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霜不到海山隅,随分园蔬助醊餔。
万物无情乘暖长,秦皇何事枉坑儒。
雪霜不到海山隅,随分园蔬助醊餔。
万物无情乘暖长,秦皇何事枉坑儒。
余靖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 1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¹。小人请学樊(fán)须稼²。衡(héng)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译文:人生在世,应知进退,用则行,不用则藏。不妨权且做一回“小人”,效法樊须学稼,躬耕田园。安贫乐道,清心寡欲,便可怡然自乐。
注释: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¹行藏用舍:语出《论语·述而》。²小人请学樊须稼:语出《论语·子路》。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jié)溺耦(ǒu)而耕¹,丘何为是栖栖者²
译文:多年来就像孔子那样,辗转多地,南北驱驰,一意从政,而四处遭受挫折。还是学隐士长沮桀溺,隐居躬耕,不要学孔子四处奔波。
注释:¹长沮桀溺耦而耕:语出《论语·微子》。²丘何为是栖栖者:语出《论语·宪问》。

  在古人心目中,“经”是至高无上的圣贤之教,而诗词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然而,性格豪放不羁、富于创新精神的辛弃疾,却偏要突破这些清规戒律,将二者融于一体。辛弃疾的这首《踏莎行》,便是集经句而成的一首佳词。

  此词上片开篇“进退存亡”,语出《易·乾·文言》,是说只有圣人才能懂得并做到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存则存,该亡则亡,无论是进是退、是存是亡,都合于正道。“行藏用舍”,则是对《论语·述而》载孔子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云云的概括。即是说,倘若受到统治者的信用,就出仕;倘若为统治者所舍弃,就隐居。“小人请学樊须稼”,亦用《论语》。该书《子路》篇载孔门弟子樊须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种菜),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菜农)。”樊须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以上三句实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自己现在既不为朝廷所用,那么不妨遵循圣人之道,退居田园,权且做他一回“小人”,效法樊须,学稼学圃。接下去“衡门”二句,着重写自己归耕生活的乐趣。上句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谓横木为门,极其简陋,喻贫者所居。“栖迟”,犹言栖息、安身。此系隐居者安贫乐道之辞,词人不仅用其语,且袭其意。下句则出《王风·君子于役》,谓太阳落山,牛羊归圈。诗的原文是思妇之辞,以日暮羊牛之归反衬征夫之未归,词人却借此来表现田园生活情调。要而言之,上片主要讲自己归隐躬耕不仅合乎圣贤之道,而且恬静可喜。为另一层次,紧承上文,进而抒写归耕后的自适其乐。

  此词下片笔锋一转,用反对“学稼”的孔夫子,来进一步说明耕稼之乐。“去卫灵公”一句,又用《论语》。据《卫灵公》篇载,灵公问阵(军队列阵之法)于孔子,孔子答曰:“俎豆(礼仪)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离卫而去。按《史记·孔子世家》,灵公问阵、孔子去卫,事在“遭桓司马”之后。作者这里将“去卫灵公”句置于前,可能与《史记》不属于“经”,用此与题例不合有关。“遭桓司马”,见《孟子·万章上》。“桓司马”即桓魋,时为宋国的司马,掌管军事。孔子不悦于鲁、卫,过宋时“遭宋桓司马将要(拦截)而杀之”,不得不改换服装,悄悄出境。“东西南北之人也”一句,为《礼记·檀弓上》所载孔子语,盖谓己周游列国,干谒诸侯,行踪不定。这里故意用孔子一意从政但却四处碰壁的故事,以引出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亦全用《论语》。上句出自《微子》篇,长沮、桀溺两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孔子路过其傍,命弟子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何在。桀溺对子路说:天下已乱,无人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远离坏人的人,指孔子),不如跟从“避世之士”(远离社会的人,指自己和长沮)。下句则出自《宪问》篇,是微生亩对孔子说的话。这两句意思很明显,即孔子那样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不如像长沮、桀溺那样隐居来得逍遥自在,从而进一步突出词人自己陶陶然、欣欣然的归耕之乐。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充满了对大圣人孔子的讽刺和挖苦,是对孔圣人的“大不敬”。而实际上,那执着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一生为之奔走呼号而其道不行的孔子,实是词人归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写照。讪笑孔子,正所以自嘲也。其中蕴含着对于世路艰难的沉重叹慨,对于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比惆怅与愤恨。所以词中讽刺孔子,正突出了孔子的伟大形象。

  从集句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此词“东西”“长沮”二句天生七字,不劳斧削:“衡门”“日之”二句原为四言八字,各删一字,拼为七言,“丘何”句原为八字,删一语尾助辞即成七言,亦自然凑拍。通篇为陈述句式,杂用五经,既用经文原意,又推陈出新,音调抑扬,浑然一体,实是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73-1576

shāxíng··jiàxuānjīng--xīn

jìn退tuìcúnwángxíngcángyòngshěxiǎorénqǐngxuéfánjiàhéngménzhīxiàchízhīniúyángxià

wèilínggōngzāohuándōng西nánběizhīrénzhǎngjiéǒuérgēngqiūwèishìzhě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清明时节¹出郊原²,寂寂山城柳映门³
译文: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
注释:¹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²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³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水隔淡烟修竹寺¹,路经疏(shū)雨落花村²
译文: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 一路上细映萧疏, 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
注释:¹修竹寺:长着修长竹子的佛寺。²落花村:飘落花朵的村子。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天寒酒薄¹难成醉,地迥(jiǒng)²楼高易断魂³
译文: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 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
注释:¹酒薄:酒味淡薄。²迥:远。³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回首故山¹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译文: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
注释:¹故山:故乡。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映,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映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

hánshízhèngshìláng

yánghuīzhī sòngdài 

qīngmíngshíjiéchūjiāoyuán shānchéngliǔyìngmén 
shuǐdànyānxiūzhú jīngshūluòhuācūn 
tiānhánjiǔnánchéngzuì jiǒnglóugāoduànhún 
huíshǒushānqiānwài biéxīnxiàngshuíyán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紫骝(liú)¹行且嘶,双翻碧玉蹄²
译文:枣红色的骏马一边奔驰一边鸣叫着,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飞。
注释:¹紫骝:暗红色的马。²双翻碧玉蹄:此句来自沈佺期的诗“四蹄碧玉片”。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zhàng)¹
译文:来到河边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怜惜身上披着的锦缎障泥。
注释:¹障泥:披在马鞍旁以挡溅起的尘泥的马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译文: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挥鞭(biān)万里去,安得念¹春闺。
译文:挥动马鞭奔赴万里之外,怎能贪恋家室的温馨呢。
注释:¹念:又作“恋”。
《紫骝马》,乐府《横吹曲辞》旧题。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即将远赴边塞时的矛盾心情。他十分渴望立功边塞,但踏上遥远的征途时总不免对家乡有些恋恋之情。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rǔ)。溪里鱼儿堪数¹。主人²³(rǔ)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译文:溪边的白鹭呀,我来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我固然爱护你,可你也该怜惜鱼儿,我们大家之间要快活相处才对。
注释: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以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此词为变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鹭鸶(lù sī):水鸟的一种,即白鹭。颈细长,嘴长而尖,头顶后部有一缕白色的长羽毛,以食水中鱼虾为生。¹堪数: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²主人:词人自称。³怜:爱。⁴汝:你,指白鹭。⁵物我:物与我,即白鹭和它的主人。这两句是说请白鹭勿食吾鱼,应和主人欣然相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白沙远浦¹。青泥别渚(zhǔ)²。剩有³虾跳鳅(qiū)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译文:在远远那片白色沙岸,在水中那个青泥小岛,有许多虾在跳,泥鳅在舞。你可以飞去那里随意觅食,吃饱了再飞回来。当微风吹动你头顶上那根长长的羽毛,我就来迎接你。
注释:¹白沙远浦:远处的白沙岸边。浦,水边,河岸。²青泥别渚:别处的青泥洼地。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³剩有:尽有,多有。⁴鳅:泥鳅,一种圆柱形的黑色鱼。⁵听君:一作“任君”。听:听任,任凭。⁶一缕:指白鹭顶部的白色羽毛。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把白鹭招来,郑重其事地告诉它:溪里的鱼儿悠然自得,供人游赏,令人愉悦。我爱惜你白鹭,你白鹭也应爱惜游鱼,不要去吃它们,要欣然相处。表达了对游鱼的爱怜,抒发词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下片写词人对“虾”“鳅”之类的厌恶。全篇运用拟人化手法,通过与白鹭的对话,对鱼儿和虾鳅不同态度的对比,表现出词人爱憎分明的态度。

  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以下词人的劝告说服,藏有数个曲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正是词人在隐居生活中感悟到的理想生存境界。但是,他虽然强调物我浑然,却并没有泯灭美丑与善恶,不然,物我浑然就变成了和稀泥的庸夫哲学。下片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而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士,这充分反映了他对“虾鳅”的厌恶。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词中的鱼儿和虾鳅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而他爱恨分明、疾恶如仇的样子,也很像写过“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杜甫。这使得此词虽似随兴写成,但却有一定的寓意。

  这是一篇对白鹭的箴言,其中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感受和一腔无可诉说的幽愤,颇有深意。上片以祈使句作开场白,以下便是对白鹭的谆谆教诲:先指出“鱼儿堪数”的现实,然后提出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词人以命令而强迫的语气说:“要物我、欣然一处”,既是他倔强不屈性格的表现,又是他无力抗争、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下片意境拓宽,指出寄情自然的志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而末两句看似放达,实则辛酸,满含一腔孤愤。词人表现出一副麻木不仁、超然世外的模样,对世事根本不理不睬,无知无觉,其实是理想破灭后,对现实彻底绝望后的心志灰冷。这种情感在词中表达得深沉蕴藉。

  这首词构思荒诞,但其中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结构上,以人劝鸟构筑全篇的基本骨架,形式上虽打破了词上下片分段的常态结构,但上下片在意思上实有所转折。全词语言通俗,口语化,毫不雕饰,一改辛词中大量用典之风。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读来大有深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下.北京:中国书店,2006:1416-1418

quèqiáoxiān ·zèng

xīn sòngdài 

biānbái láigào érkānshǔ zhǔrénliánlián yào xīnránchù 
báishāyuǎn qīngbiézhǔ shèngyǒuxiātiàoqiū tīngjūnfēibǎoshílái kàntóushàng fēngchuī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¹高。
译文: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注释:山寺: 即秦州麦积山瑞应寺。¹细路:登山小路。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shè)¹眠石竹²,鹦(yīng)(wǔ)啄金桃³
译文: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注释:¹麝香:鹿属。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²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³金桃:即黄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乱水¹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译文: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注释:¹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水一作“石”。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上方¹重阁(gé)晚,百里见秋毫²
译文: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注释:¹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²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秋一作“纤”。

  首联先写眼前近景:麦积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写野眺远景:麦积山的形状和曲折盘旋的小道。由近及远,天然工巧,十分精绝。

  领联一个“眠”,出了麝香鸟的疲倦;一个“啄”,出了鹦鹉的贪馋。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色彩明丽。虽值秋季,但字里行间跃动着春天的旋律,给人心理上一种愉悦的美感。

  首联和领联描述了战乱对山寺的影响。僧人或参战,或逃跑,已所剩无几。而麝香、鹦鹉却怡然自得,不知人间变故。

  颈联写游人登上麦积山,要通过山峡上纵横流淌的涓涓溪流。“悬崖”句,仇兆鳌引《玉堂闲话》云:“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即‘悬崖置屋牢’也。”这两句写出了麦积山的险峻和诗人的兴致。

  尾联接近傍晚,诗人登上了麦积山,看到了山顶上重重叠叠的楼阁台榭,山寺的长老就住在那里。凭槛远眺,那百里远的景物尽收眼底。

  这首五言律诗,每句都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综览全诗,不但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而且描摹景物近景远景相互配合,使全诗的意境明丽悠远,读之令人赏心悦目。这首诗的宝贵不只在为我们展现了极为优美的如画山水,更宝贵的是为后人记录了当时在秦地数量很多的麝和鹦鹉的事实。麝因有珍贵的麝香,鹦鹉因美丽而能学人言,长期遭致滥捕滥杀,在这一地区相继灭绝了。高远得接近仙境的寺庙尚且如此,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就更难以言表了。

参考资料:
1、 胡淼.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第399页
2、 赵错.心谷响起的回音: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第106页

shān--

cánsēngshǎoshānyuángāo

shèxiāngmiánshízhúyīngzhuójīntáo

luànshuǐtōngrénguòxuánzhìláo

shàngfāngzhòngwǎnbǎijiànqiūh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