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喜见去年人,点检枝头次第春。
踏遍云塘旧游处,漾波涨碧更粼粼。
寻花喜见去年人,点检枝头次第春。
踏遍云塘旧游处,漾波涨碧更粼粼。
袁说友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 5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鸦翎(líng)羽箭¹山桑²弓,仰天射落衔(xián)芦鸿³
译文: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¹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²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³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麻衣¹黑肥²冲北风,带衔日晚歌田中。
译文: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注释:¹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²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男儿屈穷¹心不穷,枯荣²不等嗔(chēn)³天公
译文: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注释:¹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²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³嗔:生气发怒。⁴天公:老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¹烟濛濛。
译文: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注释:¹看即:随即,转眼。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2-223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3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白羽¹如霜出塞(sài)寒,胡烽(fēng)²不断接³长安
译文: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注释:¹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²胡烽: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³接:接近,直抵。⁴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城头一片西山¹月,多少征人²马上看。
译文: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¹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²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又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 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参考资料:
1、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7:127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66

sàishàngsòngyuánměi

pānlóng míngdài 

báishuāngchūsàihán fēngduànjiēchángān 
chéngtóupiàn西shānyuè duōshǎozhēngrénshàngkàn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译文: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这样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却长在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只能顾影自怜,有谁来赏识关注它呢?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译文:垂柳一株,委身于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因柔条极茂,被东使取两枝植于宫中,从此荣耀百倍,无异升天。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译文:料想今春的天象,将会有两颗新星得蒙柳宿星的光芒惠泽了。
《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作也。《本事诗》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

yángliǔzhīèrshǒu--bái

shùchūnfēngqiānwànzhīnènjīnruǎn

yǒngfēng西jiǎohuāngyuánjǐnrénshǔāshuí

shùshuāicánwěishuāngzhīróng耀yàozhítiāntíng

dìngzhīxuánxiàngjīnchūnhòuliǔ宿guāngzhōngtiānliǎngxīng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枫岸¹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²晚来波。
译文:湖岸的枫树纷纷飘落进水中,晚风吹起,湖面荡起缕缕波纹。
注释:¹枫岸:多枫树的江岸。²秋水:秋天的江湖水。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乘兴¹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é)²
译文:与友人兴会所至,也不管小舟驶向哪里;抬头望月,明月在天,白云缭绕,于是有感而凭吊湘娥。
注释:¹乘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²湘娥:指湘妃,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二人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

  这首诗具体描写洞庭湖秋景。

  扑入作者眼帘的还是一片萧瑟景象:“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位于洞庭湖岸边的一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开头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

  “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联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绿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横遭贬谪,君门路断,这与湘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遥望满天的白云,皎洁的明月,怀着一腔幽思凭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着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月下凭吊的意境静谧幽远,情致含蓄蕴藉,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使诗多了一层韵味和情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淳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云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为石淙道,遂税驾焉。
余髫(tiáo)¹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²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mén)太华,由剑阁³连云栈(zhàn),为峨眉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sù)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biàn)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¹⁰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¹¹,淳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hé)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hè),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zhěn)¹²;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¹³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sì)天仙,云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qiú)曲,绿鬣(liè)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¹⁴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¹⁵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¹⁶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¹⁷。南向为石淙(cóng)道,遂税(tuō)¹⁸焉。
译文:我幼年时便怀有登览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仰慕之心更切。很久以来就打算经过襄阳府、郧阳府,亲临华山,再过剑阁关的连云栈,以此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因为母亲年纪大而改变计划,不得不先游武当山,还是属于不失孝道的出游。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多费时日、时间拖得久,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所需时间较短。从汝州、邓州之间的陆路走,路程与走陕州、开封府相同,却可以将嵩山、华山两处都游完,然后朝拜泰山。于是决定首先去高山,在癸亥年(天启三年,1623)二月初一动身。走了十九天,抵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石坡,观看圣僧池。尸潭清澈的泉水,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下坡后从涧底走,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众多的峰峦环绕,景色秀丽迷人。涧底散乱的石头布满沟壑,显现出紫玉色。两岸的崖壁宛转,崖石质地细密、色感润泽;想像清澄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该是何等的景致啊!走十里,登上石佛岭。又走五里,进入密县境,遥望嵩山,还在六十里以外。从岔路往东南走二十五里,过密县县治,到达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黄帝的三女儿夫仙。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相传三女儿是在白松下蜕变成仙的。松树有四人围抱粗,一棵树根分出三棵枝干,三干鼎立,高耸入云,树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涂过粉还要洁净,松枝弯弯曲曲、如同虫L龙,绿色的松针迎风飞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观啊!松树周围有石栏。一道长廊正对北方,廊中题有很多诗词楹联。我在长廊中逗留了很长时间,才下去观看滴水。山涧到这里突然下陷,一块崖石从上面覆盖,水从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县,仍然到城西门。行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县境的耿店。往南是去石徐的路,于是在耿店停宿。
注释:¹髫年:幼年。髫:小孩子头上下垂的短发。²五岳:明代五岳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³剑阁:今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山,横亘100余公里,有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主峰大剑山在剑阁县北。峭壁中断处,两崖相峙如门,飞阁通衢,谓之剑阁,为中原入川必经的险道。⁴峨眉: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俗称“蛾眉天下秀”,山峰如螓首蛾眉,故名。有大峨、中峨、小峨,一般游览范围为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从山脚到山顶有山道50余公里,从报国寺入山,沿途有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等胜景。最高处为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该山传为普贤菩萨道场,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中动植物种类丰富,至今还有群猴戏人。⁵汝:即汝州,治今河南临汝。⁶邓:即邓州,隶南阳府,即今河南邓县。⁷陕:即陕州,隶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稍西。⁸汴:唐置汴州,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定都于此,称汴京。明代置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所,但仍以“汴”为其别称。即今河南开封市。⁹朝宗: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见称朝,夏见称宗。此处比喻对嵩山的尊崇,为朝谒的意思。¹⁰郑州:隶开封府,即今河南郑州市。¹¹涵:包含。此处作名词,一涵即一潭。¹²缜润:细致而润泽。¹³密县:隶开封府禹州。即今河南密县。¹⁴洵:实在,真正。¹⁵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¹⁶滴历:同“滴沥”,水稀疏下滴。¹⁷耿店:今分路处为卢店。登封—卢店—告成公路为20公里。¹⁸税驾:停宿,休息。税,通“脱”。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崖之隔,以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¹。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kàn),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²,平衍³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qì)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pō)(tuó)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hú),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sì),为卧虎。低则屿(yǔ),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kuí)¹⁰崖之隔,以寻¹¹尺计;竟¹²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译文:二十日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水。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涂。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有岩石。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颖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涂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颖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弯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注释:¹垄:长条形的高地。²大梁:开封的古名。³衍:延展,蔓延。⁴陂陀:同“坡陀”,起伏不平的样子。⁵怒石:峥嵘突起的石头。⁶当关扼险:把守关口,扼制险要。⁷绮变:绚丽多变。⁸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⁹兕:雌犀牛。¹⁰揆:估计,推测。¹¹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¹²竟:终极,到底。
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登陇(lǒnɡ)¹,西行十里,为告成镇²,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³。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即有流铿(kēng)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yīn)(yūn)成霞。溯(sù)流造寺后,峡底矗(chù)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duò)空而下,舞绡(xiāo)(yè),霏(fēi)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yí)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nǐ)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译文:登上田中高地,往西走十里,是告成镇,古代告成县所在地。测景台在镇北。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到中岳庙。进入东华门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心中想往着去卢岩寺,就从中岳庙东北沿山行。越过数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里,转进山,到达卢岩寺。寺外几步远之处,就有铿然作响的流水坠入石峡中。峡谷两边的山色,雾气弥漫,蕴为云霞。溯流上到寺后,峡谷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圆环绕,上部倾覆,下部凹削。飞流的泉水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丝绸凌空飘舞,细雨般的水珠洒满山谷,和武彝山的水帘洞不相上下。因此山以有水为奇,而水又得岩石映衬,岩石又能助水而不是阻水,从而使得泉水飞流,于是大大胜过武彝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点款待我们。急忙返回中岳庙,天已经昏黑。
注释:¹陇:通“垄”,田中高地。²告成镇:从战国至唐初皆称阳城,武则天时将封嵩山,改阳城为告成。唐以后废,故称“古告成县地”。今又作郜城,属登封县。³岳庙:即中岳庙,在今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公路边。⁴下舂:日落时。⁵武:步。⁶绡:生丝织物。⁷练:煮熟的白绢。⁸尼:阻止。“又能”句:卢崖瀑布今存,为三叠,上折常隐在云雾里,下折掩在深壑中,通常所见者为中折。瀑如白练悬空,该峰亦因此称悬练峰。
二十一日,晨,谒岳帝。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崇封始自上古,汉武以嵩呼之异,特加祀邑。宋时逼近京畿,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当盛之时,固可想见矣。
二十一日,晨,谒岳帝¹。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zhì)²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yǎn)³若负扆(yǐ))⁴。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gèn),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崇封始自上古,汉武以嵩呼之异,特加祀邑。宋时逼近京畿(jī)¹⁰,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当盛之时,固可想见矣。
译文:二十一日早晨,祭拜嵩山之神岳帝。走出大殿,向东攀登太室山绝顶。据考证,嵩山位于天地正中,祭祀的顺序为五岳之首,所以称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名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远看犹如双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厉、独居尊位,俨然像背靠屏风的帝王。从翠色弥漫的山脚而上,连绵的山崖横亘不断,好似排列的屏风、伸展的旗帜,因此更觉得高峻威严。尊崇、祭祀嵩山从远古就开始了,汉武帝因为嵩山山呼“万岁”的奇异,特别增加了奉祀岳神的嵩高邑。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附近,祭山的典礼十分完备。至今绝顶上还留下铁梁桥、避暑寨的名称。当时的盛况,完全可以想见。
注释:¹岳帝:指中岳嵩山之神。²秩:等级顺序。³俨:庄严,庄重。⁴负扆:皇帝临朝听政时背靠屏风而坐。⁵翠微:指青翠缥缈的山的中下部。⁶岩岩:高峻的样子。⁷封:帝王赐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这里即指下文汉武帝“特加祀邑”之事。⁸嵩呼之异: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登嵩山,听到山间传来三次“万岁”的呼声,认为是嵩山山神所呼,觉得灵异,十分高兴。⁹特加祀邑:汉武帝因为嵩山有“三呼万岁”的灵异,故特地下令将山下三百户划为祀邑(即该邑内的所有田租收入专供祭祀嵩山山神之用),并将该邑命名为“崇高”。该邑后来发展为名曰“登封”的县。¹⁰京畿:京城所直辖的周边地区。北宋的京城在开封,与嵩山相距不远。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峰。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墨,余不为止。至是岚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也。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峰。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¹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²仅容攀跻(jī),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墨,余不为止。至是岚气愈沉,稍开则下瞰(kàn)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yá)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juàn)³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下可瞰登封,远及箕(jī)、颍。”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有真武庙三楹(yíng)。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也。
译文:太室山东南的一支山脉,名黄盖峰。峰脚就是中岳庙,庙的规模宏伟壮观。庭院中碑刻林立,都是宋、辽以来的题刻。登高山的正道是在万岁峰下,位于太室山正南方。我昨天奔向卢岩寺时,首先经过东峰,途中看见峰峦秀丽突出,中部裂开如同门扇,有人指着说是金峰玉女沟,顺沟也有路登上绝顶,于是寻找打柴的人,约好作向导,今天就从这里上绝顶。走近秀峰突出处,山路渐渐断开,险要到了极点,不可能直接越过去。往北靠土山走,路窄得好像一根线,只容向上攀爬,大约二十里路,才越过东峰,不久转到裂门上面。往西翻越狭窄的山脊,看着绝顶往前走。这一天,浓黑的云如同用墨染过,我没有因此停步。此时雾气越来越阴沉,稍稍晴开时就可以朝下俯视到绝壁重崖,似丝织品罗列、玉石剖开;云雾聚合时,则如同在大海中前进。五里,到达天门峰。上下都是重叠的石崖,路上积雪很多。向导指着最陡峻的地方,称为大铁梁桥。转向西走,又三里,绕着山峰往南下,到登高岩。大凡幽深处山岩多数不畅通,畅通处岩石又缺少曲折、隐蔽以及互相映衬的景致。此岩上靠层层山崖,下临陡峭的深壑,洞门重山族拥,左右环靠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一上登高岩,就有又深又大的洞穴,洞壁斜穿;在洞中穿行数步,山崖忽然从中断开五尺,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向导是当地的老樵夫,敏捷得好似猿猴,侧身跳到断崖对面,取来两枝树千,横架在断崖上形成阁道。过了断崖,拱形的岩石高高覆盖在上方,当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胜。从岩边攀登而上,另外又有一平台,三面悬空在极深的沟壑中。向导说:“往下可以俯视登封县,远处看得到箕山、颖水。”当时四周浓雾迷漫,什么都看不见。走出登高岩,转北行二里,到白鹤观遗址。遗址在山间平地上,远离险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独自挺立着一棵松树,有一种旷达的情趣。又往北上三里,才登上绝顶,顶上有真武庙,分为三列。旁边有一口井,井水十分清莹,名御井,是宋真宗到顶上避暑时开掘的。
注释:樵:樵夫,砍柴的人。²缕:丝线。这里形容道路极其狭窄。³狷捷:敏捷。⁴远及箕、颍:箕指箕山,颍指颍水,皆在登封县东南。颍水今称颍河,往东南注入淮河。⁵旷致:旷达清远的韵味。⁶“又北上”句:太室山有三十六峰。即太白、望都、观香、积翠、立隼、独秀、玉女、玉人、虎头、玉镜、子晋、会仙、河带、玉柱、卧龙、胜观、万岁、老翁、元龟、华盖、石幔、凤凰、桂轮、三鹤、起云、金壶、松涛、狮子、遇圣、浮丘、周道、黄盖、悬练、鸡鸣、青童、春震。绝顶峻极峰海拔1440米。⁷宋真宗:北宋皇帝,名赵恒,共在位25年,时为997~1022年。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lù)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jí)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dèng),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¹,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²。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liáo)³。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译文:在真武庙中吃饭。询问下山的路,向导说:“正道顺万岁峰下到山脚,有二十里,如果顺西沟悬空滑行而下,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但是道路极其险峻。”我面露喜色,原来认为嵩山不奇,因为没有险峻之处。赶忙跟随向导,拄着手杖往前走。开始还傍靠着岩石穿越,拨开丛密的草木往下走。接着就从两石峡中滑行直下,仰望夹在两旁的崖壁几乎逼近天际。在这之前,峰顶上的雾气像雨一样往下滴,下到这里雾气渐渐散开,景色也渐渐奇异。但一直是垂直的沟谷,没有石阶,不要说不能行走,而且无法停留下来。越往下滑,崖壁的气势愈壮观,下完一道峡谷,又转入另一道峡谷。我的眼睛不敢斜视,我的脚不能止住。就这样一F了十里,才走出峡谷,到达平地,上了正道。经过无极洞,往西翻越山岭,在草丛中急行,五里,到法皇寺。寺里有金莲花,是本地特产,其它地方没有。山雨忽然降临,于是在僧人的小屋留宿。寺东石峰对峙,每当月亮初升时,正好照在峡谷中间,是所谓的“嵩山待月”。想来我先前所下的峡谷,就在这道峡谷上面,现在面对面地坐下来,只觉得上面云气出没,哪里知道自己是从中下来的呢。
注释:¹无极洞:即今老君洞,有道院一所。原奉太极、皇极,因称无极洞。²法皇寺:应作“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仅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是嵩山最古的寺院。³僧寮:和尚住的小屋。
二十二日,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
二十二日,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¹
译文:二十二日出了山,往东行五里,到达荒废的嵩阳宫遗址。
注释:¹嵩阳宫废址:在登封城北2.5公里。北魏时为嵩阳寺,隋代为嵩阳观,唐高宗曾以此为行宫。宋至道三年(997)赐名太室书院,景祐二年(1035)重修,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现为登封师范学校。
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柏之西,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祖无择、上谷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甚精。右则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书也。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石如砥。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¹先生。柏之西,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²祖无择、上谷³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chī)甚精。右则为唐碑,裴迥(jiǒng)(zhuàn)文,徐浩八分书也。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石如砥(dǐ)。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译文:遗址上只郁郁葱葱、岿然如山的三棵将军柏,这是汉朝封的名称;大的一棵有七人围抱粗,中等的要五人围抱,小的三人围抱。柏树北边,有三排房屋,祭祀程颐、程颖两位先生。柏树西边,有一根旧殿石柱,大半截埋在土中,上面有很多宋代人的题名,可以分辨出来的有范阳人祖无择、上谷人寇武仲和苏才翁等数人。柏树西南,是石碑雄伟巨大,四面雕刻的龙形装饰图非常精致。右边是块唐代的石碑,碑文为裴迥撰写,徐浩用八分书书写。又往东走二里,经过崇福宫旧址,崇福宫又叫万寿宫,是宋朝宰相提点官处。再东边是启母石,有几间屋那么大,旁边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的平石。又往东走八里,回到中岳庙吃饭,观看宋代、元代的碑刻。
注释:¹二程:指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曾在此讲过学。²范阳:历史上曾数次以范阳为名设置郡县。治所也有变迁。唐天宝年间设范阳郡,唐代后期有范阳节度使,皆在今北京城西南。唐初置范阳县,治今河北涿县,历为涿州治所,至明初废入涿州。³上谷:战国、秦、汉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隋、唐亦置上谷郡,治今河北易县。⁴螭: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色黄,古代建筑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⁵八分书:书法体的一种。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王次仲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字二分,取八分,别成一格,故称八分书。⁶崇福宫:在万岁峰南麓,汉代建万岁观。宋时改名崇福宫,相传司马光曾在此写过《资治通鉴》。⁷启母石:今存。从轮廓看,平石系从主石上崩下来的,上平滑。两石间有碑一块,为隆庆三年监察御史蒋机立。
西八里,入登封县。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茶榜”在其西小轩内,元刻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戒坛记》,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文,河南陆郢书。又西为戒坛废址,石上刻镂极精工,俱断委草砾。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西八里,入登封县¹。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²,“茶榜”在其西小轩内,元刻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³《戒坛记》,汝州刺史陆长源撰(zhuàn)文,河南陆郢(yǐng)书。又西为戒坛废址,石上刻镂(lòu)极精工,俱断委草砾(lì)。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译文:往西走八里,进入登封县。再往西走五里,顺小路往西北行。又五里,到会善寺,“茶榜”碑刻在寺中西边小屋里,是元代刻的。背后有一块石碑倒在墙脚,是唐朝贞元年间(785一804)刻的《戒坛记》,碑文为汝州刺史陆长源撰写,河南人陆邹书写。再西边是荒废的戒坛遗址,石上的雕刻极其精致工整,但都残缺不齐地扔在荒草碎石之中。往西南行五里,出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郭店。转向西南走,是去少林寺的路。五里,进入少林寺,在僧人瑞光房中住宿。
注释:¹登封县:隶河南府,即今河南登封县。旧城在今县治西南部,主要街道作“十”字,部分城墙遗迹尚存。²会善寺:今存,大殿为元代建筑。该寺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出家的地方。³贞元:唐德宗年号,共二十年,时在785~804年。⁴郭店:今名同,在登封县西北,登封到偃师的公路旁。
二十三日,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拔,负“九鼎莲花”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九乳峰,蜿蜒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在焉。寺甚整丽,庭中新旧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夹墀二松,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谓少室以远胜。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余策杖独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再上,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翳之土始尽。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云。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罡风乍至,几假翰飞去。
二十三日,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拔,负“九鼎莲花”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九乳峰,蜿(wān)(yán)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¹在焉。寺甚整丽,庭中新旧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夹墀(chí)²二松,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zhé)谓少室以远胜。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³。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余策杖独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再上,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jī),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rèn),石脊悬其间,殆(dài)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jí)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翳(yì)之土始尽。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云。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jǐ)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罡(ɡānɡ)乍至,几假翰(hàn)飞去。
译文:二十三日云雾完全散去。进正殿,拜完佛后攀登南寨。南寨是少室山绝顶,高度与太室山相等,但峰峦陡峭挺拔,享有“九鼎莲花”的盛名。低环在少室山后的是九乳峰,峰峦向东蜿蜒伸去,和太室山相连,少室山北面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十分庄严华丽,庭院中新旧碑刻森林般地排列成行,都很完好。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高大雄壮而且整齐,如同用尺量裁过一样。少室山横障在寺前,抬头看不到山顶,游人像面对墙壁而立,于是就认为少室山的景致,以远看为好。我昨天傍晚进寺时,就打听登少室山的路,都说雪深路断,肯定去不了。一般情况,在晴朗的天气登山最好。我登太室山时,云烟雾气弥漫,有人认为是山神拒绝游客,却不知道太室山雄伟高大,恰好只需露出半面。如果少室山的优美之处在于山石云雾互相掩映,那么,虽然是薄薄的云彩,山色又怎能被遮蔽呢?今天则十分晴朗,巧遇这样的机会,有什么能够阻止我登山呢!于是从寺南渡过山涧登山,走六七里,到达二祖庵。到这里山忽然明显没有土而全是石头,石崖往下坠落,形成深坑。坑的半中腰有泉,泉水越过岩石,飞速下泻,也用“珠帘”命名。我拄着拐杖独自往前走,愈下去愈没有路,很久才到崖底。其岩比不上卢岩雄伟开阔,但幽深峻峭则超过卢岩。岩下一潭碧绿的清泉,四周积雪板结。又往上走,到炼丹台。台三面悬空,一面斜靠青翠的崖壁,台上有亭,名小有天,游人的足迹,从来没到过这里。从这里过去都是顺石脊抬着头直直往上攀登,两旁陡岩高万初,石脊悬挂在陡崖之中,几乎没有一寸土,手足竭尽全力地交替使用,才能升登。一共七里,才登上大峰。大峰的地势宽阔平坦,刚才都是陡直的岩石,现在又突然全是土。从草丛荆棘中莽撞地往南上,大约五里,就登上南寨顶,屏蔽在岩石上的土到这里完全消失。南寨其实是少室山北顶,就少林寺而言,才是南寨。原来少室山顶从中裂开,横断为南北两部分,北顶像屏风伸展,南顶像利刃排列峙立,两座山顶前沿相距仅八尺到一丈,中间是深谷,陡直下陷如同用刀剖开一样。两边山崖相夹,从底部奇特地耸起一座山峰,高出众峰之上,就是所说的摘星台,为少室山的正中央。绝顶和北部山崖若即若离,彼此间断开不能越过。低头看绝顶下面,只有很少的一点和北崖相连。我脱掉衣服顺着走,登上绝顶,南顶的九峰森林般地峙立在前面,北顶的半壁屏障横列在后面,东西两面都是深坑,低头看不见底,狂风忽然刮来,令人几乎想像羽毛那样乘风飞去。
注释:¹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面,背倚五乳峰,少林河从寺前流过,距登封城13公里,有公路相通。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禅宗,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且以传授少林派拳术著称。²墀:台阶上面的空地。³二祖庵:二祖即慧可,二祖庵在少林寺西南四公里的钵盂峰上。有古井四眼,俗称“卓锡泉”。南上里许即炼魔台,又称觅心台,为远眺风景的好地方。⁴手与足代匮:脚不够用而以手帮助。代匮:备缺乏以为代。⁵少室: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南寨即今御寨山,为少室山绝顶,海拔1405米。⁶罡风:亦作“刚风”,即高空的强风。⁷翰:天鸡红色的羽毛。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截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蜂房燕垒。凡五里,一龙潭沉涵凝碧,深不可规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yì)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chì)数里,乃迂过一坳(ào),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截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蜂房燕垒。凡五里,一龙潭沉涵凝碧,深不可规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译文:沿南寨往东北转,下土山,忽然看见有升那么大的老虎足迹。在草丛中行五六里,到茅庵,用打火石取火,把带来的米煮成粥,喝了三四碗,饥渴迅速消失。请庵中的僧人指引去龙潭的路。下一座峰,峰脊渐渐狭窄,土石交互出现,荆棘藤蔓覆盖,抓着树枝荡着行走,岩石忽然耸立万丈,必定过不去。转向上攀,从峰势蜿蜒处往下走,但岩石又像前面一样陡然突立。来来回回不止数里,才迂绕过一道山坳,又走五里后才有路,是龙潭沟。仰望刚才迷路之处,陡峭的崖壁、倾斜的岩石,都在万初高的绝壁上。清流从中喷涌,高峻阴森的崖石,都披上了云霞。峡谷夹着山涧转,两边崖上的静室如同蜂房燕窝一样。共走了五里,一处幽静碧绿的龙潭,深得无法丈量。又经过两处龙潭,于是走出峡谷,住在少林寺。
二十四日,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阔杀之,达摩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下至初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中殿六祖手植柏,大已三人围,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盘曲,此松亦然。下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散布,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辗辕岭,宿大屯。
二十四日,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阔杀之,达摩¹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下至初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中殿六祖²手植柏,大已三人围,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³盘曲,此松亦然。下至甘露台,土阜矗(chù)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jié)散布,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辗(zhǎn)(yuán),宿大屯。
译文:二十四日从寺西边往北行,经过甘露台,又经过初祖庵。往北四里,登上五乳峰,探游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宽不到二丈,是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洞门下对少林寺,正对少室山。地下没有泉水,所以没人居住。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着达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色的石质、黑色的花纹,俨然一幅胡僧站立的图像。中殿六祖慧能亲手种的柏树,已经有三人围抱粗了,碑文记载说,树是慧能放在钵中从广东带到这里来的。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不如少林寺的松树。少林寺的松柏都是挺拔雄伟,不像中岳庙的仰倒、仆伏而盘曲,这里的松柏也是直立的。下到甘露台,土山矗立,山上有藏经殿。从甘露台下去,经过三层殿宇,各种碑刻遍布,令人目不暇接。后面有千佛殿,其雄壮华丽的建筑,很少有比得上的。出殿到僧人瑞光房中吃饭。鞭赶着马走上登封的大路,经过辍辕岭,在大屯住宿。
注释:¹达摩:菩提达摩的简称。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梁武帝迎至金陵,与谈佛理。后往北魏,住嵩山少林寺,被认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初祖庵:宋时少林寺僧徒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修造的,今存大殿和千佛阁。古柏亦无恙,高二十多米,胸围四米余。²六祖:指慧能,唐代僧人。本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被尊为禅宗第六祖。他的一派为禅宗南宗,传承很广,为禅宗正系。³偃仆:仰而倒称偃,伏而覆为仆。⁴碑碣:人工竖立的刻有文字的石头,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文告用。方者称碑,圆者称碣。⁵辗辕岭:在登封西北,有辗辕关,石径崎岖,长坡数里,地势险要,为许昌到洛阳的交通要道,公路今仍从此经过。
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也。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连冈,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伊阙摩肩接毂,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¹也。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¹连冈,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²,满崖镌(juān)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伊阙摩肩接毂(ɡǔ)³,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译文:二十五日往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然被劈断,这就是伊网山。伊水从南边流来经过山下,水的深度可以通行载重数石的船。伊网山相连的山冈,从东往西横贯,伊水上架有木桥。渡水到西岸,崖壁更加陡削、高耸。一座山都劈成崖壁,整个崖壁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有几十个大洞,高达数十丈。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顶,顶上文凿有小洞,洞中都雕刻有佛像。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表层,也都雕满了,看上去无法计算。山洞左边,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汇聚成方池,其余的泻入伊水。一伊网山高不过百丈,却有源源不断的涂涂清流,这在当地很难得。山前人挤着人,车挨着车,是湖北、河南通往西北陕西关中的大路。我从这里取道去西岳华山。
注释:¹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12公里。青山对峙,形如门阙,伊水经其间,从南往北流,故称伊阙。《明史·地理志》:洛阳“西南有阙塞山,亦曰阙口山,亦曰伊阙山,俗曰龙门山”。²“一山皆劈为崖”句:此即著名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断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多年。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三千六百多块。主要洞窟在河西,以唐代所凿奉先寺佛像为最大。香山寺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在河东。河上新建有水泥大桥相连。³摩肩接毂:人肩挤摩,车毂碰接,比喻其繁盛。毂: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