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风采百工师,龙马精神海鹤姿。
宫女犹传洞箫赋,都人今作衮衣诗。
幸逢尧舜癸贤日,正是皋夔相国时。
圣主伫知宣室事,甘棠何止郡人思。
凤历推来恰半千,高名千古重于山。
降因天下思姚宋,世有斯文属孔颜。
异俗已传吾父至,中原今仗老臣安。
玺书几日来宣室,走马传宣夹路看。
四镇名藩忽十春,平生材术老经纶。
古来学问须行己,曾向艰危不爱身。
许国莫颖勋业大,倾朝共羡宠光频。
从今更觉功名重,正是人间五福人。
岩岩风采百工师,龙马精神海鹤姿。
宫女犹传洞箫赋,都人今作衮衣诗。
幸逢尧舜癸贤日,正是皋夔相国时。
圣主伫知宣室事,甘棠何止郡人思。
凤历推来恰半千,高名千古重于山。
降因天下思姚宋,世有斯文属孔颜。
异俗已传吾父至,中原今仗老臣安。
玺书几日来宣室,走马传宣夹路看。
四镇名藩忽十春,平生材术老经纶。
古来学问须行己,曾向艰危不爱身。
许国莫颖勋业大,倾朝共羡宠光频。
从今更觉功名重,正是人间五福人。
曾丰

曾丰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8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lán)¹深处艳精神。
译文:晶莹剔透如冰雪般的花带着清爽的凉气,立在曲折的长廊对面灿烂盛开精神抖擞。
注释:¹曲阑:“阑”同“栏”,栏杆,曲阑就是弯曲的栏杆。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译文:在金钩般的新月的照耀下倩影随风摇动,一言不发地把淡淡的清香送入我的画室。

zhānbo--shěnzhōu

xuěbīnghuāliángqīnglánshēnchùyànjīngshéngōuxīnyuèfēngqiānyǐngànsòngjiāoxiānghuàtíng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明月皎(jiǎo)夜光¹,促织²鸣东壁。
译文: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
注释:¹皎夜光:犹言明夜光。²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¹指孟冬²,众星何历历³
译文: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
注释:¹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²孟冬: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此处指方位。玉衡星已经指向孟冬亥宫之方向——西北方,时已过夜半。³历历:逐个的意思,众星行列分明的样子。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¹复易²
译文:晶莹的露珠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
注释:¹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这里用引申义,急速、突然的意思。²易:变换。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秋蝉鸣树间,玄鸟¹逝安适²
译文: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
注释:¹玄鸟:燕子。²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我同门友¹,高举振六翮(hé)²
译文: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
注释:¹同门友:同在师门受学的朋友。²翮:这里泛指鸟的翅膀。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不念携手好¹,弃我如遗迹。
译文: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
注释:¹携手好:指共患难的友谊。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南箕(jī)¹北有斗²,牵牛³不负轭(è)
译文:箕宿四星、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
注释:¹南箕(jī):箕宿四星,形似簸箕。²北有斗: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³牵牛:指牵牛星。⁴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¹无盘石²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注释:¹良:的确。²盘石:同“磐石”,特大石,用以象征坚定不移的感情。

  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

  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和凄怆。

  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免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

  理想破灭,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无比惊讶、悲愤和不平。

  至此全诗的主旨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这里语出《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

  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2-144

míngyuèjiǎoguāng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guāng zhīmíngdōng 
héngzhǐmèngdōng zhòngxīng 
báizhāncǎo shíjié 
qiūchánmíngshùjiān xuánniǎoshìānshì 
tóngményǒu gāozhènliù 
niànxiéshǒuhǎo  
nánběiyǒudǒu qiānniúè 
liángpánshí míng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译文:百花凋零,芳草枯萎,此时最适宜拄着手杖去池塘观景。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¹意味长。
译文: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
注释:¹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sà)¹银盘盛蛤蜊²,镜湖莼(chún)³乱如丝。
译文:雕嵌着花纹的银盘中盛着蛤蜊,碗中盛着莼菜根熬的汤,所以看上去“乱如丝”。
注释:¹钑镂:用金银在器物上雕嵌花纹。²蛤蜊:是生活在海底的一种软体动物。³莼菜,又名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¹不道是吴儿²
译文:现流行于北方长安的这些佳肴,你们为什么不说是来自吴越,而在别的地方专对南方人故意挑剔呢?
注释:¹遮渠:尽他,随他。²吴儿:吴地少年。泛指南方人。

 贺知章在长安做了国子学四门博士后,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博学多闻、潇洒倜傥的永兴才子,姑表兄弟陆象先最喜与知章说天道地,写诗品文,甚至一日不见,便觉鄙吝之感顿生。时有苏州人顾况者,在京城以机敏善变著称,他们两人说的话南方口音都很重,但北方人倒很爱听。一批朝臣在背后嘲笑道,他们是“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他们虽长于南方,在南方并不算怎么样,而在北方这样的环境里,倒是发出了金子那样的光彩!有人把此话传给贺知章和顾况听,于是两人先后作诗“回敬”他们,老老实实地讲道理、摆事实,使他们口服心服。贺知章的诗就叫《答朝士》。

  “钑镂银盘”指贵族使用的饰有金质的银盘。“蛤蜊”是一种海鲜,河里面也有。上品出自浙江明州和越州,明州的蛤蜊在唐代是贡品,每年派人运送至京师长安。贺知章年青时常在家乡的埭上河中摸蛤蜊吃,味极鲜美。“镜湖”即今绍兴鉴湖,以大禹在会稽山下铸镜的传说而得名。“莼菜”是生长在南方水乡一种味佳质鲜的水生食物,鉴湖和湘湖都养植莼菜,有的用作贡品。据说唐代时把镜湖的莼菜根熬制成汤羹,作为一道名菜用在酒宴上。这两句的意思是:镂金的银盘中盛着哈蜊,簋中盛着莼菜根熬的汤,所以看上去“乱如丝”,唐代长安的官员喜食这种菜汤。(“簋”是一种古人盛食物的汤和盆,一种器具,可译作“碗”)

  “乡曲近来佳此味”,是指“东南一曲”的吴越地方,今特别看好哈蜊与莼菜,以为佳肴,并为下句作好铺垫。接着便是“遮渠不道是吴儿”。“吴儿”泛指南方人。贺知章就是吴中四士之一,亦是吴儿。“遮渠”是指北方人,“渠水”在江北的射阳县,另一在郑县之巴岭。“不道”是为什么不说之意。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现流行于北方长安的这些佳肴,你们为什么不说是来自吴越,而在别的地方专对南方人故意挑剔呢?贺知章的话比较温和,而顾况则尖锐多了。他作诗写道:“钑镂银盘盛炒鰕,镜湖芰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诗中的“鰕”指的是南方的斑纹鱼,“爷”是长辈的意思。最后两句是说:“咱们南方人到了北方,娶了个北方老婆,生了个北方儿子,最后南方人不就都成了北方人的爹了么!”顾况也是一个著名作家,他写这诗也许是生气了。

cháoshì--zhīzhāng

lòuyínpánshèngjìngchúncàiluàn

xiāngjìnláijiāwèizhēdàoshìér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¹病心²而颦(pín)³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跑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注释:¹西施:越国的美女。²病心:心口痛。³颦:皱眉头。⁴里:乡里。⁵挈:带领。⁶去:躲开,避开。⁷颦美:皱着眉头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