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药呼医懒出门,每闻乐事漫消魂。秋花带雨寒犹在,老病寻诗日更昏。
治药呼医懒出门,每闻乐事漫消魂。秋花带雨寒犹在,老病寻诗日更昏。
但见晚霞翻雨脚,不知山石是云根。主人有意留岩桂,要使贫交奉一尊。
但见晚霞翻雨脚,不知山石是云根。主人有意留岩桂,要使贫交奉一尊。
吕本中

吕本中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9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
送客饮别酒,千觞(shāng)¹无赭(zhě)²
译文:满怀凄苦饮酒送别朋友,千杯下肚脸上醉形不留。
注释:¹觞:古代酒器。²赭颜:因酒醉而脸红。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¹
译文:什么东西最教伤心痛苦?马行环佩叮当人将分手。
注释:¹金环:马络头上的铜环。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野色浩无主¹,秋明空旷间。
译文:荒野景色浩渺无人管束,天高地远秋来气爽风柔。
注释:¹浩无主:因友人远去而感到原野也像失去了主宰般的惆怅。
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
坐来¹壮胆破,断目²不能看。
译文:茫茫原野好像失去主宰,只剩下空寂旷远的黄秋。
注释:¹坐来:顷刻,顿时。²断目:目断。一作“新月”。
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
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zǎn)¹
译文:官槐排列引向西行的道路,簇集的青青树梢望不到尽头。
注释:¹“青梢”句:一作“青松稍长攒”。青梢,指槐树。攒攒,聚集的样子。
韦郎好兄弟,叠玉生文翰。
韦郎好兄弟,叠玉¹生文翰²
译文:韦郎真是好兄弟知心朋友,文笔精妙字字珠玉文章锦绣。
注释:¹叠玉:联璧意。²生文翰:文章有光彩。文翰,文章,文辞。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hāo)(qiāo)¹
译文:荒山上有我寒酸简陋住处,一亩薄田蓬蒿丛生稻麦无收。
注释:¹蒿硗田:田之多石者。蒿,碻之误也。
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夜雨叫租吏,春声¹暗交关²
译文:下雨的夜晚差吏催租呼叫,与舂米声交错相杂吵扰不休。
注释:¹春声:一作“舂声”。²交关:交错。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谁解念劳劳¹?苍突²唯南山³
译文:韦郎远去谁了解我的酸楚?只有突兀的南山与我同苦忧。
注释:¹劳劳:忧怆的心情。一作“劳苦”。²苍突:苍翠而突兀。³南山:终南山。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作者与韦仁实兄弟的情谊,写得很有感情。

  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二句写伤离别。开篇迅即点题,写“送客”。送别时心情凄苦,故饮千杯而面无红色,“何物最伤心”句,唤起下文,载着韦氏兄弟的马匹已经驰去,马络头上的铜环鸣响,最能使送别人伤心。“野色浩无主”以下六句,描写送别地之景物,秋时天高气爽,野色辽阔,无人管领,斯人已去,空留旷野。目断远处,不胜惆怅,顿时使人心碎胆破。此时只有一行行官槐的青树梢簇聚着,伸向西去的官道上。景物描写中饱含着诗人送别时凄苦的心绪和眷恋的情思。“韦郎好兄弟”已经远去,回想起他们文笔精妙,字字如积叠的美玉,很觉惋惜,不能再和他们说诗论文,徒增伤感。

  “我在山上舍”以下六句突然运用转笔,转写自己,慨叹自己困守不遇。先写家园土地之贫瘠,次写催租吏之困扰,夜雨中,催租吏的叫骂声和舂稻声交织在一起。“夜雨叫租吏,春(舂)声暗交关”二句刻画出催租吏雨夜上门催逼租税,农家被迫连夜舂米的辛苦景象,勾勒出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侧影。最后二句说,有谁能像韦氏兄弟那样经常怜念我忧怆的心情呢?唯有苍翠突兀的南山陪伴着我。用问语收结,给人以悠然不尽的想象空间,更具含蓄美。结尾与开篇遥相呼应,韦氏兄弟与自己交谊深厚,所以离别时倍感伤心。

  全诗由饮别到送行,到惜别,到思念,并同自己的困境结合起来,真挚,凄婉,感人。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0-51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1

sòngwéirénshíxiōngguān--

sòngyǐnbiéjiǔqiānshāngzhěyán

zuìshāngxīnshǒumíngjīnhuán

hàozhǔqiūmíngkōngkuàngjiān

zuòláizhuàngdǎnduànnéngkàn

xínghuáiyǐn西dàoqīngshāozhǎngzǎnzǎn

wéilánghǎoxiōngdiéshēngwénhàn

zàishānshàngshěhāoqiāotián

jiàochūnshēngànjiāoguān

shuíjiěniànláoláocāngwéinánshān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shēn)¹清盐不费糖。
译文:打开锅盖就闻到蔬菜香味,残次的碎米熬成的粥只放少许盐,糖都不用添。
注释:¹差糁:指残次的碎米。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译文:同家人一起坐在阳光下喝着热乎乎的粥,大家都古道热肠。

zhōu--wángzhū

kāiguō便biànbǎishūxiāngchàsǎnqīngyánfèitángtuánzuòcháoyángtóngchuàijiācúnyǒuxīncháng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¹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²,丽谯(qiáo)³、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yán)底铃声?
译文: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注释: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¹豆雨:即豆花雨。²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³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彩角¹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jiā)²。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 zhēn)³。知他诉愁到晓,碎哝(nóng)哝、多少蛩(qióng)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蟋蟀声。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¹彩角:即画角。²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³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944页

shēngshēngmàn··qiūshēng--jiǎngjié

huánghuāshēnxiànghóngchuāngliángpiànqiūshēngdòushēngláizhōngjiānjiādàifēngshēngshūshūèrshídiǎnqiáoménsuǒgèngshēngrényuǎnwènshuíyáopèiyánlíngshēng

cǎijiǎoshēngchuīyuèduòjiànliányíngdòngjiāshēngshǎnshuòlíndēngdēngqiánshàngyǒuzhēnshēngzhīchóudàoxiǎosuìnóngnóngduōshǎoqióngshēngwèilebànfēnyànshēng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此地曾经翠辇(niǎn)¹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译文: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萧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注释: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代皇帝。¹翠辇:皇帝的车驾。辇:原是车名,秦汉后特指皇帝坐的车。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香销¹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译文: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
注释:¹香销:指美女之死。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残柳宫前空¹露叶²,夕阳川上浩³烟波。
译文: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凄凄芳草在无言地诉说着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行宫前那几棵残存的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枯枝败叶在风中萧索地摇曳。
注释:¹空:空有,无人欣赏。²露叶:露珠泛光之叶。³浩:广远,宏大。据载,隋炀帝喜欢柳树,曾经在行宫外的大堤上种了成排的杨柳,春风吹拂,杨柳婀娜多姿,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行人¹遥起广陵²思,古渡月明闻棹(zhào)歌。
译文: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注释:¹行人:远行之人,指诗人自己。²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颔联转入对炀帝罪行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此联之妙,在于实景寓意。以实景论,它是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一人。从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炀帝的荒淫残暴。“香销”,香销玉殒,蛾眉亡身;而且已是“南国美人尽”。为了满足一己的淫欲,搜罗尽了而且也毁灭尽了南国的美女,真是罪恶滔天。“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如为一般郊野旅游,“东风芳草”自然不失为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但此处为炀帝行宫,这断瓦颓墙,芳草萋萋,却是典型的伤痍之景;这萋萋的芳草,犹含美人怨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此时是“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尽波。”“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之叶。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尽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不在。且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尾联回应诗题,却不是直吐胸中块垒。《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这“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就是“以景语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地想起这些广陵(即扬州)旧事──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久隋朝即告灭亡。但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作者亦不明言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但联系诗人“喜谈今古”、“深怨唐室”的身世,自然地使人想到屈原《渔父》中的名句:“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贤和隐者的唱答,也正是诗人此刻的心声;从而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无穷。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4-1245页.

jīngyángxínggōng--liúcāng

céngjīngcuìniǎnguòyúnliúshuǐjìng

xiāngxiāonánguóměirénjǐnyuàndōngfēngfāngcǎoduō

cánliǔgōngqiánkōngyángchuānshànghàoyān

xíngrényáo广guǎnglíngyuèmíngwénzhào

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幛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鸣珂(kē)¹碎撼(hàn)都门晓,旌(jīng)(chuáng)²拥下天人³。马摇金辔(pèi)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译文:马笼头上饰品的碰撞声打破了京都清晨的宁静,旌旗下是被簇拥着的官员。骏马摇晃着金辔头踏破尘土。百姓们带着食物和酒水夹道欢迎,整座城市都欢声雷动。
注释:¹鸣珂:指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也指居高位。²旌幢:统称仪仗中的旗子。³天人:出众的人。这里指的是一位官德很高的官员。⁴金辔:饰金的马缰绳。⁵壶浆:用壶装着饮料。
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¹魂梦,应认岭头云。
译文:官员曾经管辖的扬州是追欢游玩之地,喝酒的平台、长满鲜花的小路都还存在。月夜下,还能听见有人吹奏凤箫。汉代建功立业的武将刘贾也会认得他在边塞的功勋。
注释:¹荆王:汉代刘邦时的开国功臣刘贾。

línjiāngxiānxiāndiào--liǔyǒng

míngsuìhàndōuménxiǎojīngzhàngyōngxiàtiānrényáojīnpèixiāngchénjiāngyínghuāndòngchéngchūnyángzhōucéngshìzhuīyóujiǔtáihuājìngréngcúnfèngxiāojiùyuèzhōngwénjīngwánghúnmèngyīngrènlǐngtóu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