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七月半,丛林解制忙。
当头老水牯,筋骨不堪富。
大家团栾礼三拜,枬檀薝蔔一般香。
今朝七月半,丛林解制忙。
当头老水牯,筋骨不堪富。
大家团栾礼三拜,枬檀薝蔔一般香。
释了悟

释了悟

释了悟,号笑庵。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咸杰禅师法嗣。事见《续藏经·续古尊宿语要》卷四。今录诗七首。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芙蕖(qú)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有¹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²,非故效颦(pín)³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译文: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注释:¹有:花有。²倚此为命者:李渔《笠翁偶集·种植部》:“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倚:依靠。³效颦:效仿。⁴袭:沿袭,因袭。⁵可人:适合人的心意,讨人喜欢。⁶不一而足:不止一件或不止一次出现。足,充足,足够。⁷备:全部。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群葩(pā)¹当令²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³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zhuì)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yáo)之态,无风亦呈袅(niǎo)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dài)至菡(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¹⁰,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¹¹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qíng)¹²,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¹³者也。
译文: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于是,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注释:¹葩:花。²当令:正当时令,这里指最佳观赏时节。³秋:这里指时间。⁴及:等到。⁵飘飖:随风摇摆。⁶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⁷逸致:飘逸情趣。致,情趣。⁸迨:及,等到。⁹菡萏:荷花的别称。¹⁰自夏徂秋: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徂,往,到。¹¹乃:于是,就。¹²并擎:一起高举。擎,高举。¹³可目:适合观赏,看着悦目。目,作动词用。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可鼻¹,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fù)²;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译文: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注释:¹可鼻:嗅着香气怡人。鼻,作动词,嗅着。²异馥:特别的香味。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至其可人之口¹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²者也。
译文: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注释:¹可人之口:可口,好吃。²互芬齿颊:意为莲花、莲藕都使人口中生香。互,交互,共同。芬,形容词使动用法,芬芳。齿颊,牙齿和脸颊,指口腔。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译文: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¹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²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³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jiān)其命者哉。
译文: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¹去:除去。²无如:无奈。³安身立命:生活由着落,精神有寄托。安身,容身。立命,精神有所依附。⁴病其漏:担心池子漏水。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⁵乞:祈求。⁶殆:大概。⁷草菅:野草。

 qīngdài 

    cǎoběnzhūhuājuéshāo rányǒugēnshù suìshēng xìngtóng yún  chǎnshuǐzhěyuēcǎoróng chǎnzhěyuēhànlián  wèifēicǎo xiàwéimìngzhě fēixiàopínmàoshūérchéngshuōqiánrén zhīrén shìér qǐngbèishùzhī 

    qúndànglìngshí zhǐzàihuākāizhīshù qiánhòujiēshǔguòérwènzhīqiū rán qiánchūshuǐzhī biàn便wéidiǎnzhuì绿 jīngshēng yòugāoshàng shàngyán yǒufēngzuòpiāoyáozhītài fēngchéngniǎonuózhī姿 shìhuāzhīwèikāi xiānxiǎngqióngzhì dàizhìhàndànchénghuā jiāo姿 hòuxiānxiāng xiàqiū zàihuāwéifènnèizhīshì zàirénwéiyìngzhīzhě huāzhīxiè gàozuìzhǔrén nǎixiàshēngpéng péngzhōngjiéshí tíngtíng yóuwèikāizhīhuā cuìbìngqíng zhìbáiwéishuāngérnéngshì jiēyánzhě 

     yǒuzhīqīngxiāng huāzhī shǔérshǔwéizhītuì退 liángérliángzhúzhīshēng 

    zhìrénzhīkǒuzhě liánshíǒujiēbìnglièpáncānérfēnchǐ齿jiázhě 

    zhǐyǒushuāngzhōngbài língluònánkān chéng nǎizhāiércángzhī yòubèijīngniánguǒzhīyòng 

    shìzhě shíshìěrzhīguān bèijiāchángzhīyòngzhě yǒuzhīshíéryǒumíng jiānbǎihuāzhīchángérduǎn zhòngzhízhīyǒuzhě mìngzhīzhōng mìngwéizuì hàoshēng jìngbànfāngtángwéiānshēnmìngzhī jǐnzáodǒuchí zhíshùjīng yòushíbìnglòu wàngtiānshuǐjiùzhī dàisuǒwèishànyǎngshēngércǎojiānmìngzhězāi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昔闻湘水碧如染¹,今闻湘水胭脂痕²
译文: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听说江水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注释:湘灵:湘水的女神。¹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²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¹月窥²³云。
译文: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注释:¹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²窥:看。³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高丘¹寂寞竦(sǒng)中夜²,芳荃(quán)³零落无余春
译文: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注释:¹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²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³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⁴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鼓完瑶(yáo)(sè)¹人不闻,太平成象盈²秋门³
译文: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¹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²盈:充满了。³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皎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皎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1-932页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mù)¹拥阶黄叶²深。
译文:北风呼啸,吹走雪花,白天也是阴沉沉;傍晚了,阶前吹拢的黄叶,又堆高了几分。
注释:¹日暮:傍晚;天色晚。²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倦鹊绕枝¹翻冻影,飞鸿²³月堕(duò)孤音
译文:那乌鹊也疲倦了,冒着寒冷,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
注释:¹倦鹊绕枝: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²飞鸿:飞行着的鸿雁。³摩:接近,碰到。⁴孤音:孤独的声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推愁不去如相觅(mì),与老无冻稍见侵。
译文: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顾藉¹微官²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译文:做官啊,立功建勋啊,这些都是少年时的梦想;如今又老又病,再也没有一分利欲名心。
注释:¹顾藉:顾念,顾惜。²微官:小官。

  诗人不因为诗是和作而勉强从事,而如他的其他诗一样,以全力出之,磨淬剪裁,均臻妙境。

  首联切题,写出冬天的景色,说北风呼啸,吹走了飞雪,但天色仍然是阴沉晦暗,黄昏时,阶前堆积的黄叶越来越深。这两句开宗明义,似乎直写所见,细细品味,仍可见烹炼之工。诗写的是初冬,所以枝上仍有黄叶,这些残存的黄叶,经受北风的劲吹,终于纷纷坠下,又被风吹得集中在阶下。这是人们习见而不注意的现象,被诗人拈出,就觉得分外传神。一个“拥”字,把黄叶堆积的情景写得很形象。用好“拥”字是韩驹的看家本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韩子苍诗喜用‘拥’字,如‘车骑拥西畴’,‘船拥清溪尚一樽’之类,出于唐诗人钱起‘城隅拥归骑’。”虽然点出韩驹诗的祖述关系,但也由此可见,韩驹善于琢磨字义,能把同一个字用在不同场合,都非常熨帖。

  颔联写景,几乎句锤字炼,戛戛独造。写倦鹊绕枝,是承上面朔风吹雪而来,所以说它们“翻冻影”;由于天气骤寒,所以大雁纷纷南飞,在夜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哀鸣。这两句布局仍然同前一联一样,每句各写一景,因为诗写冬日,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即目诗,拘泥于一时一刻,因而上面写阴天,这里仍然可以写夜月,不是诗病。诗的第五字即所谓的诗眼,所用动词都很生动。以一个“翻”字,状出乌鹊绕枝翩翩飞舞的情况,以一个“堕”字,描摹高空雁鸣传到地面的状况,都道人所未道。而以“倦”字形容绕枝欲栖的乌鹊,也很工致。有人认为诗锻炼得有些过分,其实正点出了韩驹诗的特点,工总比圆熟滑俚要好。唐诗讲究意象,宋诗讲究工巧,唐人不为正是宋人所乐为,从这里可以见得韩驹这首诗代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半全是写景,满目凄其肃穆、哀凉孤苦的现象,已或多或少透露了诗人的心境。诗下半转入抒情。上半写得很绵密,下半风格随内容而变,转而虚疏。颈联叹愁哀老,说愁苦缠身,推也推不掉;与老无约,老却悄悄来临。诗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所以方回评说:“五、六前辈有此语,但锻得又佳耳。”尾联由哀愁叹老,进而想到功名富贵,说自己少年时对功名一味争取,如今老病,把这些都看得很淡薄了。诗结尾情调很低落,正是诗人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的心理反映。果然没多久,他便因“坐为苏氏学”(《宋史》)而遭贬。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745-746页 .

shàngshědōngshūshì--hán

běifēngchuīzhòuduōyīnyōngjiēhuángshēn

juànquèràozhīfāndòngyǐngfēi鸿hóngyuèduòyīn

tuīchóuxiānglǎoshāojiànqīn

wēiguānshǎoniánshìbìngláifēnxīn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¹有义士²,兴兵讨群凶³
译文: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注释:¹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²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³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¹会盟津²,乃心在咸阳³
译文: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注释:¹初期:本来期望。²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³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军合力不齐¹,踌(chóu)(chú)²而雁行(háng)³
译文:结果各有打算,期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注释: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²踌躇:犹豫不前。³雁行: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使人争,嗣¹(xuán)²自相戕(qiāng)³
译文: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注释:¹嗣:后来。²还:同“旋”,不久。³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淮南弟称号,刻玺(xǐ)¹于北方。
译文: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注释:¹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虮(jǐ)(shī)¹,万姓²³死亡。
译文: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注释:¹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²万姓:百姓。³以:因此。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译文: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民¹百遗²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¹生民:百姓。²遗:剩下。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无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3-194

hāo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guāndōngyǒushì xīngbīngtǎoqúnxiōng 
chūhuìméngjīn nǎixīnzàixiányáng 
jūn chóuchúéryànháng 
shìshǐ使rénzhēng xuánxiāngqiāng 
huáinánchēnghào běifāng 
kǎijiǎshēngshī wànxìngwáng 
bái qiānmíng 
shēngmínbǎi niànzhīduànréncháng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
容易浓香近画屏¹,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qīng)
译文:一阵浓郁的香气飘来,吸引我靠近画屏,窗外繁茂的枝叶将影子投在窗棂上。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使我身心疲惫,心里就愈发觉得你的珍贵。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¹画屏:绘有彩画之屏风。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只嫌今夜月偏明。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¹已懵(měng)²。只嫌今夜月偏明。
译文:我们还没说话,相对无言,惆怅不已。才开始说话,我已经语无伦次,于是恼恨今夜的月光太亮,我的窘态暴露无遗。
注释:¹商略:原为商讨之意,此处谓交谈。²懵腾:迷糊、陶醉。唐韩偓《马上见》:“去带惜懵醉,归因困顿眠。”

  这里描绘了一个恋人初逢的场面。上片前二句写景,渲染环境气氛。后一句由景转到人,写的是男子看到恋人时微妙的心理变化。下片紧接上片,对相逢场景进行描绘,写的是相逢后乍喜乍悲,心绪慌乱的复杂情感。全词描摹细致入微,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上片前两句“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主要是通过前面的景物,渲染当时的气氛。有了前面两句的铺垫,接下来的第三句“风波狭路倍怜卿”,才真正切入正题,描写两个人初见时的情景。

  下片写两个人见面后的情景。前面两句“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通过两个细节,表达了两个人相见后那种乍喜乍悲、慌乱无绪的复杂情感。

  结尾一句“只嫌今夜月偏明”,既是写景,更是抒情,用今夜的“月偏明”之景,表达出了“偷恋”者那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

  或者天不从愿者太多,在爱情里波折的纳兰,连见恋人一眼都需要扮成僧人偷偷入宫、其实曾经的两小无猜、兰窗腻事,都因鸳鸯零落不复存在了:但是情难忘却,恋人被选人宫,纳兰仍然抱着她会被放出来、他们能够团圆的希望。而此次与恋人的会面又更坚定了他的信念。这就加深了他后来的苦痛。

  正是,往事不可再来,袖口香寒。

参考资料:
1、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79页
2、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25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