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长失约,千里阻关河。
每为秋风至,空令夜梦多。
旧时曾见许,新诺复如何。
想望临荒径,微微雨滴蓑。
登门长失约,千里阻关河。
每为秋风至,空令夜梦多。
旧时曾见许,新诺复如何。
想望临荒径,微微雨滴蓑。
赵湘

赵湘

赵湘(959-993),字叔灵,祖籍南阳(《南阳集》卷一《后感知赋序》),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据《宋诗纪事》卷五)。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授庐江尉。四年卒,年三十三(《景文集》卷四五《南阳集序》)。其后以孙赵抃贵,追赠司徒。湘之文扫除排俗,有孙、李遗风。赵湘诗风骨苍秀。 ▶ 1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林下¹闺房世罕俦(chóu),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²,鹤孤³华表,人远罗浮
译文:你们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现在看见你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着实是艳羡不已。
注释: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¹林下:本指山林田野隐居之处,但这里则含有“林下风气”之意。²忍见:看见。忍,通“认”,认识。³鹤孤:像仙鹤一样孤傲。因鹤高飞于云天,故古人谓其清高孤傲。⁴华表: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立的石柱。这里指房屋外部的华美的装饰。⁵罗浮: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这里则是借指往日荣华之事。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¹忆曾游。浣(huàn)²微雨,采菱(líng)斜日,欲去还留。
译文:人到中年,心逐渐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尤其是今天旧地重游,想起当初和她到此游玩的种快乐来。细雨润湿花枝,夕阳下有人采摘菱角,我不忍独自面对这美好的景色,想要离去,却又恋恋不舍。
注释:¹其奈:怎奈,无奈。²浣花:本指浣花溪。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杜甫曾居此,但此处恐指“浣衣”之事。

  上片写纳兰对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的赞美。

  “林下闺房世罕俦”,这两句谓友人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后一句“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则大量用典,先是有“忍见”,再有“鹤孤华表”,取鹤生性孤高的特点,词今意为远隔世事,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用“罗浮”,意指往日荣华。所以,纳兰如今亲眼目睹友人隐居仙境,风景撩人,看见友人住在这华美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安宁闲适,着实是艳羡不已。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叫纳兰敬佩又羡慕,赞美之词发自肺腑,仿佛远罗浮的田园风光,他也能沾点光来。

  下片表达纳兰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

  “今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到今年的时候,纳兰肯定会因为自己曾经来到过这么美丽的地方而禁不住悲伤起来。同时,纳兰又会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因为在这里有过美好的回忆。“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浣花”“微雨”“采菱”“斜日”,都是生动的自然景致,一派田园安详的美好乐土之态。最后,词人发出感叹:“欲去还留。”这耕种之福,直叫人嫉妒不已,怎么也看不够。

  全文多处用典,却明白如话。既有赞美友人的豁达之心,又能坦言自身对隐居无限向往,可谓一词双关。字里行间,纳兰表露了对退隐凡尘。隐居林下生活的向往,也无意倾吐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13页
玉垒高桐拂玉绳,上含非雾下含冰。
玉垒(lěi)¹高桐拂(fú)玉绳²,上含非雾下含冰³
译文:玉垒山上的高高桐树挺立苍穹,抚拂星辰,树梢上裹着朦胧的云雾,树根浸着厚厚的寒冰。
注释:蜀桐:此指桐木斫成之琴。¹玉垒:山名,在四川。²玉绳:星名,北斗第五星。³上含非雾下含冰:言桐树之高。非雾:雨雪或云霭之细密貌。
枉教紫凤无栖处,斫作秋琴弹坏陵。
枉教¹紫凤无栖处,斫(zhuó)作秋琴弹坏陵²
译文:但是徒然长得这般高大并未成为紫凤栖身之材,却被砍作了秋琴,悲伤地弹奏着《坏陵》。
注释:¹枉教:空教、徒让。²坏陵:琴曲名,相传为伯牙所作。

  “玉垒高桐拂玉绳,上含非雾下含冰。”主要描绘桐树的俊拔和坚毅的品性。梧桐的生长环境是恶劣的,它的枝叶为云气所缭绕,它的脚下是冰雪。梧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种与凤凰相连的佳木,诗人在描写中刻意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山名用“玉垒”,玉石高洁出尘,已有一种坚硬的感觉;桐称“高桐”,本身也有一种悲剧气质。

  “枉教紫凤无栖处,斫作秋琴弹坏陵。”感叹高桐白白长得高大,最后被人斫作秋琴去弹《坏陵》古曲。栖息于树上的鸟是那传说中最洁净的凤凰,而诗人特意选择“紫凤”一词加以美饰,色彩上更加鲜明;琴说是“秋琴”,也是在着意突出一种寒凉之意。

  诗人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使得这首七绝在艺术上细美忧约,具有抑郁的情调和忧伤美。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397-398页
2、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65页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花风起时。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dí)花风起时。
译文:秋天的滋味何时最让人动情,是那雨晴后庭前飘落的梧叶,是那风起时江边飞舞的荻花。
注释: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diàn)已先知。
译文:不经意间,凉意扑面而来,久在书桌前的我并没有发觉,在秋风的吹拂下,身穿单薄葛衣,躺在竹席上时才感受到秋意。
注释:葛衣: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竹簟:竹席。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满衣血泪¹与尘埃,乱后²还乡亦可哀(āi)
译文: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注释: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¹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²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风雨梨花寒食¹²,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注释:¹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²过:过去了,尽了。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迟乃义著,明人绝句的诗情画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6,第27-28页
2、 木河主编;王金梅选注,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8,第42页

sòngchénxiùcáihuánshāshàngshěng

gāo míngdài 

mǎnxuèlèichénài luànhòuhuánxiāngāi 
fēnghuāhánshíguò jiāfénshàngsūnlái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
炎帝¹之妻,赤水之子听訞(yā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
译文:炎帝的妻子,是赤水的孩子,名叫听訞,她生下了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
注释:¹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
重黎¹为帝喾(kù)高辛居火正,甚²有功,能光融³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
译文:重黎就是帝喾高辛氏火正,有功劳,能光照天下,帝喾命名叫祝融。
注释:¹重黎:风姓,为羲、和二氏之祖先。²甚:很,非常。³光融:光大、昭明。
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都于会,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路史》
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以火施化¹,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都于会,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路史》
译文:祝诵氏,也叫祝和,就是祝融。……祝融用火照耀大地,被称为炎帝。后世的火官都被这样称呼。祝融建都在会,所以郑是祝融的领地。他治理一百年,死后被葬在衡山之南,这座山峰也因此被称为祝融峰。
注释:¹施化:实施教化。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