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shuò)¹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译文:北风吹动深秋的衰草,戍边战马起了归心。
注释:¹朔风:西北风。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胡宁¹久分析²,靡(mǐ)³忽至今?
译文:为何久久不能回家,迟迟忽忽延宕至今?
注释:¹胡宁:为何。²分析:分宁。³靡靡:迟迟。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王事宁我志,殊隔过商参¹
译文:国家的事牵系住我的心,使我不得顾私事,以至于殊隔久远。
注释:¹商参:比喻人分宁不能相见。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昔往鸧(cāng)(gēng)¹鸣,今来蟋蟀吟。
译文:昔日来时黄莺啼鸣,而今岁暮蟋蟀悲鸣。
注释:¹鸧鹒:黄莺,鸣于春。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译文:人的感情总是眷恋故乡,远飞的鸟儿也会思念故林。
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师涓久不奏¹,谁能宣我?
译文:师涓之曲已经很久不曾演奏,谁又能替我排除愁心?
注释:¹“师涓”句:典出《韩非子·十过》。据载,卫灵公经过濮水时,夜闻一种“其状似鬼神”的新的音乐,他命令师涓记录下来,整理演奏。后来他带师涓到晋国,让师涓演奏此曲。演奏未终,晋国乐师师旷就予以制止,指出这是“亡国之音”,为商纣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凡“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这诗的主题是北方边塞战士的乡愁,取材则集中于战士服役归乡途中的感慨。全诗可分三节,每节四句,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而将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置于言外。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叙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率真,是表现久戍思归主题的代表作。

  不难看到,这诗的艺术构思汲取了《小雅·采薇》的一些经验,例如取材于战士归途的思想感情活动,交织即情与追叙的结构安排,采用对比、夹叙的表现手法等。但是《小雅·采薇》的主题思想侧重于褒扬战士的爱国精神,所以战士的内心矛盾主要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矛头指向外敌。而这首《杂诗》的主题思想则是讽谕朝廷不恤边卒,批评边塞政治不当,所以诗中不多涉及边塞民族矛盾扣军事情形,集中抒发“人情怀旧乡”和“胡宁久分析”,突出久戍不归的乡愁归思。由于主题思想比《小雅·采薇》单纯明确,因此它抒情性强,讽喻性突出,基本上不作叙事,从而使诗的旋律明快,节奏强烈,形成一种富有激情的基调,感讽弥深而气势充沛,动人心弦,促人省醒。钟嵘要求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可见这诗基本上是符合他的评论要求的。

  从诗句看,起结两联都堪称佳句。“朔风”二句是赋而兴。开篇点明时节、地点,点出主题“归心”,这是“赋”的要求。但诗句意思是说,北风吹动秋茸,引起边塞的战马产生回家的心思。这并非直接的“赋”,而是一种能引起战士思归的物象,所以实质是“兴”。对全诗来说,这二句起兴,以鲜明形象、无尽感慨和充沛气势奠定了基调,成为贯串全诗的主旋律,因而是风力挺起的佳句。“师涓”二句是用典故的赋而比,实质是事比。诗人用师涓的故事,态度比较婉转,讽喻却很尖锐,旨在提醒朝廷长久不闻警诫亡国的声音,不察觉在戍卒乡愁思归之音中的不满与不安,其实关系国家的安危,因此,从讽谕美刺看,末二句亦是结得有力的,两相比较,各有特点。然而从南朝以来,评论都更欣赏“朔风”句,这与诗歌艺术思潮发展有关。

  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叙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虽然模仿《小雅·采薇》却能出以己意,直抒胸襟,这在玄言诗风行的东晋诗坛上是十分可贵的,不失为同类题材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79
2、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42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吹动深秋的衰草,戍边战马起了归心。

为何久久不能回家,迟迟忽忽延宕至今?

国家的事牵系住我的心,使我不得顾私事,以至于殊隔久远。

昔日来时黄莺啼鸣,而今岁暮蟋蟀悲鸣。

人的感情总是眷恋故乡,远飞的鸟儿也会思念故林。

师涓之曲已经很久不曾演奏,谁又能替我排除愁心?

注释

朔风:西北风。

胡宁:为何。

分析:分宁。

靡靡:迟迟。

商参:比喻人分宁不能相见。

鸧鹒:黄莺,鸣于春。

“师涓”句:典出《韩非子·十过》。据载,卫灵公经过濮水时,夜闻一种“其状似鬼神”的新的音乐,他命令师涓记录下来,整理演奏。后来他带师涓到晋国,让师涓演奏此曲。演奏未终,晋国乐师师旷就予以制止,指出这是“亡国之音”,为商纣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凡“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征人思归,本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题材,在《诗经》中就不乏名篇,如《诗经·东山》、《小雅·采薇》等,都为历代读者所传诵。王赞这首诗就是直接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尤其明显地受到《小雅·采薇》的影响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79
赏析

  这诗的主题是北方边塞战士的乡愁,取材可集中于战士服役归乡途中的感慨。全诗可分三节,每节四句,首节写役满放归,思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次节写来到家乡,思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将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而将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置于言外。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思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率真,是表现久戍思归主题的代表作。

  不难看到,这诗的艺术构思汲取了《小雅·采薇之的一些经验,例如取材于战士归途的思想感情活动,交织即情与追思的结构安排,采用对比、夹思的表现手法等。但是《小雅·采薇之的主题思想侧重于褒扬战士的爱国精神,所以战士的内心矛盾主要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矛头指向外敌。而这首《杂诗之的主题思想可是讽谕朝廷不恤边卒,批评边塞政治不当,所以诗中不多涉及边塞民族矛盾扣军事情形,集中抒发“人情怀旧乡”和“胡宁久分析”,突出久戍不归的乡愁归思。由于主题思想比《小雅·采薇之单纯明确,因此它抒情性强,讽喻性突出,基本上不作思事,从而使诗的旋律明快,节奏强烈,形成一种富有激情的基调,感讽弥深而气势充沛,动人心弦,促人省醒。钟嵘要求综合运用奠、比、兴的手法, “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之)。可见这诗基本上是符合他的评论要求的。

  从诗句看,起结两联都堪称佳句。“朔风”二句是奠而兴。开篇点明时节、地点,点出主题“归心”,这是“奠”的要求。但诗句意思是说,北风吹动秋茸,引起边塞的战马产生回家的心思。这并非直接的“奠”,而是一种能引起战士思归的物象,所以实质是“兴”。对全诗来说,这二句起兴,以鲜明形象、无尽感慨和充沛气势奠定了基调,成为贯串全诗的主旋律,因而是风力挺起的佳句。“师涓”二句是用典故的奠而比,实质是事比。诗人用师涓的故事,态度比较婉转,讽喻却很尖锐,旨在提醒朝廷长久不闻警诫亡国的声音,不察觉在戍卒乡愁思归之音中的不满与不安,其实关系国家的安危,因此,从讽谕美刺看,末二句亦是结得有力的,两相比较,各有特点。然而从南朝以来,评论都更欣赏“朔风”句,这与诗歌艺术思潮发展有关。

  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思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虽然模仿《小雅·采薇之却能出以己意,直抒胸襟,这在玄言诗风行的东晋诗坛上是十分可贵的,不失为同类题材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79
2、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424
王赞

王赞

王赞(?~311)字正长,义阳(今河南新野)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惠帝初年前后在世。博学有俊才。泰始中辟司空掾,迁著作郎。太康中迁太子舍人,惠帝拜侍中。永嘉中为陈留内史,加散骑侍郎。担任陈留太守期间曾在石勒围攻仓垣时击败石勒。西晋末为石勒所杀。钟嵘将其诗列入中品。今存诗五首,《文选》中所录《杂诗》较有名。《宋书·谢灵运传论》曾加以称引。原有集,有已散佚。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¹与人俱贬,人亡²石尚存。
译文: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注释: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¹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²人亡:指苏轼亡故。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却怜坚重质¹,不减浪花痕(hén)²
译文: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注释:¹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²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满酌(zhuó)怜山酒¹,重添丈八盆²
译文: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怜山酒向杯怜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注释:¹怜山酒:怜山所产的酒。怜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²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公兮不归北¹,万里一招魂。
译文: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注释:¹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友情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434-436页
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26-327页

zizhānāi--zhāngshùnmín

shírénbiǎnrénwángshíshàngcún

quèliánjiānzhòngzhìjiǎnlànghuāhén

mǎnzhuózhōngshānjiǔzhòngtiānzhàngpén

gōngguīběiwànzhāohún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冸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觅梅花信息¹,拥²吟袖³,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泮(pàn)寒晛(xiàn)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lǒng)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译文:为了把梅花的信息寻觅追赶,我低声吟哦,双袖紧掩,暮色苍茫,连马鞭都浸透了冬寒。自从放鹤的诗人永逝之后,月下的暗香,月中的疏影,这诗句也似被冷冻在湖里的自山。但,总有一天寒冰消解,阳光璀灿,到那时,看满城春色融融,伴随御沟的流水来到人间。还有这碧瓦陇中,竹根篱边,美好的残雪纵然为期短暂,而我却要在垂柳边畔解鞍小驻,尽情饱览。
注释: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断桥在西湖孤山的侧面,里湖与外湖之间。¹觅梅花信息:梁简文帝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²拥:合拢一起。³吟袖:词人的衣袖。⁴自放鹤人归:北宋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纵情山水。⁵等闲:不留意,转眼间。⁶泮:冰雪融化。⁷晛:阳气浮动。⁸瓦陇:屋顶以瓦敷成的行列。⁹竹根:篱边。
琅玕。半倚云湾。孤棹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东阑。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láng)(gān)¹。半倚云湾。孤棹(zhào)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lián)²初三。东阑(lán)³。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yuān)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译文:翠竹一片,半倚布满浓云的水湾,天色将晚,看扁舟一叶,正满载诗情归来靠岸。即使醉魂梦魄到此也该清醒,因为这里有画桥第二,还有镜匣般的湖水漾动着初三的月船。是谁在东边的花园里踏出珠玉般声响?却嗔怪冰冷泥滑,溅湿了锦鞋上绣下凤乌似的图案。而我见到的却是晴空辉映新涨的绿水,还有,谢灵运梦中的春草池塘,听园林里乌儿的鸣声正在变换。
注释:¹琅玕:美玉,这里指翠竹。²奁月:玲珑的月亮。奁,妇女用的镜匣。³东阑:犹言东园。阑,通“栏”。⁴步玉:踏雪。⁵锦鹓:饰有鸟的锦制女鞋。鹓,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⁶谢池: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⁷梦草:《南史·谢惠连传》称,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连惠,文思大畅,故称“梦草”。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一起三句从寻梅踏雪落笔,风致高雅,笼罩全篇。“拥”字尤见工炼。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当年曾在附近的孤山结庐,蓄有两鹤。和靖常游山水。客至,令童子放鹤。林逋见之,即棹舟归去。“放鹤人归”,说明林逋等高士今已不在。“月香水影”,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此“放鹤”三句,以古衬今,反跌有力。就其所在,曰梅、曰鹤,皆自然贴切,挪置他处不得。言“寒”、言“冷”,正状雪后,暗切题面。下文“泮寒晛暖”,亦“残雪”之意。继以“看融城、御水到人间”,则意境顿开,笔墨恣放。歇拍“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二句,写入、写景,清新可喜,颇见思致。

  开头六句,前三句情调高昂,后三句则婉转曲折,今昔情景相较,显得跌宕有力。词人感情起伏荡漾,反复咏唱之间,更觉它韵味悠远。难怪《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该词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可谓贴切。

  换头,承上写景。翠绿的竹林“半倚云湾”,是格外清雅的境界。接下来,“孤棹晚、载诗还”,拍到游人自身。上应“吟”字,钩锁紧密。向晚湖上之悄寂,全从“孤”字透出。“醉魂醒处”,由痴而惊,由惊而醒,写美景透过一层。也隐隐可见少年词人诗酒风流的神貌。“画桥第二,奁月初三”,玲珑剔透,正是所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的妙句,把一种承平公子流连风物的华美诗情写得委婉尽致。

  在下片中,“琅歼”、“东阑”两个独语句对景物空间的转移起了提示作用。“有人”诸句非指旁人,正是诗人及其游侣之谓,侧笔一写,转觉有趣。

  为补足断桥残雪“残雪”之景,词人措置裕如,又拈出归途所见的另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东边的花园里,有人曼妙地悄提翩翩长裙,轻挪碎步,嗔怪薄冰渐化,残雪正融,路滑泥湿,浸染溅污了有鸾凤图案的锦缎绣鞋。在断桥残雪的风景画框中嵌上神态活灵活现、怨气十足、呼之欲出的淑女步玉,嗔怪雪水湿泥溅润绣鞋立体小品图案,不仅生活气息浓郁,给夕霭暮岚缭绕笼罩的清幽淡雅冷色调铺陈的断桥残雪画面,点上一抹鲜活明亮的色彩,使之动静相谐相辅,活力四射,而且“冰泥,沁湿锦鸩斑”正恰恰扣紧“残雪”这一关键词。接着,词人从“锦鸩”着想,亦可知其入之华富、其姿之俊爽了。回首上文,旨在赋景,而景中有人,便得姿态,是深知词家三昧者也。

  结句“晴波涨绿”,言冰雪消融,春水渐生,已翻出盎然生机,然而此景盖为作者心中所想,未必眼中所见。相传谢灵运梦见测惠连,文思大畅,乃得“池塘生春草”之句。“谢池梦草”,即用此典,照应篇首,以诗情作结。全词写得清丽明秀,可以代表草窗早年词风。才思横溢,宜乎张成寻“惊赏敏妙,许放出一头地”之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第十一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31-32
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731
3、 张冰,全凤荣.《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654

lánhuāmàn ·duànqiáocánxuě

zhōu sòngdài 

méihuāxìn yōngyínxiù biānhán fàngrénguī yuèxiāngshuǐyǐng shīlěngshān děngxián pànhánxiànnuǎn kànróngchéng shuǐdàorénjiān lǒngzhúgēngènghǎo liǔbiānxiǎozhùyóuān 
lánggān bànyúnwān zhàowǎn zàishīhuán shìzuìhúnxǐngchù huàqiáoèr liányuèchūsān dōnglán yǒurén guàibīng qìnshī湿jǐnyuānbān háijiànqíngzhǎng绿 xièchímèngcǎoxiāngguān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晚知清净¹理,日与人群疏。
译文:晚年的时候知道了清净的道理,我日渐与人群疏远 。
注释: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¹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bì)¹
译文: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注释:¹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¹
译文: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注释:¹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藉草¹饭松屑²,焚香看道书。
译文: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注释:¹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²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¹夜方初。
译文: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注释:¹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一悟寂¹为乐,此生闲有余。
译文: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注释:¹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思归¹何必深,身世²犹空虚。
译文:何必再想弃官归田的事情呢,这世界,这身体,都是空幻虚无的。
注释:¹归:指弃官归田。²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¹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²,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译文: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方,很承友朋们以尊师之礼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自以为,百年来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然而他们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
注释:¹百余年以来:指明代理学家王守仁以来。²言心言性:这是指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哲学范畴。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¹;性与天道²,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³。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¹⁰。”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¹¹。自曾子¹²而下,笃(dǔ)实无若子夏¹³,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¹⁴。”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pì)诸草木,区以别矣¹⁵”,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¹⁶,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¹⁷东鲁¹⁸而直接二帝¹⁹之心传²⁰者也。我弗敢知也。
译文:命与仁,孔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回答士人的准则是“自己行事要知道什么是耻辱”。孔子谈自己的治学,也只是说“喜欢古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所有那些所谓相传尧舜的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说法,全都不提,而只是说:“不偏不倚地执政,如果天下有穷困,那么,上天赐与的福份就终止了。”呜呼!圣人的用来作学问的方法,这是怎样的平易而且可以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达到高深的水平。”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没有比得上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却这样解释:“要广博地学习,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并且多方面地思考当前的问题。”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宾客、弟子、求学者,数十或数百人“就像草木一样繁多应该加以区分”,可是却一律和他们讲心讲性。舍弃“多学而增长见闻”,来寻求统一贯通的方法,把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一定是他的道要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注释:¹“命与仁”二句:《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²“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治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³“性命之理”二句:《易传》:《周易》中解释经的部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易传》中有讲性命的话,如《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又如《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尺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⁴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子贡问曰:‘如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⁵好古敏求:《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勤勉。⁶危微精一: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宋儒把它当作十六字心传,看成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这十六字的大意是说,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妙的,只能正心诚意,不偏不倚,执守中正之道。⁷“允执其中”三句:《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朱熹注:“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⁸下学而上达:语见《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指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⁹颜子:即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得意弟子。¹⁰博我以文:语见《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¹¹“其告哀公”三句:其,指孔子。哀公,鲁哀公姬蒋。明善,辨明善恶。《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又谈到明善时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放在首位。¹²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以孝称。¹³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工文学。¹⁴“博学而志笃”二句:语见《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志:坚定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发问。近思:考虑当前切实的问题。¹⁵“譬诸草木”二句:语见《论语·子张》。子夏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¹⁶“舍多学”二句:《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识:同“志”,记。¹⁷祧:超越。¹⁸东鲁:借指孔子。¹⁹二帝:指尧舜。²⁰心传:指道统的传授。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¹、公孙丑²、陈代³、陈臻(zhēn)。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¹⁰”。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¹¹,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zhì)不求之不足以尽道¹²,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译文:《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也是反复恳切了,于是和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诸人的提问和孟子的回答中,常常在于出仕和隐居,离职与就职,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的关系方面。)以伊尹这样的大圣人,有使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使民成为尧舜那样的民的巨大功劳,而其本性却在于就算有四千匹马,一匹马也不看不取这样小而具体的地方。伯夷、伊尹的特点不同于孔子,但他们有与孔子相同的地方,就是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就算得到天下,他们也不不会做。所以,本性、天命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却常常挂在嘴边;出仕与隐居,离职与就职,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之间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天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不嫉妒、不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敢相信。
注释:¹万章:孟子弟子。《孟子·万章》中记其与孔子问答颇多。²公孙丑:孟子弟子,《公孙丑》篇中曾记孟子回答他有关孔子的处世态度。³陈代:孟子弟子,《滕文公》篇记他曾欲孟子往见诸侯,孟子以孔子非礼招己则不往回答他。⁴陈臻:孟子弟子,《公孙丑》篇记其曾问孟子何以接受宋、薛两国餽金而不受齐王餽金,孟子答以君子不可以货取。⁵周霄:魏国人,《滕文公》篇记其曾问孟子仕进的方法,孟子答以“由有道”。⁶彭更:孟子弟子,《滕文公》篇曾记其问“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秦乎”?孟子答以: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⁷伊尹:名挚,商汤时大臣,辅佐汤攻灭破夏桀。⁸元圣:大圣。⁹“尧舜其君”二句:语本《孟子·万章上》:“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其非义也,其非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驷:古代一车套四马,称为一乘。介:同“芥”。“¹⁰伊尹”五句:语见《孟子·公孙丑上》。其说不同:“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其说同:“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¹¹“谓忠与清”句:语本《论语·公治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清,谓洁身自好。¹²“谓不忮”句:语见《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二句是《诗经·邶风·雄雉》中的诗句。忮,嫉妒。求:贪求。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¹,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²,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³。”
译文: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做子弟、臣子、朋友以至处理隐居出仕、合交往,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等,都是包含有耻的事。)“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反躬自问而没有愧疚。”
注释:¹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²“而耻”句:《孟子·万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³“万物”二句:《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反躬自问。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¹
译文:呜呼!士人不把有耻入在首位,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就是空虚的学问,靠无根基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提做圣人,但离圣人越来越远了。虽然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来给我启发和帮助。
注释:¹起予:《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起予,是说启发我的。
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
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gòu)¹时!
译文:哀叹我的命运不如古人啊,为什么唯独我生不逢时。
注释:¹遘:遭遇。
往者不可扳援兮,俫者不可与期。
往者不可扳(pān)¹援兮,来²者不可与期。
译文:往古的圣主追随不及啊,后世的明君也难以遇合共世。
注释:¹扳:同“攀”。²来:一本作“俫”。
志憾恨而不逞兮,杼中情而属诗。
志憾恨而不逞¹兮,杼中情而属诗。
译文:心里怨恨不痛快啊,抒发我的情怀秉笔赋诗。
注释:¹逞:称心。
夜炯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历兹。
夜炯(jiǒng)¹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历兹。
译文:漫漫长夜瞪着两眼不能入睡啊,满怀忧伤经年累月直至今日。
注释:¹炯:明亮。
心郁郁而无告兮,众孰可与深谋!
心郁郁而无告兮,众孰可与深谋!
译文:心情郁闷无人可以诉说啊,众皆谄谀可与谁倾吐心中事?
欿愁悴而委惰兮,老冉冉而逮之。
欿(kǎn)¹愁悴(cuì)²而委惰³兮,老冉冉而逮之。
译文:愁苦憔悴心灰意倦啊,时光荏苒不觉老之将至。
注释:¹欿:愁苦的样子。²悴:忧伤。³委惰:懈倦,精神沮丧。
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沈抑而不扬。
居处愁以隐约¹兮,志沉抑而不扬。
译文:处境愁苦隐居山林啊,精神压抑不能振发高扬。
注释:¹隐约:穷困的意思。
道壅塞而不通兮,江河广而无梁。
道壅(yōng)¹(sè)而不通兮,江河广而无梁。
译文:道路阻塞不能通行啊,江河广阔没有桥梁。
注释:¹壅:堵塞。
愿至昆仑之悬圃兮,采锺山之玉英。
愿至昆仑之悬圃兮,采锺(zhōng)¹之玉英。
译文:我想登上昆仑山的悬圃啊,采摘钟山玉花做干粮。
注释:¹锺山:神话中的山名。
揽瑶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
揽瑶木之橝(tán)¹枝兮,望阆(làng)²之板桐³
译文:手持玉树的长枝条啊,又向阆风、板桐眺望。
注释:¹橝:通”覃“,长。²阆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³板桐:神话中的山名。
弱水汨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
弱水汩(mì)¹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
译文:弱水急流难涉渡啊,道路中断不通畅。
注释:¹汨:水流急。
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译文:我不能脚踏波涛径直渡过河啊,又身无双翼展翅高翔。
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
然隐悯(mǐn)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páng)(yáng)¹
译文:隐居山林自伤志不达啊,只有独自徘徊独彷徨。
注释:¹彷徉:周游;遨游。
怅惝罔以永思兮,心纡轸而增伤。
怅惝罔(wǎng)¹以永思兮,心纡(yū)(zhěn)²而增伤。
译文:思念不止心惆怅啊,心如刀绞倍增忧伤。
注释:¹罔:失意。²纡轸:隐曲,悲痛。
倚踌躇以淹留兮,日饥馑而绝粮。
倚踌(chóu)(chú)¹以淹留兮,日饥馑(jǐn)²而绝粮。
译文:犹豫徘徊久留这里啊,天天缺菜又断粮。
注释:¹踌躇:犹豫不决。²馑:荒年。
廓抱景而独倚兮,超永思乎故乡。
廓抱景¹而独倚兮,超永思乎故乡。
译文:我孤独无依形影相吊啊,情思绵绵长思我的故乡。
注释:¹抱景:面对山景。
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
廓落¹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
译文:空阔冷落寂寞无知音啊,谁能与我把这香花玩赏?
注释:¹落:空旷,空寂。
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
白日晼(wǎn)¹其將入兮,哀余寿之弗将。
译文:太阳西下渐渐沉没啊,哀叹我的寿命也不久长。
注释:¹晼晚:日将暮,迟暮。
车既弊而马罢兮,蹇邅徊而不能行。
车既弊而马罢兮,蹇(jiǎn)¹(zhān)(huái)²而不能行。
译文:我的车已破败马也疲惫啊,徘徊停滞不能再向前方。
注释:¹蹇:语助词。²邅徊:艰行不进貌。
身既不容於浊世兮,不知进退之宜当。
身既不容于浊世兮,不知进退之宜当。
译文:我既不被污浊社会所容啊,不知进还是退哪样适当。
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译文:我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啊,腰佩长长的宝剑左右摆荡。
衣摄叶以储与兮,左袪挂於榑桑。
衣摄叶以储与兮,左袪挂于榑(fú)¹
译文:衣服宽大不得舒展啊,左边衣袖挂在扶桑树上。
注释:¹榑桑:扶桑。
右衽拂於不周兮,六合不足以肆行。
右衽(rèn)¹拂于不周兮,六合不足以肆行。
译文:右边衣襟又擦拂着不周山啊,天地四方不夠我任意来往。
注释:¹衽:衣襟。
上同凿枘於伏戏兮,下合矩矱於虞唐。
上同凿¹(ruì)²于伏戏兮,下合矩矱(yuē)³于虞唐。
译文:上与伏羲的法度相合啊,下与尧舜的规矩一样。
注释:¹凿:榫眼。²枘:榫头。³矩矱:规矩法度。
愿尊节而式高兮,志犹卑夫禹汤。
原尊节而式高兮,志犹卑夫禹汤。
译文:我愿把高尚节操作为榜样啊,心里还真瞧不起夏禹商汤。
虽知困其不改操兮,终不以邪枉害方。
虽知困其不改操兮,终不以邪枉害方。
译文:我虽知会贫困可也不能变节啊,终不能用邪恶行为損害品行的端方。
世并举而好朋兮,一斗斛而相量。
世并举而好朋兮,壹斗斛(hú)¹而相量。
译文:世人喜欢互相吹捧成群结党啊。把好坏善恶一样看待同样衡量。
注释:¹斛:旧量器名。
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
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
译文:众小人互相勾结亲密并肩啊,贤人志士隐身避世潜藏。
为凤皇作鹑笼兮,虽翕翅其不容。
为凤皇作鹑笼兮,虽翕(xī)¹翅其不容。
译文:给凤凰做一只鹌鹑竹笼啊,既使紧拢翅膀也难以容身。
注释:¹翕:合,聚。
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效忠。
灵皇其不寤(wù)¹知兮,焉陈词而效忠。
译文:君子昏愦而不觉悟啊,向谁陈诉进献我的一片忠心。
注释:¹寤:睡醒。
俗嫉妒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
俗嫉妒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
译文:世俗是那样嫉贤妒能啊,谁又了解我举止从容有分寸?
愿舒志而抽冯兮,庸讵知其吉凶?
愿舒志而抽冯兮,庸讵(jù)¹知其吉凶?
译文:我要倾诉心志发泄愤懑啊,哪管它后果是吉还是凶!
注释:¹讵:岂,怎。
璋珪杂於甑窐兮,陇廉与孟娵同宫。
璋珪(guī)¹杂于甑(zèng)(wā)²兮,陇廉³与孟娵(jū)同宫。
译文:宝玉和瓦器混杂一处啊,丑妇与美女同住一室中。
注释:¹璋珪:玉制的礼器。²甑窐:陶制烹饪器,泛指粗陋的瓦器。³陇廉:古代丑妇名。⁴孟娵:古代美女名。
举世以为恒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以为恒(héng)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译文:全世界都认为这是常理啊,我当然就要愁苦潦倒终生。
幽独转而不寐兮,惟烦懑而盈匈。
幽独转而不寐兮,惟烦懑(mèn)¹而盈匈。
译文: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啊,只有烦闷愤懑郁结满胸。
注释:¹懑:烦闷。
魂眇眇而驰骋兮,心烦冤之忡忡。
魂眇(miǎo)(miǎo)¹而驰骋兮,心烦冤之忡(chōng)(chōng)²
译文:魂灵悠悠到处飘荡啊,心里烦冤优心忡忡。
注释:¹眇眇:微末。²忡忡:忧愁烦闷的样子。
志欿憾而不憺兮,路幽昧而甚难。
志欿憾而不憺(dàn)¹兮,路幽昧而甚难。
译文:心怀愁恨心不宁啊,路途黑暗艰险难行。
注释:¹憺:安稳,泰然。
块独守此曲隅兮,然欿切而永叹。
塊独守此曲隅(yú)兮,然欿(kǎn)切而永叹。
译文:我孑然独处深山沟啊,心中悲切长叹声声。
愁修夜而宛转兮,气涫沸其若波。
愁修夜而宛转兮,气涫(guàn)¹沸其若波。
译文:愁苦啊,长夜难眠愁思宛转啊,心潮起伏就像那水沸浪涌。
注释:¹涫:沸腾。
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矩而无所施。
握剞(jī)(jué)¹而不用兮,操规矩而无所施。
译文:手握刻刀而不能雕镂啊,手拿规尺而无处使用。
注释:¹剞劂:刻镂的刀具。
骋骐骥於中庭兮,焉能极夫远道?
骋骐(qí)(jì)¹于中庭兮,焉能极夫远道?
译文:千里骏马在庭院里奔驰啊,又怎能把万里行程跑完?
注释:¹骐骥:千里马。
置援槛狖於棂兮,夫何以责其捷巧?
置援狖(yòu)¹于棂(líng)²槛兮,夫何以责其捷巧?
译文:猴子关在笼子里啊,又怎能责怪它只是敏捷灵便?
注释:¹狖:古书上说的一种猴。²棂:旧式房屋的窗格。
驷跛鳖而上山兮,吾固知其不能升。
驷跛(bǒ)(biē)¹而上山兮,吾固知其不能陞。
译文:驾着跛脚的海鳖上山啊,我本来就知道不能成功。
注释:¹跛鳖:瘸腿的甲鱼。
释管晏而任臧获兮,何权衡之能称?
释管晏而任臧获兮,何权衡之能称?
译文:废弃管仲晏婴而任用卑贱啊,又怎能担负起治国的大政?
箟簬杂於黀蒸兮,机蓬矢以射革。
(jùn)(lù)¹杂于黀(zōu)²蒸兮,机蓬矢以射革。
译文:竹箭混在麻秸中不识真货啊,蓬蒿做箭难把犀皮射通。
注释:¹箟簬:竹名。细而长,无节,可为矢。²黀:麻秆。
负檐荷以丈尺兮,欲伸要而不可得。
负檐荷以丈尺兮,欲伸要而不可得。
译文:在丈尺间背负肩挑啊,想要伸一伸腰也不可能。
外迫胁於机臂兮,上牵联於矰隿。
外迫胁于机臂兮,上牵联于矰(zēng)¹(yì)²
译文:我既怕被强弩硬弓所伤啊,又担心被系着丝绳的短箭射中。
注释:¹矰:丝绳系住用来射飞鸟的短箭。²隿:同“弋”,用绳系在箭上射。
肩倾侧而不容兮,固陿腹而不得息。
肩倾侧而不容兮,固陿(xiá)¹而不得息。
译文:侧肩倾身而不见容啊,本来缩紧肚子呼吸就难暢通。
注释:¹陿腹:收腹。
务光自投於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
务光自投于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
译文:务光自投深渊而死啊,免去浊世的玷污。
孰魁摧之可久兮,愿退身而穷处。
孰魁摧之可久兮,愿退身而穷处。
译文:谁能长期忍受摧残啊,我宁愿退身去隐居。
凿山楹而为室兮,下被衣於水渚。
凿山楹(yíng)¹而为室兮,下被衣于水渚。
译文:凿石柱营造小屋啊,沙渚水边浣洗衣服。
注释:¹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雾露濛濛其晨降兮,云依斐而承宇。
雾露濛濛其晨降兮,云依斐而承宇。
译文:清晨山雾弥漫露濛濛啊,袅袅白云萦绕屋宇。
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
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
译文:彩虹绚丽朝霞满天啊,傍晚又下起绵绵细雨。
怊茫茫而无归兮,怅远望此旷野。
(chāo)¹茫茫而无归兮,怅远望此旷野。
译文:愁思茫茫无处投奔啊,放眼望去只见一片旷野无际。
注释:¹怊:悲,怅。
下垂钓於溪谷兮,上要求於仙者。
下垂钓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
译文:下临溪谷水边垂钓啊,上邀仙人同游共戏。
与赤松而结友兮,比王侨而为耦。
与赤松而结友兮,比王侨而为耦(ǒu)¹
译文:与赤松结为友啊,和王乔成伴侣。
注释:¹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使枭扬先导兮,白虎为之前后。
使枭杨先导兮,白虎为之前後。
译文:让枭杨前面为我开路啊,令白虎奔走前后做卫护。
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
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
译文:乘云驾雾我遨游高空啊,骑上白鹿自在逍遥无忧无虑。
魂眐眐以寄独兮,汨徂往而不归。
魂眐(zhēng)(zhēng)¹以寄独兮,汨徂(cú)²往而不归。
译文:灵魂独自飞行寄居在高空啊,就像急流一泻而去永不回头。
注释:¹眐眐:独行的样子。²徂:往。
处卓卓而日远兮,志浩荡而伤怀。
处卓卓而日远兮,志浩荡而伤怀。
译文:身处高空离家一天天高远啊,我止不住心情激荡满怀忧愁。
鸾凤翔於苍云兮,故矰缴而不能加。
鸾凤翔于苍云兮,故矰缴¹而不能加。
译文:鸾鸟高高飞翔在云端啊,长箭短矢不能射身上。
注释:¹矰缴: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蛟龙潜於旋渊兮,身不挂於罔罗。
蛟龙潜于旋渊兮,身不挂于罔罗。
译文:蛟龙深深潜藏在旋渊啊,远祸全身不会入罗网。
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译文:深知贪饵必遭杀身之祸啊,不如深深潜藏在清波。
宁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
宁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
译文:我宁愿隐居远离灾祸啊,谁能夠再伤害侮辱我?
子胥死而成义兮,屈原沈於汨罗。
子胥¹死而成义兮,屈原沉于汨罗。
译文:伍子胥以死成就大义啊,屈原为理想自沉汨罗。
注释:¹子胥:即伍子胥。
虽体解其不变兮,岂忠信之可化。
虽体解其不变兮,岂忠信之可化。
译文:既使粉身碎骨也不动摇啊,岂能把忠信改变拋却。
志怦怦而内直兮,履绳墨而不颇。
志怦怦而内直兮,履绳墨而不颇。
译文:我内心忠诚正直耿介啊,遵循法度从不偏颇。
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译文:为人行事大公无私啊,称轻量重分毫不错。
摡尘垢之枉攘兮,除秽累而反真。
(gài)¹尘垢之枉攘兮,除秽累而反真。
译文:清洗掉乱糟糟的污垢啊,除却污秽赘疣回复真性。
注释:¹摡:同“溉”,洗涤。
形体白而质素兮,中皎洁而淑清。
形体白而质素兮,中皎洁而淑清。
译文:形体清白本质纯真啊,內心纯洁品德方正。
时厌饫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
时厌饫(yù)¹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
译文:被世厌弃不为所用啊,姑且退身远逝隐伏山林。
注释:¹厌饫:吃饱,吃腻。
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聊窜端而匿迹兮,嗼(mò)¹寂默而无声。
译文:逃头匿足窜伏自藏啊,自甘寂寞缄口无声。
注释:¹嗼:寂静。
独便悁而烦毒兮,焉发愤而纾情。
独便悁(yuān)¹而烦毒兮,焉发愤而筊抒。
译文:孤独忧愁心里烦闷怨恨啊,怎能发泄愤懑抒忧情?
注释:¹便悁:忿恨。
时暧暧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
时暧(ài)¹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
译文:天色昏暗时间已晚啊,心中郁闷哀叹无美名。
注释:¹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
伯夷死於首阳兮,卒夭隐而不荣。
伯夷死于首阳兮,卒夭隐而不荣。
译文:伯夷守节饿死首阳山啊,终于默默而死无显无荣。
太公不遇文王兮,身至死而不得逞。
太公¹不遇文王兮,身至死而不得逞。
译文:太公吕望如果不遇周文王啊,一生到死也不会功就名成。
注释:¹太公:即姜子牙。
怀瑶象而佩琼兮,愿陈列而无正。
怀瑶象而佩琼兮,愿陈列而无正。
译文:我有美玉般的品德和才能啊,我愿进献忠心却无人作证。
生天墬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
生天墬(dì)¹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
译文:我生天地之间如过客啊,匆匆而过一事无成。
注释:¹墬:古同“地”。
邪气袭余之形体兮,疾憯怛而萌生。
邪气袭余之形体兮,疾憯(cǎn)(dá)¹而萌生。
译文:邪气不断侵袭我的身体啊,使我忧伤痛苦百病丛生。
注释:¹憯怛:忧伤,悲痛,伤痛。
愿一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
原壹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
译文:我渴望一见阳春的骄阳啊,但又怕命短不能享尽天年寿命。

  《哀时命》是汉朝时被压抑、被排斥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自哀之作。赋以屈原一生遭遇为主线,自哀像屈原一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当时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苦闷和抗争,也表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全文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纯属骚体,保持了汉代早期骚体赋所具有的特点,是咏屈赋中的佳品。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明所谓“哀时命”,即是哀叹时势与命运。世俗不能容纳我,我也不堪忍受这浊世,作者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及古人,怨恨自己生不逢时。所以他希望远走高飞,去到昆仑山上的悬圃,再去钟山上采摘玉英。然而,走得再远,也抹不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段描绘出作者的精神仍肆意游荡在天地之间,他想效法伏羲、唐虞、大禹及商汤,虽知困顿也不改变操守兮,终不因邪恶妨碍方正。如今世俗之人都在结党营私、勾肩搭背,而且想将斗与斛混为一体,贤者只好远离而隐藏。他希望向君王当面陈词而效忠,可惜楚王灵修不觉悟。以后怎么走,走向哪里?道路不明而甚是艰难。

  第三段作者描述自己心中的愁苦,他怨恨世人手握刻刀而不会使用,操持规矩而不能画出方圆。让骏马在庭院中奔跑,怎么能够彰显出它的能力。将猿猴放进囚车牢笼,又怎么能够看到它的灵巧?所以他还是寄希望于仙人,飘飘荡荡悠游于世外,不再为世俗之事烦恼。

  第四段作者反思:鸾凤翱翔于云层,所以弓箭也不能施加于它。蛟龙潜藏于深旋之渊,身体也不能挂上网罗。知晓贪食香饵而接近死亡,不如向下游动于清波。说明作者认识到,只有远离这浊世,才能远离祸端,所以他想要幽静隐居,甚至于想要扔掉这个臭皮囊,回归到沉寂安静而无生命的状况。

  从全文来看,作者于文中提及“时暧暧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表达了作者感怀时光渐渐离去,但是自己却默默无名之意。此种心志反映了古时文人期待国君选贤与能,能一举发挥自己的长才,实现人生的志愿。因此和屈原的忠贞爱国的心志有所不同。庄忌此作是在哀伤自己虽然耿直清白。 但是却生不逢时,颠沛流离,一直沉于下僚,不过寄贵族篱下作清客,无由施展才智,以致“老冉冉而逮之 ,白白虚度时光”的人生际遇。因此,他对当时社会美丑不辨、贤愚不分的不正常、不健康、不合理的现实深感不满,故而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当时很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苦闷和抗争。这样的内容题材又是汉初骚体赋最适于表现的,所以《哀时命》大体上完全模拟《离骚》的形式,尽管在艺术上没有多少创新的意向,缺少创造性,然而在内心情感的宣泄上毕竟较真切、沉实,非一般无病呻吟者所能比。

参考资料:
1、 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229-237
2、 王承略 李笑岩 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240-249
3、 郑 文.《楚辞·哀时命》试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12-1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