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屏熊轼两从容,未始论功莫大功。
南剑人人无剑气,宜春在在有春风。
星屏熊轼两从容,未始论功莫大功。
南剑人人无剑气,宜春在在有春风。
曾丰

曾丰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8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雁湫(qiū)¹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²雷硠(láng)³,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译文:雁荡龙湫的瀑布烟雾弥漫茫苍苍,中条王官谷瀑布声如怒雷轰硠硠,庐山的瀑布声威豪壮浩浩如河江。
注释: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有“石梁飞瀑”景观。石梁:拦水的石堰。¹雁湫:指浙江省东南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有“天下第一瀑”之称。湫,水潭。²中条之瀑:指中条山天柱峰的王官谷双瀑。中条,山名,在山西省南部。³雷硠硠:瀑布飞泻,滚石相击,声如雷鸣。硠,石头相击声。⁴匡庐:即庐山,在江西省西北部。相传古有匡裕结庐于此,故又名匡庐。⁵浩浩:水盛大貌。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gōng)¹张²。
译文:天台山瀑布奇美不在瀑布在石梁,仿佛巨人侧卧时在伸出它的臂膀。
注释:¹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²张:伸展。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¹九道银河霜²
译文:臂力能撑开天台山高八万四千丈,让青天放出了银河九道犹如飞霜。
注释:¹青霄:青天。²银河霜:比喻白色的瀑布。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¹逼束²风愈怒。
译文:我来观赏瀑布时正赶上连天阴雨,两岸被逼迫谷窄山狭暴风更怒狂。
注释:¹两崖:两边山崖。²逼束:狭窄。
松涛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松涛¹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译文:松涛翻滚卷起林涛一涌有千万重,狂奔的山泉冲击争夺掉游人的路。
注释:¹松涛:风撼松林,声如波涛,因称松涛。
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
重冈四合¹如重城²,震电³万车争殷(yǐn)(lín)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冈四面围合如重城,震怒的雷电如万车争先轰轰辚辚。
注释:¹四合:四面围拢。²重城:一重重城墙。³震电:打雷闪电。⁴殷辚:车轮滚滚如轰雷声。
山头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啸苍龙吟。
山头草木思他徙(xǐ)¹,但有虎啸苍龙吟。
译文:吓得山头的草木都要迁移到别处。只剩下猛虎怒吼苍龙在龙潭啸吟。
注释:¹他徙:迁徙到别处。
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
须臾(yú)¹雨尽月华²湿,月瀑更较雨瀑谧(mì)³
译文:刹那间云收雨敛尽月光分外湿润,月下的瀑布比雨中瀑布安详静谧。
注释:¹须臾:一会儿。²月华:月光。³谧:静谧,宁静。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¹皆休息²
译文:千山万水之间只剩下了一种声音,耳畔里只觉得天地万籁都已停止。
注释:¹响:回声。²休息:停止。
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
静中疑是曲江¹涛,此则云垂彼海立²
译文:寂静中我疑似听到钱塘怒涛响起,这里天台瀑布如云垂江潮似海立。
注释:¹曲江:浙江的别名,下游称钱塘江,钱塘潮声势奇伟,蔚为壮观。²“此则”句:意谓这里瀑布如云垂,那里江潮如海站立。化用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¹塞。
译文:我曾经看过钱塘江潮又观赏瀑布,胸中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两仪。
注释:¹两仪:天地。《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
不以目视¹以耳听,斋心²三日钧天瑟³
译文:我不用眼睛观看却用两耳来谛听,如斋戒三天心灵虔诚听天乐瑟瑟。
注释:¹不以目视:不用眼看,意思是说用心思考。语出《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²斋心:集中思虑,排除杂念。古人祭祀前,要斋戒三日。³钧天瑟:即钧天广乐,指神话传说中的天上音乐。钧天,天帝居住地。
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
造物¹(kuàng)²我良³不悭(qiān),所至江山纵奇特。
译文:造物主对我的恩赐真是慷慨大方,所到江山纵情展示它的壮丽奇特。
注释:¹造物:造物主,天地自然。²贶:赐予。³良:实在,确实。⁴悭:吝啬。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译文:山中老僧回头笑对我说你休唠叨,雨瀑月瀑哪如冰瀑那才十分美妙。
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
¹玉裂琼²凝不流³,黑光中线空明窈(yǎo)
译文:如玉石破裂琼石凝固难以再流动,冰雪中出现黑光中线透明而深窈。
注释:¹破:此作动词用,与“裂”义同。²琼:美玉。³凝不流:化用李贺《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黑光中线:形容冰瀑的裂缝。明窈:明亮而美丽。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chè)¹空晴昊(hào)²
译文:到日丽天晴层冰积压一下忽摧崩,天崩地裂天空中忽现万里的天晴。
注释:¹坼:开裂。²晴昊:晴朗的天空。
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
前冰已裂后冰乘¹,一日玉山²百颓倒。
译文:前面的冰雪崩坠后面冰雪紧相乘,一日之间玉山群脉有上百座倒倾。
注释:¹乘:趁,跟进。²玉山:冰山。颓倒:倾倒,崩塌。
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
是时樵牧¹无声游屐(jī)²绝,老僧扶杖穷幽讨³
译文:此时不见樵夫牧人身影游人踪迹,我老僧扶着禅杖探究山中的幽景。
注释:¹樵牧: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²游屐:古人游山所穿木屐。此指游人足迹。³穷幽讨:到处探寻和观赏胜景。
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
山中胜¹不传山外,武陵²难向渔郎道³
译文:山中的优美景致不必向山外人道,正像武陵桃花源难向渔人来说清。
注释:¹胜:美妙的景致。²武陵:武陵郡,古郡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渔民本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惊为神仙世界,故武陵桃花源为后世所称。³难向渔郎道:桃花源中的人曾向渔民说,出去之后,关于桃花源不要向外人说道,故云。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译文:说完月已西落只觉群山苍苍茫茫,只感到石梁下面烟雾迷漾莽苍苍,雷声响硠硠,挟带着风声雨声浩浩荡荡如河江。

  山水诗占了魏源诗作的大部分,渗透着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他写山水,或雄奇峻伟,或清丽秀逸,都各具风致。这首诗就着意描摹了浙江天台山石梁瀑布的奇特变幻,集多重绝异美景于一瀑,构成令人惊叹神往的境界。

  诗开头先举其他三处瀑布的各自特点,然后写天台石梁瀑布的奇异之处。再以种种夸张,描绘在怒风、连雨、千重松涛、重冈四合中的奔泉,瀑布声响如虎啸龙吟。在这些描写之后,通过与钱塘潮的对比,借老僧之口,特别举出天台石梁瀑布之奇尤其在于冰瀑之奇,作出天崩地裂、玉山颓倒等形容。诗中描绘的雨瀑、月瀑、冰瀑三组画面各呈异态,互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旷神怡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语言雄丽明快,多次换韵,与奔泻跳腾的瀑布在内在神理上适相谐合。诗人运笔流畅,段落过渡自然,或正面实写,或侧面讲叙,表现风格具硠流动变化之美。

  诗的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写曾经游历过的其他几处瀑布。浙江东南雁荡山龙湫瀑布以如烟似雾见美,山西中条山王官谷瀑布却以声宏如雷为胜,而江西庐山瀑布则以势浩如江闻名。作者用“烟苍苍”“雷硠硠”“浩浩如河江”几个词便准确鲜明地概括了它们的特点。但写此却意在反衬、落笔于“惟硠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天台山位于浙东,两崖间硠一石梁相接,长约丈半,粗合五抱,仿佛一个巨人侧卧时伸出的巨臂,“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瀑布自此而下飞泻深谷,如“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这一“放”字,与上句“力”字呼应,使人感受到石梁瀑布突发直泻的劲势。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譬喻,夸张的想象,组成急速推近的特写镜头,将天台瀑布的奇景凸现于读者面前。

  不过,此诗的妙处恰在未停留于此。接下来作者不再直接铺陈、渲染石梁瀑布之劲,转而一层层地描写出瀑布变化,展示了雨瀑、月瀑、冰瀑之奇观。

  雨瀑是雨中之瀑,又似为山中大雨如瀑。“两崖逼束风愈怒”,紧扣着“石梁”位于两崖之间。松涛如涌,奔泉夺路写如瀑雨势。而“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则写出大雨倾泻与瀑布喷坠之声交织,加以在重冈叠嶂四围中回音震荡,真如怒雷轰鸣,万车竞奔,以致草木震悚、龙虎惊吼。这是一幅何等雄险壮美的景观。

  然而到此,诗笔却一转,雷声雨声戛然而止——“须臾雨尽月华湿”,托出了“月瀑”妙境。这是月下之瀑,也可是月光如瀑。其余一切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千山万山间只硠瀑布的声音,听来恍如远远听见钱塘江涛声,不过钱塘潮如海陡立,而石梁瀑如云挂垂。这一“垂”字与前面“放出青霄”的“放”字不同,贴切地形容了月光下瀑布的柔美。而作者不写视觉中的月瀑,却写听觉中的“月瀑”,以周围的恬静衬布瀑布一音,连瀑布声也显得轻柔了。这又与“雨瀑”形成强烈对比。将读者带入一种幽美的境地。

  出人意料而奇妙的是,在“月瀑”之后,诗人又借山中老僧的话,勾画了一幅更为奇异高洁的“冰瀑”图。寒冬悬瀑凝冰,如破裂的琼玉挂在山谷。悬冰间的裂缝如黑线而又夹在冰层间,泛着光,衬托出冰瀑的晶莹透亮。一旦晴日,层冰渐溶,倾裂而下,如山颓倒,天崩地裂。这是一种静中见壮的美景。

  作者是用心灵在观视,用心灵在谛听,因而发现了天台石梁瀑布与众不同之美和它的层出变化,一景奇似一景,一景美似一景,而最后又借老僧的话点出,只硠不畏险绝,亲履山中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这时,明月西沉,群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与首句呼应,仿佛雁荡、中条、庐山诸瀑之美都汇集在天台石梁之下。启人遐思,令人神往,使人在回味诗境之美时也想亲自去领略天台石梁瀑布的风光。

  此诗层次分明,依内容之变换,逐一写来。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多次运用拟人手法,富硠浪漫色彩。写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笔力豪健奔放,奇峭雄拔,风格奇伟。前人曾评魏源“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就此诗而言,确非虚语。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76-78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3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不到嵩(sōng)¹²十年,旧时心事³已徒然
译文: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注释:¹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²动:近。³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⁴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¹犹眼前²
译文: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注释:¹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²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夷门¹二月柳条色,流莺²数声泪沾臆(yì)
译文: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注释:¹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²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záo)井耕田不我招¹,知君以此忘帝力²
译文: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注释:¹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²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juàn)¹长相忆。
译文: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¹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诗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参考资料:
1、 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3-47

sòngyángshānrénguīsōngyáng

gāoshì tángdài 

dàosōngyángdòngshínián jiùshíxīnshìrán 
èrrénjiàn sānshíliùfēngyóuyǎnqián 
ménèryuèliǔtiáo liúyīngshùshēnglèizhān 
záojǐnggēngtiánzhāo zhījūnwàng 
shānrénhàosōngyáng wéijuànjuànchángxiāng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闲情兼嘿(mò)¹,携杖²赴岩泉。
译文: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注释:¹嘿语:沉默。一作“嘿嘿”。²携杖:拄杖。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草绿萦新带¹,榆(yú)²青缀(zhuì)³古钱
译文: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注释:¹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²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³缀:连结。⁴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鱼床¹绿岸水,鸟路²入山烟³
译文:供鱼栖息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注释:¹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²鸟路:鸟道,高山小径。³山烟:山中云雾。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还题平子¹赋,花树满春田。
译文:“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注释:¹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

chūnháijiāo--wáng

xiánqíngjiānhēixiézhàngyánquán

cǎo绿yíngxīndàiqīngzhuìqián

chuángqīnànshuǐniǎoshānyān

háipíngzihuāshùmǎnchūntián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苏轼作为“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大家,“落笔皆超逸绝尘”,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然而,少见评析的《六幺令.天中节》,实乃有关“端午节”之佳作,(“天中节”乃端午节之别称。)此篇与苏轼其他的那些“豪放”或“婉约”之作大有不同,仔细读来,意蕴深远,别具一格,令人赞叹。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不无有一些相似之处。全词上片“述今”之端午节民间活动诸况,下片追叙“湘累”人生故事。

  先看上片“述今”:“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纸鸢”又称风筝。“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也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句意: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再看下片“怀古”:“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昏聩:比喻不明事理,头脑糊涂,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伤。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战国楚国被秦国灭掉。“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异客: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泪不止。鬓白知几许:两鬓如霜,知道有多少吗?“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对泣: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泪竭”,犹“泪干”、“泪尽”尔。“陵阳处”,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断肠句”:当主要指《九歌》。

  全词艺术特色,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

  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

  二是动静结合, “缠臂”、 “纸鸢舞”、“香飘”、“对酒”、“ 争渡”、“ 呐喊”、“ 凭吊”、 “诵君赋”、“ 吞楚”、“ 垂涕”、 “对泣”等是为“动”,“ 虎符”、“粽叶”、“ 艾蒲”、“ 青翠”、“新亭”、“ 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

  四是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

  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岂非神来之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69-2470

liùyāolìng··tiānzhōngjié--shì

chánjiājiéyòuduān

ménqiánàiqīngcuìtiāndànzhǐyuān

zòngxiāngpiāoshíduìjiǔxiézūn

lóngzhōuzhēngzhùwēihǎnpíngdiàojiāngsòngjūn

gǎntàn怀huáiwánghūnkuìbēiqíntūnchǔ

chuíyínyínbìnbáizhī

cháoxīntíngduìlèijiélíngyángchù

luójiāngzhǔxiānglèishìwéiyǒuwànqiānduàncháng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tiáo)¹之华²,芸(yún)³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译文: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注释:¹苕: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²华:同“花”。³芸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⁴维其:何其。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其此,不其无生!
译文: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zāng)¹坟首²,三星³在罶(liǔ)。人可以食,鲜(xiǎn)可以饱!
译文: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注释:¹牂羊:母羊。²坟首:头大。³三星:泛指星光。⁴罶:捕鱼的竹器。⁵鲜:少。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其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其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其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其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其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12-514

tiáozhīhuā

míng xiānqín 

tiáozhīhuā yúnhuáng xīnzhīyōu wéishāng 
tiáozhīhuā qīngqīng zhī shēng 
zāngyángfénshǒu sānxīngzàiliǔ rénshí xiǎnb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