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余精小笔,深院竹脩脩。
试墨因磨雨,思山忽写秋。
静曾穷鹤趣,高亦近诗流。
更擬缘清思,秋云状沃洲。
讲余精小笔,深院竹脩脩。
试墨因磨雨,思山忽写秋。
静曾穷鹤趣,高亦近诗流。
更擬缘清思,秋云状沃洲。
赵湘

赵湘

赵湘(959-993),字叔灵,祖籍南阳(《南阳集》卷一《后感知赋序》),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据《宋诗纪事》卷五)。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授庐江尉。四年卒,年三十三(《景文集》卷四五《南阳集序》)。其后以孙赵抃贵,追赠司徒。湘之文扫除排俗,有孙、李遗风。赵湘诗风骨苍秀。 ▶ 1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则见赤焰焰长空喷火,怎能勾白茫茫平地生波!望一番云雨来,空几个雷霆过,只落得焦煿煿煮海煎河。料着这露水珠儿有几多,也难与俺相如救渴。
我则¹见赤焰焰²长空喷火,怎能勾白茫茫³平地生波!望一番云雨来,空几个雷霆过,只落得焦煿(bó)煮海煎河。料着这露水珠儿有几多,也难与俺相如救渴。
译文:我只见阳光灼热,犹如天空在喷发烈火般的炙热,什么时候才能让田地泛起白茫茫的水波!盼望着来一番云雨,可只是空打了几个雷,只落得十分干燥如同煮海煎河。料想着有多少小水滴,也难以让司马相如缓解消渴。

  此曲首句展现了作者亲历、亲见的旱情。“赤焰焰长空喷火”,这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一个受灾人的切肤之感。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呼唤着何时能有降甘霖之时,以及盼望着"白茫茫平地生波"。正当灾民们满怀期待地凝望着天空,不断祈祷时,忽然天边出现了让人欣喜的“一番云雨”。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只是“空几个雷霆过”,干打雷不下雨,人们白白欢喜一场,心情重又自云端跌至谷底。"焦煿煿煮海煎河" 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干旱更加严重的状况,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失望和痛苦的真实状态。这段文字传递出了灾难中人们的盼望、挫折以及心情的沉浮。

  曲的最后两句写作者在饱尝旱灾之苦后的感慨与想象。通过引用司马相如的事例,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哪怕是微小的细雨都难以缓解干旱之苦,不能将人们从严峻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写到这里,可以较为深刻地体会到,让作者忧虑和焦虑所困扰的,不仅仅是一场干旱灾害,更是那些贫穷百姓在社会环境中的困境。在这场天灾的描写与反思中,不仅有作者对民众疾苦的深切感受,还包含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状况的忧虑和担心,可谓是真情流露。整个曲调情感真挚,表达直接,通过反复使用叠字形容词,增强了文字的生动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36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¹清缉(jī)(xī),文王之典²。肇(zhào)³(yīn),迄(qì)用有成,维周之祯(zhēn)
译文: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灯。伟功开始于西土,最终基业开创成。这是周家的祥祯。
注释:¹维:语助词。²典:法。³肇:开始。⁴禋:祭天。⁵迄:至。⁶祯:吉祥。

  这是《诗经》中最简短的篇章之一,文句虽简单,但在《周颂》中地位却较重要:它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通过模仿(所谓“象”)其外在的征战姿态来表现其内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颂》之诗,称扬文王多以文德,赞美其武功,那就显得意义非同一般了。

  诗首句感叹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次句道出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据《尚书大传》等记载,文王七年五伐,击破或消灭了邘、密须、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纣的枝党,为武王克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对“文王之典”无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郑笺解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讨伐纣的枝党(如崇国)以削弱其势力。郑说有《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书证,“肇禋”即始创出师祭天之典,自确凿无疑。《大雅·皇矣》叙文王伐崇,有“是类是祃”之句,“类”是出师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与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证。最后两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郑笺);又以“用”字带出用文王之法,暗应“文王之典”。“维周之祯”则与第一句“维清缉熙”首尾呼应,用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之辞,再次强调“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这样的文字处理,未必是刻意为之,而在结构上自有回环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诗经补注》谓其“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对此诗小而巧的结构却有着较大的语义容量深有会心。

  这样的一首古诗,因其内容感情距当代读者的生活过于遥远,在接受过程中要产生审美快感,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当能使读者对此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如果此诗的乐舞能够复原,那么,欣赏这一武舞,观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师的舞蹈家表演攻战之状,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应是一大艺术享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8-649

wéiqīng

míng xiānqín 

wéiqīng wénwángzhīdiǎn zhàoyīn yòngyǒuchéng wéizhōuzhīzhēn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孟冬¹十月,北风徘(pái)(huái)²
译文: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
注释:¹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²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流连;留恋。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天气肃清¹,繁霜²(fēi)³
译文: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注释:¹肃清:清扫。形容天气明朗高爽。²繁霜:繁多的霜雾。浓霜。³霏霏:飘洒,飞扬。泛指浓密盛多。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kūn)¹晨鸣,鸿雁南飞,
译文: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清方远去。
注释:¹鹍鸡:大鸡。鸟名。似鹤。凤凰的别名。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zhì)¹潜藏²,熊罴(pí)³(kū)(qī)
译文: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注释:¹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²潜藏:潜伏隐藏。³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罴,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⁴窟栖:窟穴里栖止。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钱镈(bó)¹停置,农收²积场³
译文: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
注释:¹钱镈:两种农具名。后泛指农具。借指农事。钱,铁铲。镈,锄一类的农具。²农收:农作物的收获。谓农事终了。³积场:囤积在场院。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逆旅¹整设²,以通³(gǔ)
译文: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注释:¹逆旅:客舍;旅馆。旅居。²整设:整理设置。³以通:用以通商。⁴贾商:商贩。贾,作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行商。行走在外的商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chūxiàménxíng ·dōngshíyuè

cáocāo liǎnghàn 

mèngdōngshíyuè běifēngpáihuái 
tiānqīng fánshuāngfēifēi 
kūnchénmíng hóng鸿yànnánfēi 
zhìniǎoqiáncáng xióng 
qiántíngzhì nóngshōucháng 
zhěngshè tōngshāng 
xī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三十遴(lín)¹(xiāo)²,从军事北荒。
注释:¹遴:谨慎选择。骁勇:犹勇猛。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¹
注释:¹秋霜:秋日的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书角星杨柳,金山险马当¹
注释:¹马当:山名。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长驱空朔(shuò)¹,驰捷报明王。
注释: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手卷真珠¹上玉钩²,依前³春恨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译文:卷起珍珠编织的帘,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随风飘荡的落花谁才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忧思不尽。
注释:¹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²玉钩:帘钩之美称。³依前:依然,依旧。⁴春恨:犹春愁,春怨。⁵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⁶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三峡 一作:三楚)
青鸟¹不传云外²信,丁香空结³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mù),接天流。(三峡 一作:三楚)
译文: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注释:¹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²云外:指遥远的地方。³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⁴三峡暮”,一作“三楚暮”。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词的首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7-119

tānhuànshā ·shǒujuǎnzhēnzhūshànggōu

jǐng dài 

shǒujuǎnzhēnzhūshànggōu qiánchūnhènsuǒchónglóu fēngluòhuāshuíshìzhǔ yōuyōu 
qīngniǎochuányúnwàixìn dīngxiāngkōngjiézhōngchóu huíshǒu绿sānxiá jiētiānliú  (sānxiázuò sānchǔ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