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东出月沉西,饱粟贪眠尚稳栖。却笑城乌自多事,更筹未急已先啼。
长庚东出月沉西,饱粟贪眠尚稳栖。却笑城乌自多事,更筹未急已先啼。

huìzǎomíngwǎnmíngèrjuéèrwǎnmíng--guāng

zhǎnggēngdōngchūyuèchén西bǎotānmiánshàngwěnquèxiàochéngduōshìgèngchóuwèixiān

李光

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天寒水鸟自相依¹,十百为群戏落晖(huī)²
译文:大冷天里,水鸟为了暖和挤在一起,十几只几百只一起,在快要落山的太阳光下游戏。
注释:¹相依:挤在一起。²落晖:西下的阳光。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过尽¹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译文:路上的人走来走去,它们都不躲开,忽然听到水里哗啦一声响,它们吓一跳,“轰”的一下一齐飞了起来。
注释:¹过尽:走光,走完。

  山水诗除以情景相生见长外,还得有味,有趣味。水鸟哄飞,是常见景,但秦观这首诗写得声色兼备、生趣盎然,非常巧妙地写出春的信息。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开头两句既自然清新,又生动传神。“依”、“戏”二字,把水鸟天真烂漫之姿,表现得真是惟妙惟肖。它们仿佛不是一群鸟,而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相戏打闹。晚霞抚摸着它们,它们也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它们安排的和谐、安逸、自由的生活,这种物物相亲的情景,令人羡慕神往。

  这两句的艺术技巧是相当娴熟的。“寒”有冷意,“相依”是静态,这是一幅表现静态美的画面;“戏”是动态,“落晖”却有暖意,这又是一幅表现动态美的画面。但这二者又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的。一部分水鸟在“自相依”,另一部分水鸟却在“十百为群”地嬉戏,这种合而有分,分而有合的状态,这种动静相宜的情调,正是自然界每时每刻所呈现的生动而实在的面貌。这一组画面是采用白描手法,点出了早春时令、晚霞中水鸟的安闲。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这是精彩传神之笔。从形式上看,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承续,但又是为第四句蓄势,“不起”,正是为“起”作准备的。从表现水鸟的动势上看;诗人是有意按照由安静到微动(“戏落晖”)再到喧动(“一齐飞”)的顺序步步演进的;从所表现的声音的频率上看,则是按照由静场(“自相依”)到轻响(“戏落晖”)再到骤响(“水响一齐飞”)的层次把音阶步步增高的。动态和声态同步进行,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最后,在第四句融为一体,把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意境上看,前面描绘出落晖,后面冲飞入天,融入晚霞,更为壮美。这里,既有绘画美,又有色彩美,更因群鸟齐飞,呱呱乱叫,传送出声态美。真是景象飞动,诗趣盎然。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著.山水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63-264
2、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编写.古今诗粹 《语文新四书》之二:教育出版社,1985:288-289
3、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450
4、 陈友冰 杨福生著.宋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19-122

huánguǎng广l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tiānhánshuǐniǎoxiāng shíbǎiwéiqúnluòhuī 
guòjìnxíngréndōu wénshuǐxiǎngfēi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高楼贺监¹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译文:这座高楼是贺监昔日曾经攀登过的,墙壁上他的笔迹仍然犹如龙虎奔腾。
注释:¹贺监:唐贺知章尝官秘书监,晩年自号秘书外监,故称。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中国书流尚皇象¹,北朝文士重徐陵²
译文:国都的书法崇尚皇象,北朝的文人则看重徐陵。
注释:¹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²徐陵: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善于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yīng)¹
译文:偶然因为独自得见而惊讶,只遗憾不能与贺监生同时而佩服他。
注释:¹伏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译文:只担心笔迹被尘埃流转磨损,再三珍重地嘱咐山僧要好好照看。

luòzhōngběilóujiànjiāncǎoshūshī--liú

gāolóujiāncéngdēngshàngzōnglóngténgzhōngguóshūliúshànghuángxiàng

běicháowénshìzhònglíngǒuyīnjiànkōngjīnghèntóngshí便biànyīng

wéikǒngchénāizhuǎnmièzàisānzhēnzhòngzhǔshānsēng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歌檀(tán)¹敛袂(mèi)²。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bèi)明珠³一线穿。
译文: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注释:¹歌檀:边拍檀板边唱歌。²敛袂:卷起衣服袖子。³百琲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柔唇玉齿¹。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²。满坐迷魂³酒半醺(xūn)
译文:歌女唇如柔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注释:¹柔唇玉齿:唇如柔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²留往行云: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³迷魂:被歌声陶醉。⁴醺:醉。

  此词主要表现歌女高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片“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女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衣袖,轻轻拍打下檀板。“缭绕雕梁尘暗起”,这里分别用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动梁上灰尘。词人借此突出写这位歌女歌唱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词人又用一比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一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长又圆润。

  下片进一步写歌女的演唱艺术之高。她不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无限心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她是在用心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几分醉意的客人们也被她动听的歌声感染陶醉了。

  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而悠长、绕梁不绝、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人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jiǎnlánhuā··tánliǎnmèi--ōuyángxiū

tánliǎnmèiliáoràodiāoliángchénànróurùnqīngyuánbǎibèimíngzhū线xiàn穿chuān

yīngchún齿chǐtiānshàngxiānyīnxīnxiàshìliúwǎngxíngyúnmǎnzuòhúnjiǔbànxūn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田登作郡(jùn)¹,自讳²其名,触³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chī)。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田登作郡守的时候,非常忌讳别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触犯了他这规矩的人必定(让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
注释:¹作郡:治理郡县。²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自己的名字。³触:触动,触怒。⁴榜笞:榜,通“搒”,捶击,捶打;笞,用竹板或荆条打。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上元¹放灯,许人入州治举观。吏人遂书²榜揭³曰:“本州依放火三日”。
译文:正值上元节放灯的日子,田登允许人们前来举览观赏,于是官吏就在发布于闹市的文书上写到:“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注释:¹上元:阴历正月十五。²书:书写。³榜揭:张贴告示,榜,告示;揭,高举,举,这里是张贴的意思。⁴于:在。⁵市:街头。⁶依:按照。⁷例:老习惯,旧例,惯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灵台¹无计逃神矢²,风雨如磐(pán)³暗故园
译文:我的心没有办法逃避这(神秘隐匿的)箭矢刺射所带来的痛,因为我的国家正在遭受着灾难。
注释:¹灵台:指心,古人认为心有灵台,能容纳各种智慧。²神矢:爱神之箭。作者鲁迅在这里,是把中了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比喻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当时帝国主义的憎恨感情。³风雨如磐:风雨,在这里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磐,扁而厚的大石。风雨如磐,比喻国家和民族灾难的深重。⁵故园:故国、祖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寄意寒星¹(quán)²不察³,我以我血荐轩(xuān)(yuán)
译文: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注释:¹寄意寒星: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祖国人民。²荃:香草名,古时比喻国君,这里借喻祖国人民。³不察:不理解。荐:奉献。⁴轩辕:即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帮落酋长。《史记》记载:中国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复姓轩辕,所以轩辕黄帝被称为汉族始祖,由此引申为“中华民族”或“中国”。

  “灵台无计逃神矢”,诗一开头就用希腊神话白虹神箭射心这个形象的比喻,倾诉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作者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密切注视当时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影响,因而祖国的垂危、人民的苦难,更象神箭一样射中了他,使他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心和忧虑。这句诗展示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挽救国家危亡看作自己神圣职责的革命胸怀,表现了鲁迅积极战斗的人生观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风雨如磐暗故园”,是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犹如磐石压顶,使祖国暗无天日,景象惨淡,岌岌可危。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悲惨的现状,是产生“灵台无计逃神矢”这一强烈感情的客观原因。作者鲁迅这时虽身居异域,远隔重洋,但万里海天,并没有隔断他同祖国人民息息相通的联系。他遥念在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蹂躏和清王朝反动统治下的祖国。灾难重重,危机四伏,内心的忧愤溢于字面。“暗”字不但写出了黑暗动荡的祖国的政治形势,而且写出鲁迅无法遏制的愤慨和深沉的忧虑。

  “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指作者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荃”,指人民。这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拯救祖国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能为“荃“所理解,即希望祖国人民觉醒起来。作者鲁迅当时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鲁迅对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还估计不足,因此发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慨叹。鲁迅慨叹“荃不察”,是迫切希望祖国人民能尽快觉醒,以便担当起拯救祖国的任务。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发出的庄严誓言,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虽然人民暂时还未觉醒,但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唤醒群众,和群众一起参加战斗,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肝胆照人,气贯长虹的诗句,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将诗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的高度。

  这首诗,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全诗四句,先写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点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充满着激励的力量。这首诗,还通过典故运用和比喻、象征的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这个典故的运用,就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更具体。“风雨如磬”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国家处境的险恶。以“荃”这种芳香的草比喻人民,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热爱赞颂的感情。最后,用“轩辕”代祖国,并以血来奉献,更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得到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讲.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280-285页

xiǎoxiàng--xùn

língtáitáoshénshǐfēngpánànyuán

hánxīngquáncháxuèjiànxuān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