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江夜不寐,舟客声可怪。飕飕篁竹动,沙水辄澎湃。
濒江夜不寐,舟客声可怪。飕飕篁竹动,沙水辄澎湃。
晨征路泱莽,春泥踏行蟹。江空雾连山,隔手已为海。
晨征路泱莽,春泥踏行蟹。江空雾连山,隔手已为海。
古木夹道边,宿雨惊我盖。我行亦何为,益信劳大块。
古木夹道边,宿雨惊我盖。我行亦何为,益信劳大块。
平生青藜杖,至此始足赖。天地稍向明,云来复如黛。
平生青藜杖,至此始足赖。天地稍向明,云来复如黛。
平田万白珠,欲攫不可待。奇变固可观,跋涉良可慨。
平田万白珠,欲攫不可待。奇变固可观,跋涉良可慨。
作诗寄我友,要使心目会。何时终南山,卧听响窗外。
作诗寄我友,要使心目会。何时终南山,卧听响窗外。
刘诜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jiǎn)红情,裁绿意,花信¹上钗(chāi)²。残日³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yīng)
译文:剪一朵红花,载着春意。精美的花和叶,带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头上。斜阳迟迟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点亮守岁的灯火,人们彻夜不眠,在笑语欢声中,共迎新春佳节。
注释:¹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²钗股:花上的枝杈。³残日:指除岁。⁴侵晓:指天亮。⁵新年莺语:杜甫诗:“莺入新年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旧尊俎(zǔ)¹。玉纤曾擘(bāi)黄柑²,柔香系幽素³。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译文: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暂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桔切开。那温柔的芳香朦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梦境中回到湖边,那湖水如镜,使人留连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径,不知处所。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发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注释:¹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俎:砧板。²玉纤擘黄柑:玉纤,妇女手指;擘黄柑,剖分水果。擘:分开,同“掰”。³幽素:幽美纯洁的心地。 ⁴镜中路:湖水如镜。⁵吴霜:指白发。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迹异乡的游子,心情之难堪,正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首词上片极为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从而反衬自己的凄苦。

  先写立春。“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红情”、“绿意”指红花、绿叶。赵彦昭《奉和对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花信,指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立春,人们剪好红花绿叶,作成春幡,插鬓戴发,以应时令。春风吹钗股,象是吹开了满头花朵。“花信上钗股”,着一“上”字,运笔细腻,可与温飞卿词“玉钗头上风”(《菩萨蛮》)媲美,似比辛稼轩词“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更显风流。

  再写除夕守岁。“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夕阳亦像人一样,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恋恋不舍,不肯轻易落山,同时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给人新的希望。这两句已有除旧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放”用字尤其贴切,显示出梦窗炼字的功夫。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终于,除夕之夜降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笑声不绝,在莺啼声中迎来了新春的清晨。“新年莺语”,援用杜甫“莺入新年语”(《伤春》)诗意。

  以上的一切,欢欢喜喜,均为客居他乡者的耳闻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围的热闹与欢乐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寂寞和哀伤,而且使这份寂寞的哀伤更让人难以承受。这位客居、有家难归的人,失去了与亲人团圆之乐,真是“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不能不唤起下片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陈洵评此词云:“前阕极写人家守岁之乐,全为换头三句追摄远神。”(《海绡说词》)

  换头云:“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词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纤纤玉手为自己破开黄橙,那幽香似乎还萦绕在周围。回忆及此,当然别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衬处境之可悲,人之欢乐反衬己之愁苦,此处又以昔之温馨反衬今之凄苦。

  对往事的追忆、神往,终于走进了梦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递,过去的美好回忆,连梦中也难以追寻了:“归梦湖边,还迷境中路。”湖水如镜,梦影朦胧,难觅归路。往事散如轻烟,徒增无穷怅惘而已。

  往事如烟,而今,与谁相对呢?“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吴霜,用李贺《还自会稽歌》字面:“吴霜点归鬓。”此时是春风吹融了冰雪,可是永远不能销去飞上鬓角的寒霜,已经够可悲的了;更何况,落梅如雨,斑斑白发与点点白梅相对,这岂不令人凄绝!杜甫咏梅诗意:“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与此词意趣相一致。

  梦窗此词委曲含蓄,欲藏还露,颇得清真风神,而其抒情笔触又了然可寻。吴梅论梦窗词云:“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细心吟绎,觉味美于方回,引人入胜,既不病其晦涩,亦不见其堆垛。”(《词学通论》)自是研讨有得之言。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命。有真情流贯其间,则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与风格,都有其动人之处。此词后半,愈来愈奇。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词中少见,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可与比照。歇拍处,情意的痛切,设想的妙巧,堪与东坡咏榴花词“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虞美人》)前后相映生辉。

zhùyīngtáijìn ·chúchūn

wényīng sòngdài 

jiǎnhóngqíng cái绿 huāxìnshàngchāi cándōngfēng fàngsuìhuá yǒuréntiānzhú西chuāng miánqīnxiǎo xiàoshēngzhuǎn xīnniányīng 
jiùzūn xiāncénghuánggān róuxiāngyōu guīmèngbiān háijìngzhōng liánqiāndiǎnshuāng hánxiāojìn yòuxiāngduì luòméi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¹终日面崔嵬(wéi)²
译文: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注释:¹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²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¹云从底处²来。
译文: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注释:¹不道:犹不知。²底处:何处。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bò)¹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译文: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注释:¹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断梗枯槎¹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²
译文: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飘荡。
注释:¹断梗枯槎:残枝枯叶。²萦回:徘徊荡漾。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译文: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¹随处弄潺湲。
译文: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¹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

  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

  第三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体现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源头,可是走到源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源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源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主义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源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安慰来结束了。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cè)¹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有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²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有来!”遂³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有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jiāng)远过,怯(qiè)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有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译文: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是因为一段时间的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且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注释:¹策:辨认。²至:到。³遂:于是。⁴以:凭借。⁵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dǒngxíngchéng--míng

táng怀huáizhōunèixiàndǒngxíngchéngnéngzéiyǒuréncóngyángzhǎngdiàn,,dàoxíngréntóubìngdàitiānxiǎo,,zhì怀huáizhōuxíngchéngzhìjiēzhōng,,jiànzhīchìyuēzéizhùxiàláisuìchéngrénwènzhīzhīxíngchéngyuēxíngérhànfēizhǎngxíngjiànrényǐnjiāngyuǎnguòqièzhīzhīzhuōsòngxiànyǒuqǐngzhǔxúnzōngzhìjiēyán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门隔花深¹旧梦游,夕阳²无语燕归愁。玉纤(xiān)³香动小帘钩
译文: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注释:¹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意。梦魂牵绕却比“忆”字更深一层。²夕阳:连“燕”,用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³玉纤:指女子的纤纤玉手。⁴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落燕(xù)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¹冷于秋。
译文: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比秋天还冷!
注释:¹临夜:夜间来临时。

  这首词的上片写梦游旧地而没有与情人相见,下片用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深入刻画梦醒之后离别的痛苦。作者借梦写情,更见情痴,从而使全诗笼罩着凄凉的情感。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

  词的上片写梦游旧地而没有与情人相见。词作首先写道:“门隔花深梦旧游。”“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之意,即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梦旧游”就如“忆旧游”。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今夜入如梦,我又仿佛来到她那熟悉的而花团锦簇门前。词人用梦境来写,可以说,梦魂牵绕却比“忆”和“想”更深一层,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同时,“门隔花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审美效果。

  接着写道:“夕阳无语燕归愁。”意思是说,西边残阳斜照庭院,静悄悄的,燕子归来也似忧愁。“夕阳”与“燕”相连,自然让人想到刘禹锡《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之语。刘禹锡在诗歌中表现了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感慨。在吴文英的词中,不能不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沧桑变化之感。而“燕归愁”即燕子归来,未必知愁,但人既含愁,感觉燕子也含愁。这一句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不写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

  接着写道:“玉纤香动小帘约。”“玉纤”即女子纤细柔美的手指。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突然回首,看见情人芊芊玉手拉动窗帘的帘钩。此句写人,写情人拔开帘子的神态——纤手分帘。词人注重了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出情人的美。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梦醒之后,词人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词人首先写道:“落絮无声春堕泪。”意思是说,柳絮在暮春的夜色中无声飘零,一点点都好似离人的眼泪。表面来看,这一句描写了春夜月色朦胧,杨花飞舞,柳絮无声地飘零,好像春在堕泪,实则是在写人。词人通过“春堕泪”比喻人流泪,并“无声”,真有柳永在《雨霖铃》中所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审美效果。接着写道:“行云有影月含羞。”意思是说,天上一轮月亮高悬,行走的云朵经过而遮住月光,好似含羞的少女。这一句写景,描写了云彩移动,时时遮月,仿佛有影,好像月在含羞。这里,词人通过拟人手法,表明写景,实则写人。词人以景写人,怀人感受不言而喻。

  最后写道:“东风临夜冷于秋。”“东风”即春风。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夜晚时分,一阵春风吹过,也感觉寒气浸骨,甚至比秋风还要凄冷。这里,词人在对比中,以景结情,不但突出了初春时节的自然状况,而且在“景”和“境”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思念之情,寂寞之绪,悲伤之感交织一体。同时,虽然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之说,但心中凄然,暖也如秋寒。词人这样写,不但引发读者思考,而且更好地提升了词作的境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近旨远”的审美效果。“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在艺术上,情景交融,提升审美意境。其次,拟人手法,增强抒情性。再次,比兴手法,表现出含蓄性。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4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2009.7:254-255

huànshā ·ménhuāshēnmèngjiùyóu

wényīng sòngdài 

ménhuāshēnmèngjiùyóu yángyànguīchóu xiānxiāngdòngxiǎoliángōu 
luòshēngchūnduòlèi xíngyúnyǒuyǐngyuèhánxiū dōngfēnglínlěngqiū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东归复得采真¹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译文:你此番东归故里,又可以作庄子所说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是在欢迎你回去,为你高兴。
注释: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浔阳。客: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似为一位弃官归隐者。¹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客舍不离青雀舫(fǎng)¹,人家旧在白鸥洲²
译文:你食宿不离那画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鸥翔集的沙洲之上。
注释:¹青雀舫:即画有青雀的船只。²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风吹山带¹遥知雨,露湿荷裳(shang)²已报秋。
译文: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
注释:¹山带: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²荷裳:即用荷叶做的衣服,以示高洁。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闻道泉明¹居止近,篮舆(yú)相访为²淹留³
译文: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着竹轿,前往拜访,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¹泉明:指晋陶渊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故称泉明。²为:一作“会”。³淹留:停留。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诗人开篇点明题旨,送客东归故里。“复”字,写出了客人隐居乡里学采真之游的喜悦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衬情,以水助兴。江水日夜东流不停,暗示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缓。其终得还日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日旧在白鸥洲。”颔联中,诗人称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离青雀舫”正好照应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见其归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日乡。船为“青雀舫”,日在“白鸥洲”,这是诗人称赞客人旅舟华美,日乡景色喜人。实际上亦是称赞客人自己。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日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而寒凉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对其关爱有加。自然与客人的界线已淡然消去,客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尾联效仿陶渊明,乘着“篮舆”,并去探访陶的故居,乐而忘返。这既是呼应起句之“采真游”,又点明客人是辞官归隐,回归自然,身心自然愉悦。

  综观全诗,前两联点明主旨,写归途中的情景,写景叙事明白晓畅。后两联写归后隐居中的生活情景,照应起句的“复得采真游”。其中,“林风吹山带遥知雨,君湿荷裳已报秋”两句,文笔省净,意境深幽,既有杜甫七律遗风,又有王维山水诗之韵味,颇见锻锤之功。尾联扣合渊明,用典贴切。全诗境界清新,淡然有味,回味悠长,不愧佳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
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sòngguījiāngzhōu--hánhóng

dōngguīcǎizhēnyóujiāngshuǐyíngjūnliú

shěqīngquèfǎngrénjiājiùzàibáiōuzhōu

fēngchuīshāndàiyáozhī湿shīshangbàoqiū

wéndàoquánmíngzhǐjìnlánxiāng访fǎngwèiyā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