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暗秦淮雨,灯昏越女祠。寒窗归梦短,秋枕客情知。
夜暗秦淮雨,灯昏越女祠。寒窗归梦短,秋枕客情知。
凫雁初何定,鸡虫事亦卑。明朝江上去,重理钓鱼丝。
凫雁初何定,鸡虫事亦卑。明朝江上去,重理钓鱼丝。

yuètái--zhōuzhī

ànqínhuáidēnghūnyuèhánchuāngguīmèngduǎnqiūzhěnqíngzhī

yànchūdìngchóngshìbēimíngcháojiāngshàngzhòngdiào

周紫芝

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16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
一片琼(qióng)¹英价动天²,连城十二昔虚传。
译文:一块美玉引出很多联想,说它天价绝不夸张。十二座城池与它交换,并非虚传而是写在书上。
注释:¹琼:玉的美称。²动天:言极高之意。
良工巧费真为累,楮叶成来不直钱。
良工巧费真为累,楮(chǔ)¹叶成来不直²钱。
译文:良工巧运匠心,精雕细琢,到头来却累了自己;把一块玉石精雕成真假莫辨的楮叶,竟然不值半文钱。
注释:¹楮:木名,叶似桑,皮可以制桑皮纸。²直:即值。

  在李商隐诗集中,有些诗以首句二字或几字为题。而诗题与诗意却不相涉,性质类似于无题。这首《一片》也属此类。全诗借叹咏琼英、和氏璧、象牙雕成的楮叶而自叹不为世人所重,表现了怀才而不见用的愤懑和痛苦之情。

  “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诗经·齐风·著》:“俟我于堂乎而?充耳黄乎而?留之以琼英乎?”诗人借琼英寄兴,言自己甚有美才,名声极高,堪为王佐。此句理解为正面赞美琼英、赞美己才当然是不错的。但《著》一诗,“诗序”又说:“刺时也。时不亲迎也。”自《楚辞》出,男女婚恋又常常用以象征君臣间的关系。李商隐地位卑微,未必有廷见龙颜直接得到拨擢的奢望,但综观其诗作,诗人确有希翼得到权要荐引的愿望,他的另一首《一片》(一片非烟隔九枝)云:“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造佳期更后期。”冯浩曰:“似为津要之力能荐士者咏,非情词也。”如果将首句仅仅理解为自我赞赏之词似末免较肤浅。这一句既是诗人对“为津要之力能荐士者”发出要求引荐的呼喊,又是为得不到这些“能荐士者”“亲迎”所发的浩叹。和氏壁为连城之宝,名不虚传,但从它的发现到为世人所知,却颇多周折,和氏本人的双足先后也被不识宝的国君所刖。和氏悲愤地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韩非子·和氏》)。连城瑰宝和氏璧在其未被玉人所理时,正是形同顽石。诗人的才华未被发现、未被发挥时也是名同诳士。次句在赞美和氏璧的同时,也同样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良工巧费真为累,楮叶成来不直钱。”《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象矛楮叶,良工巧匠花了三年时间才雕琢成;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颜色、厚薄、平斜,维妙维肖,足以乱真。一个人的才学能力,也是经过长期砥砺、磨炼、积累而成的,但有才华的人被混于芸芸众生中,自然不能识别出来。“真为累”,“累”字下得极痛。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环境中,不少士人有才而不遇,更不能尽施才能,甚至穷困潦倒。他们苦闷彷徨,看不到出路,以至将才能、才干当成一种“累”——精神上的包袱或负担。赵壹《刺世疾邪诗》云:“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鲍照《拟行路难》云:“自古圣贤尽贫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这些不满和牢骚,皆可视为此诗“累”的注脚。李商隐亦终身受累,终于步履艰难地走完了他人生的历程。

  这首绝句用了三个典故。首二句不写正面写反面,琼英、连城璧虽以赞美的口吻出之,而慨叹才华不展之意已在其中。后两句“真为累”,“不直钱”,直接作意。比起其他“无题”一类的作品,此诗情调激愤,胸臆也较直露,主题显然也醒豁得多了。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13-1114

piàn--shāngyǐn

piànqióngyīngjiàdòngtiānliánchéngshíèrchuán

liánggōngqiǎofèizhēnwèilèichǔchéngláizhíqián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亭¹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译文: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出愁绪。
注释:¹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译文: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有那山间溪水缓缓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译文: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轻响。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译文: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

  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诗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xiègōngtíng··gàixiètiǎofànyúnzhīsuǒyóu--bái

xiètíngbiéchùfēngjǐngměishēngchóu

sànqīngtiānyuèshānkōngshuǐliú

chíhuāchūnyìngchuāngzhúmíngqiū

jīnxiāngjiēzhǎng怀huáijiùyóu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行止¹皆无地,招寻独²有君。
译文: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注释: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¹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²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酒中堪(kān)¹²,身外即浮云³
译文: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注释:¹累:连续,经历。²月:岁月。³浮云:飘浮的云彩。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露白宵(xiāo)¹钟彻,风清晓漏²闻。
译文: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注释:¹宵:夜。²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¹²余兴往,还似未离群³
译文: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注释:¹坐:因,由于。²携:执持,带着。³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

qiūyànlínjīnzhèngmíngzhái

shěnyán tángdài 

xíngzhǐjiē zhāoxúnyǒujūn 
jiǔzhōngkānlěiyuè shēnwàiyún 
báixiāozhōngchè fēngqīngxiǎolòuwén 
zuòxiéxìngwǎng huánwèiqún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译文:提醒杨员外,山寒地冻,不要去采集茯苓。
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译文:等待天气稍暖,方为挖掘好时机。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译文:那时可以随心所欲翻动神仙洞窟一般的松树根系,得到奇形怪状的东西。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译文:或许意外收获一株老藤树杖,也好在您这位好酒之人醉酒醒来时扶您一把!

féngxiāngyángyángshǎochéngchéngyángyuánwàiwǎn--

yángyuánwàishānhánshǎolíngguīláishāoxuānnuǎndāngwèizhǔqīngmíng

fāndòngshénxiānfēngniǎoshòuxíngjiānjiānglǎoténgzhàngzuìchūxǐng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万里桥¹西一草堂,百花潭²水即沧浪³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注释:¹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²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³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篠 通:筱)
风含翠篠(xiǎo)¹娟娟净²,雨裛(yì)³红蕖(qú)(rǎn)冉香。(篠 通:筱)
译文: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细雨滋润着荷花,微风吹来阵阵清香。
注释:¹篠:细小的竹子。²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³裛:滋润。⁴红蕖:粉红色的荷花。⁵冉冉香:阵阵清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厚禄故人¹书断绝²,恒饥³稚子色凄凉。
译文: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注释:¹厚禄故人:指做大官的朋友。²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³恒饥:长时间挨饿。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欲填沟壑(hè)¹唯疏放²,自笑狂夫老更狂。
译文: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加狂放!
注释:¹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²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上句的“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这里就是暗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河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头发。河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之意。“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即”传达出知足的意味。也就是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上句的“万里桥”与下句的“百花潭”,上句的“草堂”与下句的“沧浪”相对应,在似对非对中,描写了一路风光,为下文写“狂”作铺垫。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筿红蕖冉冉香。”中“翠筱”即绿色细竹。南朝梁简文帝《喜疾瘳》中有“隔帘阴翠篠,映水含珠榴”诗句。“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浥”即滋润。“红蕖”即粉红色的荷花。“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其中,“含”和“裛”两个动词运用很妙。“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而“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这里,诗人以精心之笔,描写了微风细雨,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中“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就是断了书信来往。“恒饥”就是长时间挨饿。这里写了诗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长久的饥荒之中,上句“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接着下句 “恒饥稚子色凄凉”是因上句而来,说明了“厚禄故人书断绝”的结果。这里,还要注意诗歌的形式,诗人打破格律来写,在句法上形成了“上二下五”式,把“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突出“恒饥”的贫困处境。在艺术上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异曲同工之妙。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60-461 .
2、 吴怀东,自笑狂夫老更狂——论“狂”与杜甫文化精神,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

kuáng

 tángdài 

wànqiáo西cǎotáng bǎihuātánshuǐcānglàng 
fēngháncuìxiǎojuānjuānjìng hóngrǎnrǎnxiāng  (xiǎotōng xiǎo )
hòurénshūduànjué héngzhìliáng 
tiángōuwéishūfàng xiàokuánglǎogèngku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