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暪横槊江之皋,眼中吴越一秋毫。吴人彀弩来江左,江头鸣笳昼举火。
老暪横槊江之皋,眼中吴越一秋毫。吴人彀弩来江左,江头鸣笳昼举火。
旌旗飘扬北风前,舳舻化作江中烟。英雄一去音尘灭,断水残山吊词客。
旌旗飘扬北风前,舳舻化作江中烟。英雄一去音尘灭,断水残山吊词客。
白雪堂寒草烟暮,黄泥坂下临皋路。酒酣唤客吹玉箫,江风山月不待招。
白雪堂寒草烟暮,黄泥坂下临皋路。酒酣唤客吹玉箫,江风山月不待招。
昔时霸业那足数,鹤梦悠悠眇千古。回首东坡百世人,图画苍茫空有神。
昔时霸业那足数,鹤梦悠悠眇千古。回首东坡百世人,图画苍茫空有神。

chì--jǐngmíng

lǎomènhéngshuòjiāngzhīgāoyǎnzhōngyuèqiūháoréngòuláijiāngzuǒjiāngtóumíngjiāzhòuhuǒ

jīngpiāoyángběifēngqiánzhúhuàzuòjiāngzhōngyānyīngxióngyīnchénmièduànshuǐcánshāndiào

báixuětángháncǎoyānhuángbǎnxiàlíngāojiǔhānhuànchuīxiāojiāngfēngshānyuèdàizhāo

shíshùmèngyōuyōumiǎoqiānhuíshǒudōngbǎishìrénhuàcāngmángkōngyǒushén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鸿高,仙露满。秋入银河清浅。逢好客,且开眉。盛年能几时。
寒鸿¹高,仙露²满。秋入银河清浅。逢好客³,且开眉。盛年能几浅。
译文:鸿雁高飞准备去南方过冬,清冷的露水晶莹,天上银河隐约可见。难得好友相聚,让我们舒展愁眉,珍惜浅光。人的青春年华能有多久呢。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¹塞鸿:边塞飞来的鸿雁。²仙露:秋天露水的美称。汉武帝曾以铜铸仙人擎盘承接天上降下的甘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为这样可以成仙。故称露水为仙露。³好客:嘉宾。
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
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¹。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
译文:歌女们调弦弹筝,长袖善舞,富于节奏的乐曲声在饰有彩画的厅堂里回响。在这个欢乐的宴会上,让我们尽情畅饮。人生难相聚,易别离啊。
注释:¹檀板:简称板,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新丰¹美酒斗十千²,咸阳³游侠多少(shào)年。
译文: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
注释:¹新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盛产美酒。²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³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著名勇士荆轲、秦舞阳都到过此地。汉时曾徙豪侠于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多高楼垂柳边。
译文: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出身仕汉羽林郎¹,初随骠(piào)(qí)²战渔阳³
译文: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
注释:¹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²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³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孰知不向边庭苦¹,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谁知道不能奔赴边疆从军的苦楚呢?纵然战死沙场,还留下侠骨芬芳。
注释:¹苦:一作“死”。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一身能擘(bò)¹两雕(diāo)²,虏骑千重³只似无。
译文: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却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
注释:¹擘:张,分开。一作“臂”。²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³重:一作“群”。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偏坐金鞍(ān)(tiáo)白羽¹,纷纷射杀五单(chán)(yú)²
译文: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
注释:¹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²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汉家君臣欢宴¹终,高议云台²论战功。
译文:朝廷君臣庆功大宴刚刚结束,就坐在高高云台上谈论战功。
注释:¹欢宴:指庆功大宴。²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天子临轩¹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²
译文:天子亲临轩殿赐给他们以侯爵的印信,让这些将军佩上步出了明光宫。
注释:¹轩:殿前栏槛。²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新丰美酒斗十千”。是说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代那里盛产美酒。斗酒十千,使用这个数目字,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为下文的“咸阳游侠”作映衬。

  “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秦朝时曾作国都,这里实际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长安。游侠,古时候称那种重义轻生死、勇于救人危难的人为游侠。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游侠都是英雄豪杰,倍受尊重和赞扬。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纵死犹闻侠骨香”,说即便侠客死了,他们的骨头也是香的。可见侠客的社会地位之尊贵。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

  “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这句把饮酒的性质强调出来了,他们不是为了取乐而饮酒,而是为了彼此的侠义行为而庆功;他们不是熟人聚会而饮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见倾心,便不惜花费重金买酒,相互勉励。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酒楼,把“为君饮”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句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酒楼的风光,而且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可谓一箭双雕。

  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注意选用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如美酒,游侠,骏马,高楼等,构成画面,洋溢着一种昂扬振作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二首,写游侠的出征边塞。

  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由此即可见一斑。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战功显赫。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颂,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第三首,写少年的勇武杀敌。

  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功高不赏张本。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王维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送从弟蕃游淮南》)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第四首,写游侠的功成无赏。

  上一首诗既已写到少年游侠的勇却群敌,那么这一首写朝廷论功行赏,他也理应是受奖的主角了。诗的前三句,极写庆功仪式的隆重和气氛的热烈:君臣欢宴、云台论功、天子临轩、封侯赐爵,正当期待中的主角出场时,领赏者却突然变成了“将军”。

  这里的“将军”和第二首“初随骠骑战渔阳”里的“骠骑”当是一人,指军中的主帅。“将军佩出明光宫”,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谓受皇帝宠信的权贵坐享其成而血战的勇士反遭冷落。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渲染,到头来却翻作他人;而活跃在前三首诗里的主角被悄无声息地推到了局外。这种欲抑故扬的艺术处理,使诗中的不平之鸣得以强有力的表现,这里再加申说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这四首绝句独自成篇,各有侧重,但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谱写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3-84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90-192 .

shàoniánxíngshǒu

wángwéi tángdài 

xīnfēngměijiǔdǒushíqiān xiányángyóuxiáduōshàonián 
xiāngféngwèijūnyǐn gāolóuchuíliǔbiān 

chūshēnshìhànlínláng chūsuípiàozhànyáng 
shúzhīxiàngbiāntíng zòngyóuwénxiáxiāng 

shēnnéngliǎngdiāo qiānchóngzhǐ 
piānzuòjīnāntiáobái fēnfēnshèshāchán 

hànjiājūnchénhuānyànzhōng gāoyúntáilùnzhàngōng 
tiānlínxuānhóuyìn jiāngjūnpèichūmíngguānggōng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白马谁家子,黄龙¹边塞(sài)儿。
译文: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注释:¹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译文: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春蕙(huì)¹忽秋草,莎鸡²鸣西池。
译文: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注释:¹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²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风摧寒棕(zōng)¹响,月入霜闺(guī)²悲。
译文: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注释:¹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²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译文: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译文: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jiàn

bái tángdài 

báishuíjiā huánglóngbiānsàiér 
tiānshānsānzhàngxuě shìyuǎnxíngshí 
chūnhuìqiūcǎo suōmíng西chí 
fēngcuīhánzōngxiǎng yuèshuāngguībēi 
jūnbiénián zhòngtáoéméi 
táojīnbǎichǐ huāluòchéngzhī 
zhōngránjiàn liúlèikōngzhī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¹酒渭城²边,垆(lú)³耐醉眠。
译文: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
注释:¹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²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³垆头:酒坊,酒家。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译文: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译文: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译文: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李白诗文中同样很常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我想,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雅”。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诗文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别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没有“劳劳亭、长亭”这些专门为送别而建造的场所,离别之情已显弥足珍贵,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我们也许只有从古诗词中才能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了吧!

  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sòngyáng

bái(shuōcénshēn) tángdài 

dǒujiǔwèichéngbiān tóunàizuìmián 
huāqiānshùxuě yángwàntiáoyān 
biétiānjiǔ línzèngbiān 
kànjūnyǐngshàng xīnyuèdàojiāyuán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qiū)¹馨香倚钓矶(jī)²,斩新³花蕊未应飞
译文: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注释:¹楸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²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³斩新:崭新。⁴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¹醒时雨打稀。
译文: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注释:¹可忍:哪忍。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门外鸬(lú)(cí)¹去不来,沙头²忽见眼相猜³
译文: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注释:¹鸬鹚:水鸟名。又叫鱼鹰。²沙头:岸头。³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自今已后知人意¹,一日须来一百回。
译文: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注释:¹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¹断人行。
译文: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注释:¹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会须¹上番²³成竹,客至从嗔(chēn)不出迎。
译文: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释:¹会须:定要。²上番:轮番。³看:看守。⁴从嗔:任客嗔怪。

  第一首主要是写花,写诗人惜花之情。诗从花香写起。“楸树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花、爱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花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花之情就应从花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花开花落立意。从花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花情。 “斩新花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花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花,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花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 “不如醉里风吹尽,何未醒时雨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风把花吹落,必然是不未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雨将花打稀。人在落花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未”,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花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花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花被风吹雨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花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花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花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花情景。将诗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鸟,写诗人爱鸟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鸟的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鸟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鸟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鸟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 “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297页-第301页

sānjué

 tángdài 

qiūshùxīnxiāngdiào zhǎnxīnhuāruǐwèiyīngfēi 
zuìfēngchuījìn rěnxǐngshí 

ménwàilái shātóujiànyǎnxiāngcāi 
jīnhòuzhīrén láibǎihuí 

shùchūnsǔnmǎnlínshēng cháiményǎnduànrénxíng 
huìshàngfānkànchéngzhú zhìcóngchēnchūy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