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船逆牵九牛尾,寸步关梁论万里。
淮山终日只对面,与船低昂如角抵。
水工爬涉未曾去,远者盈寻近盈咫。
长堤夜射千丈潭,疾雷不及先掩耳。
吾人犹困坎井泥,何算鲑虾著尘滓。
我家诗翁坐长歌,险阻艰难实经履。
稍寻牛豕畦疃行,始得村落鱼菜市。
风榆雨柳愁杀人,日西月东若流水。
忽然槌鼓催发船,入门驩甚折屐齿。
道逢耦耕试借问,往往见谓知津矣。
十年奔走营晓炊,家居暖席能得几。
此行干蛊维叔父,攻苦食辛等醇醴。
官筒之诗邺城下,孝友恳恻见表里。
强哦竹闲惜寡和,如以罢兵取坚垒。
何当车马城南来,寿亲一樽开宴喜。
挽船逆牵九牛尾,寸步关梁论万里。
淮山终日只对面,与船低昂如角抵。
水工爬涉未曾去,远者盈寻近盈咫。
长堤夜射千丈潭,疾雷不及先掩耳。
吾人犹困坎井泥,何算鲑虾著尘滓。
我家诗翁坐长歌,险阻艰难实经履。
稍寻牛豕畦疃行,始得村落鱼菜市。
风榆雨柳愁杀人,日西月东若流水。
忽然槌鼓催发船,入门驩甚折屐齿。
道逢耦耕试借问,往往见谓知津矣。
十年奔走营晓炊,家居暖席能得几。
此行干蛊维叔父,攻苦食辛等醇醴。
官筒之诗邺城下,孝友恳恻见表里。
强哦竹闲惜寡和,如以罢兵取坚垒。
何当车马城南来,寿亲一樽开宴喜。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译文:抬头望去,孤城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信江西畔,荒凉孤寂。
注释:馀(yú)干:唐代饶州馀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馀,即余。孤城:馀干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称“孤城”。楚水:淮水,这里指信江。馀干古城原在余江、汉江西北。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译文:当年的官舍已被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楚上的城垛尚在,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
注释:女墙:城墙上的城垛。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译文:站在城头眺望,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
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yì)阳溪!
译文: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
注释:陵谷变:山陵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因馀干县城后从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说“陵谷变”。弋阳溪:弋阳与馀干相连的一条小溪,在信江中游。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

  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455-456
2、 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4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三王¹²³,惟后用肉刑
译文:禹、汤和周文王以文德治国的美德已经越来越淡薄,随之实行残酷的肉刑。
注释:¹三王:当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和周文王。²德:文德。³弥:副词,益,越来越。⁴薄:衰减,淡薄。传说三代圣王以文德治天下,故“刑错而兵寝”(刑罚不用,兵器也收藏起来)。其后则文德日渐衰微,各种各样的刑罚也就多起来。⁵惟:语气词。⁶肉刑:古时切断肢体、割裂肌肤的刑罚,包括墨刑、劓(yì)刑、剕(fèi)刑、宫刑、大辟等。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太苍令¹有罪,就递²长安城。
译文:太仓令(淳于意)被诬有罪,押解到长安城。
注释:¹太仓令:官名,管理太仓(汉代政府储粮之仓)的行政长官。缇萦之父淳于意曾担任齐之太仓令。²就递:递解。“递”,《文选》作“逮”。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自恨身¹无子,困急²独茕(qióng)³
译文:只悔恨没生儿子,困苦危难时才孤立无援。
注释:¹身:自身,自己。²困急:危急关头。³茕茕:孤独之状。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译文:小女(淳于缇萦)听父亲这么说心痛不已,她想人死了哪还能复生。
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
上书诣(yì)¹北阙(què),阙下²歌鸡鸣。
译文:她到皇宫门前给汉文帝上书,并在宫门前吟唱《鸡鸣》诗。
注释:¹诣:到。²阙下:阙谓宫阙,阙下代指朝廷。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忧心摧折裂¹,晨风²扬激声。
译文:缇萦号哭阙下、伤心断肠,而见不到君王更忧心如焚。
注释:¹摧折裂:谓断裂。²晨风:《诗经·秦风·晨风》。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¹汉孝文帝²,恻然感至情。
译文:圣明的孝文帝,终于被至诚所感动。
注释:¹圣:圣明。²孝文帝: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之子,公元前179年至前156年在位。在位期间提倡农耕、轻徭薄赋,国富民强,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代并成为“文景之治”。恻然:悲悯之状。至情:至真至纯之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百男何愦(kuì)¹,不如一缇(tí)萦。
译文:天下男儿为什么那么愚笨无能,竞比不上弱女子缇萦。
注释:¹愦愦:昏愚。

  该诗借用西汉文帝时缇萦上书的事迹,表达了对诸子不肖使自己受到牵累的哀伤与无奈, 同时也流露出能够因圣主明君发动恻隐之心而获得宽宥的微茫期许。该诗叙事凝练,语言质朴;全诗中遣字用韵融入声韵理论,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平声。该用韵方式为后人写古诗效法,也接近唐律诗用韵方式。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开首两句,是第一部分。简短捷说。追叙肉刑起始,以引出太仓令将受肉刑一事。这两句,类似全诗的“引子”,却暗含着对肉刑的谴责。意思是说,夏禹、商汤、周文王等三王的仁德之治,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淡薄了,后来就使用起了肉刑。赞“三王”之道用“德”,那么“用肉刑”者自是不德。作者对残暴肉刑的谴责,对仁德之政的向往,就尽在这两句中了。

  由“太仓令有罪”至“恻然感至情”,是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叙述缇萦之父获罪,缇萦上书救父,汉文帝深受感动的历史故事。

  在这部分中,诗人先用四句,来写齐太仓令淳于意获罪,将被递解长安受刑,以及他自恨没有男儿,到危急之时深感孤独无援的悲痛。再用四句,来写幼女缇萦伤于父亲“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指危急时无可用之人)”的话,伤于父亲的命运,想到古歌《鸡鸣》中那“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的诗句,于是随父至京,“诣阙下(即到宫阙之下)”上书朝廷,“愿入苍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接下来两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是渲染缇萦的为父心忧和上书之言,足以使天地折裂,晨风为之传颂。其悲壮之言行,足以感天动地。果然,连皇帝也被感动了。这两部分的末两句,“圣汉孝文帝,侧然感至情”,就是写汉文帝被他那孝父至情所感动,顿生恻隐怜悯之情。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缇萦,苍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竟敢伏阙上书,甘愿没苍为婢以赎父罪,并且希望废止肉刑而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其情可悯,其见甚明,其行亦悲壮矣。

  因而,诗人在最后一部分,用两句,将她的言行与男子作比道:“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以“百男”与一女作比,本苍已见出高下之势:百男竟“不如”一女,则更见出此女子的不同凡俗。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强比,将他对这奇女子的敬佩和盛赞之情,以及对“百男”的轻蔑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该诗有两点需要说及。一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班固能以“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态度,来歌颂一个奇女子,已属难能可贵。二是,此诗虽仅老实叙事,缺乏文采和形象性,但它毕竟是有文献可考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那种初学者的质朴和幼稚是情有可原的,而作者那种敢于实践新诗体的精神,也是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名篇赏析 第1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167-168页
2、 萧涤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0页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艳色天下重,西施(shī)¹宁久微。
译文: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注释:¹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译文: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译文: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邀人傅脂粉¹,不自著(zhuó)罗衣。
译文: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注释:¹傅脂粉:即搽脂敷粉。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译文: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当时浣(huàn)¹伴,莫得同车归。
译文: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注释:¹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持谢¹邻家子,效颦(pín)²安可希³
译文: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¹持谢:奉告。²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³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西shīyǒng

wángwéi tángdài 

yàntiānxiàzhòng 西shīnìngjiǔwēi 
zhāowéiyuè zuògōngfēi 
jiànshūzhòng guìláifāng 
yāorénzhīfěn zhuóluó 
jūnchǒngjiāotài jūnliánshìfēi 
dāngshíhuànshābàn tóngchēguī 
chíxièlínjiā xiàopínān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方舟¹戏长水,湛(zhàn)(dàn)²自浮沉³
译文:两船并排着在水上飘,水涌船动忽低又忽高。
注释:¹方舟:两船并在一起。²湛澹:河水波动的样子。³浮沉: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弦歌¹发中流²,悲响有馀(yú)³
译文:船上响起阵阵弹唱声,悲哀的乐声久久不消。
注释:¹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索唱的歌。²中流:河流中间。³悲响有馀音:歌声婉转动人,令人难忘,似乎久久响彻耳际。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音声入君怀,凄怆¹伤人心。
译文:歌声传到了你的身旁,凄恻痛怆叫你把泪掉。
注释:¹凄怆:悲伤。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译文:你伤心时竟是在想谁?我很愿与你如漆似胶。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愿为晨风¹鸟,双飞翔北林。
译文:希望我们都变晨风鸟,双飞双宿在北林树梢。
注释:¹晨风:鸟名。
风从落帆休,天与大江平。
风从落帆休,天与大江平。
僧坊昼亦静,钟磬寒逾清。
僧坊昼亦静,钟磬寒逾清。
淹留属暇日,植杖数连甍。
淹留属暇日,植杖数连甍。
颇与幽子逢,煮茗当酒倾。
颇与幽子逢,煮茗当酒倾。
携手霜木末,朱栏见潮生。
携手霜木末,朱栏见潮生。
樯移永正县,鸟度建康城。
樯移永正县,鸟度建康城。
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
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
香秔炊白玉,饱饭愧闲行。
香秔炊白玉,饱饭愧闲行。
业祠思归乐,吟弄夕阳明。
业祠思归乐,吟弄夕阳明。
思归诚独乐,薇蕨渐春荣。
思归诚独乐,薇蕨渐春荣。

  秋天,他从汴京起程归江南,先回洪外分宁(今江西修水)乡里,然后赴任,一路上写了许多纪游诗。这首诗为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阻风游长芦寺作。伯氏,指黄庭坚之兄黄大临,字元明。长芦寺,据《传灯录》记载:“真州长芦崇福禅院祖印禅师,讳智福,江州人。四处住持,胜缘毕集。三十年间,众盈五百。”可见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院。这首诗依黄大临的诗韵而作,故称次韵。在《山谷外集》卷八中,有一首题为《外舅孙莘老守苏州留诗斗野亭庚申十月庭坚和》的诗,作于这首诗之前,韵脚也和这首诗相同。喜欢写次韵诗,是黄庭坚诗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写长芦寺下所见所遇,抒发了归江南故乡的喜说心情。

  起首四句,概括描写长芦寺外景,笔力雄健而自然。行旅之人对风势、风向往往特别敏感。第一句“风从落帆休”,把这种感受写得极其生动。江上行舟,人们往往从船帆上观察风力大小。此时船落下了帆,风也因帆落而停息。这种写法颇为出人意外。第二句“天与大江平”,极写形势的开阔,放眼远望,水天相连,十分壮观。以上为目之所见;三四句写耳之所闻。“僧坊昼亦静”,僧坊即长芦寺。寺院本是幽静的所在,在深秋季节,即使大白天,也常常寂无声息。不过,也不总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钟磐寒逾清”,长芦寺里传来的钟磐之声,在寒风中,听起来更觉清越。这四句诗写了季节、环境、气氛,看似不费力,却极为精警,起笔不凡。

  接着用移步换形之法写各处景致。“淹留”四句写登高看景。诗人这次游长芦寺,客观原因是风不顺而滞留。在此诗之前,作者写有《阻风入长芦寺》。可见他颇有空暇,心情相当悠闲,所以能细细游赏。他时而拄杖高岗,闲数座座相连的寺院屋顶;时而路逢幽人,煮茶共话。

  接着诗人又换了一个角度,“携手”四句写从高处远望之景。“木末”,树梢。“携手霜木末”,极言立处之高。这句诗是从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化来。诗人倚栏俯视,看到了江潮上涨,看到了往来于永正县(宋代的真州,在唐代为永正县的白沙镇)江面上的船只;远远望去,连飞越建康(今江苏南京)城的鸟儿也看得见。这四句以极生动之笔,描绘了长芦寺登高眺望的一幅雄阔画面。特别是“潮生”、“墙移”、“鸟度”等词语,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薪者”四句,写山中樵夫采得树鸡(一种生在树上的菌子,可食),引起诗人的一番联想。他想象樵夫把采得的树鸡,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风味的羹汤,又把白玉般的秔米(即粳米),煮成香啧喷的米饭,一家人美美地饱餐一顿。樵夫一家的做饭、烹羹,其实并非诗人亲眼所见,他依然在长芦寺下山间闲行。但是他却从樵夫为一家人的生计而辛苦操劳,对照自己领着朝廷的俸禄,顿顿饱饭,还在这里游逛,渐愧之情油然而生。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可贵的爱民思想。

  最后四句写听到鸟叫声的感受。突然,草木丛中传来思归乐的啼叫声。思归乐是一种形状如斑鸠的小鸟,暮春时节,鸣声像“不如归去”,人们听到它的叫声,就会起思乡之情。古代诗人专有描写这种鸟的,如唐代元稹在《思归乐》中写道:“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白居易在《和〈思归乐〉》中也说:“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东归乐,行人掩泣听。”在离人听来,思归乐的叫声是凄凉的。可是黄庭坚这次归江南顺道回乡,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在诗人耳中,思归乐的叫声不啻一曲动听的歌。思归乐在明亮的夕阳下婉转吟唱,十分悦耳,充满了温情。他在《阻风入长芦寺》诗中也曾流露了这种喜悦心情:“岁寒风落山,故乡喜言旋!”他自1067年(治平四年)登进士第,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到这次赴太和知县任,中间整整相隔十三年,内心是十分高兴的。

  “丛祠”四句和前面相接,是经过诗人精心构思的。细细寻去,针线极密。由“闲行”而听到“丛祠”(草木茂盛处的土地庙)思归乐的叫声;从“不如归去”的叫声,想到他正在回乡路上,喜上心来;这次回乡已在岁末,不久春天即将来临,那时薇蕨已经长得茂盛,聊能充饥,和前面“饱饭愧闲行”句相呼应。

  清代方东树说:“山谷之妙,起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昭昧詹言》卷十)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这首诗气象“雄远壮阔”,却并不显得作者在用力,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2-594页

yùnshìzhǎngxià--huángtíngjiān

fēngcóngluòfānxiūtiānjiāngpíng

sēngfāngzhòujìngzhōngqìnghánqīng

yānliúshǔxiázhízhàngshùliánméng

yōuziféngzhǔmíngdāngjiǔqīng

xiéshǒushuāngzhūlánjiàncháoshēng

qiángyǒngzhèngxiànniǎojiànkāngchéng

xīnzhěshùgēngwèinánpēng

xiāngjīngchuībáibǎofànkuìxiánxíng

guīyínnòngyángmíng

guīchéngwēijuéjiànchūn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