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méihuāshíyín--duàn

shèxiānrénbīngxuěniánbànxiàng西biéláichūnfēnghuànbiāoérjīnshìjiù

段克己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 1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齐侯¹使晏婴²请继室³于晋......
译文:景公派晏婴请求晋国国君续娶齐国之女......
注释:¹侯:即景公,名杵臼。²晏婴:国大夫,字平仲。³继室:续娶。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既成昏¹,晏.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曰:“此季世²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³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ōu)、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¹⁰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shèn)(gé)¹¹,弗加于海。民三¹²其力¹³,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¹⁴朽蠹(dù)¹⁵,而三老¹⁶冻馁¹⁷。国之诸市,屦(jù)贱踊¹⁸贵。民人痛疾,而或¹⁹(yù)²⁰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²¹。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²²,其相胡公²³大姬²⁴,已在齐矣²⁵!”
译文:订婚之后,晏婴接受了晋国的宴宾之礼。叔向陪他一起参加宴饮,互相交谈起来。叔向说:“国怎么样了?”晏婴回答说:“现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国恐怕是陈氏的了。国君抛弃他的百姓,使他们归附陈氏。国原来有豆、区、釜、钟四种量器。四升为一豆,各自以四进位,一直升到釜,十釜就是一钟。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了四分之一,钟的容量就更大了。陈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粮食,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格不比山里高;鱼盐蛤蜊等海产品,价格也不比海边高。百姓把劳动收入分成三分,两分归公家,一分用来维持自己的衣食。国君聚敛的财物已腐烂生虫,老年人们却挨冻受饿。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价便宜而假腿昂贵。百姓有了痛苦疾病,有人乘机去安抚。百姓拥戴陈氏如同父母一样,归附陈氏像流水一样。想要陈氏不得到百姓拥戴,哪里能避得开?陈氏远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他们随著胡公和大姬,恐怕已经在国接受祭祀了。”
注释:¹成昏:定婚。²季世:末世,末代。³陈氏:指陈国公.陈完的后代宗族。⁴豆、区、釜、钟:国的四种量器。⁵各自其四:各用自身的四倍。⁶登:成,升进。⁷登一:加一,指由四进位增加为五进位。⁸钟乃大矣:指钟的增加不止一个旧量(一釜)。⁹家量:私家用的量器。¹⁰公量:侯的量器。¹¹蜃蛤:蛤蜊,这里指代海产品。¹²三:分成三分。¹³力:指劳动所得。¹⁴聚:聚敛的财物。¹⁵朽蠹:腐烂生虫。¹⁶三老:指上寿、中寿、下寿。¹⁷馁:饥饿。¹⁸踊:假腿。古时受过别刖刑的人所穿。¹⁹或:有人。²⁰燠休:安抚病痛的声音。²¹如流水:像水流动一样自然迅速。²²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四人都是陈氏的祖先。²³胡公:以上四人的后代,陈国开国君主。²⁴大姬:周武士的女儿,胡公的妃.。²⁵已在矣:指陈氏祖先已在受祭了。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疲敝,而公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¹,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háng)²;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疲(pí)³,而公室滋侈。道殣(jìn)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chóu)。栾(luán)、郤(xì)、胥、原¹⁰、狐¹¹、续¹²、庆¹³、伯¹⁴,降在皂隶¹⁵。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¹⁶不悛¹⁷,以乐慆(tāo)¹⁸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¹⁹之铭曰:‘昧旦²⁰²¹²²,后世犹怠。’况日不悛(quān),其能久乎?晏.曰:“.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²³²⁴矣。肸(xī)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²⁵,则公室从之。肸之宗²⁶十一族²⁷,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²⁸,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译文:叔向说:“是的。就是我们的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了。兵车没有战马和人驾驭,国卿不率军队;国君的战车左右没有好人才,步兵队伍没有好长官。百姓疲病,但宫室更加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而宠姬家的财物多得装不下。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逃避仇敌一样。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八个大家族的后人已经沦为低贱的吏役。政事由私家决定,百姓无所依从。国君一天比一天不肯悔改,用行乐来掩盖忧愁。公室的衰微,还能有几天?谗鼎的铭文说:‘天不亮就起来致力于政绩显赫,子孙后代还是会懒散懈怠。’何况国君一天天不悔改,国家能够长久吗?”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全完了。我听说,公室快要衰微时,它的宗族就像树的枝叶一样首先落下来,公室跟著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羊舌氏一支还在。我又没有好儿子,公室没有法度,能够得到善终就是万幸,难道还会指望得到后代的祭祀吗?”
注释:¹公室:诸侯及其政权。²军行:军队。³罢敝:疲病。⁴殣:饿死的人。⁵女;指国君的宠妃。⁶尤:多出。⁷栾:栾枝。⁸郤:郤缺。⁹胥:胥臣。¹⁰原:原轸,即先轸。¹¹狐:狐偃。这五人都是卿。¹²续:续简伯狐鞫居。¹³庆:庆郑。¹⁴伯:伯宗。这三人都是大夫。¹⁵皂隶:官府中的差役。¹⁶日:一天又一天。¹⁷悛:悔改,改过。¹⁸慆:隐藏,掩盖。¹⁹谗鼎:鼎的名称。²⁰昧旦:黎明。²¹丕:大。²²显:明。²³公族:与国君同姓的.弟。²⁴尽:完。²⁵枝叶先落:像枝叶一样首先坠落。²⁶宗:同一父亲的家族。²⁷族:氏,宗以下的各个分支。²⁸无.:没有好儿.。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李侯¹有佳句²,往往似阴铿(kēng)³
译文: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注释:¹李侯:指李白。²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³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余亦东蒙客¹,怜²君如弟兄。
译文: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注释:¹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²怜:喜爱。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醉眠秋共被¹,携手日²同行。
译文: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注释:¹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²日:一作“月”。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更想幽期¹处,还寻北郭生²
译文: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注释:¹幽期:隐逸之期约。²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入门高兴¹发,侍立小童²清。
译文: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注释:¹高兴:高雅的兴致。²小童:年幼的男仆。《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落景(yǐng)¹闻寒杵(chǔ)²,屯云³对古城。
译文: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注释:¹落景:夕阳。景,同“影”。²寒杵:寒秋时的杵声。³屯云:积聚的云气。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向来吟橘颂¹,谁²与讨莼(chún)(gēng)³
译文: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注释:¹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²谁:一作“惟”。³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不愿论簪(zān)(hù)¹,悠悠²沧海情³
译文: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注释:¹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²悠悠:安闲貌。³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全诗可分三部分。

  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两人共被同行,亲如弟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见来此已是秋天,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刘辰翁以为“入门高兴发,侍立小重清”两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认为此即曹洞宗所谓“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两句,朱彝尊谓“‘谁’字疑当作‘惟’字谓得”。金陵生据诗意认为当以“谁”为长。此联是正反两面言之,上句谓范十隐居自是为全其志节,如《橘颂》所咏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者;下句反诘,谁欲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若作“惟”则与结联“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表意重复。

  这首诗写寻范居士仅数句,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确乎难能可贵。若论叙事的真实、细节的生动、形象的传神、语言的幽默,却不及李白同时的作品《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3-85
2、 金陵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解.文学遗产,2002(03)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高馆¹临荒途²,清川带长陌³
译文:高高的宾舍面对着荒芜的道路,清澈的流水连接着长长的小路。
注释:水曹:官名。¹高馆:高大的馆舍。²荒途:荒芜的道路。³长陌:长路。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译文:在这髙岸上有位思绪飞扬的人,他怀着往昔的深情厚谊盼望着远游的朋友早日归来。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译文:水塘边的有丛中野花已绽开了红英,林中的花木还点缀着一些已经泛白的春花(点名季节,在春夏之交)。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日暮有重城¹,何由尽离席!
译文:回望日落的地方就是繁华的都城,为什么在这暮春季节、都城旁边摆设的都是离别的筵席?
注释:¹重城:指宫城、都城。

  六朝诗至南齐永明而一大变,世称“永明体”,代表诗人则是谢朓,他上承晋宋,下开唐风,前人多以他与谢灵运相比。明人钟惺称二谢诗均多排语,“然康乐排得可厌,却不失为古诗。玄晖排得不可厌,业已浸淫近体”(《古诗归》)。明人许学夷也说:“元嘉体虽尽入俳偶,语虽尽入雕刻,其声韵犹古”,至沈、谢则“声渐入律,语渐绮靡,而古声渐亡矣”(《诗源辩体》)。一古一近,判然有别。小谢的“新变”即使从这首短短的送别诗中也可窥其端绪。

  理解这首诗,一上来就碰到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题面上是“还远馆”,而开头第一句即是“高馆临荒途”,那末两个“馆”字所指是一,抑或是二?若此“高馆”即题中之“远馆”,则所写为悬想之词;若否,则是实写送别之地的景色。揣摩全诗,细绎词意,毋宁作后一解为是。

  首联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馆,即客舍,安顿宾客的馆舍,可能江水曹暂寓于此,如今他又要到更远的馆舍去,诗人将与他举袂相别。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出一种离愁别绪。此处着一“带”字尤为传神:那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添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次联则交代去者的怀归之情。“流思”,即思绪飘忽不定,流荡无住之意;“怀旧望归客”则为“流思人”之同位语。“怀旧”,怀念旧邦或亲故之意;“望归客”,渴望归去之人,是为偏正结构,非动宾结构。此联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只能更增羁旅情怀。但是诗的第三联并未循此而生发开去,而是重又转回写景。诗人为读者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那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的风光确乎令人陶醉。面对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色,人不应该离别,而应该流连忘返,尽情享受自然的赐予,但偏偏这正是离人分手的时刻。如果说首联的写景正与离情相契合的话,那么此联的写景则以强烈的反衬突现出离别的情怀。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是无可如何的现实,尾联重又归结到送别之意。“日暮有重城”,时光的流逝暗示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而高城暮色的景物又加浓了伤别的情绪。天色将晚,已到了不得不分手的时刻,故主客双方只得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中分道扬镳,诗的最后留给人的是无可奈何的感喟。离席将尽而又不欲其尽,结句将惜别之情发挥得非常充分。

  离别是古诗中一个陈旧的主题。这样一首主题平平的短诗,究竟透露出一些什么“新变”来呢?最突出的一点是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而抒发感情、构造意境的创作方法。汉魏古诗多胸臆语,直抒所感,古朴质实,情语多于景语,景物描写仅仅是抒情的附丽。而到了谢朓,则注意在写景中寓情,让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二者不是游离之物,而是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成为富有情韵的意境,避免对感情作直露的、正面的表述。即以此诗而论,诗人以清词丽句描绘出一个凄清悠远而又富于色彩的境界,对别离之情几乎未作铺陈,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惜别的氛围,情绪的熏染,情感的表达是含蓄蕴藉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风调”、“神韵”。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谢的诗成为唐诗的先声。试看王维的《归嵩山作》:“晴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右丞此诗就是正从小谢诗中有所借鉴的。谢灵运也模山范水,但精雕细刻,失之板重,刻意写形,而乏情韵。玄晖则刊落繁缛,以清俊疏朗的笔调将景物构造为富有情韵的意境。于是朴拙质厚的古诗一变而为清新俊逸的近体风格。唐诗那种简笔传神的写景,情韵流动的意境,风神摇曳的格调,正是在小谢这里肇其端的。

  其次,在诗歌的格律上也表现出其新变。自沈约倡“声律说”以来,诗人排比声韵,约句准篇,成为一时的风气,标志了五言古诗向近体律诗的过渡,谢朓也是这场声律化运动中的健将。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沧浪诗话》)除风格而外,格律之新也是其一个方面。即以此诗论,除去押入声韵之外,其他各方面均近似一首律诗。首联对偶工切,但平仄不协,第二联不对,而第三联又成工整的对偶。这在律诗中称为“偷春格”,颔联的对仗移至首联,恰如花儿偷得春光,先春而开。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爱汝(rǔ)¹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²相鲜新。
译文:最喜欢玉山草堂的幽静了,秋天时候空气清爽环境一片新鲜。
注释:¹爱汝:喜欢到了极致。²高秋爽气: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有时自发钟磬(qìng)¹响,落日更见渔樵²人。
译文:若隐若现的钟声时常响起,夕阳西下渔夫樵农收工归家。
注释:¹钟磬:指钟﹑磬之声。²渔樵:打渔砍柴。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¹底芹。
译文:搬来白鸦谷种的粟,在青泥坊和着杂粮做成米饭。
注释:¹白鸦谷、青泥坊:皆地名。《长安志》:白鸦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其地宜栗。又:青泥城,在蓝田县南七里。《水经注》:泥水历晓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考《晋中兴书》:桓温伐符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芹城,破之。即其处。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yún)¹
译文:为什么要去为国事而忧心呢?这样闭门听松竹的日子不是挺好?
注释:¹松筠:松树和竹子。

cuīshìdōngshāncǎotáng

 tángdài 

àishāncǎotángjìng gāoqiūshuǎngxiāngxiǎnxīn 
yǒushízhōngqìngxiǎng luògèngjiànqiáorén 
pánbáikǒu fànzhǔqīngfāngqín 
wéi西zhuāngwángshì cháiménkōngsuǒsōngyún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孤舟转山¹²,豁(huò)³见平川
译文:小船转过山势弯曲之处,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
注释:¹山:山麓、山脚。²曲:弯曲,转弯。山中弯曲的路。³豁尔:豁然,开阔的样子,形容开阔和通达。⁴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平原。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树杪(miǎo)¹帆初落²,峰头月正圆。
译文: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
注释:¹树杪:即树梢。是说水位高,帆如落于树巅。²帆初落:船上的帆布刚刚从桅杆之上降落下来,所以言“树杪”。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荒烟杪家聚¹,瘦野²一刀田³
译文: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
注释:¹荒烟杪家聚:指长江三峡西陵峡口高山上杪户相聚居的人家。此句意为:杪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荒烟:即荒野而无人烟之地。²瘦野:贫瘠的山野。³一刀田: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的山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行客愁明发,惊滩¹鸟道²前。
译文: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险阻小道。
注释:¹惊滩:险滩。²鸟道:小道。言山高而险,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láotíng驿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ōuzhuǎnshān huòěrjiànpíngchuān 
shùmiǎofānchūluò fēngtóuyuèzhèngyuán 
huāngyānjiā shòudāotián 
xíngchóumíng jīngtānniǎodào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