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xī)¹,疏雨潇潇。绮窗²外、秋声败叶狂飘。潇摇。奈寒漏永,孤帏(wéi)³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qīn)(yuān)枕,闲过清宵。
译文:小庭院里的淅淅冷风和潇潇大雨,将我从梦中惊醒。雕饰精美的窗外,秋风吹着落叶疯狂的飞舞。我的潇儿也被吹向了远方。无奈这漫漫长夜,她孤独一人守在静悄悄的闺房里,让流泪的蜡烛白白的烧尽。无由缘,独自拥着鸳鸯被枕,徒然度过清静的夜晚。
注释:¹淅淅:形容风声。²绮窗:雕刻或绘饰得很精美的窗户。³孤帏:孤单的床帐。⁴衾鸳:绣有鸳鸯的被子。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¹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²无聊。
译文:寂寞冷落,爱怨牵缠,怎奈她年少又格外娇艳。觉得近来,憔悴而失去了旧日的风范。悲伤魂销。想重温那欢乐愉快的美梦,却被烟雾迷漫的水面相阻隔,日后的约会正遥遥无期。试问,这样的日子还要经历多久,如何才能承受得起这么多的郁闷啊!
注释:¹争向:怎奈。²如许:如此,这样。

línjiāngxiānxiāndiào--liǔyǒng

mèngjuéxiǎotíngyuànlěngfēngshūxiāoxiāochuāngwàiqiūshēngbàikuángpiāoxīnyáonàihánlòuyǒngwéiqiāolèizhúkōngshāoduānchùshìxiùqīnyuānzhěnxiánguòqīngxiāo

xiāotiáoqiānqínghènzhēngxiàngniánshǎopiānráojuéxīnláiqiáocuìjiùfēngbiāohúnxiāoniànhuānshìyānhòuyuēfāngyáoháijīngsuìwènzěnshēngjìnliá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庭院里的淅淅冷风和潇潇大雨,将我从梦中惊醒。雕饰精美的窗外,秋风吹着落叶疯狂的飞舞。我的潇儿也被吹向了远方。无奈这漫漫长夜,她孤独一人守在静悄悄的闺房里,让流泪的蜡烛白白的烧尽。无由缘,独自拥着鸳鸯被枕,徒然度过清静的夜晚。

寂寞冷落,爱怨牵缠,怎奈她年少又格外娇艳。觉得近来,憔悴而失去了旧日的风范。悲伤魂销。想重温那欢乐愉快的美梦,却被烟雾迷漫的水面相阻隔,日后的约会正遥遥无期。试问,这样的日子还要经历多久,如何才能承受得起这么多的郁闷啊!

注释

淅淅:形容风声。

绮窗:雕刻或绘饰得很精美的窗户。

孤帏:孤单的床帐。

衾鸳:绣有鸳鸯的被子。

争向:怎奈。

如许:如此,这样。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译文: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令人忽忆潇湘¹(zhǔ),回唱迎神²三两声。
译文: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注释:¹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²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làngtáoshā ·jiǔ

liú tángdài 

liúshuǐtáoshāzàntíng qiánwèimièhòushēng 
lìngrénxiāoxiāngzhǔ huíchàngyíngshénsānliǎngshēng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shē)¹
译文: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注释:¹赊:遥远。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雪声偏傍(bàng)¹竹,寒梦不离家。
译文: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注释:¹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晓角¹分残漏(lòu)²,孤灯落碎花³
译文: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注释:¹角:号角。分:区分。²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³碎花:喻指灯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二年随骠(piào)¹,辛苦向天涯。
译文: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注释:¹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声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声”,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声,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1-382

guìzhōu--róng

zuòdàosāngèngjǐnguīréngwànshē

xuěshēngpiānbàngzhúhánmèngjiā

xiǎojiǎofēncánlòudēngluòsuìhuā

èrniánsuíbiāoxīnxiàngtiān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厌见¹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译文: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注释:¹厌见:饱见。一作“出入”。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官府¹鸣珂(kē)²有底,崆(kōng)(tóng)³散发何人。
译文: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注释:¹官府:一作“蹀躞”。²鸣珂: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³崆峒:指仙山。
《田园乐七首》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tiányuánshǒu ·

wángwéi tángdài 

yànjiànqiānménwàn jīngguòběinánlín 
guānmíngyǒu kōngtóngsànrén 
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
落梅庭榭(xiè)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lán)干曲¹
注释:¹“日过”句:南朝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此句化用以表怀人之情。
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¹。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注释:¹“几时”二句:花里、花枝之花,都是喻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春日思家之词。叙述上,曲折穿插,错落有致!所抒情感,强烈真挚,而且呈现出起伏跌宕的变化。

  开头两句写春景:梅花初落,庭榭之间余香犹存;芳草已长,池塘岸边一片新绿。这一派园林春景是怎样被主人公关注的呢?说到这里,此词叙述方法上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这两句看似平易,其实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当深入,相当曲折的。首先说“关情”,情之所钟,倾心关注。为什么关情于春景?对于游子来说,春景引发春恨,春景越鲜明、越绚丽,春恨也随之越浓烈、越深沉。这春恨,就是离别相思之恨,而此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这春恨由萌生恨到发展的恨间进程。“日过阑干曲”,每日每恨的行经园中曲阑的恨候,主人公都在留心地观察春天的消息,梅花的开落、景色的种种变化,都恨随地地收录在了他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主人公是眼看看暮春天这个引人恨事的季节一步一步来到了人间。如今刚刚到早春的恨候,梅香未散,芳草乍绿,已经让他“春恨最关情”了——不待言者,接踵而至的“春老”、“春归",亦即草长莺飞、落红狼藉的景象,又将使我们的主人公更何以堪呢?上片四句,暗中交代了春来春去的恨间流程,同恨也说明了春恨滋生与蔓延的轨迹,从而把这个“春”字写活了,引人沉思遐想,而且情不自禁地发出“元应叹息”的无限感慨,这种写法,当然是生动、深刻而且是传神的。下片则放言夸张,极力宣泄主人公的春恨。由于种种羁绊,尽管他对春光及其关情,却连看花的闲暇都没有。于是“看得花枝足”就成了他的急切要求。当然,词里所写只是喻指,及至点出“思家”二字。才算把全词的题旨挑明,实际是他要说的。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01-01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山高路远坑深¹,大军纵横驰奔。
译文:吴起镇山高路远地势险峻,红军骑马纵横其间奋勇杀敌。
注释:六言诗: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都不像律诗那样严格。¹坑深:地势险峻。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¹
译文:有谁敢手持武器,纵马驰骋,在我看来只有彭大将军。
注释:¹唯我彭大将军:大战胜利毛泽东写诗赠于,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彭德怀(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

  “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

  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

参考资料:
1、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206-207页
2、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第367-368页

liùyánshī ·gěipénghuái怀tóngzhì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shāngāoyuǎnkēngshēn jūnzònghéngchíbēn 
shuígǎnhéngdāo wéipéngjiāng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