关卡以通百姓,道路上没有阻碍。百姓们爱戴他,相互搀扶着从远方赶来,在他们眼里,再遥远也近如咫尺。”
注释:¹委积:古代国家存积的粮食称“委积”。²施关:放松限制往来的关卡。施,通“驰”。³无限:没有限制。⁴将:搀扶。
师旷告善。又称曰:“宣辨名命,异姓恶方。王侯君公,何以为尊,何以为上?”
王子应之曰:“人¹²而重³丈夫,谓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士率众时作,谓之伯;伯能移善于众,与百姓同,谓之公;公能树名¹⁰生物¹¹,与天道俱¹²,谓之侯;侯能成群¹³,谓之君;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¹⁴,曰予一人¹⁵;善至于四海,曰天子;达于四荒¹⁶,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zǐ)¹⁷,乃登为帝。”
译文:王子答道:“贵族阶层的人生下来看重的就是男子,这样的男子叫他“胄子”。成人以后,能理事做官,就称之为‘士’;能率领民众按时耕作,就称之为‘伯’;伯能将自己的美德推广给众人,与百姓同甘共苦,就称他为“公”;公能树立名声、滋养万物,与天道共存,就可以称之为‘侯’;侯能统御群体进而成就他们,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君有大德,分任诸侯而敦厚守信,就叫他‘予一人’;推行善行广达四海,就叫他‘天子’;达于四荒的,就被尊称为‘天王’。四方荒远都来朝觐,人们没有怨恨与非议,就升而为帝。”
注释:¹人:这里的人并非普通百姓,而是贵族人士。²生:生来。³重:看重。⁴丈夫:男子。⁵胄子:贵族子弟。⁶上官:官吏。⁷时作:按时耕作。⁸伯:统领一片地域的长官。⁹同:同甘共苦。¹⁰树名:树立名誉。¹¹生物:滋养万物,使万物得到滋养。¹²俱:相同。¹³成群:统御民众下属而使他们有所成就。¹⁴敦信:宽厚而诚信。¹⁵予一人:商王的自称,这里泛指王。¹⁶四荒:四方边远荒蛮之地。¹⁷訾:非议,诽谤,怨言。
王子应之曰:“人生而重丈夫,谓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士率众时作,谓之伯;伯能移善于众,与百姓同,谓之公;公能树名生物,与天道俱,谓之侯;侯能成群,谓之君;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曰予一人;善至于四海,曰天子;达于四荒,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
师旷罄(qìng)¹。又称曰:“温²³(dūn),方德不改,开物于初,下学以起,尚¹⁰¹¹臣,乃参¹²天子,自古而谁?”
译文:师旷肃然起敬,又问道:“温和恭敬,宽厚聪慧,持有高尚的道德始终如一,刚出生没多久就通晓万物之理,一开始是身处下位而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而后上升为帝臣,最后才成为天子的,自古以来有谁呢?”
注释:¹罄然:肃然起敬的样子。²温:温和。³恭:恭敬。⁴敦:宽厚。⁵敏:聪慧。⁶方德:道德。⁷开物:通晓万物。⁸下学:身处下位的学士,这里指的是舜。⁹尚:通“上”向上。¹⁰登:升。¹¹帝:这里指尧。¹²参:配,这里指成为。
师旷罄然。又称曰:“温恭敦敏,方德不改,开物于初,下学以起,尚登帝臣,乃参天子,自古而谁?”
王子应之曰:“穆(mù)¹(yú)(shùn),明明²赫赫³,立义治律,万物皆作,分均天财,万物熙(xī),非舜而谁能?”
译文:王子回应说:“堂堂正正的虞舜啊!他光明显赫。立标准,定律令,百业兴旺,均分自然资源,百姓安宁,除了舜又有谁呢?”
注释:¹穆穆:庄严威仪的样子。²明明:光明睿哲的样子。³赫赫:光大显赫的样子。⁴义:通“宜”,准则,标准。⁵治律:整饬律令。⁶万物皆作:百业具兴。⁷天财:上天赐予的财富,指代自然资源。⁸熙熙:融洽的样子。
王子应之曰:“穆穆虞舜,明明赫赫,立义治律,万物皆作,分均天财,万物熙熙,非舜而谁能?”
师旷告善,又称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则¹,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
译文:师旷称赞,又问:“古代的君子,他的言行可堪效仿,自舜以下,又有谁具有如此的大德呢?”
注释:¹则:准则,文中引申为效仿。
师旷告善,又称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则,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
王子应之曰:“如舜者天¹,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²³远人,皆得己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居,以利天下,好与不好取,必度其正,是谓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无方,服事于商,既有其众,而返失其身,此之谓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异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谓义。”
译文:王子回应道:“像舜这样的人,伟大如天。舜在自己的位子上,有利于全天下。他养护自近至远的人们,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他博大的仁爱,这就叫做‘天’。像禹这样的人,是圣人。他劳苦而不居功,有利于全天下。好施与而不好索取,凡事一定考虑它的是非公正,这就叫做‘圣’。像文王这样的人,他为人处事的大原则是仁爱,具体办事讲求柔和惠民。天下的民众有三分之二归顺于他,他尊敬贤人,不拘泥于常格来提拔人才。不愿抗命,恭敬地服事商朝。等到全天下的人都信服他时,他反而遭到纣王的猜忌而被拘禁在羑里。这就叫做‘仁’。像武王这样的人,是义士。杀死纣王一人而有利于全天下。周初分封诸侯,将异姓分封在齐、宋等国;将同姓分封在鲁、晋等国,各得其封赏。这就叫做‘义’。”
注释:¹天:极高的境界,是对君子极大的赞美,下文的“圣”、“仁”、“义”都是对君子的称颂之词。²奉:奉养。³翼:保护。⁴居:居功自傲。⁵度:度量,考虑。⁶正:公正。⁷方:规矩,一定的标准。⁸返:通“反”,反而。
王子应之曰:“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远人,皆得己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居,以利天下,好与不好取,必度其正,是谓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无方,服事于商,既有其众,而返失其身,此之谓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异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谓义。”
师旷束躅(zhú)其足¹,曰:“善哉,善哉!”
译文:师旷高兴得使劲跺脚,赞叹道:“真好啊!说得真好啊!”
注释:¹束躅其足:原地跺脚。
师旷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
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¹?”
译文:太子晋问:“太师问什么频繁地跺脚呢?”
注释:¹骤:频繁,多次。
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
师旷曰:“天寒足跔(jū)¹,是以数²也。”
译文:师旷回答道:“天气寒冷,脚掌难以伸展,于是就这样多次地跺脚。”
注释:¹跔:屈曲难伸。²数:屡次。
师旷曰:“天寒足跔,是以数也。”
王子曰:“请入坐。”遂敷(fū)¹²瑟。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³义经矣,好乐无荒。”乃注瑟于王子,王子歌《峤》曰:“何自南极,至于北极?绝境越国,弗愁道远?”
译文:王子急忙说:“那请您快入座。”于是太子晋铺开席子,并把瑟递给师旷。师旷唱了一首《无射》:“国家确实安宁祥和了,远方的人前来参观,看到主人常常研习道义,喜好礼乐而不荒淫。”师旷将瑟递给王子,太子晋唱了一首《峤》:“为何从遥远的南方,赶赴遥远的北方?横穿国境穿越邻国,就不怕路途遥远吗?”
注释:¹敷席:铺开席子。²注:注入,灌入,这里引申为传递。³修:研修。⁴经:经常。⁵极:遥远之地。⁶绝:横穿。⁷弗愁:不怕。
王子曰:“请入坐。”遂敷席注瑟。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乃注瑟于王子,王子歌《峤》曰:“何自南极,至于北极?绝境越国,弗愁道远?”
师旷蹶然¹起,曰:“瞑臣请归。”
译文:师旷突然起身,说道:“小臣我请求回去!”
注释:¹蹶然:突然。
师旷蹶然起,曰:“瞑臣请归。”
王子赐之乘车四马,曰:“太师亦善御之?”
译文:太子晋赐给师旷一辆车,四匹马。询问道:“太师您擅长驾车吗?”
王子赐之乘车四马,曰:“太师亦善御之?”
师旷对曰:“御,吾未之学也。”
译文:师旷对答:“驾车,我没有学过。”
师旷对曰:“御,吾未之学也。”
王子曰:“汝不为¹夫《诗》²?《诗》云:‘马之刚矣,辔(pèi)³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取予不疑。’以是御之。”
译文:王子笑道:“您难道还没学过《诗经》吗?《诗经》上说:‘如果马儿的性子刚烈,那么拉它的缰绳就要放松。如果马儿的性子柔顺,那么拉它的缰绳也就要张紧。骑马的汉子威武雄壮,他收放自如,抉择果断。’就用这种方法来驾车吧。”
注释:¹为:研习。²《诗》:《诗经》,此处太子晋的引用并不见于今本,当为逸诗。³辔:缰绳。⁴麃麃:勇武雄壮的样子。⁵取予:收与放。
王子曰:“汝不为夫《诗》?《诗》云:‘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取予不疑。’以是御之。”
师旷对曰:“瞑(míng)臣无见¹,为人辩也,唯耳之恃²,而耳又寡闻而易穷³。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
译文:师旷说:“小臣我目盲,与人辩论,只能靠双耳,而耳朵又少听寡闻,所以辩论容易词穷。王子啊,你将成为天下的宗主吗?”
注释:¹无见:看不见。²恃:凭借。³穷:词穷。⁴天下宗:天子。
师旷对曰:“瞑臣无见,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
王子曰:“太师何汝戏我乎?自太昊¹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²有天下者。吾闻汝知³人年之长短,告吾。”
译文:王子赶忙说:“太师!怎么能拿我开玩笑呢?自从太昊以来,一直到尧、舜、禹,还没有一姓的人两度占有天下的。我听说太师您能预知他人的寿命长短,告诉我吧。”
注释:¹太昊:伏羲氏,上古三皇之首。²再:两次。³知:预知。
王子曰:“太师何汝戏我乎?自太昊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吾闻汝知人年之长短,告吾。”
师旷对曰:“汝声清汗¹,汝色²赤白³,火色不寿。”
译文:师旷答复道:“你的声音清亮而音调不集中,你的面色应当是红中透白的,这种面色被称为“火色”,是不会长寿的。”
注释:¹清汗:清亮而不凝聚。²色:面色。³赤白:红中透白。
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
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
译文:太子晋说:“对啊,再过三年,我将去天帝那里做客,你一定不要说出去(我还有三年寿命这件事),否则将会殃及你啊!”
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译文:师旷回到晋国,不等到三年,传告太子晋死讯的人就来了。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太子晋时年15岁,慧有口辩。师旷反复问难以试其才,太子晋对答如流,使师旷深为佩服。师旷主要活动在晋障公(前572—前558)、晋平公(前557—前532)时代,略早于孔子。关于本篇,清人谢墉《卢文弨校定逸周书序》云:“若《太子晋》一篇,尤为荒诞,体格亦卑弱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辨之也。”清人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则说:“窃疑此篇即师旷所自作,故通篇韵语,妙绝古今,诚一种佳文也。”两人的评价完全相反,去若天壤。仔细分析,谢氏所谓的“体格卑弱不振”,显然是有着先入为主的成见;而唐氏以之为师旷自作因而说“妙绝古今”,也是刻蔚台高的过誉之论。本篇非必师旷所作,而可能是战国时期瞍、矇一类人收集、改编有关师旷的传说而成。类似的材料在刘向编撰整理的《新序》与《说苑》中也有一些,如《说苑,建本》所载《炳烛》,《说苑,正谏》所载《五指之隐》,以及《新序-杂事一》所载《天下有五墨墨》等。从结构与语言特征来说,这些都与后来的俗赋极为相似,当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保留下来的先秦古赋。

  作品开头一节叙述师旷聘周的原因,类似于后世赋中的序或话本中的“入话”。叔誉是舂秋中期晋国的大夫,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口才,可是他出使周朝却连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小孩子都对付不了,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故事的主体部分围绕师旷的“五称”与太子晋的“五应之”展开,这是先秦时一种类似于五打三胜制的问答比赛,“五称”指提了五个问题。对于师旷的“五称”,太子晋都答得非常完满,解除了晋国的疑虑,使师旷不断“告善”“罄然”乃至跺起脚来:师旷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师旷曰:‘天寒足跔,是以数也。’

  其恢谐颇富有民间文学天真、浅显与滑稽的风格。之后,太子晋也向师旷提了五个问题,但其随机的设问,却使得师旷拙于应对,几乎辞穷,太子晋也由被动而主动,表现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儒雅风度。不过,作品的末尾,年轻的小王子问起了自己的年寿,却被告知“不寿”,他对此也已自知:“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末尾“未及三年,告死者至”的结果令全文在令人怅然若失的哀婉气氛中结束,也弥漫着神异的色彩(参伏俊琏《俗赋研究》)。全篇充满了智慧、机趣与灵异,也富有小说的气息。

  文章主体以主客问答形式写成,人物对话之外,描写情节发展的文字很少,只有“师旷曰””太子应之曰”一类简单的提示语。对话部分韵散间出,以四言歆语为主,并多排偶句式,辩词语言通俗,且押韵自然,这些者卩说明了它的口诵性质。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对话并不推动故事肩节的进展,而为的是表现人物的才智。问的一方尽量想难倒对方,而答方却应变自如,并且巧妙地让问对双方位置互换,开始新一轮的问难。所以,本篇就体制而言,显然受到民间论辩伎艺的启示,把它当作论辩类讲诵文学是名符其实的。而《太子晋》被周史载入史籍,证明它可能流传于贵族社会之中。有学者认为此篇是“文赋的同一类型”(程毅中《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另有学者则更明确说“它其实是一篇窜入《逸周书》的战国古赋”,是“战国时的民间赋”(《逸周书的一篇战国古赋》)。

  这里还要提到师旷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位盲人,故篇中自称“瞑臣”(《说苑,建本》篇自称“盲臣”)。《庄子音义》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可知他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因而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这就关系到先秦时期瞍、矇对于赋体文学的作用。所以又有学者说:“瞍矇的讽诵活动对赋的形成,尤其是文赋与俗赋的形成,起了推动的作用”(赵逵夫《读赋献拜》)。这是值得重视的。

  此外,本篇写师旷与太子晋相互吟诗而且引诗,这种情况既符合“赋诗言志”的习惯,富有时秦代散特文征艺,也类似于《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与西王母作诗以抒情言志的情节。正因为如此,现代学者或将其看作古小说,如鲁迅谓此篇“记述颇多夸饰,类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吕思迪则谓“颇类小说家言”(《经子解题》);胡念贻径以此篇为小说(《逸周书中的三篇小说》)。这既表明了文学早期文体未分时多种文体的相互滲透及其共生状态,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这篇古赋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

参考资料:
1、 马世年.历代赋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6-8
厌厌夜饮平阳第。添银烛、旋呼佳丽。巧笑难禁,艳歌无间声相继。准拟幕天席地。
厌厌¹夜饮平阳第。添银烛²、旋(xuán)呼佳丽。巧笑难禁,艳歌无间声相继。准拟幕(mù)天席地³
译文:安闲的在平阳府某权贵家里夜饮,重新添了些蜡烛,接着又呼唤来年轻貌美的姑娘。姑娘们的笑容难以禁止。美艳的舞蹈和歌曲一首接一首,没有间断,保准打算把天当作房屋的盖,把地当作床。
注释:¹厌厌:安闲的样子。²银烛:此借以喻明亮之灯光。³幕天席地:晋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金蕉叶泛金波齐,未更阑、已尽狂醉。就中有个风流,暗向灯光底,恼遍两行珠翠。
金蕉叶¹泛金波²齐,未更阑(lán)³、已尽狂醉。就中有个风流,暗向灯光底,恼遍两行珠翠
译文:酒杯中的酒都快要溢出来了,还没有到夜深的时候,所有人就都喝得大醉,在参与酒宴的人当中有个风流的人,偷偷地到灯光照射不到的幽暗之处,将两行姑娘撩拨一遍。
注释:¹金蕉叶:酒器名。²金波:美酒名,亦泛指酒。³更阑:更深夜尽。⁴珠翠:妇人饰物,此处指美人。

  宋词之中所以会出现“淫词”,原因即在于那种视女性为玩物的享乐意识在作祟。因此综观宋人所作的宴会词,可谓最为典型和最为集中地反映了士大夫文人的享乐生活和享乐心理。

  柳词中不乏此类描绘,此词写男女杂处宴饮之乐,美酒、音乐、银烛、佳丽,更有巧笑、艳歌,宋代秦楼楚馆之繁华闹热,是一种形象的文献资料。自然,它是文学,因而具有某种感染力。就看那个风流之人,暗向灯光低迷处。频频卖弄她那万种风情,惹得人意马心猿。同时,她的行动也招来了同行们的忌妒与不满。柳永往往如此,于铺排敷陈之未了,抓住一个有意味的细节,使全词皆活,给人留下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杨海明著.唐宋词与人生.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0:155
2、 王星琦编选.柳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71

jīnjiāo··yànyànyǐnpíngyáng--liǔyǒng

yànyànyǐnpíngyángtiānyínzhúxuánjiāqiǎoxiàonánjìnyànjiānshēngxiāngzhǔntiān

jīnjiāofànjīnwèigènglánjǐnkuángzuìjiùzhōngyǒufēngliúànxiàngdēngguāngnǎobiànliǎngxíngzhūcuì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诗句一春浑¹漫与,纷纷红紫²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注释:¹浑:简直,全。²红紫:指落花。或当另有寄寓。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此词从眼前春景,抒写惜春情绪,寄寓无限故国之思。上片写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栏杆倚遍,空无一语。惆怅满怀,无处诉说。下片春归无处寻觅,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伴人住。春雨绵绵,直到黄昏。全词思绪缠绵,婉转工丽。含蓄蕴藉,寄寓殊深。结尾一句,为全词增添无限情韵。

jiāào··shīchūnhúnmàn--duàn

shīchūnhúnmànfēnfēnhóngdànchénlóuwàichuíyángqiānwànfēngluòlángànbiànkōng

jìngchūnguīchùsuǒshùtóushùxúnchùwéiyǒuxiánchóujiāngjiùzhùbànrénzhídàohuánghūn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tíng)²抹发。白马³凌空,琼鳌(áo)驾水,日夜朝天阙(què)。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译文:潮水来时,远处隐隐青山如美人的一抹黛眉,一条玉色长虹遥挂在天际。潮头到时,像是天风突然将海水吹得竖立成墙,又好似春雷初响。奔涌的江潮犹如白马凌空,又似白色的海龟驾浪而来,日日夜夜向皇宫朝拜。飞溅的浪花盘踞在杭州东南的天龙山、凤凰山,拱卫着宋朝的中心地区吴越。
注释:酹江月:词牌名,即“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观潮应制:即应皇帝的命令写观潮词。制,指皇帝的命令。¹一眉如抹:比喻隐隐青山如美人的一抹黛眉。²春霆:春雷。³白马:比喻江潮奔腾如白马。⁴琼鳌:玉鳌。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相传天帝命巨鳌承载着海上神山。这里也是比喻江潮汹涌就好似白色的海龟驾浪而来。⁵朝天阙:朝见皇帝。⁶飞龙舞凤:指盘踞在杭州东南的天龙山、凤凰山。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¹,伟观真奇绝。好是吴儿飞彩帜(zhì),蹴(cù)²起一江秋雪。黄屋³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jí)。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译文:天下没有这么雄伟的景色,东南地理形势优越,如此壮观的景色堪称奇绝。好似江中弄潮儿手中彩旗飞翻,踢起了一江秋天的白雪。高耸的观潮台上皇帝的黄伞盖,仰望如在天上。穿着水犀皮盔甲的军士流动如云,看那些戏水的弄潮儿们表演多么精彩。晚上潮退波静,遥远的海口处升起一轮明月。
注释:¹形胜:地理形势优越。²蹴:踢。³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⁴水犀云拥:形容吴越江潮的气势宏伟。水犀,指水军。⁵中流楫:祖逖率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后以此典形容报效国家的壮怀激烈和慷慨志节。⁶海门:县名。在浙江省黄岩县东北、灵江口南岸。

  这首词描绘了钱塘潮的伟观和吴儿弄潮的英姿,意境壮丽宏伟,词笔飞动劲健。词上片描写钱塘涌潮到来时的奇观,甚是奇肆壮丽;下片描述弄潮和观潮的情景,亦有声有色,其中还隐寓恢复中原之志,含蓄得体地迎合了统治阶级的虚幻心理。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三句先写环境气氛。涌潮到来之前,江面开阔平静,远望对岸隐隐的青山,如同一抹眉黛。三句写宁静的气氛,以作烘托。“忽觉”二句,写海潮初起的声势。“天风吹海立”,“初发”二字,写潮声自远而近,如春雷隐隐。“白马凌空,琼鳌驾水”,两句形容潮头波涛汹涌之状。“琼鳌驾水”谓潮水如白马琼鳌,“日夜朝天阕”,当有歌颂天恩圣德之意,虽然如此,亦写出钱塘江潮雄阔的气象,不失为名句。“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上片收句,笔势一转,不再描写江潮,用意更深一层,可见章法之妙。“飞龙”二语,承上启下,引出后段感想,笔法气势,连成一贯。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三句,大笔概括。“此景”,既是江潮之景,也是整个钱塘形胜。把太上皇和孝宗的对话用入词中,有如己出。“应制”如此,可算是得体了。“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由单纯写景转入描写人物活动。“蹴起”句,形象生动。与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蹴踏浪花舞”意同而用语更胜。以“秋雪”喻浪花,亦新警。“黄屋天临,水犀云拥”,写皇帝出行观潮的盛况。“看击中流楫”,暗用祖逖之典。该词用此,也表示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末二语以景语作结,余味无穷。怒潮过后,海宴无波,飞上一轮明月。意境壮阔静美,与上文描写恰成对照。首尾呼应,写景中寓有歌颂盛世太平之意,亦可见作者的独具一格。


  词人将其胸中郁勃的爱国激情与壮志,借助于“真奇绝”的壮美景观表现出来,让读者从“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击中流楫”的吴儿的飒爽英姿中感悟民族的精神与伟力,从而受到巨大的激励。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陈忻编著.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0:第176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355-1356页
3、 王筱云 韦风娟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词曲卷 (1):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771页

lèijiāngyuè--

hóngyáoguàwàngqīngshānyǐnyǐnméijuétiānfēngchuīhǎihǎoshìchūntíngchūbáilíngkōngqióngáojiàshuǐcháotiānquēfēilóngfèngcōnghuángǒngyuèjǐngtiānxiàyīngdōngnánxíngshèngwěiguānzhēnjuéhǎoshìérfēicǎizhìjiāngqiūxuěhuángtiānlínshuǐyúnyōngkànzhōngliúwǎnláijìnghǎiménfēishàngmíng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