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对火浩歌敲火箸。
有客来,炉中出煨芋。
住,对火浩歌敲火箸。
有客来,炉中出煨芋。
释慧空

释慧空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 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 ▶ 3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译文:躺着听到外面的衙役打早鼓的咚咚声,晚起睡眠充足心情变得很不错。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华簪(zān)¹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译文:华贵的冠簪脱掉后头上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堆积的案子公文一眼一眼地仔细察明。
注释:¹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闲上篮舆(yú)¹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译文: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
注释:¹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明朝更濯(zhuó)¹尘缨(yīng)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译文: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尘缨,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
注释:¹濯:洗。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kuài)(jī)。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liáo),问龙井所遣篮舆(yú),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注释: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日夕:将近黄昏。航:渡。普宁:寺庙名。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篮舆:竹轿。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是夕,天宇开霁(jì),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suì)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zhuó)足于惠因涧(jiàn),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huáng)岭,憩(qì)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yè)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天宇开霁: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遂:于是。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濯:洗,洗涤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支径:小路。憩: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隐显:忽明忽暗。激激:形容水流迅疾。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谒:拜见。就书:书信比:等到。

  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lóngjǐngm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yuánfēngèrnián zhōngqiūhòu xīngláiháng dōnghuánkuài lóngjǐngyǒubiàncáishī shūyāoshān chūguō  hángzhìníng dàoréncānliáo wènlóngjǐngsuǒqiǎnlán yuē  shízhì   

    shì tiānkāi línjiānyuèmíng shǔháo suìzhōu cóngcānliáozhàngbìngérxíng chūléifēng nánpíng zhuóhuìyīnjiàn língshí zhījìngshàngfēnghuánglǐng lóngjǐngtíng zhuóquánshíéryǐnzhī níngfánjīngshí jiēwénrénshēng dàopángshè dēnghuǒyǐnxiǎn cǎoshēn liúshuǐbēimíng dàifēirénjiānzhījìng xíngèr shǐzhìshòu寿shèngyuàn biàncáicháoyīntáng míngnǎihuán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杜陵¹有布衣²,老大³意转拙
译文: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
注释:¹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祖籍杜陵。因此杜甫常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²布衣:平民。此时杜甫虽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八品小官,但仍自称布农。³老大:杜甫此时已44岁。⁴拙:笨拙。这句说年龄越大,越不能屈志随俗;同时亦有自嘲老大无成之意。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许身¹一何愚²,窃比稷(jì)与契³
译文: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
注释:¹许身:自期、自许。²一何愚:多么愚腐。³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居然成濩(huò)¹,白首甘契阔²
译文: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
注释:¹濩落:即廓落,大而无用的意思。²契阔:辛勤劳苦。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盖棺¹事则已,此志常觊(jì)²
译文: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
注释:¹盖棺:指死亡。²觊豁:希望达到。这两句说,死了就算了,只要活着就希望实现理想。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穷年¹忧黎元²,叹息肠内热³
译文: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
注释:¹穷年:终年。²黎元:老百姓。³肠内热:内心焦急,忧心如焚。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¹激烈。
译文: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注释:¹弥:更加,越发。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非无江海志¹,潇洒送日月²
译文: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岂不清高?
注释:¹江海志:隐居之志。²潇洒送日月:自由自在地生活。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生逢尧舜君¹,不忍便永诀。
译文:只是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自己去逍遥。
注释:¹尧舜君:此以尧舜比唐玄宗。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当今廊庙具¹,构厦岂云缺。
译文: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
注释:¹廊庙具:治国之人才。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葵藿¹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译文:可是连葵与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
注释:¹葵藿:指葵与藿,均为菜名。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¹惟蝼蚁辈²,但自求其穴。
译文: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
注释:¹顾:想一想。²蝼蚁辈:比喻那些钻营利禄的人。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胡为¹慕大鲸²,辄(zhé)³偃溟渤
译文: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
注释:¹胡为:为何?²大鲸:比喻有远大理想者。³辄:就,常常。⁴拟:想要。⁵偃溟渤:到大海中去。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以兹误生理¹,独耻事干谒²
译文:偏偏不肯去巴结权贵,因此便耽误了自己的营生。
注释:¹以兹误生理:因为这份理想而误了生计。²干谒:求见权贵。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兀兀¹遂至今,忍为尘埃没(mò)
译文:到现在还穷困潦倒,怎忍心埋没在灰尘之中?
注释:¹兀兀:穷困劳碌的样子。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终愧巢与由¹,未能易其节。
译文:没有像许由、巢父那样飘然世外,实在惭愧,虽然惭愧,却不愿改变我的操行。
注释:¹巢与由:巢父、许由都是尧时的隐士。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沉饮聊自遣¹,放歌破愁绝。
译文: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喝几杯酒排遣烦闷,作几首诗放声高唱,破除忧愤。
注释:¹沉饮聊自遣:姑且痛饮,自我排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译文:一年快完了,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天衢¹阴峥嵘²,客子³中夜发
译文: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大街上一片阴森,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半夜里离开京城。
注释:¹天衢:天空。²峥嵘:原是形容山势,这里用来形容阴云密布。³客子:此为杜甫自称。⁴发:出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译文: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结上它,指头儿却冻成僵硬。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凌晨过骊山¹,御榻在嵽(dì)(niè)²
译文:天蒙蒙亮的时候,我走到骊山脚下,骊山高处,那里有皇帝的御榻。
注释:¹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南。²嵽嵲:形容山高,此指骊山。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蚩尤¹(sāi)寒空,蹴蹋崖谷滑。
译文:大雾迷漫,塞满寒冷的天空,我攀登结冰铺霜的山路,二步一滑。
注释:¹蚩尤:传说中黄帝时的诸侯。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作大雾以迷惑对方。这里以蚩尤代指大雾。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瑶池¹气郁律²,羽林³相摩戛
译文: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
注释:¹瑶池: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宴会的地方。此指骊山温泉。²气郁律:温泉热气蒸腾。³羽林:皇帝的禁卫军。⁴摩戛:武器相撞击。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¹(jiū)(kě)²
译文: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贵富荣华。
注释:¹殷:充满。²樛嶱:即“胶葛”,山石高峻貌。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赐浴皆长缨¹,与宴非短褐²
译文:赐浴温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
注释:¹长缨:指权贵。缨,帽带。²短褐:粗布短袄,此指平民。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彤庭¹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译文: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
注释:¹彤庭:朝廷。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译文: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圣人¹筐篚²恩,实欲邦国活。
译文: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这个一筐,那个几笼,实指望他们感恩图报,救国活民。
注释:¹圣人:指皇帝。²筐篚:两种盛物的竹器。古代皇帝以筐、篚盛布帛赏赐群臣。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¹
译文: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扔!
注释:¹“臣如”两句意为:臣子如果忽视此理,那么皇帝的赏赐不是白费了吗?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¹
译文: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
注释:¹“多士”两句意为:朝臣众多,其中的仁者应当惶恐不安地尽心为国。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况闻内金盘¹,尽在卫霍²室。
译文: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
注释:¹内金盘:宫中皇帝御用的金盘。²卫、霍:指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喻指杨贵妃的从兄、权臣杨国忠。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中堂¹舞神仙²,烟雾散玉质。
译文: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
注释:¹中堂:指杨氏家族的庭堂。²舞神仙:像神仙一样的美女在翩翩起舞。烟雾:形容美女所穿的如烟如雾的薄薄的纱衣。玉质:指美人的肌肤。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¹
译文: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
注释:¹“煖客”以下四句:极写贵族生活豪华奢侈。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译文: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遥远的南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译文: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荣枯¹咫尺异,惆怅²难再述。
译文:相隔才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能再讲!
注释:¹荣、枯:繁荣、枯萎。此喻朱门的豪华生活和路边冻死的尸骨。²惆怅:此言感慨、难过。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北辕¹就泾渭²,官渡³又改辙。
译文:我折向北去的道路,赶到泾、渭河边。泾、渭合流处的渡口,又改了路线。
注释:¹北辕:车向北行。杜甫自长安至蒲城,沿渭水东走,再折向北行。²泾渭:二水名,在陕西临潼境内汇合。³官渡:官设的渡口。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¹
译文: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波翻浪涌,放眼远望,象起伏的山岭,高接西天。
注释:¹高崪兀:河中的浮冰突兀成群。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疑是崆峒¹来,恐触天柱²折。
译文:我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怕要把天柱碰断!
注释:¹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凉平市。²天柱:古代神话说,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撑,叫天柱。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河梁¹幸未坼²,枝撑³声窸窣
译文:河上的桥梁幸好还没有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
注释:¹河梁:桥。²坼:断裂。³枝撑:桥的支柱。⁴窸窣:象声词,木桥振动的声音。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行旅相攀援¹,川广不可越。
译文:河面这么宽,谁能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危险。
注释:¹行旅相攀援:行路的人们相互攀扶。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老妻寄异县¹,十口隔风雪²
译文: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
注释:¹异县:指奉先县。²十口隔风雪:杜甫一家十口分居两地,为风雪所阻隔。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谁能久不顾,庶¹往共饥渴。
译文:受冻挨饿的穷生活,我怎能长久不管?这一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
注释:¹庶:希望。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译文: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译文: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译文: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岂知秋禾登,贫窭¹有仓卒²
译文:谁能料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注释:¹贫窭:贫穷。²仓卒:此指意外的不幸。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¹
译文: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
注释:¹名不隶征伐:此句自言名属“士人”,可按国家规定免征赋税和兵役、劳役。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¹
译文: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
注释:¹平人固骚屑:平民百姓本来就免不了赋役的烦恼。平人:平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默思失业徒¹,因念远戍卒。
译文: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
注释:¹失业徒:失去产业的人们。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忧端齐终南¹,澒洞²不可掇³
译文: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注释:¹忧端齐终南:忧虑的情怀像终南山那样沉重。²澒洞:广大的样子。³掇:收拾,引申为止息。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如同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说“笨拙”,是指诗人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志向过于迂阔,肯定是会失败的。濩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诗人明知一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杜甫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他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杜甫说:“我难道真的这样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一层意思:“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槃槃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诗人像这样讲,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诗人想:“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像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他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以至于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诗人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一直以来都是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意思是:“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父、许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玄宗和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的旧注多有错误。蚩尤曾经作雾,即用作“雾”的代语,下面说“塞寒空”即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浑水里去。上文所谓“尧舜之君”,不过是诗人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沉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了。

  诗中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所以转入平铺。“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称之为隔句对或者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不须爱惜。在这里,本来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诗人又紧接着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也不肯放松,一笔也不肯落平。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表面上一往高歌,暗地里却结上启下,令读者不觉,《杜诗镜铨》里评价说“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像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这样大,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诗人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兆鳌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这一说法不妥,这首诗大约作于十月下旬,不必拘泥于隆冬时节。作群冰,诗意自惬。虽然冬天很寒冷,但高处的水流激湍,水还没有冻结。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更好。这八句,句句写实,只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安史之乱一爆发,渔阳鼙鼓就揭天而来了,这也正体现了诗人的真知灼见。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诗人的思想方式无非是“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都会应验的。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的后世加以鉴戒的。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45-449 .

jīngfèngxiānxiànyǒnghuái怀bǎi

 tángdài 

língyǒu lǎozhuǎnzhuō 
shēn qièxiè 
ránchénghuòluò báishǒugānxièkuò 
gàiguānshì zhìchánghuō 
qióngniányōuyuán tànchángnèi 
xiàotóngxuéwēng hàoliè 
fēijiānghǎizhì xiāosòngyuè 
shēngféngyáoshùnjūn rěnbiàn便yǒngjué 
dāngjīnlángmiào gòushàyúnquē 
kuíhuòqīngtàiyáng xìngnánduó 
wéilóubèi dànqiúxué 
wéijīng zhéyǎnmíng 
shēng chǐshìgān 
suìzhìjīn rěnwéichénāi 
zhōngkuìcháoyóu wèinéngjié 
chényǐnliáoqiǎn fàngchóujué 
suìbǎicǎolíng fēnggāogāngliè 
tiānyīnzhēngróng zhōng 
shuāngyándàiduàn zhǐzhíjié 
língchénguòshān zàidiéniè 
chīyóusàihánkōng huá 
yáochí línxiāngjiá 
jūnchénliúhuān yuèdòngyīnjiū 
jiēchángyīng yànfēiduǎn 
tóngtíngsuǒfēn běnhánchū 
biānjiā liǎngòngchéngquè 
shèngrénkuāngfěiēn shíbāngguóhuó 
chénzhì jūn 
duōshìyíngcháotíng rénzhězhàn 
kuàngwénnèijīnpán jìnzàiwèihuòshì 
zhōngtángshénxiān yānsànzhì 
nuǎndiāoshǔqiú bēiguǎnzhúqīng 
quàntuógēng shuāngchéngxiāng 
zhūménjiǔròuchòu yǒudòng 
róngzhǐchǐ chóuchàngnánzàishù 
běiyuánjiùjīngwèi guānyòugǎizhé 
qúnbīngcóng西xià gāo 
shìkōngtónglái kǒngchùtiānzhùzhé 
liángxìngwèichè zhīchēngshēng 
xíngxiāngpānyuán chuānguǎng广yuè 
lǎoxiàn shíkǒufēngxuě 
shuínéngjiǔ shùwǎnggòng 
ménwénháo  yòu 
nìngshěāi xiàng 
suǒkuìwéirén shízhìyāozhé 
zhīqiūdēng pínyǒucāng 
shēngchángmiǎnshuì míngzhēng 
yóusuānxīn píngrénsāoxiè 
shī yīnniànyuǎnshù 
yōuduānzhōngnán hòngtóngduō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岭外¹音书²断,经冬复历春。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注释:¹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²书: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¹
译文: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¹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35
2、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110-112
3、 张恩富.唐诗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3-25

hànjiāng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lǐngwàiyīnshūduàn jīngdōngchūn 
jìnxiāngqínggèngqiè gǎnwènláirén 
柳暗清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
柳暗清波路¹。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²葡萄³涨,人解扁(piān)舟欲去。又樯(qiáng)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lǔ)
译文:江边堤路柳树成荫。送别春天,经过暴风骤雨,又是一番新鲜的绿意。碧绿的潇湘水涨,蜿蜒千里,行人解开扁舟想要离去。桅杆旁燕子的叫声,是挽留行人的告白。船艇轻盈飞速地驶来,歌女唱我新词为他送行。江水中的波浪就像箭一样,好像在催着小船上路。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¹清波路:指江边堤路,又作“凌波路”。²潇湘:潇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也称潇湘。³葡萄:形容水色碧绿,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⁴“又樯燕”句:此句化用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樯:桅杆。⁵“艇子”二句:歌女飞舟来到,唱我新词为之送行。生尘步:形容女子娇美轻盈的步态,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番:通“翻”,依旧谱,写新词。唾花寒:行容动听的歌声吐露伤感之情。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幺弦诉。
黄陵祠¹下山无数。听湘娥、泠(líng)泠曲罢²,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gū)(léng)³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幺(yāo)诉。
译文:黄陵祠下山峰无数。听那潇湘二妃泠泠的琴音,是在为谁苦情?船到吴地春季已近尾声,正是江面宽阔、水浪平静。我远远望见宫殿檐角,栩栩如生的金凤在上面飞舞。曾经的刘郎重回故地,玄都观的千树桃花是否仍在?满腹离愁,惟凭弦丝倾诉。
注释:¹黄陵祠:即二妃祠。据《水经注·湘水》,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民尊为湘水之神,立祠于江边黄陵山上。山在湖南湘潭县北四十五里处。²听湘娥、泠泠曲罢,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泠泠:形容声音清越、悠扬。³金雀觚棱:饰有金凤的殿角飞檐。班固《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文选》注云:“觚棱,阙角也。角上栖金爵(雀),金爵,凤也。”⁴“前度”二句:语本唐刘禹锡两首桃花诗。据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刘参与永贞革新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始征还,当春重游玄都观赏桃花,后作《赠看花诸君子》,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诗一出,广传京都。执政者听信诬言,认为刘有怨愤,讥讽朝政。未几,又放外任,出为连州刺史。再过十四年返京,重游玄都观,千树桃花荡然无存,因而再题《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里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问讯京都故人之意。⁵倩:请。⁶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细,称幺弦。幺,细小。此借指琵琶。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送别的场景,雨过水涨,绿柳岸边。虽然燕语笙歌,依依留恋,但流波催棹,故人终将要离去;词的下阙作者的思绪追随友人扁舟,想象着沿岸风景,远行于千里之外。他远远望见都城和宫殿,带去了无限寄思。结韵一笔折回,抒发难舍之情。全词构造情境,有空灵清杳之美;而抒发情感,则婉若游龙之自如。

  词的上阙描写送别情景。起头两韵,点出送别的环境气氛:经过一番狂风暴雨的冲洗之后,春色已归,绿意丰盈,沿江种植的杨柳更是呈现幽暗深绿。这里的柳色是词人即目所见之景,它之所以被浓墨重彩地突出描写,就在于这个场景与离情别绪之间有着早已被确定的因缘,为下文倾诉离愁作好了意象的铺垫和气氛的渲染。

  词的下阙将那被提起又遭到延宕的别情,完全直接地倾泻出来。词人的精神世界里,早已先于东去的行人遨游而去。在他的想像中,小舟经过黄陵山,那里有供奉着娥皇、女英的祠庙,他隐约听到这两位水神曲韵泠冷、曲音幽苦的奏瑟之声,心中惨然不乐。“为谁情苦”,问得十分委婉。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湘娥的哀婉动人的传说,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怨愁苦。这愁苦既包含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伤感,又包含作者对个人身世命运的伤感。舟行迅捷,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吴已是暮春。在宽阔而无波浪的长江上,行舟安稳地向前驶去。转眼间就到了京城临安,远远地就可以望见京都的宫殿。此处一“望”一“舞”,临安的皇城气象毕见。“前度”一韵,化用前人诗歌典故,暗指他终于回到故地;此处借用刘禹锡再返京师赋诗之典,明写友人返回临安之事,暗示他对国都的怀恋。词人正值壮年,虽雄心依然,但壮志难申,故而愁绪满怀。结韵“愁为倩,么弦诉”,复转回到离愁的主题。

  这首词借为友人的送别,一方面描写对友人的深情挚意,另一方面表达“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抒发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念之情。此词在写景上采用虚实相辅的手法,既写眼见之实景,又写想见之“虚景”,并且在写景中寓寄作者之情,使得情与景有机地融汇于一体;在抒情上又将各种复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与惜别之情,又有对个人内心愁苦的抒发与寄托。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563页—564页
2、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186页—第18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