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翁初识面,独往定何如。
客舍风霜急,权门韦布疏。
北书应有犬,南食尚无鱼。
身外只遗策,苍苔空故庐。
乡翁初识面,独往定何如。
客舍风霜急,权门韦布疏。
北书应有犬,南食尚无鱼。
身外只遗策,苍苔空故庐。
袁说友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 5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¹南迁²,相遇于梧、藤间³。道旁有鬻(yù)汤饼者,共买食之。恶(cū)不可食。黄门置(zhù)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¹⁰¹¹黄门曰:“九三郎¹²,尔¹³¹⁴¹⁵咀嚼耶?”大笑而¹⁶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¹⁷’而已¹⁸。”
译文: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注释:¹黄门公:即苏轼弟弟苏辙。²南迁:贬谪到南方。³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1097),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⁴鬻:卖。⁵汤饼:面条。⁶恶:通“粗”。⁷食:吃。⁸置:放下。⁹尽:吃完。¹⁰徐:慢慢地。¹¹谓:对……说,告诉。¹²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¹³尔:你。¹⁴尚:还。¹⁵欲:想要。¹⁶而:表修饰。¹⁷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¹⁸而已:罢了。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别来春半¹,触目柔肠²断。砌(qì)³落梅如雪乱,拂了(liǎo)一身还(huán)。(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注释:¹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²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³砌下:台阶下。砌,台阶。⁴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⁵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雁来音信无凭¹,路遥²归梦难成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¹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²遥:远。³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⁴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⁵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5-137

qīngpíngyuè ·biéláichūnbàn

 dài 

biéláichūnbàn chùróuchángduàn xiàluòméixuěluàn liǎoshēnhuánmǎn  (róuchángduànzuò chóuchángduàn )
yànláiyīnxìnpíng yáoguīmèngnánchéng hènqiàchūncǎo gèngxínggèngyuǎnháishēng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渐新痕¹悬柳,淡彩²穿花,依约³破初暝(míng)。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jìng)。画眉未稳,料素娥(é)、犹带离恨。最堪(kān)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译文: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仿佛眉痕。淡净的月彩从花树间透过,蒙胧的光华将初降的暮色划破。新月明艳便使人生出团圆的意愿,闺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径。一弯新月就像两道美人的秀眉没有画完,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廓明净的天空上,那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铮,小巧玲珑。
注释:¹新痕:指初露的新月。²淡彩:微光。淡一作“澹”。³依约:仿佛;隐约。⁴初暝:夜幕刚刚降临。⁵深深拜:古代妇女有拜新月之风俗,以祈求团圆。⁶香径:花间小路,或指落花满地的小径。⁷未稳:未完,未妥。⁸素娥:嫦娥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⁹银钩:泛指新月。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千古盈亏¹休问。叹慢磨玉斧²,难补金镜³。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fù)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kuī)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译文: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徙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又有谁人能重新描写昔日清丽的湖山?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注释:¹盈亏:满损,圆缺。²慢磨玉斧:玉斧,指玉斧修月。慢:同“谩”,徒劳之意。³金镜:比喻月亮。⁴太液池:汉唐均有太液池在宫禁中。⁵故山夜永:故山,旧山,喻家乡。夜永,夜长;夜深。多用于诗中。⁶端正:谓圆月。⁷云外山河:暗指辽阔的故国山河。⁸桂花影:月影。桂花影,传说月中有桂树,这里指大地上的月光。

  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全词将赏月、观月,因月感怀作为线索,绵绵君国之思,全借咏月写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 

  上片描绘新月,刻意渲染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极写它的妩媚动人。“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新月渐升,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象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团聚的祈望。接着,“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深深拜”三字,写出“团圆意”的殷切期望。但同赏者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凄清的色彩。由憧憬变为怅惘,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纤纤新月好象尚未画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伤别离之故,借嫦娥之态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伤孤独之情。  

  “画眉未稳”应和“新痕”。与紧扣“素娥”、“离恨”由月及人,虚托出词人委婉曲折的情愫。“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由月中嫦娥的象外兴感折回新月。在无垠的夜空中,新月象银钩似的遥挂在夜空。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秋空之“冷”,新月之“小”它使词人对新月的怜爱之情,具有一种幽渺的意蕴。  

  上片词人表达了对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怅惘之情,随之下片将笔一纵,大墨一挥“千古”振起,语意苍凉激楚。“千古盈亏休问”一语括尽月亮与人世来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由此领悟到支配无限时间永恒规律的宇宙感,反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休问”、“慢磨玉斧”(慢同谩,徒劳之意)、“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一种极其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涵括着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时间忧患意识。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总括历朝宋帝于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太祖曾临池饮酒,学士卢多逊作诗:“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周密《武林旧事》曾记载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临池之举。王沂孙此词中的“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由感而发,寥寥几笔,写尽古今盛衰,此时已物是人非,情景凄凉之极。

  “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残月黯淡之景,象征亡国之哀。漫漫长夜中,永久无尽地煎熬着亡国遗民的心灵。至此,已将词人的亡国哀伤写到极致。“试待他、窥户端正”,奇峰另起,见出沉郁顿挫之姿。

  “窥户端正”应上“团圆意”。故乡山河残破,设想他日月圆之时,“还老尽,桂花影。”桂花影,传说月中有桂树,这里指大地上的月光。月亮自是盈亏有恒,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复旧时清影,其执着缠绵地痛悼故国之情,千载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 

  唐人有拜新月之俗,宋人也喜欢新月下置宴饮酒。临宴题咏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风雅习尚。赏月观月、因月感怀,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循着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纵横的意识情感流动轨迹,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托词人的怀国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0-2221页

méi ·xīnyuè

wángxùn sòngdài 

jiànxīnhénxuánliǔ dàncǎichuān穿huā yuēchūmíng biàn便yǒutuányuán shēnshēnbài xiāngféngshuízàixiāngjìng huàméiwèiwěn liàoé yóudàihèn zuìkānài yíngōuxiǎo bǎoliánguàqiūlěng 
qiānyíngkuīxiūwèn tànmàn nánjīnjìng tàichíyóuzài liángchù rénchóngqīngjǐng shānyǒng shìdài kuīduānzhèng kànyúnwàishān háilǎojìn guìhuāyǐng 
以“孤清夜月”为韵。
以“孤清夜月”为韵。
译文:依次以“孤”、“清”、“夜”、“月”为韵脚。
注释:寒梧:凄冷的梧桐树。梧,梧桐树。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乌。
凤兮凤兮¹,来²何所图³?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yì)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¹⁰有契¹¹,谁言则孤¹²?游必有方¹³,哂(shěn)¹⁴南飞之惊鹊¹⁵;音能中吕¹⁶,嗟(jiē)¹⁷入夜之啼乌¹⁸
译文:凤凰啊凤凰,你飞来有什么打算?出现是为了应验明君,且住上梧桐树。梧桐树可是峄山南例的稀有树木,凤凰在丹穴是神异的鸟啊。理符和契双方各持一,相合则征信,谁能说出孤独?出行有一定的方向,讥笑鸟鹊栖止无定;叫声符合音律,感叹夜里乌鸦鸣叫,其音凄切。
注释:¹凤兮凤兮:凤,凤凰,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²来:一作“求”。³图:打算。⁴出应明主:出现为了应验明君。出,出现。应,应和。明主,圣明君王。⁵言:助词词。⁶峄阳:峄山(在今山东邹县)南侧。⁷珍木:稀有的树木。⁸丹穴:地名。⁹灵雏:神异的鸟。灵,奇异。雏,幼鸟。¹⁰理符:刻符。理,治玉。符,符命。¹¹契:契合,契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相合则征信。¹²孤:孤独,无人理睬。¹³游必有方:出行有一定的方向。《论语·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一定的去处。¹⁴哂:笑,一作“骇”。¹⁵南飞之惊鹊:指栖止无定的乌鹊。¹⁶中吕:符合音律。吕,古乐,阴律为吕,为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¹⁷嗟:感叹。¹⁸啼乌:乌鸦鸣叫,其音凄切,故人称为乌啼或啼乌。
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
况其灵光¹萧散²,节物³凄清。疏叶半殒(yǔn),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¹⁰止;之人¹¹也,焉知乎此情¹²?月照孤影¹³,风传暮声¹⁴。将振耀¹⁵其五色¹⁶,似¹⁷箫韶(sháo)¹⁸之九成。
译文:何况神异之光遭到冷落,应时的¹⁹景物凄清。稀少的树叶已经凋落,高歌应和而鸣。凤凰,托身栖息之处;人啊,怎么会知道此情?月亮照着凤凰孤独的身影,风传凤凰夜晚的叫声。振动身上的五色羽毛,像传舜乐《韶》多次变更演奏。
注释:¹灵光:神异之光,一作“晶灵”。²萧散:冷落,疏散。³节物:应时的景物。⁴凄清:凄凉冷清的样子。⁵疏:稀疏。⁶殒:通“陨”,坠落。⁷和鸣:应和而鸣。⁸之鸟:此鸟,指凤凰,一作“鸟”。⁹托:托身,一作“诧”。¹⁰宿:栖息之处,接着的“止”同。¹¹之人:一作“止人”。¹²焉知此情:一作“焉知乎此情”。¹³孤影:指凤凰孤独的身影。¹⁴暮声:指凤凰夜晚的叫声。¹⁵振耀:振动闪耀。¹⁶五色:指凤凰羽毛有五色,一般认为指青、黄、赤、自、黑五色。¹⁷似:一作“俟”。¹⁸箫韶:相传舜乐名韶。¹⁹九成:多次变更演奏。成,奏乐一曲为一成。
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忆巡于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则思思其不暇。
九成则那(nuó)¹,率舞²而下。怀³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lǐ);虽琼林可栖,复忆¹⁰¹¹于竹榭(xiè)¹²。念是¹³¹⁴往,敢¹⁵忘昼夜?苟¹⁶安安¹⁷而能迁,则思思¹⁸其不暇¹⁹
译文:反复奏乐,余韵将尽,相从起舞,飘落而下。又担心大家都会,不知道淳厚的教化。虽然能在青绿的池塘里饮水,更能适于甜美的泉水;虽然梧桐是最好的栖息之所,但仍反复回忆徘徊在竹榭的日子。想到这些就打算去,敢忘昼夜?不原安于所安而迁徙,我思考它没有停留的时间。
注释:¹那:何,如何。²率舞:相从起舞。率,皆。³怀:怜悯。⁴会:会合。⁵罔:知。⁶淳化:敦厚的教化。⁷璧沼:一作“碧沼”,与下文的“琼林”相对,应为美玉砌的圆形池。⁸醴泉:甜美的泉水。⁹琼:赤色的玉,一说美玉。¹⁰忆:一作“相”,一作“想”。¹¹巡:徘徊,来往察看。¹²竹榭:建在高台上的竹屋。¹³念是:想到这些。¹⁴欲:一作“欣”。¹⁵敢:岂敢。¹⁶苟:假如,一作“何”。¹⁷安安:安于所安。¹⁸则思思:一作“我则思”。¹⁹不暇:没有停留的时间。
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于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于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后歇。岂徒比迹于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故当披拂¹寒梧,翻然²一发³。自此西序,言投北阙(què)。若用之衔(xián),冀宣命于轩阶¹⁰;若使之游池¹¹,庶¹²承恩¹³于岁月¹⁴。可谓择木¹⁵而俟(sì)¹⁶,卜居¹⁷而后歇¹⁸。岂徒比迹¹⁹于四灵²⁰,常栖(qī)²¹而没(mò)²²
译文:应该拨开凄冷的梧桐树,高飞而去。自此离开养庶的地方,到大臣等候朝见和上书奏事的地方。等待口念诏书的人,希望发布命令的人出现于殿堂前的台阶。若使之游于凤凰池,不希望受皇恩。可谓鸟则择木,占卜选择可居之地。不敢奢望并驾麟、凤、龟、龙,宁愿为国家忙碌一生。
注释:¹披拂:拨开。²翻然:高飞的样子。³发:启行。⁴西序:夏代小学。⁵投:飞奔。⁶北阙::古代建阙观于宫殿之北,曰北阙。⁷衔诏:口衔诏书。⁸冀:希望。⁹宣命:发布命令。¹⁰轩阶:殿堂前的台阶。轩,殿堂前檐处。¹¹游池:在宫中风凰池游泳。宫中池沼称凤池或凤凰池。魏晋南北朝中书省多设于此,唐人多以凤池喻宰相。¹²庶:表示希望。¹³承恩:受皇恩。¹⁴岁月:年月,时日。¹⁵择木:选择可栖息的树。¹⁶俟处:等待安顿。¹⁷卜居:占卜选择可居之地。¹⁸歇:息。¹⁹比迹:并列《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齐纵虞妃,比迹任姒。”²⁰四灵:古代以麟、凤、龟、龙为四灵。²¹栖栖:忙碌的样子。²²没没:埋没。

  这篇赋按押韵的变化可分为四段,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偏于叙事,以“孤”、“清”为韵,音节徐舒缓和,渲染出一种静谧的环境,凄凉的气氛;后两段为第二层,这一层偏于抒情,以仄声“夜”、“月”为韵,音节急促激厉,与浮想联翩的思绪相契合,较好地表达了情感。

  第一层写凤凰出身非同寻常及所处环境之凄凉,紧扣“寒梧栖凤”题意。入手以问答起句,反用楚狂接舆讥孔子生不逢时之意。指出:凤凰所以出现,正是逢明凤治世之时,乃应时而出,凤凰栖息,只捡高大梧桐而栖。继而以无枝可依的夜鹊,鸣声凄乱的寒鸦,反衬凤凰高雅稳重的举止与妙合吕律之鸣声,进一步写凤凰神奇非凡。接下来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写凤凰萧洒之姿与华美之色,一方面写凤凰所处环境之寂寞冷落。点明凤凰虽应明凤治世而出,却没能居于应居之地,怅怅之情,牢骚之意烁然而现,为后半部分的联想做了必蓉的铺垫。

  第二层凤要写凤凰浮想联翩的思绪,以论说表达幻想。有碧沼可饮,不可谓不清,有琼林可栖,不可谓不雅。但这种孤身索居,自我离世的生活毕竟是萧瑟寂寞的。为了施展抱负与才华,这只孤栖的凤凰决意抛却凋残的梧桐,振翅高飞,投奔最高理想的“北阙”,为其所用。它与赋的开头点明的“出应明凤”遥相呼应,解释“择木而栖,择凤而事”,既是人愿,亦顺天理。凤凰的选择即是作者的选择,它虽不无急功近利之嫌,却也理由充足。况且它既不失选择者凤凰的非凡身份,又美化了最高统治的政绩。

  全赋熔冶典实而不显得生涩,语言流丽,不以华美的词采取胜,更注重凤观情感的抒发。同时,作者在赋中以凤凰自比,以凤凰应盛世而出来颂美王室,以凤凰出应盛世来比喻自己获取功名,构思十分巧妙。此外,优美的声韵,婉曲的格调,造就了此赋淡雅清新的风韵,使全赋具有较浓的“诗味”。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托意浅露不深,形象塑造也较粗糙,失之于浅近而少深厚,且乞怜也直白少婉曲,有失凤凰的高雅身份。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宋绪连 主编.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 (5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42-44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142-1143
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天涯随梦草青青¹,柳色遥遮长短亭²。枝上黄鹂怨落英³。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译文:梦魂追随他飞到天涯,却不见他只见芳草青青;凄迷柳色远远地遮住路边的长亭和短亭;仿佛怨恨花儿落去,枝上的黄鹂在悲鸣。远处横卧着绵绵的青山,无尽的飞云,正自由自在地飘行。
注释:¹天涯随梦草青青:《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²长短亭:古时设在路旁供饯别和行人歇足的亭舍。《白孔六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³枝上黄鹂怨落英:黄鹂,鸟名。落英,落花。⁴不尽飞云自在行:沈会宗《天仙子》:“流水白云长自在。”自在,自由自在,轻松的样子。

  这首闺情词,以虚景与实景相融合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一个少妇思念远行夫婿的凄苦心境。

  起句“天涯随梦草青青”,是对虚幻梦境的描写,言自己的梦魂随着青青芳草飞到远方,欲与亲人相见。《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从此,萋萋春草便与怀人念远之意结下了不解之缘。此词中繁茂的芳草,就既点明时令是春天,又隐藏着一缕怀人的愁绪。不言梦随芳草,偏说芳草随梦,强调了人的相思,词意也显得更曲折、委婉。次句“柳色遥遮长短亭”,写现实中的自己愁肠百结,望眼欲穿,希冀见到归人。然而,远方长短亭边,一片柳浪随风摇曳,阻挡了她的视线。怀人、望远而终不见人归,心中凄苦,所见所闻遂无不蒙上了词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枝上黄鹂怨落英。”黄鹂鸣声本自婉转动听,然而在词人听来,却声声哀怨,似乎在叹惜花儿凋谢得太早了。唐人李商隐《春日寄怀》诗曰:“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花有月为伴尚且不堪寂寞,更何况春去花落?词人的孤独苦闷之感自不待言了。结尾“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二句,作者没有直言与爱人相见之难,而是用生花之笔点明远山峻岭连绵不断地横亘在那里,又自怨不及天上的白云,能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了无穷凄凉抑郁的韵味。

  在这一首小词中,词人别具匠心地捕捉了芳草、柳色、黄莺、落英、远山、白云等一系列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静动结合,组成了一幅亦幻亦真的图景,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孤寂伤春伤别的情思,蕴藉委婉,令人含咀不尽。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