樯似邓林江拍天,越香巴锦万千千。滕王阁上柘枝鼓,
樯似邓林江拍天,越香巴锦万千千。滕王阁上柘枝鼓,
徐孺亭西铁轴船。八部元侯非不贵,万人师长岂无权。
徐孺亭西铁轴船。八部元侯非不贵,万人师长岂无权。
要君严重疏欢乐,犹有河湟可下鞭。
要君严重疏欢乐,犹有河湟可下鞭。

zhōngchéngshēntāolüèzhìzàigōngmíngzàifèngzhǎngpiānjiānyǒuquàn--

qiángshìdènglínjiāngpāitiānyuèxiāngjǐnwànqiānqiānténgwángshàngzhèzhī

tíng西tiězhóuchuányuánhóufēiguìwànrénshīzhǎngquán

yàojūnyánzhòngshūhuānyóuyǒuhuángxiàbiān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5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清秋有馀(yú)思,日暮尚溪亭¹
译文: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注释:¹溪亭:临溪水的亭子。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译文: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yíng)
译文: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tīng)¹
译文: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注释:¹汀:水边平地,小洲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树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树”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树’、‘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49-1450页

tíng--línjǐng

qīngqiūyǒushàngtíng

gāoshùyuèchūbáiwēifēngjiǔbànxǐng

xíng穿chuānluòxiánzuòshùliúyíng

chùdēngyuǎntīng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译文:人们说海水最深,我说海深度不及我思念的一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miǎo)¹无畔²
译文:海水的广袤尚有边际,相思则是无边无际。
注释:¹渺:无边无岸的样子。²无畔:无边。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携琴水高¹楼,楼虚月华²满。
译文:携琴登上高楼,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片月光。
注释:¹高:一作“酒”。²月华:月光。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弹著¹相思曲,弦肠一时²断。
译文:弹奏一首相思曲,让相思肠愁随着弦一起断了。
注释:¹著:虚词,相当于现在的“着”。一作“得”。²一时:同时。

  这是李冶写的一首思念情人的诗,描写幽思怀人的五言律诗,写得不同凡响。她的爱情诗既有女性的婉丽情肠,又不乏涉世者的睿智。此诗的前四句以海水作比,形容相思情深。后四句写弹琴高楼,在清冷的月光下,孤独与寂寞倍增,在《相思曲》的凄凉旋律中,情肠与琴弦一起断绝。全诗深得民歌言语直白的妙处,意境高远。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和颔联“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是虚写,是泛写。人家都说海水深,其实还抵不了相思爱情的一半深;海水再深再大还有边涯,而彼此的情爱相思却渺茫无际。以深水喻相思,可谓具体、形象,而又不及其一半,可见相思之深。这里诗人用的是比喻手法,既得体又恰当。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这两句诗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意相同,用法相近,都是抒情,都是用物比情的手法,都是反比。先极写海水深,后以自己之情相比,从而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对情人之深情,又反衬出两人的爱情至深。只是李白诗写友情,而李冶诗写爱情。

  颈联“携琴水高楼,楼虚月华满”和尾联“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是实写,是具体写人。紧接水联,写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自己的恩情、思念无法排遣时,就携琴到楼水弹奏,弹出一曲相思情爱的曲子,借以解愁。可是由于人去楼空,只有一片月光,楼是空荡的,月是清冷的。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凄冷。因此当弹奏一曲相思曲时,未终而弦、肠并断。诗歌到此戛然而止,把诗歌推向了高潮,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思妇的相思之苦,让人同情,思妇的情意,让人感叹。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著,.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11:第229页

xiāngyuàn--

réndàohǎishuǐshēnxiāngbànhǎishuǐshàngyǒuxiāngmiǎopàn

xiéqínshànggāolóulóuyuèhuámǎndànzhexiāngxiánchángshíduàn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sòngcuīshìkūnzhījīnlíngzuòqiūcuīzhàngshuǐtíngsòngbié--bái

fàngdōnglóuxíngzixiǎoqiūfēngjiāngláichuīluòshānshàngyuè

zhǔrénchūměijiǔmièzhúyánqīngguāngèrcuīxiàngjīnlíngānjǐnshāng

shuǐnòngguīzhàoyúnfānjuǎnqīngshuāngbiǎnzhōujìngtíngxiàliǎngxiānpiāoyáng

xiáshíshuǐhuāliúgèngzhǎngjūnsuìyuè西xiàoliáng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石桥两畔(pàn)¹好人烟,匹似²诸村别一川³
译文:石桥的两边有一座美好的村庄,和其他的村子相比真可说是别一天地。
注释:杨村:地名,今江西省铅山县杨村。¹两畔:两边。²匹似:比起来。³一川:一片平地,一带地方。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杨柳荫(yīn)¹中新酒店,葡别²架下小渔船。
译文:那儿杨柳浓荫里有新开的酒店,葡萄架下系着小小的渔船。
注释:¹荫:树荫。²蒲别:葡别。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红红白白花临水¹,碧碧黄黄麦际天²
译文:一丛丛红色白色的花在水边开放,碧绿、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仿佛与与天相接。
注释:¹花临水:鲜花在水边开放。²际天:接天,挨着了天。指一眼望不到头,天和地遥遥相接。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¹²清和³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译文:正当这般清明和畅的季节,我还奔波在外,这到底是为谁辛苦而还不退隐归田呢?
注释:¹政:通”正”,正当的意思。²尔:近。³清和:指农历四月,常指初夏的气候。⁴在道:在旅途中。⁵归田:归隐田园。

  这是一首田园景物诗,诗的首联领起全诗,总括杨村不同一般的美景;颔联、颈联具体描绘所见景观,原野开阔,色彩鲜明,景物如画,令人欣漾;尾联笔锋转向自身,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此诗词语对仗工整,语言晓畅自然。

  首联“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总括杨村的美好景致。江西属多山丘陵地带,虽不至于“地无三尺平”,但平原也并不多见。诗人此刻走上石桥,看到的不是陵岭蜿蜒而是一片平川,炊烟袅袅,心中惬意畅然之感顿生,旅途疲惫也被这阔寥的景色荡涤一空。

  颔、颈两联对杨村加以具体描绘。“杨柳荫中新酒店,蒲别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四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似幻亦真的田园风光美景。绿绿的杨柳,紫色的葡别,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蔚黄的天空,象是重彩渲染的民间年画,色调对比十分鲜明。开阔的画面,丰收的景象,令人陶然欲醉。并非诗人重笔渲染,大肆泼墨,而是纯为白描勾勒,平铺直叙。在颔联中,诗人以导游的身份向人们娓娓介绍,指点杨村景物。颈联的“红红白白”,“碧碧黄黄”则是将诗句口语化,浅显通俗,朗朗上口。正如陈与义所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诗人沉迷于田园美景,赞美之词脱口而出,这种不假修饰,随意自然赞美反而更能显出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也就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描述中,农家远离尘嚣、自足自乐的田园生活乐趣得以更深刻的体现。新酒店的开张,渔人无拘无束的生活,丰收的麦田,鲜鱼美酒,多么令人神往。画面上并未出现人物,但诗人渲染的笔锋,让人感受到他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颔、颈联之间需有“转”的关系。而本诗颔、颈两联却为并列关系。这便是诗人对“活法”的具体运用。杨万里有意打破律诗格式的框架窠臼,力求变通,求新求活,以两联并列同去描绘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全诗意象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立体感,为诗人产生退隐之念作了铺垫。的确,这般田园美景,如此生活乐趣,何必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大自然新茗一般的清新早将诗人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心涤除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过杨村》于平淡之中透出的醇厚韵味。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 .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04 :第641-642页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秋风何冽(liè)¹,白露为朝霜²
译文:秋风是那么的凛冽,白露凝结成了晨霜。
注释:¹冽冽:寒冷的样子。²露为朝霜:露凝结为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柔条¹旦夕劲²,绿叶日夜黄³
译文:原本柔软的枝条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翠绿的叶子经霜而渐黄。
注释:¹柔条:柔弱的枝条。²旦夕劲: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³日夜黄:叶经霜而渐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明月出云崖¹,皦(jiǎo)²流素光³
译文:明月从云际露条,流泄下皎洁的月光。
注释:¹云崖:云际。²皦皦:白净的样子。³流素光:月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披轩¹临前庭,嗷嗷²晨雁翔。
译文:打开轩窗面对前庭,早晨飞翔的大雁嗷嗷叫唤。
注释:¹披轩:开窗。²嗷嗷:众鸟叫声。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高志¹局四海²,块然³守空堂。
译文: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只能孤独的守在空堂。
注释:¹高志:高尚的志向。²局四海:四海虽大仍感到局促。³块然:孤独的样子。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壮齿¹不恒居²,岁暮³常慨(kǎi)(kāng)
译文:少年时期不能长存,倏忽之间已经衰老,时常激愤感叹。
注释:¹壮齿:少年。《六臣注文选》:吕向注:“壮齿,谓少年也。言少年颜色不常居住,忽即衰老,故常为叹。”²不恒居:不常驻。³岁暮:即暮年。⁴慨慷:感伤之意。

  这首诗是作者于冷落处境中的心境写照。此诗前四句描写秋景,以时令物候变化,表现时光流逝,寄寓对人生的感叹;中间四句由泛写秋景而转入写诗人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表现诗人精神上的沉重抑郁之感;最后四句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感慨。此诗语言质朴,凝练含蓄;造语遒劲有力。

  此诗的语言质朴,凝练含蓄。开篇“秋风”四句描写秋景,渲染悲秋气氛,以时令物候变化,表现时光流逝,寄寓对人生的感叹。“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写出了秋天萧瑟冷寂的景色,渲染了悲秋的气氛;“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描写了物候的变化,柔条似乎在一夕之间就变得强韧了,绿叶又在一夜之中变得枯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时光流逝而青春易老。面对这样的荣枯之变,诗人顿生感慨,愁思满怀,以至于一夜不寐。

  “明月出云崖”由泛写秋景而转入写诗人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表现诗人精神上的沉重抑郁之感。月夜不寐,愁思感伤是古诗常见的表现内容,但表现的具体内容多是游子思妇之情。左思的这四句则结合自身深切的感受,写他月明难寐,清晨开门,望晨雁高翔,从侧面表现他内心深重的苦闷,写得深刻委婉。另外,“明月出云崖”写月初出之时,“嗷嗷晨雁翔”则是次日清晨之景,暗示诗人整夜未眠,表现诗人精神愁苦之状更为具体,且以“晨雁”引出下文,写法巧妙。

  “高志”四句是诗人直抒胸臆。“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得他壮志难酬,落得终老空室的下场。“局四海”与“守空堂”对比鲜明,愈发表现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青壮之时为了理想奔波不已,却一事无成,到垂垂老矣空有无限感慨。诗人回首一生沉浮,郁愤感慨之情与开篇的悲秋之意相融合,使得全诗的感情更为厚重沉痛。

参考资料:
1、 邱玉婷,郭晓康,倪淑慧.汉魏六朝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1:100

shī··qiūfēnglièliè--zuǒ

qiūfēnglièlièbáiwèicháoshuāng

róutiáodànjìn绿huáng

míngyuèchūyúnjiǎojiǎoliúguāng

xuānlínqiántíngáoáochényànxiáng

gāozhìhǎikuàiránshǒukōngtáng

zhuàng齿chǐhéngsuìchángkǎik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