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床卷席罢,濩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东床卷席罢,濩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jiāng--

dōngchuángjuǎnhuòluòjiāngxíngqiūbáiyáoyáokōngmǎnménqián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春十日雨,雨晴门始开。
新春十日雨,雨晴门始开。
译文:春雨连绵不绝,一连下了十多日,等雨停了才将门打开。
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
静看苍苔纹,莫¹上人衣来。
译文:我静静的看着那绿色的苍苔,那绿色不要染到我的衣服上来呀。
注释:¹莫:不要。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lǚ)¹
译文:沉沉夕阳从远处的山峰落下,在荒村中倦客停下了行走的脚步。
注释:宿田家:宿在农家。宿,投宿。田家:种田人家。¹行履:这里指行走的脚步。履,鞋。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译文:停下马车安歇在小小茅店中,我卧在床榻上正沉沉酣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¹
译文:忽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扣门声,说是下乡催租的官吏。
注释:¹隶:官府的公差、衙役。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公文捧花柙(yā)¹,鹰隼(sǔn)²³声势。
译文:手中捧着带有花押的公文本,依仗着声势好像鹰隼一般。
注释:¹花柙:即花押,在文书上或契约上签名。²鹰隼:两种凶猛的鸟。³驾:凭借,依仗。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忽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译文:普通百姓惧怕严酷官府,这声声叫喊使人肝胆全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阿母出搪(táng)(sè)¹,老脚走颠踬(zhì)²
译文:老妈妈走到门外前去应付,跌跌撞撞向东一头又向西。
注释:¹搪塞:应付。²颠踬:走路时跌跌绊绊的样子。
小心事延款,□余粮复匮。
小心事延款¹,□余²粮复匮³
译文:陪着笑脸小心冀翼招待饭菜,家中只剩下一点粮食跟酒。
注释:¹延款:招待。²□:此字原缺,一作“酒”,联系下文,“酒”字的可能性很大。酒余,剩下的一点点酒。³匮:缺乏。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东邻借种鸡¹,西舍觅芳醑(xǔ)²
译文:东邻那借一只留下蛋的母鸡,西舍那借一瓶酒味浓的香酒。
注释:¹种鸡:正在下蛋做种的鸡。²芳醑:有香味的美酒。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译文:官吏直吃得饱而又饱还不散,喝了又喝一直到酩酊大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明朝怯(qiè)见官,苦苦灯前跪。
译文:心里害怕明天一早去见官,向官吏苦苦哀求久久下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使我不成眠,为渠¹滴清泪。
译文:这件事使我彻夜未能入眠,为这农家的遭遇流着眼泪。
注释:¹渠:他,指田家,一说指上文的老妈妈。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民膏日已瘠¹,民力日愈弊²
译文:民间的财富早已经被盘剥干净,人民大众的生活日日凋弊。
注释:¹瘠:瘦弱。²弊:困顿。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空怀伊尹¹心,何补尧(yáo)舜治²
译文:我这小官徒有圣贤之心,无法让它回到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注释:¹伊尹:商汤的贤相,佐汤灭夏,使天下大治。²尧舜治: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此诗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想。全诗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犹如一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画,揭示了唐末社会的无比黑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好恶之感,是一篇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共分三层意思。先写诗人日暮投宿,夕阳没入了远山,诗人来到这偏僻的山村之时,已经感觉很疲倦了。“日落下远峰”点明了时间,“芜村倦行履”交代了投宿的地点,而且这两句渲染出一派苍凉索漠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三、四句为过渡句,诗人在小店中借住一宿,这看似平静的茅店,真的是平静的吗,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酣睡”二字也紧扣上联中的一个‘倦’字,突出了诗人旅途中的疲劳。

  这首诗第二个层次是写诗人在店舍中所见所闻。“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这两句叙述差人的到来惊醒了睡梦中的诗人,“扣门急”是诗人所闻。一个“急”字写来人来势之猛,扣门的声音一声急似一声。在这之后点出了人物,原来这是一伙催租的差吏。这两句也暗示了差人的跋扈及其嚣张气焰。诗人又用“公文捧花柙,鹰华假声势”,来写差吏的装腔作势和鹰单般的凶狠,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差人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一个“捧”字,突出了差人对上司的媚颜奴骨;一个“假”字,则突出了差人作为官府鹰犬的可憎面目。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写田家应付官差的情形,是诗人所见。“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这两句描绘了农民们老实可怜的样子,和差人的穷凶极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惧”字体现了官府扰民、欺民、掠民对农民心理造成的恐惧感之深、之重。

  下两句描绘了一位老人夜晚开门出去应付差人时步履蹒跚的情景。为什么会是老母亲去应付如狼似虎的公差,年轻人此时都哪儿去了,诗人虽未明说,但也可知是那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是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村中的年轻人也许早就被抓丁拉差掠走一空,即使有剩下的,哪还敢见公差,何况是晚上。“老脚走颠踬”一句饱含辛酸,官府无道、掠民扰民,民不堪负重,于此可见一斑矣。

  “小心事延款,酒余粮复匮”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招待公差,却苦于酒少粮缺。“小心”突出了老母亲对公差的恐惧。“酒余”句则突出了农户家中十分窘迫的生活状况,反衬了公差的可恶,揭示官府及其爪牙不体恤民情,扰民掠民的事实。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借鸡酒招待差人的情景。差人既然已经来了,家境再窘迫也得想法招待,于是只好去东借西借,这个中的酸楚及痛苦也许只有这无奈的老人心中才最清楚。要在平时,谁又舍得去宰吃正在下蛋做种的鸡。可差人来了又不得不宰,这平白的叙述中隐蕴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多少无奈。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差人吃了又吃却不仅仅满足于吃饱,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罢休。“不厌饱”、“直呼醉”是诗人对差人丑态穷形尽相的描写。而老母亲,她害怕明天去官府见官,在灯前跪着对差人苦苦哀求。一个“怯”字进一步体现了老百姓对官府的恐惧之深。“苦苦”、“跪”都是描写老母亲的,年纪大得连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在忙忽着让差人酒醉饭饱之后还要对其下跪哀求。此情此景,真可谓撕心裂肺,让作者目不忍睹。诗人虽并未写差人此时的举手投足,但已经暗暗说明:如果不是他的恶言相逼,老母亲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举动呢?

  诗的第三层是写诗人的感叹。“不成眠”说明诗人对官吏横行,贫民受苦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可见诗人对人民痛苦的同情。用“滴清泪”体现诗人对这民不聊生的关心和哀叹。下四句正是从这感叹中发生而来。诗人感叹的是“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在统治者严酷的剥削压榨之下,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记人记事具体形象。人物虽着笔不多而形象却很生动逼真,各具情态,老妇的衰老与伤心,差吏的凶残与无厌,诗人对田家的同情与对差吏的痛恨的感情都真实流露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57-460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21-22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32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扫西风门径¹,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²,赋归来³何晚。爽气霏(fēi),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译文:西风阵阵扫过门径,枯黄的树叶随风飘零,白云稀稀疏疏地飘浮在天空中。柳叶到了秋天衰败了,辞官归乡太晚。山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苍翠的远山像美女的娥眉,还可以聊且慰藉一下我登临的双眼。故国如尘土般覆灭,亲朋友人都已失散,还有什么心思登高呢?
注释:醉蓬莱:据《渑水燕谈录》载,宋仁宗时,教坊进新曲《醉蓬莱》,柳永应制作词。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前片第一、第五、第八三句,后片第六、第九两句,皆上一、下四句法。故山:指王沂孙的故乡会稽山。¹扫西风门径:首句倒装,意即“西风扫门径”。²柳换枯阴:指柳叶经秋而枯败。³赋归来:辞官归乡。⁴爽气霏霏:山中弥漫着清新空气。霏霏:纷纷。⁵翠蛾眉妩:形容苍翠的远山像美女的娥眉。⁶故国如尘:指故国宋室江山灰飞烟灭。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数点寒英¹,为谁零落,楚魄难招²,暮寒堪揽。步屧(xiè)³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zūn),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译文:数朵菊花,为谁飘落?楚王的魂魄难以招回,晚上又寒气袭人。散步在荒凉的篱笆前,谁还念及幽远的花香?屋子里孤灯一盏,秋雨飘落,又一声秋雁叫,想以酒解愁,但又怕醉了,解不了复杂而隐微的愁绪。
注释:¹寒英:菊花。²楚魄难招:《楚辞》有招魂一篇,一般认为是屈原为招楚怀王来归而作。³步屧:漫步。屧:木板拖鞋。⁴消得:消除、消解。⁵依黯:复杂而隐微的愁绪。

  作者回到绍兴的时候正值秋季,所以此词从秋景起笔,“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西风有知,似乎知主人归来,殷勤地扫除门径以示迎接。西风吹得黄叶凋零了,白云萧散了。凋零、萧散,其实正是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反映。此番回到故乡,他并没有感受到一般应有的那种温暖与亲切。内心有着一种难以明言的隐微情绪。“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辞官四年,自无荣耀之感,却有点悔恨的意思。离开鄞县时,王沂孙曾作《齐天乐》:“正恐黄花,笑人归较晚,”两者心境相同。回归故乡时,词人悔恨出行的失计,不免自怨自艾,心里颇不是滋味。

  “萧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此句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故山秋天的美景,山中弥漫着清新空气,令人神清气萧,故山的山容像美女的眉毛一般美丽。此情此景,诚然可以使作客归来的人感到赏心悦目。但“故国如尘,故人如梦”,在登临之际,徒增愁思,意兴索然,虽美景在前,也懒于一顾了。欲登临和懒登高相对,以见其愁情之重。登高怀远,招来宋室覆亡之感慨,朋友沦替之伤悼,情难自禁,则又不如不上这山为好了。“登高还懒”,词人这种复杂的感情,和李清照“怕见夜间出去”的心绪相同。

  词的下片未作转换,仍然承接上片的抒情线索,作生发开来的描写。“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是作者的自我惋惜。“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意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几句,写法相当深刻,意味相当沉痛。至于“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二句,则是与上文的“寒英”“零落”紧相连接的,写得参差错落,显得章法变换多姿。

  “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是此词最精彩的笔墨,用三排比短句。描绘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秋灯、秋雨、秋雁,所衬托的不过是一颗秋心而已。“试引芳樽”,借酒浇愁,愁更愁,以“不知消得几多依黯”作结尾,“依黯”这个词语与“依依”和“黯黯”结合,承上“故国如尘,故人如梦”,比泛言“愁苦”,要细致,要准确,值得细细玩味用它来表示这首词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意绪,还是很确切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多处描写故乡秋季的景物,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用较为隐蔽的手法表达了他的黍离之悲。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924页

zuìpénglái··guīshān--wángsūn

sǎo西fēngménjìnghuángdiāolíngbáiyúnxiāosànliǔhuànyīnguīláiwǎnshuǎngfēifēicuìéméiliáowèidēnglínyǎnguóchénrénmèngdēnggāoháilǎn

shùdiǎnhányīngwèishuílíngluòchǔnánzhāohánkānlǎnxièhuāngshuíniànyōufāngyuǎnshìqiūdēngtíngqiūgèngshēngqiūyànshìyǐnfāngzūnzhīxiāoduōàn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¹可惜²柳,柳色绿侵江。
译文: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注释:¹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²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好向金銮(luán)殿¹,移阴入绮(qǐ)²
译文: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注释:¹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²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jiāngliǔ--shāngyǐn

jiāngliǔliǔ绿qīnjiāng

hǎoxiàngjīnluán殿diànyīnchuāng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¹得玉璞(pú)²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³,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pěng)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¹⁰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¹¹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¹²,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¹³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¹⁴之以石,贞士¹⁵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¹⁶悲也。”王乃使玉人理¹⁷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献,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献前去调查原因,那献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献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献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献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注释:¹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²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石头。³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⁴相: 鉴别,鉴定。⁵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⁶诳:欺骗。⁷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⁸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⁹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¹⁰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¹¹泣:这里指眼泪。¹²故:原因。¹³奚:为什么。¹⁴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¹⁵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¹⁶所以:…的原因。¹⁷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