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野鹤困鸡群,匪虎真同子在陈。四海澄清待今日,五朝光辅属何人。
七年野鹤困鸡群,匪虎真同子在陈。四海澄清待今日,五朝光辅属何人。
从来令尹元无愠,岂独原生不病贫。天欲斯民跻仁寿,卧龙宁许久谋身。
从来令尹元无愠,岂独原生不病贫。天欲斯民跻仁寿,卧龙宁许久谋身。

rénshēng--guò

niánkùnqúnfěizhēntóngzizàichénhǎichéngqīngdàijīncháoguāngshǔrén

cóngláilìngyǐnyuányùnyuánshēngbìngpíntiānmínrén寿shòulóngníngjiǔmóushēn

苏过

苏过

(1072—1124)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楚怀王¹,忠臣跳入汨(mì)罗江²
译文:楚怀王不辨忠良,把忠骚耿耿的屈原逼得投了汨罗江。
注释:¹楚怀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前299年在位。²忠臣跳入汨罗江:指屈原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放逐沅湘间,自沉汨罗江而死。汨罗江,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离骚》读罢空惆(chóu)(chàng),日月同光¹
译文:读罢《离骚》我空自惆怅。屈子的精神品格可与日月争光。
注释:¹日月同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赞《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lǘ)¹强,为甚不身心放?
译文:伤骚之余只有苦笑一场。笑你这个三闾大夫骚性太强,为什么不旷达超脱骚胸开放?
注释:¹三闾:指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
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沧浪污你,你污沧浪¹
译文:与其说是江水玷污了你,不如说是你玷污了汨罗江。
注释:¹沧浪污你,你污沧浪:《孟子.离娄上》云:“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沧浪,汉水的下游,这里指汨罗江。
首句以楚怀王三字喝起,气势森然。跟着说“忠臣跳入汨罗江”直接揭露和控诉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不平。三、四句是诗人对屈原的景仰和对历史的沉思,种种伤感、迷惑、反思,尽在“空惆怅”三字之中。惆怅之余,又忽省悟。第五、六句说从伤心转为失笑,笑屈原过于固执,活得不够洒脱,不懂得从“忠臣”的硬壳中自我解放身心,落得可悲的下场。末句以问作结:“沧浪污你?你污沧浪?”诗人连对屈原投江也持非议态度,简直是石破天惊,令人不可思议。这样写,表面上荒诞不经,其实,对屈原的讽笑,不过是冷峭苦涩的反诘,以摆出玩世不恭的姿态蔑视现实,以说屈原不值得为现实牺牲进而彻底否定丑恶的现实。此曲下半首,抑圣为狂,寓曲于笑,能发人之所未发,是全曲最精警之处。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作者散曲风格如“天马脱羁”,此曲命意奇诡洒脱,说明作者的思路确是谁也羁缚不住的。

diàn殿qiánhuān ·chǔhuái怀wáng

guànyúnshí yuándài 

chǔhuái怀wáng zhōngchéntiàoluójiāng 
 sāo kòngchóuchàng yuètóngguāng 
shāngxīnláixiàocháng xiàosānqiáng wèishènshēnxīnfàng 
cāngláng cāngláng 
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十里寒塘¹路,烟花一半醒。
译文:春寒料峭的西湖边,暗淡光线下花色柳色还只能看得不太分明。
注释:¹寒塘:这里指西湖。
晨钟催落月,宿火乱稀星。
晨钟¹催落月,宿火²乱稀星。
译文:晨钟敲响催促着月亮落下,昨夜的灯火与天上的稀星交相辉映。
注释:¹晨钟:清晨的钟声。这里指灵隐寺的钟声。²宿火:隔夜未熄的火。这里指西湖及周边人家的灯火。
欹枕看湖白,开窗喜屿青。
(qī)¹枕看湖白,开窗喜屿(yǔ)青。
译文:透过晨光看到西湖的水面平静泛着白光,窗外山上的树、草已经一片青翠。
注释:¹欹:通“倚”。斜倚,斜靠。
笙歌方一歇,莺啭柳洲亭。
(shēng)¹方一歇,莺啭(zhuàn)²柳洲亭³
译文:夜里不知何处传来的笙歌刚刚止息,湖中亭里的鸟儿就叫起来了。
注释:¹笙歌:指奏乐唱歌。 ²莺啭:鸟的叫声。³柳洲亭:即湖中景对柳浪闻莺。

西chūnxiǎo--wèixiàn

shíhántángyānhuābànxǐng

chénzhōngcuīluòyuè宿huǒluànxīng

zhěnkànbáikāichuāng屿qīng

shēngfāngxiēyīngzhuànliǔzhōutíng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¹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²,高千馀雉(zhì)³,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zhàng)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yì)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kān),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¹⁰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wù)而诡趣¹¹,帷张而军行¹²。岩尻(kāo)¹³有泉,皇帝¹⁴来巡,名之曰“甘露¹⁵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¹⁶。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màn)¹⁷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¹⁸”云。
译文:泰山以北有很多大山,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唯一的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填塞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卑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注释:¹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²城墉:城墙。³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⁴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⁵翳高塞深:遮掩高处,填塞深处。⁶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始建于灵岩山下。寺中的四十罗汉像为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塑。皆属著名古迹。⁷龛:供佛像的石室。⁸度:估计。⁹十九:十分之九。¹⁰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援,牵引,攀附,援助。¹¹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¹²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¹³岩尻:山岩的末端。尻,脊骨末端。¹⁴皇帝:指当时的乾隆皇帝。¹⁵甘露:甜美的露水。¹⁶酌以饮余:斟给我喝。酌,本指斟酒,此作动词用。¹⁷墁:镶嵌。¹⁸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余初与朱子颍(yǐng)¹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²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³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pú)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译文: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注释:¹朱子颍:时任泰安知府,为姚鼐挚友。²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³溯:逆流而上。⁴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⁵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⁶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⁷观:道教的庙宇。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lù),观乎灵岩,北至历城¹。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²夜宿,姚鼐记。
译文: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注释:¹历城:县名。今属山东省济南市,清为济南府治。²张峡:村镇名,在长清县境。

  这篇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灵岩及灵岩寺的幽绝。文章第二部分一落笔,先交代朱子颍因公事缠身而未能同游,然后叙述自己在聂剑光的指引下涉水越岭,游历与灵岩相望的琨瑞谷的情景。

  文章的构思跳跃性较大,先写灵岩寺的座落方位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寺院的修建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给朱子颍写信。这种写法,接近于游山的散记,但叙写的中心还是围绕灵岩,因此散而不乱。构思的跳跃,反而使文章显得活泼,作者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等。前者状物逼真形象,寥寥数笔便把遍山柏树;灵岩寺隐在柏林中的情况表现出来了。后者写“积雪”、“初日”,“寒光”,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和游人的特殊感受,可谓传神之笔。“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雅”是文雅;“洁”是精炼。因此用少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姚鼐是喜欢考据的,就是写游记,也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因此他的游记中,经常出现对名胜古迹进行考证的文字。这篇散文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对庙宇兴废情况的介绍,都属这类情况。游记文学增加考证的内容,容易使文意游离,文气不调谐,而姚鼐行文之妙,在于他善于把考证性出文字与全文结成一体,不仅不是文章的赘疣,反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这也是姚鼐游记文学的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383-388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偶然相遇人间世¹,合²在增城³阿姥(lǎo)家。
译文: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总觉这花应该生长在昆仑仙境西王母家。
注释:思黯:牛僧孺之字。贞元年间问进士。文宗时,曾任东都留守等职。南墅:牛僧孺为东都留守时,于洛阳南郭归仁里,经营一座别墅。¹人间世:即人世间,人间当世。²合:应该。³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处此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层层叠叠如同九重的增城。⁴阿姥:指西王母,古代神话中人名。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有此倾城¹好颜色,天教晚发²³(zhū)
译文: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注释:¹倾城:典出李延年歌:这里以美人倾城的美貌来比喻牡丹花色的艳美。²晚发:晚开。牡丹花在暮春开放。³赛:胜过。⁴诸花:他花。

  刘禹锡写过的三首诗,均很有特色。五绝《浑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赏、盛赞了浑家牡丹花的硕大和繁多。此诗还有一定史料价值,说明在刘禹锡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七绝《赏牡丹》,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轰动效应”。七绝《思黯南墅赏牡丹》,则运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美丽。

  百花之中,雍容华艳的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名。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 末二句叹赏其色泽之佳。“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牛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首句破空雨入,诗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拟有灵光浮动。此句通过对牡丹花身价的高度估量,暗衬主人之高雅脱俗,一笔双,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重视及喜爱。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仑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写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层层叠叠的形态。

  第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叹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唐代人对牡丹花的迷恋钟爱,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京是牡丹荟萃之地,每当四、五月份牡丹盛开时。整个帝京为之哄动。白居易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诗,刘禹锡也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描述当时赏花的空前盛况。诗人在此,没有用工笔精敷细绘牡丹形象,而是以倾城之举来侧面烘托倾城之色,笔法空灵,较之于工笔重彩勾勒更具无穷魅力。

  最后,诗人以“天教晚发赛诸花”一句再评花之品性。重在‘晚”与“赛”两字上做文章。牡丹晚发,开于暮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道:“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叹亦是赞。牡丹俏不争春,天教晚发而集众芳之长。当然我们也可由此而寻绎一下诗人彼时心境,也许还包涵着大器晚成或对晚景赞美之昧外之旨。至于“赛诸花”之赛字,亦颇可玩味,既云“赛”,必有赛之对象和意义。在此我们不妨引一下刘禹锡的另一首《赏牡丹》诗。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四句可为“赛诸花”三字诠解。诗人之于牡丹的一片爱心,是与对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对阴柔之美的生命体验发生契合的,他对牡丹的美感经验,是在与芍药、荷花诸花品赏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芍药因妖艳而无标格,荷花太洁净而缺少风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庄,顾盼之间百媚俱生。此种美,才是诗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独占鳌头的缘由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被誉为天姿国色,当之无愧。

  第一个把花与女性相比的天才,无疑创造了人类审美历程上的伟大飞跃。尽管刘禹锡这首牡丹诗还是将花拟人,但已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此作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将对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性柔美个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性,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著,卞孝萱文集 第一卷,凤凰出版社,2010.09,第151页
2、 谭习朴,历代诗人咏洛阳,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9页
3、 李文禄 刘维治主编,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495页

ànnánshùshǎngdān--liú

ǒuránxiāngrénjiānshìzàizēngchéngālǎojiā

yǒuqīngchénghǎoyántiānjiàowǎnsàizhūhuā

醉云又兼醒雨,楚梦时来往。倦蜂刚著梨花、惹游荡。还作一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送人双桨。
醉云又兼醒雨,楚梦时来往。倦蜂刚著梨花、惹游荡。还作¹倦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送人双桨。
注释:¹作:倦本作“做”。
暗凝想。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会稀投得轻分、顿惆怅。此去幽曲谁来,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暗凝想。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会稀¹投得轻分、顿惆怅。此去幽曲谁来,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注释:¹稀:倦本作“须”。

  “醉云”两句,言词人因为与恋人别离,精神颓唐,整常借酒浇愁,以致神志恍惚,常处在梦幻之中。而在梦幻中,词人正好追寻到恋人的倩影,和她亲亲热热,恰如楚襄王之云雨巫山也。“倦蜂”四句,以物拟人,聊解相思。“双桨”,这里是借代船。言词人的内心经常激发起倦阵阵动荡的情思,他非常希望能获得倦个温馨甜蜜的居处,但如今却像倦只疲倦的蜜蜂,刚停到倦朵洁白的梨花上想要吮蜜,却被倦阵狂风吹得四处飘荡,无法存身。因此这种想要能与恋人长守倦起过着平静的生活,只是自己的倦厢情愿的单相思罢了。眼前见到的只有秋水中随风哆嗦的枯荷及倦两朵蔫萎的荷花,和送人离去的行船。而词人的单相思和眼中所见的“冷波叶舞愁红,送人双桨”却又适成对照:倦边是词人深深的相思苦;倦边却是落花无情随流水,无知双桨送人去。上片是词人自伤别情。

  “暗凝想”三句,倦转而为别离中的恋人设想。言恋人冥思苦想,两人将要天各倦方,重聚的机会像这残秋的景象倦般灰暗、渺茫,惟有朱雀桥畔的野草紧锁着我所居住的深巷旧居。“朱桥”句,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的意境,也是暗指恋人已经离他而去了。“会稀”四句,少妇所想。她想:我俩重新欢聚的希望已很渺茫,那轻易的分手,使我倦想起来就会感到惆怅难熬。这次你(指词人)离开以后,今后还会有什么人再来此弹奏这哀幽的琴曲?现在惟有那夕阳、秋风来陪伴“半妆楼上”的奴家了。下片是词人设想中的恋人哀分离的情景,但这也只是词人单相思所幻化出来的景象罢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