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在国之阳,於巳之方。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昭壮丽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颁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
臣闻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在国之阳,於巳之方。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昭壮丽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颁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
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彻太古之弊,明大壮之则。风雨攸止,宫室斯美。将崇高乎富贵之位,统和乎天人之理。乃圣大造,明堂肇起。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视。壁廓焉而四达,殿岿焉而中峙。礼以洁而俭,必表之以茅;教以清而流,故环之以水。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彻太古之弊,明大壮之则。风雨攸止,宫室斯美。将崇高乎富贵之位,统和乎天人之理。乃圣大造,明堂肇起。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视。壁廓焉而四达,殿岿焉而中峙。礼以洁而俭,必表之以茅;教以清而流,故环之以水。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礼秩秩,奉以世室,商纪穆穆,制以重屋。神禹卑宫,阶以一尺之崇;成汤受命,革以三尺之盛。赫赫周堂,制度景彰。七筵兮南北之广,九筵兮西东之长。堂并包於五室,室辨正於五方。左青阳而右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耽然太室,严乎中黄。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阳。或谓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阖其三十六户,疏达兮七十二牖。亦规上而天覆,复矩下而坤厚。近郊之宫,广而能受,通天之宇,高而弗偶。八方象其幅员,九陛参其前后。桓桓焉听政之庙,应辰而周彰;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环林兮葱葱,圆海兮泱泱。既方舟而经梁,复素饰其回墙。陈位序以有严,议法象而必臧。示邦域之景铄,期人神之乐康。左有辟雍,天子学宫。坟籍浩以明备,文物森其会同。奉三寿以勗天下之孝,设三乏以劝诸侯之风。右有灵台,庶民子来。若经始於神明,乃占候於昭回。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圣之心也,盖惕惕而无灾,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钦哉。
逮夫夏礼秩秩,奉以世室,商纪穆穆,制以重屋。神禹卑宫,阶以一尺之崇;成汤受命,革以三尺之盛。赫赫周堂,制度景彰。七筵兮南北之广,九筵兮西东之长。堂并包於五室,室辨正於五方。左青阳而右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耽然太室,严乎中黄。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阳。或谓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阖其三十六户,疏达兮七十二牖。亦规上而天覆,复矩下而坤厚。近郊之宫,广而能受,通天之宇,高而弗偶。八方象其幅员,九陛参其前后。桓桓焉听政之庙,应辰而周彰;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环林兮葱葱,圆海兮泱泱。既方舟而经梁,复素饰其回墙。陈位序以有严,议法象而必臧。示邦域之景铄,期人神之乐康。左有辟雍,天子学宫。坟籍浩以明备,文物森其会同。奉三寿以勗天下之孝,设三乏以劝诸侯之风。右有灵台,庶民子来。若经始於神明,乃占候於昭回。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圣之心也,盖惕惕而无灾,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钦哉。
若夫约周之礼,禀夏之正,天子升青阳之位,体大德之生,彼相协谋,有司奉行。庆赐必均,历象必明。布农事於准直,习舞德於和平。止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称兵。惟仓廪兮赈天之穷,惟币帛兮礼邦之英。无隐不彰,无潜不亨。蒙荡荡之至仁,浸灏灏之醇精。此明堂之春也,万物为之荣。
若夫约周之礼,禀夏之正,天子升青阳之位,体大德之生,彼相协谋,有司奉行。庆赐必均,历象必明。布农事於准直,习舞德於和平。止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称兵。惟仓廪兮赈天之穷,惟币帛兮礼邦之英。无隐不彰,无潜不亨。蒙荡荡之至仁,浸灏灏之醇精。此明堂之春也,万物为之荣。
又若炎以继天,曦以永日。始於仲吕之管,复於清宫之律。天子乃登诸明堂,暨夫太室。命盛乐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实。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气而无逸。静百官之事,驱五谷之疾。无索於关,无难於门。止北伐之威,以助养於生生。导南风之和,以饰喜於元元。此明堂之夏也。万物为之繁。
又若炎以继天,曦以永日。始於仲吕之管,复於清宫之律。天子乃登诸明堂,暨夫太室。命盛乐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实。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气而无逸。静百官之事,驱五谷之疾。无索於关,无难於门。止北伐之威,以助养於生生。导南风之和,以饰喜於元元。此明堂之夏也。万物为之繁。
尔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羽渐干於以南向,谷万斯而西成。天子乃居总章之奥,奏清商之声。图有功而专任,诘不义而徂征。修法制以谨收藏之令,养衰老以恻摇落之情。同我度量,平予权衡。人社以崇,厚兆民报本之志;神仓以秘,示万邦致孝之诚。此明堂之秋也,天下为之清。
尔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羽渐干於以南向,谷万斯而西成。天子乃居总章之奥,奏清商之声。图有功而专任,诘不义而徂征。修法制以谨收藏之令,养衰老以恻摇落之情。同我度量,平予权衡。人社以崇,厚兆民报本之志;神仓以秘,示万邦致孝之诚。此明堂之秋也,天下为之清。
及夫虫介时分,虎威夕永。诗人发其凉之咏,日官宾可爱之景。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锡饮蒸之庆,从祀寒之请。於是戒门闾,备边境。劳三农於休息,警百辟於恭靖。关市必易,宫室必整。无用之器斯彻,无事之官必省。饬国典以俟来岁之宜,讲武经以肃万邦之屏。此明堂之冬也。天下为之静,斯乃顺其时。与物咸宜,适其变,使民不倦者也。
及夫虫介时分,虎威夕永。诗人发其凉之咏,日官宾可爱之景。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锡饮蒸之庆,从祀寒之请。於是戒门闾,备边境。劳三农於休息,警百辟於恭靖。关市必易,宫室必整。无用之器斯彻,无事之官必省。饬国典以俟来岁之宜,讲武经以肃万邦之屏。此明堂之冬也。天下为之静,斯乃顺其时。与物咸宜,适其变,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仪乎皇皇,盛节兮彬彬。比於郊也,我则取文之胜;方其庙也,我则取质之纯。损益其礼,尊严其亲。五天之座,赫赫以陈;五常之席,奕奕而伦。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作配者先王,从祀者五臣。樽斝离离,玉币莘莘。牲牢之举既遵於夏后,蔬果之荐复本於周人。礼无不当 ,诚无不臻。圣人於是出斋宫而肃肃,被法服而循循。酌一献以从质,躬百拜以表寅。司仪实相,乐正攸宾。进俎豆之吉蠲,罗簨簴之轮囷。六乐咸在,统美乎列皇,八风相汤,同和乎大钧。下舞上歌,蹈德咏仁。非常之祭,骏及者万国;莫大之孝。蚁怀者兆民,於是神醉其德,人乐而极。太史书於策,大夫颂於国。颂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礼以成之,乐以歌之。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仪乎皇皇,盛节兮彬彬。比於郊也,我则取文之胜;方其庙也,我则取质之纯。损益其礼,尊严其亲。五天之座,赫赫以陈;五常之席,奕奕而伦。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作配者先王,从祀者五臣。樽斝离离,玉币莘莘。牲牢之举既遵於夏后,蔬果之荐复本於周人。礼无不当 ,诚无不臻。圣人於是出斋宫而肃肃,被法服而循循。酌一献以从质,躬百拜以表寅。司仪实相,乐正攸宾。进俎豆之吉蠲,罗簨簴之轮囷。六乐咸在,统美乎列皇,八风相汤,同和乎大钧。下舞上歌,蹈德咏仁。非常之祭,骏及者万国;莫大之孝。蚁怀者兆民,於是神醉其德,人乐而极。太史书於策,大夫颂於国。颂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礼以成之,乐以歌之。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若夫元朔会同,群后对越。穆穆乎舜门之辟,晰晰乎宣燎之发。帝时待旦而久,求衣以先,纡黄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将,升昆仑。进山岳之圭,当云龙之轩。正圣人之大宝,示天下之有尊。巍巍焉负扆而立,济济焉辨色而入。太常正其等衰,九宾序其名级。中阶之前,三公屹然;应门之外,九采察焉。阼阶之东,诸侯以同;西阶之西,诸伯以齐。门东北面者子之位,门西东上者男之次。东门之外,则有乐浪、蟠木九夷之国,西面而北上。西门之外,则有蒙汜、大秦六戎之属。南上而东向。南门之外,则有朱垠、越裳八蛮之族,唯北是望。北门之外,则有荤粥、幽陵五狄之种,唯东是尚。於是兟兟旅进,锵锵肆觐。向明者盖取诸《离》,观光者受之以《晋》。君臣之位定,礼乐之道振。雅韶以奏,文铎以徇。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尧而颂舜。上和而下乐,金声而玉润。况乎晨光赫曦,天颜弗违。冕绂兮霞集,玉帛兮川归。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象之光辉。若北辰之会众星,咸粲粲而在共;如太阳之临多露,普湛湛而将晞。莫不君三揖於上,臣载拜於下。行典礼,扬风雅,访隽良,议穷寡,人曷幽而覆盆,贤曷恻而遗野。於以盛名器,於以休宗社。 署圣法於圆阙 ,驰神教於方夏。皇哉耀今昔之荣观,至哉敷亿兆之纯嘏。故曰:揖让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谓也。
若夫元朔会同,群后对越。穆穆乎舜门之辟,晰晰乎宣燎之发。帝时待旦而久,求衣以先,纡黄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将,升昆仑。进山岳之圭,当云龙之轩。正圣人之大宝,示天下之有尊。巍巍焉负扆而立,济济焉辨色而入。太常正其等衰,九宾序其名级。中阶之前,三公屹然;应门之外,九采察焉。阼阶之东,诸侯以同;西阶之西,诸伯以齐。门东北面者子之位,门西东上者男之次。东门之外,则有乐浪、蟠木九夷之国,西面而北上。西门之外,则有蒙汜、大秦六戎之属。南上而东向。南门之外,则有朱垠、越裳八蛮之族,唯北是望。北门之外,则有荤粥、幽陵五狄之种,唯东是尚。於是兟兟旅进,锵锵肆觐。向明者盖取诸《离》,观光者受之以《晋》。君臣之位定,礼乐之道振。雅韶以奏,文铎以徇。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尧而颂舜。上和而下乐,金声而玉润。况乎晨光赫曦,天颜弗违。冕绂兮霞集,玉帛兮川归。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象之光辉。若北辰之会众星,咸粲粲而在共;如太阳之临多露,普湛湛而将晞。莫不君三揖於上,臣载拜於下。行典礼,扬风雅,访隽良,议穷寡,人曷幽而覆盆,贤曷恻而遗野。於以盛名器,於以休宗社。 署圣法於圆阙 ,驰神教於方夏。皇哉耀今昔之荣观,至哉敷亿兆之纯嘏。故曰:揖让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谓也。
惜乎三代以还,智者间间,诸儒靡协,议者喋喋,而皆胶其增损,忘礼乐之大本;泥於广狭,废皇王之大业。使朝廷茫然有逾远之叹,惘然有中辍之议。殊不知五帝非沿乐而兴,三王岂袭礼而至。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奥,行明堂之义,不必尽其制。适道者与权,忘象者得意。大乐同天地之和,岂匏竹而已矣;大礼同天地之节,岂豆之云尔。自汉魏之下,暨隋唐之际,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盖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细。享配之文或然未分,政教之烈,斯焉弗闻。是则帝道不施,胡取乎总期,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宫?
惜乎三代以还,智者间间,诸儒靡协,议者喋喋,而皆胶其增损,忘礼乐之大本;泥於广狭,废皇王之大业。使朝廷茫然有逾远之叹,惘然有中辍之议。殊不知五帝非沿乐而兴,三王岂袭礼而至。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奥,行明堂之义,不必尽其制。适道者与权,忘象者得意。大乐同天地之和,岂匏竹而已矣;大礼同天地之节,岂豆之云尔。自汉魏之下,暨隋唐之际,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盖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细。享配之文或然未分,政教之烈,斯焉弗闻。是则帝道不施,胡取乎总期,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宫?
故夫明堂之设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思之何也?万微存乎消息。敬之何也,兆灵系之安危。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尧舜之齐名。惧巍巍之弗逮,迺孜孜於鸡鸣。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财於吾民。惧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故圣人之宝俭,弗下剥而上侈。思寡费而薄索,民庶几於格耻。惟下武之太宁,亦省躬於干戈。取诸豫於四方,慨风云以长歌。惟知人其古难,思济济乎贤者。盖举一於皋陶,迺连茹於天下。惟好生之至德,思与物而为春,惧幽陋之靡及。常咨命於仁人。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弥彰,故三五之君子,腾茂实而无疆。惟皇极之大范,思天下而与平。惧万物之或差,时我心於权衡。然后见天下齐於无体,和於无声,庞眉而寿,吾何仁之有;含哺而嬉,吾何力之为。但渊渊绵绵,无反无偏。浸淳泽以咸若,乐鸿化於自然。此明堂之道也。盖无德而称焉。
故夫明堂之设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思之何也?万微存乎消息。敬之何也,兆灵系之安危。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尧舜之齐名。惧巍巍之弗逮,迺孜孜於鸡鸣。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财於吾民。惧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故圣人之宝俭,弗下剥而上侈。思寡费而薄索,民庶几於格耻。惟下武之太宁,亦省躬於干戈。取诸豫於四方,慨风云以长歌。惟知人其古难,思济济乎贤者。盖举一於皋陶,迺连茹於天下。惟好生之至德,思与物而为春,惧幽陋之靡及。常咨命於仁人。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弥彰,故三五之君子,腾茂实而无疆。惟皇极之大范,思天下而与平。惧万物之或差,时我心於权衡。然后见天下齐於无体,和於无声,庞眉而寿,吾何仁之有;含哺而嬉,吾何力之为。但渊渊绵绵,无反无偏。浸淳泽以咸若,乐鸿化於自然。此明堂之道也。盖无德而称焉。
我国家凝粹百灵 ,荐馨三极。东升烟於岱首,西展琮於汾侧。未正天神之府,以让皇人之德。祖考来格。俟配天之仪。诸侯入朝,思助祭之职。岂上圣之谦而愚臣之惑也。臣请考列辟之明术,塞处士之横仪。约其制,复其位,俭不为其陋,奢不为其肆。斟酌乎三王,拟议乎简易。展宗祀之礼,正朝会之义。广明堂之妙道,极真人之能事。以至圣子神孙,亿千万期,登於斯,念於斯,受天之禧,与天下宜而已乎。
我国家凝粹百灵 ,荐馨三极。东升烟於岱首,西展琮於汾侧。未正天神之府,以让皇人之德。祖考来格。俟配天之仪。诸侯入朝,思助祭之职。岂上圣之谦而愚臣之惑也。臣请考列辟之明术,塞处士之横仪。约其制,复其位,俭不为其陋,奢不为其肆。斟酌乎三王,拟议乎简易。展宗祀之礼,正朝会之义。广明堂之妙道,极真人之能事。以至圣子神孙,亿千万期,登於斯,念於斯,受天之禧,与天下宜而已乎。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3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年年玉镜台¹,梅蕊(ruǐ)宫妆²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³
译文:长年累月对着玉境妆台,都是把自己打扮成时髦的梅花宫妆,已经厌倦得毫无兴趣了。至今还不见心上人回来,极想收到他的书信,又怕那信里报告他在外遇到不测的消息。
注释:¹镜台: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²梅蕊宫妆:喻女子华美妆饰,或喻梅花。³江南信:咏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酒从别后疏(shū),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¹深,人远天涯近。
译文:自从和他分别以后,我酒也少喝了,而在秋思中流尽了眼泪。我朝朝暮暮都挂念着羁旅在江南的心上人,他去的地方可比“天涯”还要遥啊!
注释:¹楚云: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

shēngcházi··niánniánjìngtái--zhūshūzhēn

niánniánjìngtáiméiruǐgōngzhuāngkùnjīnsuìwèiháijiājiànjiāngnánxìn

jiǔcóngbiéhòushūlèixiàngchóuzhōngjǐnyáoxiǎngchǔyúnshēnrényuǎntiānjìn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少年随将讨河湟(huáng)¹,头白时清²返故乡。
译文:青年时代就已经随军参加征讨河湟的边防之战,等到头发发白,边境安定的时候才返回故乡。
注释:¹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²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烽烟。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十万汉军零落¹尽,独吹边曲²向残阳。
译文:十万将士如今生死难还,没有几个了。只剩下我吹着边疆的曲子空对斜阳。
注释:¹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还者甚少。²边曲:边地的曲调。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13-1314页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wàngjiāngnán··jiāngshàngxuě--gāng

jiāngshàngxuědiàowēngruòdànwénbīngsànxiǎngsuōshízhènhuākōnghuàruòwèigōng

yúnshuǐguīyuǎnyānzhōngmáoshězhúxiǎo屿suōbiānyuánqīnglónghuānxiàoyǒuértóng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¹,性²本善。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注释:¹初:开始,开头。²性:性格,本性。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¹相远。
译文: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注释:¹习:习惯,习性。
苟不教,性乃迁。
(gǒu)¹不教,性乃迁²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注释:¹苟:如果;假使。²迁: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¹之道,贵以专²
译文: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注释:¹教:教育,指导。²专:专心致志。
子不学,非所宜。
子不学,非所宜¹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注释:¹宜:合适,应该。
幼不学,老何为。
¹不学,老何为。
译文: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注释:¹幼:年幼,小时候。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zhuó)¹,不成器²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注释:¹琢:雕琢。²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学,不知义¹
译文: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¹义:古同“仪”。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rénzhīchū

wángyìnglín sòngdài 

rénzhīchū xìngběnshàn 
xìngxiāngjìn xiāngyuǎn 
gǒujiào xìngnǎiqiān 
jiàozhīdào guìzhuān 

xué fēisuǒ 
yòuxué lǎowéi 
zhuó chéng 
rénxué zhī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山高路远坑深¹,大军纵横驰奔。
译文:吴起镇山高路远地势险峻,红军骑马纵横其间奋勇杀敌。
注释:六言诗: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都不像律诗那样严格。¹坑深:地势险峻。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¹
译文:有谁敢手持武器,纵马驰骋,在我看来只有彭大将军。
注释:¹唯我彭大将军:大战胜利毛泽东写诗赠于,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彭德怀(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

  “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

  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

参考资料:
1、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206-207页
2、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第367-368页

liùyánshī ·gěipénghuái怀tóngzhì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shāngāoyuǎnkēngshēn jūnzònghéngchíbēn 
shuígǎnhéngdāo wéipéngjiāng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