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子哮吼,象五回旋。
左顾右盼,七穴八穿。
平地和声便拶,等闲{左孛右攵}跳上天。
筑著梵王香案,然后退身归本位,
叉手而立。自去法徽伏修台旨,
未敢自专。
师子哮吼,象五回旋。
左顾右盼,七穴八穿。
平地和声便拶,等闲{左孛右攵}跳上天。
筑著梵王香案,然后退身归本位,
叉手而立。自去法徽伏修台旨,
未敢自专。
释慧远

释慧远

释慧远,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 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庐山¹据浔(xún)²、彭蠡(lǐ)³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yù)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bàng)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¹⁰
译文: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注释:¹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屡见前注。²浔阳:长江流经浔阳(治所在今九江市)境一段的古称,在今江西九江市北。³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⁴敌:匹敌。⁵荡潏:水势大而流速快的样子。⁶灵:形容壮美,犹言“神气”。⁷吞吐夷旷:谓湖水流进流出都很顺畅。“夷旷”,平坦开阔。⁸并海:近海。“并”,通“傍”,靠近。⁹壮郁:雄奇有力的样子。¹⁰娱逸之观:谓景象令人愉快而自在。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¹,敬²以事绝³宫亭,泊左蠡。庚辰,舣(yǐ)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¹⁰,过小三峡,驻¹¹独对亭¹²,振钥¹³¹⁴文会堂¹⁵。有桃一株,方花¹⁶。右芭蕉一株,叶方茁¹⁷。月出后,循贯道溪¹⁸,历钓台石、眠鹿场¹⁹,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lù)焉。
译文: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注释:¹“嘉庆”句:嘉庆十八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年月日)。²敬:作者自称。³绝:横渡。⁴宫亭:宫亭湖,彭蠡湖(即鄱阳湖)的别称。因庐山下,彭蠡湖边有宫亭庙而得名。⁵左蠡:地名,在江西都昌西北。⁶庚辰:十三日。⁷舣:停船靠岸。⁸星子:县名,今属江西。⁹白鹿洞:在五老峰下。唐德宗贞元年间(~年),洛阳人李渤隐居庐山读书,并养了一只白鹿,时称之“白鹿先生”,住所为“白鹿洞”。后来李渤为江州刺史,便在故地建筑台榭,命名为白鹿洞。宋时为四大书院之一。¹⁰五老峰:在庐山东南方,五峰突兀凌霄,有如五老人并肩而立,故名。¹¹驻:停留。¹²独对亭:在白鹿洞东。¹³振钥:谓开门。¹⁴顿:止宿。¹⁵文会堂:南宋嘉定年间始建。¹⁶方花:正在开花。¹⁷叶方茁:叶子正在壮盛地长出来。¹⁸贯道溪:在白鹿洞东。溪水自凌云峰来,流经白鹿洞出峡为贯道溪。¹⁹钓台石、眠鹿场:在白鹿洞西、西南。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辛巳¹,由三峡涧²陟欢喜亭³。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pó),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yǐ)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zhàn)湛然¹⁰。顷之¹¹,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¹²,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ruán)¹³;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¹⁴,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¹⁵,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¹⁶,憩(qì)栖贤寺¹⁷。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¹⁸,返宿于文会堂。
译文: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注释:¹辛巳:十四日。²三峡涧:在五老峰西。含鄱口东西九十几条大小川流都注入三峡涧,水势湍急,汹涌腾跃,险如长江三峡。³欢喜亭:在通往五老峰的欢喜岭上。面当鄱阳湖,地势优越,游憩纵目,令人心旷神怡,故名欢喜亭。⁴李氏山房:在五老峰下,又称白石庵,白石僧舍。“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宋哲宗时累官至御史中丞。少时在庐山读书,及第后,将所抄书九千卷留在此地,起名李氏山房。⁵含鄱岭:在庐山半山腰。岭南为含鄱口,山势险峻,其形状像要吞食鄱阳湖,故名。⁶太乙峰:在含鄱口西南,是庐山最有名的山峰之一。⁷南昌城:今江西南昌市。⁸迤北:斜北。⁹彭泽:指彭泽故城,在今湖口县彭泽乡。¹⁰湛湛然:波光水色深远的样子。¹¹顷之:一会儿。¹²复顷之:又过了一会儿。¹³湖壖:湖边。¹⁴云之障:云变得像屏障。¹⁵蓬蓬然:形容云雾蓬松往上冒的样子。¹⁶玉渊潭:在三峡涧下流。诸水合流,平地奔泻几十丈,然后下注深潭:接着又平地奔腾几百步,再下注深潭,这样连续共七八处,是庐山三峡涧中最壮观的地方,也是庐山奇景之一。¹⁷栖贤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五老峰下,南朝齐参军张希之建。¹⁸“乃夕”二句:意谓夕阳穿过云层,照射在五老峰上,五老峰形态好像互相靠着、背着似的。“夕阳”,夕阳。“倚(yǐ)”,靠着。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壬午¹,道²万杉寺³,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dì)香炉峰¹⁰,盥(guàn)¹¹于龙井¹²,求¹³太白读书堂¹⁴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译文: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注释:¹壬午:十五日。²道:取道,路径。³万杉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庆云峰下,旧名庆云庵、庆云院。北宋景德年间(~年),寺僧大超种杉树万株。天圣年间(~年)改名万杉寺。⁴三分池:在万杉寺后,又名散珠池。⁵秀峰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庐山东南鹤鸣峰下,南唐中主李璟建,原名开先寺,清代康熙年间(~年)改名秀峰寺。⁶里所:一里左右。⁷瀑布:即瀑布水,亦叫瀑布泉,在秀峰寺西南。一水自坡顶下注双剑峰背后深谷中,汇为大龙潭,然后绕出双剑峰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这就是瀑布泉,为秀峰寺周围奇观之一。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挂流三千丈,喷壑数十里”的描写。⁸青玉峡:秀峰寺有二瀑布,其一在东北,叫马尾水,自鹤鸣、龟背两峰间泻出;其二在西南,即瀑布泉。瀑布泉循壑流到双剑峰东北和马尾水合流为一水,迸射出于山峡中,下注入于深潭,这就是青玉峡。潭深而绀,石碧而削,水白如练,故名。⁹详睇:仔细看。¹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秀峰寺后,峰形圆耸如香炉,常常烟雾缭绕,故名。峰南有一巨石,很像一巨人,所以又叫石人峰。¹¹盥:洗手。¹²龙井:在青玉峡下。所谓龙井是指和尚循着水道凿成的许多小石池子。¹³求:寻找。¹⁴太白读书堂:亦叫李太白书堂,或太白书室。在香炉峰下,青玉峡西。相传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在此读书。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癸未¹,往瞻云²,迂道³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¹⁰
译文: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注释:¹癸未:十六日。²瞻云:寺庙名,在庐山金轮峰下。旧名归宗寺,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创建,后成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³迂道:绕道。白鹤观:在五老峰下。唐高宗弘道元年(年)建,北宋祥符年间(~年)曾赐名“承天白鹤观”。宋代陈舜俞《庐山记》说:“庐山峰峦之奇秀,岩壑之深邃,林泉之茂美,为江南第一,此观复为庐山第一。”⁴旋:随即。⁵右军墨池:在瞻云寺殿前。池水黑色,相传是晋朝右军将军王羲之洗墨的地方。⁶栗里:古地名,在黄龙山北麓的温泉北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迁居于此。⁷卧醉石:在离栗里柴桑桥一里左右的地方,石高约三四尺,又叫底柱石。据说当年陶渊明喝醉酒后,常常睡在那里。⁸简寂观:在金鸡峰下,旧名太虚观,南朝宋大明年间(~年)道士陆修静住在这里。陆修静死后谥简静,故名。⁹一微:和尚的法号。¹⁰头陀:行脚乞食的僧人,此用作“和尚”的昵称。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甲申¹,吴兰雪携廖雪鹭²、沙弥³朗圆来,大笑排闼(tà)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¹⁰,跐(cǎi)¹¹乱石,寻瀑布源¹²,溯(sù)¹³汉阳峰¹⁴,径绝¹⁵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译文: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注释:¹甲申:十七日。²吴兰雪、廖雪鹭:人名,其人其事不详。³沙弥:尚未接受佛教大戒的和尚,此用作和尚的通称。⁴朗圆:和尚的法号。⁵排闼而入:推开门就进来。⁶黄岩:在双剑峰下。⁷侧足:斜侧身体行走,这里表示山路窄而难走。⁸文殊台:在黄岩南。⁹叩:敲门,谓探访。¹⁰黄岩寺:在双剑峰下,唐代僧人智常所建。¹¹跐:通“踩”。¹²源:水的发源处。¹³溯:逆水而上。¹⁴汉阳峰:庐山最高峰。据说站在汉阳峰峰顶能远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相传汉武帝曾到达峰顶,所以又有汉武峰之称。¹⁵径绝:一条小路也没有了。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乙酉,晓¹望瀑布倍未雨时²。出山五里所³,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tán)(tán)苍酽(yàn)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yǎn)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译文: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注释:¹乙酉晓:十八日早晨。²倍未雨时:比没有下雨时大了一倍。³五里所:五里左右。⁴神林浦:水口名。⁵沈沈:深邃的样子。⁶苍酽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⁷团团相衔出:云雾一团团接连不断地弥漫开来。⁸弇:覆盖。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夫云者,水之征¹,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²。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³,以诒(yí)后之好事者焉。
译文: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注释:¹水之征:是有水的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²类记之:只作大概的记述。³如是:就像上文记述的这样。⁴诒:留给。⁵好事者:指爱好游山玩水的人。

  这篇游记首先指出庐山三面环长江大湖的形胜特点,“有娱逸之观”。然后在六天记游中,生动描述了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云卷来的云障奇观和神林浦仰望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最后以“云为水征,云从山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庐山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与首段相应作结。全篇各记,脉络分明,语句简炼扼要,记述云的变化,尤为细致生动。

  以日记体写游记古已有之,但将这种形式用之于一篇不满七百字的短篇游记中,而又写得不枝不蔓、灵活生动,却很少见。一般说,日记体记游,一是易于琐碎,二是易于呆板。阳湖派作家尽管不似桐城三祖那样强调结构的严谨和平正,但作为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整个布局毕竟不能散金碎玉、平淡板滞。作者为避免这些毛病,在结构安排和文字处理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扣住庐山风景最突出的特点进行描绘,使每一处景物、每日见闻都围绕这一特点而纳入文章里。起首一段,即概述庐山地理位置及异于它处山水的特征:“有娱逸之观”。这是因为庐山处“浔阳彭蠡之会”,三画环水,而大山真得水形成灵动之美,江湖之水浩渺干旷的气势又不闷于海水的奔涌澎湃,多予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正是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庐山娱性逸惰的诸多景观,山中景物无不染上一层柔美的色彩。这节概述,其实是为下文定“势”,后面写山中清幽,写湖光山色,写瀑流云雾,都以此为基础,无不显示出一种娱逸的格调。作者进山的头一天,往游白鹿洞,至海会寺,“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有芭蕉一侏方叶。”这里一片僻静,清幽的环境气氛,它清静得似乎连寺中老僧振钥开锁的响声部听得特别悦耳。在这寂无人迹的一方天地里,邑蕉抽叶,山花欲燃,大自然以其原始的生命情态展示出一片勃勃生机。到晚上,月下丙望,则见“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又是另一种清幽气氛。这种清幽,无疑是江河湖滨那山中独有的特点,是为江湖涵养而生成的灵性的表现,是一种特有的神韵。这种体会到作者登高望远,回首观赏湖光山色时,就更为明显、更为强烈了:“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弃湖坝,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湖光湛湛,须臾皆没,云逐雾驰,山雨欲来,这种变化,这种气势,都予人以云水诡幻之感,以一种难以忘怀的情趣。庐山的灵性在水,庐山景观因水而别有雅趣。山因水而灵秀,人因水而情浓,作者在山中几天的游历中,饮三分池之甘洌,望香炉峰之瀑流,擢风尘于龙井,访旧迹于墨池,瞻山中之白云,卧当涧之醉石。兴至极处,其而攀危岩而上,“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进而“跐乱石,寻瀑布源”,游迹所至,无处不感受到庐山因山水灵秀而独具的娱逸之乐趣,待到出山前夜,偏巧又逢山中大雨,次日出山路上,回望瀑布,在“山沈沈苍酽一色”中看那千尺白练,看那一缕白云升起之后便团团相衔出、缠绕于山问的云雾,又感受到雨后庐山的另一种风韵,面对这幅泼墨山水,作者不由发出深情的议论:“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这灵性正是得之于水,而成了庐山“娱逸之观”的根源所在。

  其次,是承转衔接上的富于变化。这篇游记的段落划分是以时间顺序为标志的,但这种胪列中又有变化。一、二两日由叙事说起,三、四两日由游览路线说起,第五日由游览目的意图说起,第六天则由友朋说起,并为山中游历作一小结,收束上述全部游踪后,再引出最后一天的出山。从方位变化上讲,庐山远望所见,作者来泊舟星子之前其实已经看到了,却有意不写而先写山中幽清,再写登高回顾湖光山色,然后依次写中山古迹瀑流,最后借写雨后庐山写远观的印象,这种变化既可使读者在饱览了山中景物之后留下一个总体的观感,也使全文灵动变化,有效地克服了日记体游记常见的单调和呆板。恽敬力图突破桐城派古文纯正静重的囿畛,使文章醇而能肆,于此即可见其端倪。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202-204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江宁¹之龙蟠(pán)²,苏州之邓尉³,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之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之美,正则无景;以疏之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zhuó)¹⁰,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¹¹之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¹²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¹³之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¹⁴之隐¹⁵明告鬻(yù)¹⁶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¹⁷,删其密,夭其稚枝¹⁸,锄其直,遏(è)¹⁹其生气,以求重价²⁰,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译文: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注释:¹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²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³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⁴西溪:地名。⁵欹:倾斜 。⁶固也:本来如此。固,本来。⁷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疾呼。明,公开。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号,疾呼,喊叫。⁸绳:名作动,约束 。⁹斫:砍削。¹⁰直:笔直的枝干。¹¹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夭:使……摧折(使……弯曲)。病,使……成之病态。¹²蠢蠢:无知的样子。¹³智力:智慧和力量。¹⁴孤癖:特殊的嗜好。¹⁵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¹⁶鬻:卖。¹⁷旁条:旁逸斜出的枝条。¹⁸稚枝:嫩枝。¹⁹遏:遏制。²⁰重价:高价。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¹之三日,乃誓疗之:纵²之顺³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zōng)(fù);以五年之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gòu),辟病梅之馆以贮(zhù)之。
译文: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注释:¹泣:之……哭泣。²纵:放纵。³顺:使……顺其自然。⁴悉:全。⁵棕缚:棕绳的束缚。⁶以……之:把……当做。⁷复:使……恢复 。⁸全:使……得以保全。⁹诟厉:讥评,辱骂。厉,病。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呜呼!安得¹使予多暇(xiá)²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³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唉!怎么能让我有多一些空闲时间,又有多一些空闲的田地,来广泛贮存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态的梅树,竭尽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
注释:¹安得:怎么能够。²暇:空闲。³穷:穷尽。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全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疗梅的举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渴望。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虽为感叹,他渴望“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bìngméigu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jiāngníngzhīlóngpán zhōuzhīdèngwèi hángzhōuzhī西 jiēchǎnméi huòyuē  méiwéiměi zhí姿 wéiměi zhèngjǐng shūwéiměi tài   wénrénhuàshì xīnzhī wèimíngzhàohàoshéngtiānxiàzhīméi yòushǐ使tiānxiàzhīmínzhuózhí shān chúzhèng yāoméibìngméiwéiqiúqián méizhīzhīshūzhī yòufēichǔnchǔnqiúqiánzhīmínnéngzhìwéi yǒuwénrénhuàshìzhīyǐnmínggàoméizhě zhuózhèng yǎngpángtiáo shān yāozhìzhī chúzhí èshēng qiúzhòngjià érjiāngzhèzhīméijiēbìng wénrénhuàshìzhīhuòzhīlièzhìzāi 

    gòusānbǎipén jiēbìngzhě wánzhě zhīsān nǎishìliáozhī zòngzhīshùnzhī huǐpén mái jiězōng niánwéi zhīquánzhī běnfēiwénrénhuàshì gānshòugòu bìngméizhīguǎnzhùzhī 

     ānshǐ使duōxiá yòuduōxiántián guǎng广zhùjiāngníng hángzhōu zhōuzhībìngméi qióngshēngzhīguāngyīnliáoméizāi 

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丹桂花开第二番¹。东篱(lí)²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³,海上仙槎(chá)去复还。
译文:好一个闰中秋,月中桂树已经盛开两次,九月来迟,登高饮菊花酒的重阳节也因而“期宽”。天宴的圆月如同人间的宝镜一样,缺而复圆,自天河而来的仙界小船,也在此刻去而复返。
注释:思佳客:词牌名,即鹧鸪天,定格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闰中秋:即一年中接连有两个中秋节。¹花开第二番:指两次中秋使月中桂树两次开花。²东篱:指菊,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³“宝镜”句:用南朝陈之驸马徐德言“破镜重圆”故事。宝镜,指圆月。⁴仙槎:神话中来往于天上银河与地上大海的木筏。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
分不尽,半¹凉天。可怜闲剩此婵(chán)(juān)²。素娥³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lán)
译文:分不尽啊,这闰中秋的凉爽天气。可叹我闲暇无聊,只能与这天宴明月相伴。深秋尚未到来,天气还算不宴寒冷,月中嫦娥又出现在梦中,今夜我仍将独倚栏杆,欣赏这皎洁的明月。
注释:¹分、半:均与八月十五相关。²婵娟:形容月光美好,亦可代指天上的明月。³素娥:月中嫦娥。⁴三秋:即秋季,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思佳客》,即《鹧鸪天》,首见于北宋宋祁之作,至晏几道填此调最多。《词谱》卷十一说:“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悉同”。因贺铸词有“化出白莲千叶花”句,故又名《千叶莲》,又因其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故又名《半死桐》,又名《于中好》、《思越人》、《看瑞香》、《第一花》、《禁烟》、《翦朝霞》、《骊歌一叠》、《锦鹧鸪》、《避少年》、《鹧鸪引》、《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下片五句,上下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丹桂”四句,上片写闰中秋景色及词人的感想。言桂花已经二度开放,菊花的花期亦相应延长了。词人以桂、菊两种秋季当令的花,点出“闰中秋”的特点;即是这年秋天有了两个八月,秋天就足足延长了三十天。因此,接着词人又说,天上的圆月就像人间的宝镜一样,因为是“闰中秋”,所以缺而复圆;而自天河而来的泛星槎亦在“闰中秋”时去而复还。“仙槎”,即贯月查。  

  “分不尽”五句,下片即景感怀。言中秋天凉,而时令也在八月之半,今遇“闰中秋”,所以又可以将之分成一半,故词人反而有“分不尽,半凉天”的一种感觉,词人闲暇无聊,唯有这天上圆月与之作伴,又因为是在“闰中秋”的缘故,时令还没有到深秋,所以气候也还不太凉冽;月中嫦娥也显得非常引人注目,所以词人才有可能,又一次在这天晚上独倚栏干欣赏这一圆月了。

jiā··rùnzhōngqiū--wényīng

dānguìhuākāièrfāndōngzhǎnquèyànkuānrénjiānbǎojìngrénghǎishàngxiāncháhái

fēnjǐnbànliángtiānliánxiánshèngchánjuānéwèisānqiūmèngyíngjīnxiāoyòulán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事赋。
译文:开辟山路得到一块石壁,把它命名为苍壁。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以为是上天的恩赐,因高兴而写此词。
注释:千年调:词牌名。此调曹组词名“相思会”,因其首韵有“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句,辛弃疾改此名。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左手把青霓(ní)¹,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²前导,叫开阊(chāng)(hé)³。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hú)泉,千丈石。
译文:左手拿住青霓,右手挟住明月,我让雷神丰隆在前面做向导,叫开天宫之门。我周游太空,径直走入天之最高处。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注释:¹青霓:虹霓。²丰隆:雷神。³阊阖:天门。⁴寥天一:空虚浑然一体的高天。⁵斛:古代量米容器,十斗为一斛。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钧天广乐¹,燕²我瑶³之席。帝饮(yìn)觞甚乐,赐汝苍壁。嶙(lín)(xún)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译文:天帝用钧天广乐并设瑶池宴来款待我。天帝请我饮酒,并赐苍壁一块。苍壁重叠高耸,正在瓢泉丘壑山水之间。我的马不肯前行,驾车人因思家而悲伤,从天上返回人间我觉得恍惚惆怅。
注释:¹钧天广乐:天上仙乐。²燕:同“宴”,即宴饮。³瑶:瑶池,传说中的仙池,为群仙宴饮之所。⁴饮予:请我饮酒。⁵嶙峋突兀:形容苍壁重叠高耸。⁶余马怀:我的马因怀乡事不肯前行。⁷仆夫悲:我的驾车人因思家事悲伤。

  小序“意天之所赐邪,喜事赋”,表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为得了天赐石壁,精神为之一振,又看到所得的苍壁“势欲摩空”、“有心雄泰华”,他似乎由此得了天命,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思想又在胸中激荡,追求理想的精神鼓舞他在幻想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在这样的心境下,这首词应运事生。

  全词抒发词人超逸不凡的胸怀,反映他爱国怀乡精忠报国的思想,表现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上阕写登天与周游。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神马飞入太空。“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起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之中。接下去,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叫开阊阖”一句由《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事望予”凝缩事来。屈原为了上下求索,曾想象飞上天空,到达天门,但当他命令守门的帝阍打开天门时却吃了闭门羹。辛弃疾在这一点上似乎比屈原幸运得多,他是禀承着天恩登天的,天神自然不会挡驾,他的开路先锋雷师很顺利地叫开了天门,让他进入天国。“吾使丰隆前导”脱胎于《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原句是描写屈原上天碰壁后准备到下界“求女”出发时的情景的,事在“令帝阍开关”事被拒之门外之后,词人在这里重新组合,把两件事融为一体了。“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入于寥天一”是《庄子·大宗师》篇中语。这四句描写遨游天宇的情景。词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下阕写受赐与怀乡。“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这四句写天帝对词人的恩赐。这里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的典故。赵简子曾有病,五日不省人事,扁鹊对赵的家臣说,昔日秦穆公也曾这样过,三天后一定会醒过来。又过了两天半果然醒来,醒后对家臣说:我到了天帝那里,玩得很快乐,我和众神在中天游玩,欣赏了天上的仙乐和仙舞,天帝很高兴,还赐我两个竹篮子。辛弃疾把这个典故借用过来,描写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赏赐的情景:天帝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他,在瑶池设下宴席,众多乐工奏起仙乐,天帝亲自斟酒,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予你。”这是至高无上的恩遇,只有当年将成霸业的秦穆公和将要拜为正卿的赵简子才得到过。辛用此典,可见胸襟之博大与自命不凡。天帝赐赵简子两个篮子,日后果然得到了应验,赵简子接连攻下二国,扩大了奉邑,成为晋国的实权派。辛弃疾把苍壁看作“天之所赐”与当年赵简子的受天幸相比,表现出他立功报国的勃大雄心和凌云壮志。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这两句描写苍壁的形象和位置。这苍壁形体虽小,但气势雄伟。作者在《临江仙》中说:“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一丘一壑”本指隐者的住处,这里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园的一部分,也代指他的居所。这样一块苍壁坐落在一丘一壑之间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这样写,大概是在表明他虽然身在一丘一壑之间,却志在千里之外,“位卑未敢忘忧国”也许作者正是这样来领会天赐苍壁的用意的。

  词的最后三句借用《离骚》中的“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事不行”,抒发怀念故土的感情。词人虽然在天宫受到盛情接待,过着美好生活,但他仍然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致使他的随从和马都悲伤起来,于是辞别天宫,恍恍惚惚地回返尘寰。这里也反映出词人当时思想的矛盾,他虽然羡慕那醉眠的陶令,却又不甘心去过那种完全超然世外的桃源生活。苍壁的出现触动了他的积极用世思想,赋苍壁寄托着远大的抱负。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五彩缤纷的联想和光怪陆离的幻觉。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主客观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常在诗歌中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的寄托和解脱。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在这首词中,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形成鲜明对照。这首词不仅表现手法象屈原的《离骚》,事且多处融进了《离骚》的句意,因此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同《离骚》有许多共同点。

  但是,作者并没有机械地模仿《离骚》。所用《离骚》的诗句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和融会创新。借用的诗句涉及到《离骚》的许多情节,屈原求见天帝被拒之门外,下界求女又遭到拒绝,后来终于听了巫咸、灵氛的劝告去“周流观乎上下”,但终因“仆夫悲,余马怀”事告终。这些情节到了辛弃疾笔下,得到有机地重新组合,内容上赋予它以新的涵义,并与赵简子受天幸的典故自然地融合为一,创造出另一番神游天外的意境,使之适合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事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qiānniándiào··zuǒshǒuqīng--xīn

kāishānjìngshíyīnmíngyuēcāngshìchūwàngwàitiānzhīsuǒxiéér

zuǒshǒuqīngyòushǒuxiémíngyuè使shǐfēnglóngqiándǎojiàokāichāngzhōuyóushàngxiàjìngliáotiānlǎnxuánwànquánqiānzhàngshí

jūntiān广guǎngyànyáozhīyǐnshāngshéncānglínxúnzhèngzàiqiū怀huáibēixiàhuǎng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欲别时 一作:别伊时)
曾宴桃源¹深洞,一曲清歌舞凤²。长记欲³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译文:曾记在那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欢宴,一曲清歌伴着凤鸟般的舞姿飞动。总是记得依依惜别的时候,你眼含泪水出门相送。多像一场梦,多像一场梦,残月在天,落花遍地云烟一重重。
注释:又名“如梦令”,苏轼云: “(如梦令)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云‘如梦’”。¹桃源:理想的世外桃源。²一曲清歌舞凤:亦作“一曲舞鸾歌凤”。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吉祥美丽的鸟。³欲:即将,将要。

  这是一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词。这首词采用神话传说故事作题材,描写刘、阮和仙女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别后对佳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曾宴,点明往事。桃源深洞,“舞凤”,即凤舞,为叶韵,乃倒用,言伊人如凤之舞。词中写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故事,省去全部细节,只将初会和离别时最深的印象加以形象化的概括,高度精炼。清歌凤舞,风光何等旖旎!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长记”二字是关键,记忆中的情景是那么的美好,可这一切已如梦幻,永无再现之期。小词没有多少篇幅,不容铺叙,要求写得很精粹,所以“长记”以下几句对整个宴别的过程便撷取了送别这一高潮时的场面来写。“长记”二字,上接“曾宴”二字,“和泪出门相送”写送别之悲痛,这是实写,下面旋又转入虚写。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如梦!”诗有诗眼,词亦有词眼,这四个字实为本词之眼。如梦者,昔年之事如一场无凭的春梦,昔年之景只能在梦里再现,昔年之倡除非在梦里相逢。叠用两个“如梦”,显得更为惆怅,更为感伤。残月乃夜阑之景,落花烟重乃暮春之景,伤心人别有怀抱,才会有凄凉的感觉,更显萧瑟的气氛,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美,意境更美。词人描绘了曾和佳人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之地相聚时的情景,此为虚写梦中之景的美好,成为感情之流回旋奔涌而下之处,回忆如梦,因而显得特别含蕴丰富;梦醒时分,侧重于对眼前情景的刻画,眼前的半轮残月和簌簌坠落的花瓣,如烟一样的月色,给全词笼上了迷蒙孤寂的气氛,在这凄清的夜里,对她的思念绵绵不断,如此深沉。虚实两端互相补充,形成“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的特色,更显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65-66
2、 王锺陵.唐宋词鉴赏:四川出版集团,2007.1:22-23页
3、 温庭筠,柳永等著.婉约词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5:2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