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语简以遒,饶舌泄幽秘。
洗尽闤闠腥,阐此林壑气。
日予炯灵台,颇已窥彷佛。
声利汹金鼓,耳目易烽燧。
未用死灰渠,我道故自异。
耿耿终莫易,当如浊时水。
浊匪却而澄,浊自靡所寄。
子本不避俗,而俗若子避。
共袖剥啄手,为子成僻邃。
任物解外梏,冥心蕴真诣。
亦子谢尘嚣,亦不臞吾意。
岂但静所守,经世可如是。
记语简以遒,饶舌泄幽秘。
洗尽闤闠腥,阐此林壑气。
日予炯灵台,颇已窥彷佛。
声利汹金鼓,耳目易烽燧。
未用死灰渠,我道故自异。
耿耿终莫易,当如浊时水。
浊匪却而澄,浊自靡所寄。
子本不避俗,而俗若子避。
共袖剥啄手,为子成僻邃。
任物解外梏,冥心蕴真诣。
亦子谢尘嚣,亦不臞吾意。
岂但静所守,经世可如是。
汪炎昶

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 2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九日驱驰¹一日闲²,寻君不遇又空还。
译文:这天正消闲,逢重阳我驱马驰向前,去小访你,没有遇到只得扑空。
注释:休暇日:即休假日。王侍御:不详,应是诗人同僚。¹九日驱驰:九天忙碌。²一日闲:一天休息。唐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怪来¹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²雪满山。
译文:怪不得你的诗作,清雅入骨思情深远,原来你家门就对浩然寒流白雪满山。
注释:¹怪来:难怪、怪不得。来,语助词。²寒流:指山溪。

  唐代文人大都喜欢广交天下同仁。他们最喜欢的是去拜访认识的老朋友,或慕名造访不认识的高人。有时朋友不在,不能见面,当然会惆怅万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那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不得一见的怅然与失落,千年之后还让人们回味无穷。访人不遇是很让人扫兴的,但也有一些诗人恰恰相反,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诗意。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虽然不见斯人,却能尽探访之兴,大有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高情逸致。韦应物这首诗也是此类,虽然没见到朋友,却有意外收获。

  诗人是在一个很特别的日子里去拜访朋友的,这个日子就是“休日”。九天之后,终于盼来了休息日,漫长等待之后的放松,让人欣喜兴奋。这里“九日”与“一日”、“驱驰”与“闲”对举,能够强烈的表达这个休息日的难能可贵,与诗人对这个日子的期盼与兴奋。

  难得的一个休假,诗人决定去拜访一下朋友,和朋友聊聊天,或许是最好的放松。然而,结果却是天公不作美,朋友不在,实在令人惆怅,这里加一又”字,更增添了这种失望与惆怅,原来诗人此前曾经来拜访过一次,没有见到,失望而归。这次,满心欢喜,满以为定不落空谁料想又一次落了个空。

  虽然朋友不在,他却恋恋不舍,久久不肯离去,是欣赏起朋友的住处来。诗人游目四顾,但见屋舍周围白雪皑皑,一片洁白。门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冬日更显得清冷绝俗。这真是一个不染人间烟火的所在。至此,诗人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哦,怪不得他的诗越来越清高脱俗,原来是雪山寒流陶冶的结果啊。这是一个独到的发现,但仔细一想,“门对寒流雪满山”并非“诗思清人骨”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门对寒流雪满山”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诗思清人骨”。因此诗人想说的仅仅是朋友“诗思清人骨”而已。至此,才明白原来诗人是在含蓄地赞美朋友的诗歌造诣。

  即便如此,也不难看出,诗人对“门对寒流雪满山”的欣赏与羡慕。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第270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368页

xiūxiáfǎng访wángshì

wéiyìng tángdài 

jiǔchíxián xúnjūnyòukōnghuán 
guàiláishīqīngrén ménduìhánliúxuěmǎnshān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
月映林塘静¹,风含²笑语凉。
译文:月光映照着清幽的树林池塘,凉爽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
注释:¹静:幽静。²风含:和风携带着、混合着。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俯窥(kuī)¹²绿净³,小立伫幽香
译文:弯下腰窥看青绿明净的池水,在幽香之中稍稍伫立一会儿。
注释:¹窥:视,看。²怜:爱。³绿净:指水。绿:指水色。⁴伫:站着等待。⁵幽香:幽处花香。
携幼寻新菂,扶衰坐野航。
携幼寻新菂(dì)¹,扶衰²坐野航³
译文:拉上小孩子窥找新开的莲花,搀扶着老人在野外泛舟游玩。
注释:怜菂:莲子。²扶衰:支撑着衰老的身体。³野航:停泊郊外的船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延缘¹久未已²,岁晚³惜流光
译文:我久久地流连不已,这已是一年的末尾,让人愈发珍惜流逝的光阴啊。
注释:¹延缘:徘徊流连。²已:止。³岁晚:一年之晚。这里指晚秋。⁴流光:流逝的光阴。

  “岁晚”原本指时节。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但这个节气有时候出现在农历“年初”,有时候又出现在农历“上一年年末”,凡后一种情况,即称作“岁晚”(岁晚,即“年末”),民间亦称作“内春”。“岁晚”,在这里是指农历九月。此时,秋水澄碧,菊花正开,丝毫不比春景逊色。并且由于时近岁暮,“此景过后更无景”,因而比春景更令人爱惜。王安石以时节(“岁晚”)而不是以景为题,正是为了突出这种“岁晚惜流光”的感情。“月映林塘淡”,可见不是朦胧新月,至少是半月。明月与清波相映,明朗动人,这就为“坐野航”作了伏笔。而塘畔菊花,藏于枝叶之中,虽有月照,依然黝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去“寻”。“风含笑语凉”,着一“含”字,可知笑语在风中缓缓荡漾,那么,这风就是微风了。正因有此微风,才能“小立伫幽香”-一小立片刻,等待菊花的“幽香”一缕缕飘来。由此可见,作品所展现的幕幕图景,尽管流转变化,却和谐统一。诗人运笔是极为细密的。

  中间两联正面描叙诗人的赏玩过程。“俯窥”句赏水,“小立”句赏花。“绿静”二字颇可玩味。王安石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分别用“绿”、“静”来表现水的动人,如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所以,用“绿静”来代指水,就暗含了这一类描写在内,因而其作用也就不限于和“幽香”成对,求得属对工整,同时也富于画意,正好显示了水的“可怜”(可爱)。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曾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写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船’。皆观其影也。”三、四两句中的“俯窥”池塘,并非仅仅看水(那样就用不着“窥”了),而是入迷地欣赏着“水中影”:月影、树影、花影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窥”字极为传神,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诗人的个性;不仅如此,它还和“小立”形成对照,风致悠然。

  “携幼寻新的”承“小立”句而来:塘畔的缕缕幽香诱惑着诗人,于是他兴致更高,“携幼”相寻。画面中出现了一老一少,相互之间又是如此亲密,款语绵绵,这就照应了上文的“笑语”。“扶衰坐野航”,进一层表现赏玩之兴。“扶衰”,虽衰老而强起;“野航”,一种“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的小船。年老体弱,而所坐又非画舫楼船,既无箫管之喧,又无友朋之乐,却唤起他如此高的游兴。不为别的,正是这秋月映照着的林塘夜色和“岁晚惜流光”的深切感情。所以“扶衰”并非叹老,“野航”亦非调侃,而是要通过二者更深刻地反衬出他的情怀。

  最后一联画龙点睛。“延缘”,徘徊流连。“延缘久未已”具有很大的容量,它不仅包括了上述全部赏玩过程,还表明“扶衰坐野航”之后诗人仍在夜游。至于他何时会“已”,没有明写,也没有暗示,只是意味深长地说明了“延缘久未已”的原因:“岁晚惜流光。”有了这一句,全部描写赏玩的画面就获得了灵魂,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去回味。此诗虽然用笔平实,仍有含蓄不尽之意,原因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249页

suìwǎn--wángānshí

yuèyìnglíntángjìngfēnghánxiàoliáng

kuīlián绿jìngxiǎozhùyōuxiāng

xiéyòuxúnxīnshuāizuòháng

yányuánjiǔwèisuìwǎnliúguāng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¹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²怨西施。
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注释:¹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²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若解¹倾吴国,越国亡²来又是谁。
译文: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注释:¹解:懂,明白,理解。²亡:灭亡。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堵住天下人之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9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011-2012

西shī

luóyǐn tángdài 

jiāguóxīngwángyǒushí rényuàn西shī 
西shīruòjiěqīngguó yuèguówángláiyòushìshuí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译文:东郊局势艰危还没有解除,朝中如裴判官你这样的忠义之人太稀少了。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译文:你不幸落到叛军手里,仍然能够守节不移、忠义报国。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卷帘落对酒,上马雪沾衣。
译文: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却向嫖(piáo)(yáo)¹幕,翩(piān)翩去若飞。
译文: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风度翩翩就像要飞一样。
注释:¹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sòngpéipànguānzéizhōngzàiguīyáng--céncān

dōngjiāowèijiěwéizhōngshìjūnluòchénnéngchíhànjiéguī

juǎnliánshānduìjiǔshàngxuězhānquèxiàngpiáoyáopiānpiānruòfēi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流落¹征南将²,曾驱(qū)十万师。
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注释:¹流落:漂泊失所。²征南将:指李中丞。师:军队。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罢归无旧业¹,老去恋明时²
译文: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注释:¹旧业:在家乡的产业。²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独立三边¹静,轻生²一剑知。
译文:少壮时独立功勋归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注释: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²轻生:不畏死亡。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茫茫江汉¹上,日暮(mù)²欲何之³
译文: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注释:¹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²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³何之:何往,何处去。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4-225

sòngzhōngchéngzhīxiāngzhōu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iúluòzhēngnánjiàng céngshíwànshī 
guījiù lǎoliànmíngshí 
sānbiānjìng qīngshēngjiànzhī 
mángmángjiānghànshàng 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