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峤方壶共五山,上随潮往下随还。
二山流落初何在,新喜归吾几案间。
圆峤方壶共五山,上随潮往下随还。
二山流落初何在,新喜归吾几案间。
曾丰

曾丰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8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阴 一作:叶)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¹长。
译文: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荫已遮满道路。
注释:章甫: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¹阴:同“荫”。一作“叶”。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sī)桐出门思旧乡¹
译文: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注释:¹“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桐鸣。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¹立身何坦荡,虬(qiú)²虎眉仍大颡(sǎng)³
译文: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注释:¹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²虬须:卷曲的胡子。虬。蜷曲。³大颡:宽大的脑门。颡:前额。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腹中贮(zhù)¹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译文: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注释:¹贮:保存。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东门酤(gū)¹²我曹³,心轻万事如鸿毛
译文: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注释:¹酤酒:买酒。²饮:使……喝。³曹:辈,侪。⁴如:一作“皆”。⁵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译文: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¹停舟渡不得。
译文: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注释:¹津口:渡口。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郑国游人¹未及家,洛阳行子²空叹息。
译文: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注释:¹郑国游人:指陈章甫,河南在春秋时郑国故地,陈章甫曾在河南居住很近,故作者称其为“郑国游人”。²洛阳行子:李颀自称,因李颀曾任新乡县尉,地近洛阳,故名“洛阳行子”。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¹
译文: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注释:¹“闻道”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故林:故乡。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或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sòngchénzhāng

 tángdài 

yuènánfēngmàihuáng zǎohuāwèiluòtóngyīncháng  (yīnzuò  )
qīngshānzhāobiéhuánjiàn chūménjiùxiāng 
chénhóushēntǎndàng qiúméiréngsǎng 
zhōngzhùshūwànjuàn kěntóuzàicǎomǎng 
dōngménjiǔyǐncáo xīnqīngwànshìhóng鸿máo 
zuìzhībái yǒushíkōngwàngyúngāo 
chánglàngtóuliántiānhēi jīnkǒutíngzhōu 
zhèngguóyóurénwèijiā luòyāngxíngkōngtàn 
wéndàolínxiāngshíduō guānzuójīn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译文: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丽清秀的山顶是百越国的最高峰。
注释: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乃天台山第八重最高处,可观日月之出没,东望大海,弥漫无际。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译文:赤城山红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门,沧岛的明月喜欢栖息的山上的高楼。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¹渤。
译文:登高望远,一直可以看到苍茫溟渤的大海。
注释:¹溟:渤海也,见 七卷注。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云垂大鹏¹翻,波动巨鳌没。
译文: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鹏的翅膀一样翻腾,苍海里巨大的鲸鱼随波逐浪。
注释:¹大鹏、巨鳌:俱见一卷注。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译文:巨浪追逐着旋风,汹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电闪一样快速往来。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译文:看到这奇异的景色,却找不到神仙的踪迹,学道的心思难以平静。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译文:攀缘着树枝,采摘下通红的果实,烧起火热的丹炉炼出丹药,以脱胎换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译文: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与杜甫高适分手以后,来四明山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但此时贺老已经去世.

  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以后的事.

  从诗的情绪看是很高涨的,李白一上来就是四句对仗: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接下来对证也不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等。可见天台山给李白的感觉是相当的好(如此看来,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台山的时候写的,次数去去多了,感觉应该会迟钝一些的).

tiāntáixiǎowàng--bái

tiāntáilínmínghuádǐnggāobǎiyuè

ménbiāochìchéngxiálóucāngdǎoyuè

pínggāodēngyuǎnlǎnzhíxiàjiànmíng

yúnchuípéngfāndòngáoméi

fēngcháozhēngxiōngyǒngshénguài

guānhǎodàoxīnxiē

pāntiáozhāizhūshíyàoliànjīn

ānshēngmáoqiānchūnpéngquē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红玉阶¹前,问何事、翩(piān)²引去。湖海上、一汀(tīng)³鸥鹭(lù),半帆烟雨。湖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piān),鲈(lú)堪煮
译文: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湖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注释:¹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²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³汀:水边平地。⁴济时:拯救时局。⁵从:跟,向。⁶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⁷扁舟:小船。⁸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便辞官返乡。鲈:鲈鱼。堪:可。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pàn)¹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²³未了,年光冉(rǎn)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译文: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注释:¹拚:舍弃,不顾惜。²悠悠:众多的样子。³浑:全。⁴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此词是送别之作。“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¹一日颇(pō)优游²
译文:樵夫每天挑着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换的钱便足够一天的开销。
注释:¹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²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归来涧(jiàn)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¹
译文:回到家后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用做好准备。
注释:¹谋:筹划。

  这首绝句写山中樵夫的生活。诗在表现艺术上有两点值得赞赏:一是诗写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没有明说,通过“古渡”、“涧底”二词,含隐不露地告诉大家;二是诗写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谋”暗逗,说明樵夫天天如此,带有典型性。这样细微的构思,是宋人绝句的长处,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诗人写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写的呢?这点可以根据对诗的不同的理解来推敲解释。如果着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谋”,则可如此解说:诗人认为樵夫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远远地挑到市上去卖,卖了钱只够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又忙着磨快斧头,为明天的生活考虑。再进一步扩大思维,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风下雪,他的“明日谋”岂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饿了。因此,诗人表现的是对樵夫辛勤劳累仍不能保证温饱寄予同情,“颇优游”三字是有意调侃,发泄心中的不平。如果着眼于“盘缠一日颇优游”一句来推论,结果便完全不同了。

  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一直抱赞赏企羡的态度,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友麋鹿,伴烟霞,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西游记》第九回开场时,有一大段渔樵问答,对各自的逍遥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说明问题。萧德藻正是从此出发,说樵夫隐居深山,远离人间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够了当天的用费,便不再烦心。回到家中,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地磨着斧子。这样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也是历来文人始终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诗人写深山樵夫,正是对他毫无争竞、自得其乐的生活作出歌颂。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211-212页 .

qiáo

xiāozǎo sòngdài 

dàngāncháitóu pánchányōuyóu 
guīláijiàndāo yòuzuòquánjiāmíngmóu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绿玉枝头一粟(sù)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译文:桂树枝叶碧绿莹润,宛如玉琢而成,金黄的花瓣花蕊俏立枝头,黄绿相映,煞是迷人。看到它,便让人联想起酣眠于碧纱帐中的香艳佳人。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吟倚画魂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é)¹不嫁为谁妆?
译文:斜倚画栏,想吟诗歌咏桂花却又难以成篇,于是不禁怀念起唐代的桂花诗仙李贺,想起月中的那棵丹桂树,更是为吴刚感到遗憾。那广寒宫中仙袂飘举的嫦娥,既不嫁人,又为谁而妆扮一新呢?
注释:¹素娥:即月中嫦娥。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首句正面赋其形,次句据此加以引申。这两句一写实一比拟,虚实相映,既生动又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晓风和月步新凉。”在天气初凉的八月金秋,桂花便在晓风中和月光下暗暗地绽放飘香。此句描绘桂花开放的季节和四周的环境,突出了它的幽香和冷艳。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李贺的《梦天》诗中有“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之句;在《神弦别曲》中则有“南山桂树为君死,云衫浅污红脂花”之句。吴刚:传说中的月中老人。据《酉阳杂俎》载,吴刚学仙有过,被谪月中伐桂。桂高五百尺,斧痕随斫随合。这两句就有关桂花的传说展开联想,意趣横生,此二句中一“怀”、“一恨”,无不表达出词人对桂花的珍爱之情。

  “素娥不嫁为谁妆?”嫦娥美丽,但在传说中她又是一位独居月宫中的嫠妇,故词人有此问语,同时也是为了增添词的情趣。之所以提到嫦娥,因为她是月亮的化身、桂花的精魄。

huànshā··绿zhītóuhuáng--máo

绿zhītóuhuángshāzhàngmènghúnxiāngxiǎofēngyuèxīnliáng

yínhuàlán怀huáixiàochíhèngāngé((éé))jiàwèishuízh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