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昨夜动天起,春色今朝入眼浓。桥北斜斜柳垂绿,岸南细细草生茸。
寒风昨夜动天起,春色今朝入眼浓。桥北斜斜柳垂绿,岸南细细草生茸。

yuántóngwànwángzhènshūxíngnánshǒusān--zhōuxíng

hánfēngzuódòngtiānchūnjīncháoyǎnnóngqiáoběixiéxiéliǔchuí绿ànnáncǎoshēngrōng

周行己

周行己

温州永嘉人,字恭叔,号浮沚。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师事程颐。徽宗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后为齐州教授,发明中庸之旨,邑人始知有伊洛之学。大观三年,罢归,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中,除秘书省正字。有《浮沚集》。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清风明月苦相思¹,荡子²从戎(róng)³十载馀(yú)
译文:在清风明月之夜,我想念你极了。浪荡的人啊,你从军十多年了。
注释:¹“清风”句:此句《乐府诗集》作:“秋风明月独离居。”以乐景写哀,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只能给独处人儿增添凄苦。苦:极甚之词。苦相思:相思之极。²荡子:指丈夫。³从戎:从军。⁴十载馀:极言其从戎之久。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征人¹去日殷(yīn)勤嘱,归雁来时数²附书³
译文:你出征时,我再三嘱咐过你了,当鸿雁南归时,你千万要托它捎封家信回来啊!
注释:¹征人:丈夫。²数:屡次,常常。³附书:《乐府诗集》作“寄书”。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清风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别就是十来年,可见“相思”之“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女主人公盼望期待之急切。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末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可见,那女子旧事重提,不是没有原因的。“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1-142

zhōu

wángwéi tángdài 

qīngfēngmíngyuèxiāng dàngcóngróngshízǎi 
zhēngrényīnqínzhǔ guīyànláishíshuòshū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文人沈亚之¹,元和²七年以书不中第³,返归于吴江。吾悲其不,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译文: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由于文章原因而没有考取功名,准备返回家乡吴江。我为他将要踏上归途感到伤心,可是没有钱买酒设宴来慰问他,又感激他的再三请求,于是创作一首诗歌赠送给他。
注释:¹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和十年(815年)进士。²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³以书不中第:因为文章没有考取功名。⁴其不:将要踏上归途。⁵劳:慰问。⁶勤请:再三请求。⁷一解:乐府歌词一章称为一解。这里指的是一首诗。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吴兴才人¹怨春风,桃花满陌(mò)²千里红。
译文:吴兴才人失意将归,哀怨春风无情,吹得桃花落满路,千里一片红。
注释:¹吴兴才人:这里指沈亚之。²桃花满陌:落红铺满田间的路。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紫丝竹¹断骢(cōng)²小,家住钱塘³东复东。
译文:紫丝竹鞭已断裂,所骑骢马弱又小,家住钱塘,在遥远的东方还要往东。
注释:¹紫丝竹:马鞭。²骢马:青白色马。³钱塘:旧县名,今并入杭州市。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白藤交穿织书笈(jí)¹,短策齐裁如梵(fàn)²
译文: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
注释:¹书笈:书箱。²梵夹:佛经。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雄光宝矿¹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²
译文: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
注释:¹宝矿:金银宝石。²一叶:小船。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春卿拾材¹白日下,掷(zhì)²黄金解龙马³
译文:考官们在光天化日之下选拔人才,却把“黄金”抛掉,“龙马”放弃。
注释:¹拾材:选取人才。²掷置:抛弃。³解龙马:放走骢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¹谁是怜君者。
译文: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
注释:¹劳劳:体切宽慰的意思。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吾闻壮夫重心骨¹,古人三走²无摧捽³
译文:我听说,大丈夫看重节操骨气,古人能做到失败三次也不泄气。
注释:¹重心骨:以有志向有骨气为重。²古人三走:用典故鼓励沈亚之不要灰心。³摧捽:挫折。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请君待旦事长鞭(biān)¹,他日还辕(yuán)²及秋律³
译文: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
注释:¹事长鞭:执鞭打马。事,使用。²还辕:再来。辕,车。³秋律:秋天。

  沈亚之落第还家,李贺写诗进行宽慰,这本是一般性的应酬之作。但是由于诗人的切身之痛,对科举制的体察,所以发出愤激之词,痛斥主考官有眼无珠,在光天化日之下“掷置黄金解龙马”可谓是字字珠玑,铿锵有力。

  此诗以七言歌行体写成,十六句三次换韵,形成四句一段的结构特征。

  开头四句写沈亚之下第“出都”。因下第,怀才不遇,故曰“怨”。桃花千里红,固然写眼前景,亦以此反衬内心之悲。

  次四句追写沈亚之初次应试入京的情景。五六二句极赞其“书”之精,诗意与“书不中第”相对应,以突现礼部选材之不公。七八二句谓沈亚之远涉烟波,怀“雄光宝矿”之才华,上献春卿。

  再次四句写礼部官员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辨优劣,致使沈亚之下第,重入家门。这四句获得清人姚文夑的极度赞赏。

  最后四句则寄予厚望,鼓励朋友振作精神他日再试。诗为送别之作,需要为落第之友着想,因而“携笈”二句表示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诗人慨叹沈亚之下第,其实就是慨叹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亚之,也有自慰之意。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2-115

sòngshěnzhī··bìng--

wénrénshěnzhīyuánniánshūzhōngfǎnguījiāngbēixíngqiánjiǔláoyòugǎnshěnzhīqínqǐngnǎijiěsòngzhī

xìngcáirényuànchūnfēngtáohuāmǎnqiānhóng

zhúduàncōngxiǎojiāzhùqiántángdōngdōng

báiténgjiāo穿chuānzhīshūduǎncáifànjiā

xióngguāngbǎokuàngxiànchūnqīngyānchéng

chūnqīngshícáibáixiàzhìzhìhuángjīnjiělóng

xiéguījiāngzhòngménláoláoshuíshìliánjūnzhě

wénzhuàngzhòngxīnrénsānzǒucuīzuó

qǐngjūndàidànshìzhǎngbiānháiyuánqiū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日流辈皆训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张丞相¹(hào)²草书而不工³,当日流辈皆训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wǎng)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gòu)其侄曰:“汝(rǔ)¹⁰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但写得不好。爱好草书的人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注释:¹张丞相:即宋代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新津(今属四川)人。中国宋代词人、书法家、宰相。²好:喜爱。³工:好,精(善于)。⁴流辈:人们。⁵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神态自若。⁶得句:得到佳句。⁷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波:书法名称,指捺的折波。⁸罔然:迷惑的样子。⁹诟:责骂。¹⁰胡:为什么。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终日怀归翻¹送客,春风祖席²南城陌(mò)。便莫惜离觞(shāng)³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译文:无时无刻不想早日回家,今天反而要为挚友送别。春风和暖,在南城陌上的长亭为你饯行。席间默默无言,只有频频举杯,纵情豪饮。此时,席间奏起了凄婉的管乐,似乎在催促行人上路。
注释:琴调相思引:双调,七十三字,上片七句七仄韵,下片十句十仄韵,皆为入声韵,重韵形式同上。此调《词律》、《词谱》均未载。范殿监:名字经历均不详。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是词人的好友,大概要到黄冈去做官,所以临行前方回作此词以赠之。¹翻:因离别引起的种种复杂心情。²祖席:本是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的一种仪式,这里便指饯行的酒宴。³觞:酒杯。⁴卷白:卷白波,所谓卷白波者,盖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饮酒之快也。这句是在劝酒。⁵管色:指离别时奏起的音乐。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译文:风雨交加的夜晚你将在何处解鞍投宿?野水边的驿馆,抑或是空山上的驿馆。纵然我们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托给明月,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梦中相聚,也可以勤写书信,传递彼此的情谊。
注释:书尺:书信。

  词的首句既揭示了词人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又点出了他此时此刻具体在做的事情,即送别友人。“终日怀归”,意为每天都在思念家乡,希望踏上归途,可见词人本人也正处于羁旅行役的漂泊之中。词人本就是行役之人,又得为即将与自己踏上相同命途的友人饯行,乡愁、离愁叠加。“终日怀归翻送客”一句与王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涵义相近,但是却将王维诗句中的豁达潇洒变为一种沉郁的感慨。

  “春风祖席南城陌”是说二人饯别的情景。“春风”点明时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本该是踏青郊游、对饮赋诗的好时候。然而,已经身处行役、饱受其苦的人,却要在城南的陌上长亭设宴,为另一个即将踏上羁旅,从此也可能饱尝孤寂痛苦的人送行。在此情此境下,二人除了相对无言,各饮杯中酒外,也难以再有多余的表示了

  “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写得就是席间劝酒。主宾二人对坐共饮,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由此更是衬出了二人友情的笃厚以及羁旅行役的艰难。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动管色,催行色”采用叠句形式,如同袅袅不尽的管弦,催促着行人的启程。无论如何不舍,最终仍要无奈地离去。回环往复的韵律,如同离别之人的悲苦哀愁,凄婉而绝决。

  词的下片,抒写分别后的情思。词人设想友人行走在路上的境况:“何处投鞍风雨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投宿歇脚之地还是个未知,随后自问自答:“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穿越万水千山,在简单的驿馆里度过一个个无人陪伴的夜晚,这样的苦痛孤独,词人感同身受。

  “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一句,是词人心迹的剖白和对友情的铭誓,即使离别之后千里相隔,只能共望一片月色,也不会彼此牵念。“勤书尺”是作者对友人的嘱托:“在梦中,我与你近在咫尺,但梦醒后,不要忘记勤写书信,让我稍稍宽慰对你的记挂。”

  该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叠句的运用,重复的叠句生动再现了作者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反复嘱托的神态,也透露出临别时二人心中百转千回的复杂滋味,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动人的友谊。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09月:第257-258页

qíndiàoxiāngyǐn··sòngfàn殿diànjiānhuánggǎng--zhù

zhōng怀huáiguīfānsòngchūnfēngnánchéng便biànshāngpínjuǎnbáidòngguǎncuīxíngdòngguǎncuīxíng

chùtóuānfēnglínshuǐ驿kōngshān驿línshuǐ驿kōngshān驿zòngmíngyuèxiāngqiānmèngzhǐchǐqínshūchǐmèngzhǐchǐqínshūch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寻寻觅(mì)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²。乍暖还(huán)³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注释:¹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²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³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⁴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⁵怎敌他:对付,抵挡。⁶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¹,如今有谁堪²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³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译文: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¹损:表示程度极高。²堪:可。³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⁴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⁵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⁶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13-1215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shēngshēngmàn ·xúnxún

qīngzhào sòngdài 

xúnxún lěnglěngqīngqīng cǎncǎn zhànuǎnhuánhánshíhòu zuìnánjiāng sānbēiliǎngzhǎndànjiǔ zěn wǎnláifēng yànguò zhèngshāngxīn quèshìjiùshíxiāngshí 
mǎnhuánghuāduī qiáocuìsǔn jīnyǒushuíkānzhāi shǒuzhechuāngér zěnshēnghēi tónggèngjiān dàohuánghūn diǎndiǎn zhè zěnchóuliǎo  shǒuzhechuāngérzuò shǒuzhechuāng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