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灵山犹未散,重翻贝叶有来由。
一会灵山犹未散,重翻贝叶有来由。
是名精进才开眼,岩石无端亦点头。
是名精进才开眼,岩石无端亦点头。

fānjīngtáijiànxiánchúnlínānzhì--bái

huìlíngshānyóuwèisànzhòngfānbèiyǒuláiyóu

shìmíngjīngjìncáikāiyǎnyánshíduāndiǎntóu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凤林关¹里水东流,白草²黄榆(yú)³六十秋
译文: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注释:¹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²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³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⁴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将皆承主恩泽¹,无人解道取凉州²
译文: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¹恩泽:恩惠赏赐。²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6-439

liángzhōusānshǒu ·sān

zhāng tángdài 

fènglínguānshuǐdōngliú báicǎohuángliùshíqiū 
biānjiàngjiēchéngzhǔēn rénjiědǎoliángzhōu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¹佳日共登临。
译文:梦中与诸位大贤汇聚在赏心亭,仿佛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共共同登临观赏。
注释:赏心亭:亭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宋代的金陵胜迹。¹恍然:仿佛。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译文:我们一边喝着酒,一边畅谈着历史事件,曲调中仿佛还残留着,玉树后庭花曲的声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江水淮山明历历¹,孙陵晋庙冷沉沉。
译文:风景如此的明丽,但是国家却显得一片冷寂沉沉。
注释:¹历历:清晰的样子。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晓钟¹呼觉俱²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译文:城中响起我忽然惊醒,梦中的景象全都忘记了,只记得在柳色的衬托下,众多宫门显得更加的昏暗。
注释:¹晓钟:报晓的钟声。²俱:全,都。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冷艳¹全欺²雪,余香乍(zhà)³入衣
译文:梨花自然比白雪艳丽,清冷的样子也赛过雪花,它散发出的香气一下就侵入衣服里。
注释:¹冷艳:形容梨花洁白如雪,冰冷艳丽。²欺:胜过。³乍:突然。⁴入衣:指香气浸透衣服。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春风且莫定¹,吹向玉阶(jiē)²飞。
译文:春风请继续吹动它的花瓣,希望这美丽的花朵能飘落在皇宫大殿的玉石台阶上。
注释:¹莫定:不要静止。²玉阶:宫殿前光洁似玉的石阶。

  此诗里用梨花的洁白形容诗人自己清廉的品德,用象征的手法表露了自己希望受到重视的心情。梨花的洁白人们素有所闻,梨花的清香在北方人也不陌生。左掖梨花,皇宫里的梨花,用来形容诗人,非常恰当。

  此诗起句的重笔落在“冷艳”二字上,“冷”字写出了梨花的冰肌玉骨,透出了一股逼人的凛然之气。以“冷”修饰“艳”,则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晶莹,明丽脱俗,也就自必胜过平凡的白雪了。这句中的“白雪”既是比喻,更是衬托,衬托出了梨花超凡脱俗的美质。承句稍稍变换了角度,从比较静观地观察,到物我更深一层地交融。微风过处,那若有若无的清新花气,蓦地飘进衣巾,仿佛花香亦有情。梨花这样的芬芳多情,因此作者要寄语春风,莫让梨花自开自落、悄无声息,请把它吹向皇宫的玉阶去。

  中国古典诗歌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难脱“言志”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句看似写梨花的美质,实则暗寓自己过人的才华,高洁的品质。第二句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意相通,写怀高才而渴望遇明君。接下来转以春风喻皇恩,作者认为自己品质高洁,正如冷艳欺雪的梨花。结句暗示自己不甘冷落,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丘为是一位善写山水田园作品的诗人。山水派诗人写景写物自然有山水画一样的韵味。这里写洁白的梨花,是用白雪来比较,用实物体现对象的特质,在古诗词里比较常见,这里也是这样的。雪花的洁白似乎无物可比,连梅花也比不上,可诗人认为梨花的白就超过了雪花。也许这是诗人的骄傲所致,但是梨花的清高与超然到底是一见阳光就会融化的雪花有所不及的。诗人或许这样想,因为梨花太纯洁,太洁白,所以给人冷漠的印象,但这正是它可贵的地方,如果它让人觉得孤高了,那么它散发的幽香应该能弥补吧。所以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欣赏梨花的,用春风来比喻君主,也不是生僻的用法,使君主显得亲切了许多。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6-307

zuǒhuā

qiūwéi tángdài 

lěngyànquánxuě xiāngzhà 
chūnfēngqiědìng chuīxiàngjiēfēi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¹旋点茶。
译文:道边有两三家茅屋草房,主人见到客人来访,马上磨碎芝麻,斟水泡茶。
注释:¹擂麻:把芝麻碾碎。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译文:渐渐走进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只觉乡音好听,却不知淮河那一边就已经是海角天涯!

--zhāng

dàopángcǎoliǎngsānjiājiànléixuándiǎnchá

jiànjìnzhōngyuányīnhǎozhīhuáishuǐshìtiān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既具¹,未布²,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乃³,募民有能徙置北乃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xǐ)。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注释: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¹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具:准备就绪。²布:公布,颁布。³国都市南乃:指城后边市场南乃。⁴怪:感到奇怪。⁵金:古代货币单位。⁶辄:就。
于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时太子犯法。卫鞅(yāng)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sì)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qián),黥(qíng)¹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qiè)于私斗,乡邑大治。
译文: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注释:¹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